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语教学过程中本科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探索

2018-11-09刘宝香林超

科教导刊 2018年21期

刘宝香 林超

摘 要 着眼于本科生问题意识培养的迫切性,分析“城市经济学”双语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空间,明确教学过程中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主要思路,探索《城市经济学》双语教学过程中本科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实路径。

关键词 本科生问题意识培养 双语教学过程 城市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7.056

Abstract Focusing on the urgency of cultivating undergraduates' problem consciousness, analyzing the space for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blem consciousness in the process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Urban Economics, clarifying the main idea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problem consciousness in the process of teaching, and exploring the realistic path of undergraduates' problem awareness training in the process of bilingual teaching in Urban Economics.

Keywords undergraduates' problem awareness training; bilingual teaching process; Urban Economics

1 本科生問题意识培养亟待重视

问题意识是思维的起点,有助于学生提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1-2]问题意识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塑造创新型人才的关键,[3-7]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至关重要。[8-9]然而,如今本科生的问题意识却不容乐观。[2]

2017年1月,笔者进行了所代课班级本科生自拟题目撰写专业课程论文情况的观察。发放问卷56份,收回问卷52份,有效问卷52份。发现自拟题目时有50%的同学觉得“困难”,7.7%的同学认为“非常困难”,说明学生的问题意识有待加强。另外,题目源自课堂学习和相关讨论的分别为38.5%和1.9%,说明课堂教学在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相关讨论的利用有待加强。虽然,本次调查的样本量较少、代表性有所不足,但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科生问题意识欠缺的现状和问题,也与不少学者的调查结果一致。[2]

目前,素质教育至关重要,[10]重视知识获取、掌握和运用的同时,重视学生主体培育和能力培养,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本科生教育的主要背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问题意识尤为重要。[11]

2 “城市经济学”双语教学过程中本科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空间分析

2.1 教学过程是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依托

问题意识是指在认知活动中学生意识到相关问题产生的怀疑、困惑和探究等心理状态,[12]以及由此驱使思考、提出和阐述问题的心理活动,[11-12]主要强调学生自由探讨、积极思考和敢于发现的自觉性。[11]扎实的基础知识[13-14]与相应的能力积累[14]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前提。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可以通过理念转变、[4、7]情境创设、[11]策略运用[3]和技能传授[1]等方面实现。教学过程可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提供前提基础和生发场景。

2.2 双语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双语教学具使用原版外文教材、50%以上外语教学语言应用特征,便于学生同时使用两种语言进行思维,根据关注对象和思维空间需要在两种语言间进行切换。[15]有比较才有鉴别。在思维切换的过程中,双语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了比较和鉴别的机会,容易产生怀疑、困惑和探究等心理,[12]驱使学生进行问题的发现、提出、阐述和思考。[11-12]事实上,双语教学过程有利于学生接触学科前沿、培养自学与创新能力、提高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并形成国际化视野。[15]

2.3 城市经济学课程为学生问题意识培养提供了空间

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包括城市经济和城市问题两个方面。[16]在城市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不仅积累了工业化、城市化等方面的经验,而且面临着住房困难、交通混乱和环境破坏等问题。立足于城市经济发展实践的现实,城市经济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发展,对解释城市经济现象与问题以及指导实践都具重要价值。我国城市的迅速发展,为城市经济学研究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空间。城市经济学课程教学是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舞台。

3 “城市经济学”双语教学过程中本科生问题意识培养的主要探索

3.1 通过教学过程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主要思路

扎实的基础知识、宽松的氛围营造、适宜的情景设置和合理的引导评价,是本科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实路径。[13]扎实的基础知识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基本前提。[13-14]平等、宽松的氛围营造,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巧妙的情景设置能起到问题意识生发的加速器和催化剂作用。合理的引导和评价则会给予学生思考的推动和肯定、带给学生思考相应的激励。因此,可以通过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教学方法技巧的运用以及教师素质拓展的重视,努力在夯实基础知识、营造宽松氛围、设置适宜情景和合理引导评价几个方面进行探索,着力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

3.2 “城市经济学”双语教学过程中本科生问题意识培养的现实路径

(1)在教学内容设计方面,进行必要的选择和补充。由于教材版本较多、内容丰富、体系差异较明显,需要根据专业特点针对性选择教学内容。例如,房地产类专业可主要选择与“城市+房地产”主题密切相关的部分。以阿瑟·奥沙利文著《城市经济学》北京大学出版社中译本为例(下文同),可以第一、二和五篇为重点,并适当选择第三、四和六篇中的相应章节和内容。另外,可进行其他教材中重要基础知识和内容的补充。比如,在第一篇第五章中,可补充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理论,以丰富学生的认识和理解,并为分析和思考问题提供理论武器,为学生问题意识的生发进行基础性准备。

(2)在教学方法创新方面,重视比较为主的情景设置。有比较才有鉴别,双语教学过程提供了良好的比较学习平台。可以进行理论与现实的比较,以及中外实践的比较。比如,在学习“城市规模不能极小化、可以极大化”①时,可以与“大城市优先发展规律”②加以比较,并与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演变特征相联系。通过归类、比较和联系,给学生创设相应的问题生发情景,吸引学生关注不同规模城市发展的特征差异,并积极观察和思考我国城市发展方针的选择、变化与调整原因。再如,关于城市蔓延现象,1950-1990年美国城市土地增加245%,人口增加92%,城市密度下降。③我国目前也存在类似的现象和问题,可以比较关注。

(3)在教学测评创新方面,提倡批判、引导思考。批判性思维是问题意识的必备要素,[5]批判性思维训练是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重要内容。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教材(同前)中名言警句的批判性评价:关注所涉及的基本问题,并评价相应的观点。比如,第一章有两句名言:“城市一直是文明的摇篮,在黑暗中散发着光和热”“我宁愿醒来之后发现无处可待,也不愿在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居住”。前者对城市的活力及贡献进行了深情赞叹,后者对城市问题表达了深切厌恶。在引导学生分析时,首先应让其认识到“城市經济学的研究对象是城市经济现象和城市问题”。其次,应该发扬批判精神,注意名言观点的片面性。这种批判性思维训练可贯穿于课程的教学和测评过程。

(4)在教师素质拓展方面,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教师是教学过程的具体组织者,其综合素质决定着教学质量和水平。[15]近年来,笔者根据自身状况和现有条件进行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努力和探索。引进来方面,积极引进师友宝贵经验。在与教授相同课程的同单位、外单位同行交流学习的过程中,形成了有师有友、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走出去方面,走进课堂、走向会议交流学习。一方面,利用进修的机会走进名校、名家的课堂,感受名家、名师教学风采和教学理念。另一方面,利用参加主题会议机会参与广泛的学习和交流。总之,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吸收更多的同行经验和先进理念并不断拓宽视野、拓展素质,以便服务教学。

注释

① [美]阿瑟·奥沙利文著.城市经济学[M].周京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58-60.

② 谢文惠,邓卫.城市经济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55-56.

③ [美]阿瑟·奥沙利文著.城市经济学[M].周京奎,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140.

参考文献

[1] 王源源.试论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4(12):42-43.

[2] 樊华强.没有“问题”的问题——我国大学课堂现状审思[J].教师教育学报,2017(6):23-28.

[3] 张忠仁.问题意识的遗失及回归[J].社会科学辑刊,2004(3):154-157.

[4] 何红娟.学生问题意识缺乏原因及发展对策[J].中国教育学刊,2014(1):83-85.

[5] 孙霞.高校何以培养创新人才——大学生问题意识的视角[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6):89-93.

[6] 杨淑萍.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能力[J].教育理论与实践,1999(7):59-60.

[7] 龚放,岳晓东.强化问题意识 造就创新人才[J].高等教育研究,2000(1):57-61.

[8] 劳凯声.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问题意识、学理意识和方法意识[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1):5-15.

[9] 刘大椿.问题意识与超越情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4(4):18-25.

[10]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2010.

[11] 王真东.关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01(6):29-31.

[12] 欧阳文.学生无问题意识的原因与问题意识的培养[J].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1):129-132.

[13] 赖敏.关于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的思考[J].传承,2007(7):109-111.

[14] 尹启泉.论课堂教学中的问题意识培养[J].教育探索,2005(8):57.

[15] 江爱华.高校双语教学的背景、表象与对策[J].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07(1):95-98.

[16] Arthur O'Sullivan. Urban economics,8thed. New York: McGraw-Hill,20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