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创新
2018-11-09陈玲玲
陈玲玲
摘 要 自从我国顺利迎来信息化时代过后,互联网等全新媒体开始贯穿至高校学生群体的日常的生活、学习、工作环境之中,同时更对他们的人生、价值、世界观念等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在此类背景下,笔者将针对“互联网+”的概念和特征、现阶段我国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困境,以及日后“互联网+”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合理化创新发展策略等内容,进行井然有序的归纳论证,希望能够为日后高校学生群体综合素质完善,以及理想化发展前景开拓等,奠定基础。
关键词 “互联网+” 高校思政教育 挑战困境 创新策略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7.037
Abstract Since China's successful commemor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age, new media such as the Internet has begun to penetrate into the daily life, study, and work environment of college students and at the same time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their lives, values, and world concepts. In this context, the author will focus on the concept and characteristics of "Internet +", the predicament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he rationalization and innovation development strategi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context of "Internet +". In order to summarize and demonstrate in an orderly manner, we hope to lay the foundation for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future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dealized development prospects.
Keywords "Internet +"; colle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hallenge the dilemma; innovation strategies
0 前言
一直以来,许多高校思政教师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机械式灌输方式,整个过程极为枯燥乏味,不足以吸引学生个体的注意力,严重情况下甚至会引发他们强烈的厌学情绪。基于此,作为一名优质性的高校思政教师,理当选择灵活适应“互联网+”时代背景,基于各类网络技术功能优势来传授学生丰富的生活经验、引起其心灵的触动反应。至于“互联网+”背景究竟给当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带来怎样的挑战,日后又该怎样予以合理化应对,相关处理要点将会在后续加以延展。
1 “互聯网+”的概念与特征
“互联网+”属于创新2.0下互联网发展呈现出的全新业态,其主张实时性实践检验各类互联网思维,持续到创建出完善化的网络技术平台过后,全面推动社会经济形态演变进程、赋予社会经济实体更强的生命活力。在该类背景下,需要我们凭借日渐高端化的信息通信技术和网络平台,加快与传统行业的交融进程,并开发出愈加新颖的发展生态。这样一来,才能够在各种社会资源配置中发挥互联网的优化和集成功用,令最新网络创新成果交替贯穿至社会经济等不同领域过后,强化社会整体性的创新和生产能力,进而真正形成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与落实工具的全新经济发展形态。而“互联网+”背景的相关特征则表现为:跨界融合、创新驱动、重塑结构、关注人性、开放生态、衔接一切等,只有在这一系列特征交织化作用下,有关以往限制创新的因素将会被消除掉,在加快孤岛式创新活动彼此间的衔接速率之后,形成基于人性控制的市场驱动程序,使得所有努力奋斗于不同岗位条件下的人都能够顺利实现自身的价值。
2 目前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对的一系列挑战困境
2.1 教育主体性出现弱化现象
许多教师习惯于沿用传统的教学指导方式,即主张和学生进行面对面交流,其间包括所有教学内容都是由教师一人规划确认的,学生唯一能做的就是被动接收知识点并接受教师价值理念熏陶感染,两者主客体关系十分显著。尽管说这部分教学模式呈现出一系列缺陷,且经受教育界深刻的质疑,不过教师的权威地位始终没有任何撼动迹象,涉及思政教育引导功能也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发挥。相比之下,自从我国顺利步入“互联网+”过后,高校思政教育模式和平台功能愈加多元化,其间完全可以凭借微信、微博、QQ等程序进行网络化指导教学,其间由于学生的主体性得以深度彰显,学习自主性意识得到全方位调动,使得这类群体直接转化成为整个思政教育活动的主要参与成员,特别是在师生彼此间知识、信息交互式传播现象愈来愈频繁过后,在某类层面上令受教育者直接发挥出对社会舆论的引导作用。长期延续下去,涉及高校思政教师的权威地位等将遭受更为深刻的挑战。
2.2 涉及传统的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理念开始遭受激烈冲击
为了培养出更多合格的人才,进一步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改革发展进程,我国高校在组织思政教育工作期间,始终将重心放在马克思主义主流意识形态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传播上。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处于互联网背景之下,尤其是经过微博、微信等平台接连树立之后,包括高校学生在内的一系列社会群体已经不再属于单纯的信息接收成员,相对地拥有更多技术条件和能力进行各类信息制造、传播。也就是说,一旦说不同阶段出现任何社会问题,高校学生等不同社会成员都能够及时通过网络发布个人观点,同时针对政府当下做出的决策予以评价,如若过程中遭受西方外来思想过度约束,将会衍生出许多和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方向相背离的思想行为习惯、政治理念,无形中扰乱社会整体监督管理的秩序。须知高校学生始终处于价值观、人生观培养确立的关键阶段,经常会被西方一些新奇的思想所吸引,进而引发个人思想认知的偏差状况。
这些现象深刻验证,处于“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面临较多且深刻的挑战危机,需要在日后适当关注学生主体地位的同时,想方设法引导个体培养中国社会主义标准化的价值理念与意识形态。
3 “互联网+”时代环境下我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合理化创新策略
3.1 利用“互联网+”平台推广合理的价值理念,创造理想的思政教育环境
须知现代我国高校开展思政教育工作的核心指标,便是选择在不同类型价值理念和文化要素的激烈碰撞环境下,竭尽全力维持自身意识的形态性,之后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的引导作用,辅助学生个体建立起不会和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产生冲突的价值观念。不过深处于“互联网+”时代背景之下,尤其是一些综合素养未能达标的大学生,经常会被虚拟性网络中一系列不当的思想、言论所吸引,进一步产生不当的价值理念和行为习惯,不利于开拓愈加理想化的职业和人生发展前景。所以说,作为合格的高校思政教师,需要实时使用互联网+技术平台革新传统的思政教育模式,并在其中积极引导最新的社会舆论,持续到令大学生真正形成标准化的价值理念之后,规避日后教学期间出现多种价值理念冲突和延误课程讲解进度等消极现象。
除此之外,为了确保在日常组织高校思政教育活动中全力规避一系列负面影响现象,教师还需凭借互联网+技术平台来组织内涵颇深的专题活动、话题栏目,确保形成和谐愉悦的思政课堂氛围过后,令学生主观能动性全面激发并受到正确性地引导。长此以往,在高校思政教师和所有学生的合力作用之下,开创出愈加良好的网络内外思政教育工作环境。
3.2 进行“互联网+”技术功能深层次延伸,维持高校思政课堂的充分性
虽然说通过使用“互联网+技术”可以充分处理好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各类问题,不过却始终无法完全替代教师的地位,不管这类技术如何成熟完善,其主要作用还是辅助教师实时性革新教学内容、指导形式,树立起科学人性化的教学评价体系,进一步大幅度提升整个思政教育课程的实效性。选择在该类指标引导作用下加大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力度,会令以往高校学生由被动听讲的境遇转化为和教师实时性互动交流。所以说,新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要求教师时刻秉承以课程为主体、互联网为用的规范原则,即做到基于互联网+技术平台完成思政教育课堂适当程度的延展任务。如基于不同学生个性特征和政治基础素养等,创建健全性的“互联网+”教学引导体系、开发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令学生充分利用课内外时间来学习了解批量化的精品课程、专业教学案例,获得再生性的学习资源,保证不会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和实践要求产生任何冲突状况;还有就是定期组织有关仪式典礼、文化艺术交流等不同类型的实践活动,并做好视频的录制工作,之后令学生透过在线观看这些网络视频和相关文化产品之后,时刻检验自我并有针对性地進行学习和提升,形成社会所需的标准化思想政治理念。
3.3 合理控制互联网+技术在高校思政课堂中的比重,凸显教师的主导性作用
结合“互联网+技术”组织高校思政教育活动,对于广大高校思政教师来讲属于一类全新的挑战。这就要求其在熟练掌握互联网+技术平台功能的基础上,发挥好自身必要的榜样示范作用,令大学生愿意主动接受思政教学和一系列正向舆论的引导,随后切实令教师在“互联网+”背景下的思政教育体系中彰显出必要的主导地位。归结来讲,虽然互联网技术平台能够针对高校思政教育活动提供一系列便利快捷的支持条件,但是授人以渔的职责归根结底还是落在教师身上,教师应该在发挥好个人主导作用的同时,改变以往单纯传授知识点的行为习惯,进一步使用互联网技术向学生传递最新且合理的价值观念。长此以往,令高校学生形成健康科学的网络思想,懂得在不同阶段反省自我,尽快做出适当的价值选择,而并会像以往般盲目地追逐西方思想,亦或是在复杂的网络环境内部随波逐流。
4 结语
综上所述,处于现代网络环境之下,涉及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时刻面临极为深刻的挑战。特别是在各类大学生主体意识激活之后,使得以往教师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的权威地位持续遭受削弱,许多学生表示对既有的思政课程内容和当前社会推广的价值理念存在质疑,无形之中令高校思政教育工作难度倍增。须知“互联网+”背景下的价值观念和文化十分多元,为了令学生时刻反省自我、有针对性地进行学习补充,进而不断谋求长远化的进步空间,教师需愈加谨慎地使用互联网+技术平台,适当发挥个人的主导作用,确保开发出愈加科学人性化的教学、评价机制之后,带动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向思.移动互联网时代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学理论,2015.26(24):103-106.
[2] 龙斌.新媒体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如何有效传播正能量[J].红旗文稿,2015.32(17):182-190.
[3] 王艳秋.“互联网+”背景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构筑[J].长春大学学报,2016.19(12):75-89.
[4] 李金平.“互联网+”时代下如何有效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探析[J].高教学刊,2016.22(13):133-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