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
2018-11-10邓秀珍
邓秀珍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广东广州 510095)
国内外研究显示,近年来脑卒中偏瘫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数患者均伴有肌肉调节能力降低、上肢肌力下降等情况,易导致患者日常生活受到严重影响,使患者健康受到威胁,而实施一项有效的治疗措施,能改善患者症状,利于患者早期康复[1]。因此,我院对肌电生物反馈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恢复的作用进行分析,具体研究情况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7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且均确诊为脑卒中的偏瘫患者,共200例,采用抽签分组方式对研究对象进行随机分组,每组100例。观察组中,男性50例,女性50例,年龄50岁-80岁,平均年龄(65.01±1.15)岁;对照组中,男性51例,女性49例,年龄51岁-80岁,平均年龄(65.01±1.26)岁。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各项资料(平均年龄、性别)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纳入标准 (1)所有患者均经过MRI或者CT证实符合脑卒中偏瘫诊断标准;(2)所有患者认知均无障碍、均能配合治疗;(3)患者患侧肢体均伴有肌张力增高、动作迟缓或者协调障碍等症状。
1.3 排除标准 (1)冠心病、高血压、肾功能障碍;(2)既往运动功能障碍、肌张力障碍。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均使用常规康复治疗。对患者进行良肢位摆放,同时对患者进行步行训练、躯干肌控制、分离运动等[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肌电生物反馈。使用本院提供的双通道生物反馈刺激系统,在治疗前向每位脑卒中偏瘫患者讲解训练方式和目的,患者取卧位或者坐位,将电极正极摆放在患者手背腕横纹上,负极放置在患者前臂背侧中上1/3,地极则放置在两者中间,使用自动模式,刺激频率约为50 Hz,脉冲宽度约为200 µs,刺激时间为10 s、间歇时间约为10 s,每次5次、每次30 min。两组均10 d为1个治疗疗程,患者均进行3个疗程治疗后观察临床疗效[3]。
1.5 观察指标 对比对照组、观察组两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手功能评分、肩部运动功能评分、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
关节活动度使用Bimantrics评估患者关节活动度,将评估结果详细记录[4]。
表1 两组患者治疗后手功能评分、肩部运动功能评分(Mean±SD,分)
1.6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数据处理使用SPSS 25.0软件,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患者各项评分情况 两组患者治疗前进行手功能及肩部运动功能评分,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手功能评分为(97.21±1.50)分、肩部运动功能评分为(90.11±2.01)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2.2 对比关节活动度 治疗前观察组关节活动度和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治疗后关节活动度与对照组具有显著差异(P<0.05),见表2。
3 讨论
脑卒中在临床中发病率不断增加,多数患者均伴有偏瘫情况,对于该类患者主要实施运动康复训练,但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导致患者未达到理想效果,而采取一项有效治疗十分重要[5]。肌电生物反馈为综合性治疗方式,主要使通过借助肌电生物仪器将人体活动时发生的肌电信号转变成为听觉和视觉信号,将其信号反馈直至人体大脑皮层,利于了解患者神经系统情况,同时对肌肉运动进行合理控制,通过进行加强肌肉收缩运动和松弛肌肉训练,从而达到人体神经肌肉功能再建和全身松弛目的。患者经过反复训练后,患者可根据上述信号进行调节,控制自身的心理功能、躯体和生理功能,对偏离正常范围的情绪活动和躯体功能进行纠正,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肢体恢复较慢,易导致患者康复受到影响,常规的康复治疗措施往往忽视了患者躯体功能障碍的影响,而通过采取肌电生物反馈,能弥补常规治疗中的缺点,可将心理治疗和躯体治疗融为一体,通过将偏瘫程度信息使用肌电信息进行反馈,使患者理解和感知,通过进行特殊训练后,患者能对偏瘫肢体活动有意识进行控制,有利于患者上肢功能早期康复。同时部分患者实施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后,其肌电值呈现升高趋势,从而提示该项治疗方式能为患者建立新的行为模式,重建患者损伤神经通路,能恢复患者运动感觉反馈环路,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综上所述,通过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肌电生物反馈后,取得了显著效果,可促进患者上肢功能较快恢复,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及运用。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关节活动度对比(Mean±SD,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