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扶贫要求下的地方高校扶贫工作路径探究

2018-11-09张伟颀

科教导刊 2018年26期
关键词:合肥村干部贫困户

张伟颀

摘 要 以合肥学院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实绩为例,从组织领导、人才选派、智力帮扶、志愿服务、产业扶贫等方面,探索精准扶贫新要求下,地方高校在定点帮扶工作中的路径和方法,为地方高校助力脱贫攻坚,进一步服务地方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 地方高校 脱贫攻坚 精准扶贫 合肥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9.087

Abstract Taking the achievements of Hefei College in poverty alleviation as an example,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organizational leadership, talent selection, intellectual assistance, volunteer service, and industrial poverty alleviation, under the new requirements of precise poverty alleviation, the path of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fixed-point assistance work The method provides assistance to loc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help them get rid of poverty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service.

Keywords local colleges; poverty alleviation;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Hefei University

1 贫困村基本情况和特点

作为贫困村,均存在贫困发生率较高、无集体经济收入、基层党建软弱涣散、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薄弱等基本特点。合肥学院帮扶的泗县陡张村位于皖北平原,由17个自然庄组成,全村2052户,总人口7887人,土地面积14680亩,现有党员179人,建档立卡贫困户252户,859人。村里在帮扶前无特色产业,产业结构单一,主要从事小麦、玉米、大豆等的种植,无规模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数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人员多为老人、中年妇女和孩童。帮扶村在基本特点的基础上,还存在党建薄弱、教育落后、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和产业发展落后等自身独特的特点。

2 合肥学院的做法

(1)合肥学院确定以党委主要负责同志作为帮扶工作第一责任人,校办公室负责协调、督促落实学校扶贫工作部署,校办下属的扶贫办公室负责具体业务对接。相关职能部门、系(部),协助分管及联系本系(部)院领导,落实好具体的帮扶任务。

(2)通过激活驻村干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合肥学院直接落实单位各项扶贫措施。驻村干部以扶贫工作为统领,依靠地方,制定年度帮扶计划和三年发展规划,创新工作方法,创新帮扶内容,稳打稳扎,落实好扶贫工作,全面参与基层党建、乡风文明、环境整治和志愿服务等各项工作,树立了纪律严明、作风优良、素质过硬的驻村干部形象,得到了地方的肯定和大力支持,连续被县委组织部评为优秀等次,并获得各类荣誉称号。

(3)针对帮扶村是软弱涣散村的局面,合肥學院经过实地调研,制订了基层党建结对帮扶项目。单位协调捐赠10万元建立了陡张村村部文化广场,使陡张村办公有场地、党员活动有阵地,并协调资源改善陡张村的办公环境,给村里带来电脑、打印机、投影仪等办公设备;通过驻村干部和大学生志愿者,开展智能手机和计算机使用培训,提高党员干部的信息办公水平和业务能力;重视政治理论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带头上党课,注重后备干部培养和党员发展,帮扶村于2016年顺利摘掉软弱涣散的帽子,党员干部作风得到明显改善。

(4)合肥学院结合自身拥有上千名教职工,18000多名学生,积极开展“农校对接”帮扶工作,实施种养帮扶项目和农产品捐购活动。学校还建立销售网页,由学校在种子、运费等方面提供补贴,收购贫困户的鸡蛋、蔬菜等农产品,在提高贫困户收入的同时,拉近了与贫困户的感情,精准帮扶效益明显。建设贫困户分散经营、企业集约管理、校企产销对接的“农校对接”扶贫示范产业园,以泗县农产品龙头企业作为载体组织农产品货源,在互惠互利的原则基础上,就食堂采购的品种、价格机制、检疫、接送和结算达成共识,使定向采购变成现实。学校食堂设立爱心菜窗口,专门销售泗县的农产品菜肴,实现食堂与农产品企业满意,贫困户和师生也都受益的良性运转。

(5)合肥学院投入近百万元,连续四年向泗县教体局捐赠电脑机房和图书馆,帮助地方改善教学设施,同时,利用职教中心等平台,积极帮助泗县环保工程学校提升办学能力,改善学校实验条件,为环保专业制定了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对环保专业骨干教师进行培训,同时,累计投入20多万,培训泗县中小学教师和干部1200多人。合肥学院每年组织大学生志愿者到村开展关爱留守儿童活动、社区募捐和雷锋月志愿服务活动,先后有近200名大学生志愿者进入贫困村开展各类服务活动。如开展的“筑梦远航”爱心结对活动,学校110个团支部、8个公益学生组织结对帮扶147名贫困家庭学生,已有5200多名大学生参加该项活动。合肥学院还通过联系海恒等社区、红十字会等慈善机构和各类企业来为扶贫点筹措更多财力、物力,并引进与地方合作的产学研项目、创业扶贫项目等,达到多渠道、多方式的扶贫效果。

3 完善高校扶贫路径的思考

3.1 强化组织领导,统筹谋划扶贫工作是前提

扶贫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牵涉面较广,帮扶单位是否重视,直接关系扶贫工作的落实和成效,只有单位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强化责任担当意识,统一思想,才能凝心聚力,发挥效应。要紧密结合地方发展实际,充分进行实地调查和研究论证,按照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既因地制宜、又突显特色的要求,以贫困户增收致富为目标,以产业扶贫机制创新为动力,以改善生产生活环境为依托,以改变地方思想、转变作风为突破口,结合单位优势,做到全面对接包保,深入精准帮扶。着重完善五个工作机制:一是主要领导亲自挂帅,主动开展走访调研,定期召开专题会议研究贯彻落实有关措施;二是明确部门分工,由具体部门牵头,各系部等相互配合,保障有效运转;三是建立考核指标体系,把各部门的定点帮扶工作,作为学校对部门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加以固化,激发和提高各部门参与的积极性;四是设立专项扶贫资金,为扶贫工作有效开展提供充足的资金保障;五是畅通沟通渠道,在校政搭桥的基础上,通过微信群、驻村干部和走访调研等及时建立对接平台,确保需求与帮扶一致。

3.2 转变思路,勇于担当责任是要求

地方高校的办学层次、社会服务能力、科研实力决定了其主要服务对象是基层。脱贫攻坚作为时代主题和地方当下重要任务,应强调参加扶贫工作不是学校的负担,而应是学校负责任的表现,是高校服务地方的重要方面和大局意识的体现。要注重转变帮扶工作思路,把“要我帮”变成“我要帮”,积极拉近与贫困户的关系,在具体帮扶过程中,把扶贫与扶志相结合,强调扶贫而非养贫,是“造血”而非“输血”,应主动帮助解决问题,激发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

3.3 组织保障,选派优秀人才驻村帮扶是关键

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在选派驻村干部时,应通盘考虑选派素质高、能力强、能吃苦肯奉献的干部,尤其是对农村和农民充满感情的干部。学校组织部应加强对扶贫干部的指导和关心,解决生活工作中的困难,确保驻村干部沉得下、干得实。全力帮助扶贫干部成长,应明确“扶贫点就是培养干部的一线党校,是锻炼干部的熔炉”,把参与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作为提拔党员干部的重要参考,对优秀干部及时给予提拔。

3.4 帮扶基层党建,提升党员干部素质是核心

“农村富不富,全靠党支部”,村级基层党组织是党在脱贫攻坚中的战斗堡垒,是党的全部战斗力的基础。是党员干部的素质和作风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要求,是基层党组织软弱涣散的重要原因。在帮扶过程中,高校应结合社会发展要求,开展结对帮扶工作,通过投入资金和精力,利用驻村干部,坚持抓党建促脱贫,重视基层党建标准化建设,提供村干部交流学习的机会,注重对村干部的培养,从党员阵地建设、党建制度规范、党员后备干部培养和思想政治教育上入手,从思想和作风上改变基层党员干部。

3.5 开展农校对接,助力产业发展是路径

脱贫不是把贫困户“抬”起来,而是帮贫困户“站”起来,让贫困户“走”起来。改变传统的送钱送物“输血式”帮扶模式,高校应充分整合自身需求,根据帮扶点的种养习惯和惠农政策,围绕增加贫困户收入,转变贫困户思想的主题,把产业帮扶工作做细、做实、做准。

发挥高校的人力和智力资源优势,通过校政搭桥,把精准产业扶贫到户和面向采购等农校对接方式结合起来,探索模式打通从田间地头到学校食堂、教职工的直通車,在产业帮扶模式上从短期数量型向长期质量型转变,实现点面、量质的结合,促进贫困户的增收和地方产业的发展。

3.6 用好智力资源,提升地方发展动力是根本

“扶贫先扶志和智,帮困先帮技和艺”。高校有平台、有资源,积极发挥自身优势,构建大学生、教师、学校三个层面的帮扶体系,在志愿服务、社会实践、人才交流培养、产学研融合、投入扶贫资金、媒介宣传等方面发挥各自的作用,既有利于激发地方自身发展动力,提高地方人力资源素质,也可以实现高校特色帮扶效益最大化。

争取社会资源投入扶贫工作也是高校可以充分发挥的地方,高校与社会各界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系,扶贫不应局限于校内现有资源,还要放宽视野,搭建各类平台,以高校作为媒介积极宣传并争取社会上的各方资助,调动社会上的部分力量共同参与到扶贫中。

高校开展脱贫攻坚工作既是社会发展的客观需求,也是其存在和发展的必须。扶贫工作中强调的“地方性、精准性”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可以深度参与到脱贫攻坚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在参与脱贫攻坚的过程中,高校的活动范围和影响力也在不断扩大,部分办学质量较高的地方高校,则会利用此契机,提升产学研能力、培养教育党员干部、打造学校名片,成为当地文化教育和产业技术领域甚至是对外合作交流的引领者和平台搭建者,高校扶贫模式的探索实际上也是高校服务性、应用型的一种探索,意义非凡。百校百面,每一所高校优势资源各异,只有科学决策、分类施策,才能在路径上突出特色,推动高校帮扶工作深入,从而助力脱贫攻坚精准有效。

项目:本文为2017年合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成果

参考文献

[1] 翁庆余.略议新世纪高等教育职能[J].中国高教研究,2001(9).

[2] 王立新.服务区域经济社会经济是地方高校的必然选择[J].中国高等教育,2007(11).

[3] 张文基.关于农校对接的思考[J].经济师,2012(11).

[4] 马丽文.高校,新阶段扶贫攻坚生力军[J].中国扶贫,2013(11).

猜你喜欢

合肥村干部贫困户
合肥的春节
杜造海:从贫困户到脱贫致富带头人
前郭县严抓善管强保障促村干部担当作为
驻村干部拼命干,村干部靠边站?
重视“非贫困户”的满意度
驻村干部切勿“喧宾夺主”
播州区委离退局开展春节走访慰问挂帮贫困户
小小书画廊
贫困户建档立卡工作示意图及参考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