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美托咪定预防高血压患者全麻苏醒期躁动及心血管反应的临床分析
2018-11-10谭间梅
谭间梅
(佛山市高明区中医院麻醉科,广东佛山 528500)
相关调查资料显示,相比于未患有高血压的患者,围术期高血压患者发生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可提升2倍-3倍左右。全麻苏醒期患者的血流动力学会出现较大幅度的波动,保证这一特殊时期的循环功能稳定性,维持心肌氧供应和需求平衡,做好围术期心肌缺血并发症预防,是麻醉管理工作的关键所在[1]。本文选择我院收治的既往存在高血压病史,拟行气管插管静吸全麻择期腹部手术患者76例作为观察对象,现进行如下报告。
表1 对比两组不同时间点心血管反应相关指标(Mean±SD)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9月-2018年4月收治的既往存在高血压病史,拟行气管插管静吸全麻择期腹部手术患者76例为观察对象。依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8例。对照组患者年龄31岁-66岁,平均(48.2±6.5)岁;体质量46 kg-72 kg,平均(54.5±4.8)岁;研究组患者年龄32岁-67岁,平均(47.5±6.4)岁;体质量47 kg-73 kg,平均(56.2±4.7)岁。统计对比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两组患者进入手术室后均对血压、心率(HR)进行常规监测,麻醉诱导均为0.1 mg/kg咪达唑仑、0.5 mg/kg阿曲库铵、0.3 μg/kg舒芬太尼、1 mg/kg丙泊酚,3 min后予以气管插管,麻醉维持均为0.2 μg/(kg·min)瑞芬太尼、1%-2%七氟烷吸入进行静脉泵入。研究组诱导开始予以5 μg/kg右美托咪定,时间为10 min,采用0.2 μg/(kg·h)进行维持。对照组患者通过同样的方式予以等量0.9%氯化钠溶液。
1.3 观察指标 对T0(麻醉诱导前)、T1(拔管时)、T2(拔管后2 min)、T3(拔管后5 min)的MAP、HR进行监测和记录,并对全麻苏醒期躁动、疼痛发生率进行统计。
1.4 统计学处理 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Mean±SD)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为有差异。
2 结果
2.1 不同时间点心血管反应相关指标比较 T0时两组MAP、HR无统计学差异(P>0.05);T1、T2、T3时研究组MAP、HR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明显(P<0.05),见表1。
2.2 全麻苏醒期躁动、疼痛情况比较 研究组全麻苏醒期躁动发生率为2.6%(1/38),疼痛发生率为5.3%(2/38),对照组分别为28.9%(11/38)、34.2%(13/38),研究组躁动、疼痛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是临床常见病和多发病,对于伴随高血压病史的围手术期患者,在气管导管刺激气道、手术切口疼痛刺激、咳痰、呛咳等刺激的影响下,会出现心率加快、血压升高情况。全身麻醉苏醒期作为血流动力学会出现剧烈波动的关键时期,亦是麻醉管理的关键点所在[2]。
右美托咪定作为新型高选择性的一种α2肾上腺素受体激动剂,其可对不同部位的α2肾上腺素受体发挥作用,起到抗焦虑、镇静效果,促使心率、血压等心血管反应明显降低。α2肾上腺素能受体选择性较高,其是α1受体的1,620倍左右,与α2受体的特异性可达可乐定的8倍左右,受到抑制后的周围α2受体,可对突触前膜释放去甲肾上腺素进行抑制,使神经元传导过程中的疼痛信号降低;抑制中枢蓝斑核α2受体后,可发挥镇静、抗焦虑的功效;抑制脊髓内α2受体后,可对交感神经活性进行抑制,发挥降低心率和血压的效果。本研究中,研究组T1、T2、T3时MAP、HR均低于对照组,其全麻苏醒期躁动、疼痛发生率同样低于对照组(P<0.05)。由此表明,右美托咪定可对高血压患者全麻苏醒期心血管反应进行有效预防和减少,降低躁动发生率,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