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研究

2018-11-09张玲

科教导刊 2018年21期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信仰多元化培育

张玲

摘 要 随着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发展,越来越多的社会思潮蜂拥而现,出现多元化碰撞、并存的态势,多种非马克思主义思潮大量涌现,使得大学生信仰选择开始出现多元化趋势,对高校大学生信仰教育是一个新的挑战。本文从对多元文化、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界定的基础上,对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的现状进行了调查,提出现有环境下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培育的对策,以确保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国家的主流地位与主导地位。

关键词 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信仰 多元化 培育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7.035

Abstract With the globalization of the world economy, more and more social thoughts have swarmed, and there have been diversified collisions and coexistence. A variety of non-Marxist thoughts have emerged, making the choice of college students' beliefs begin to diversify. College students' faith education is a new challenge. Based on the definition of multiculturalism, beliefs and Marxist beliefs, this paper investigat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beliefs in the context of pluralism, and proposes countermeasures for the cultivation of Marxist beliefs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current environment to ensure the mainstream status and dominant position of the Marxist belief in the country.

Keywords college students; Marxist Belief; diversification; cultivation

1 对多元文化、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界定

1.1 多元文化

多元文化是关于文化形态及处理不同形态文化之间相互关系的一种理念,即指文化具有多种多样的形态,不同形态的文化具有不同的价值,各种文化彼此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应该和谐相处、发展。[1]不同文化间的和谐相处,共同发展,是文化多样性的需求。当不同性质、不同特质的文化元素在同一个领域内存在,就必然会带来冲突与碰撞,凸显出信仰问题。

1.2 信仰

信仰,《辞海》中解释为“对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或某人极其相信和尊敬”,《哲学大辞典》中解释为:“信仰是对某种理论、思想、学说的心悦诚服,并从内心以此作为自己的行动的指南。有盲目的信仰和科学信仰之分。”[2]总而言之,信仰源于心灵,当人们相信某种学说并以之指导自己的行动时,就产生了信仰。

1.3 马克思主义信仰

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创立者是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一种科学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所追求的是共产主义理想以及每个人自身的自由、全面而又充分的发展。自建国以来,马克思主义信仰就在我国确立了其领导地位,且不断加强。

2 多元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现状调查

2.1 多元文化对当代大学生信仰的巨大影响

多元文化就像一把双刃剑,它给大学生带来了开阔的视野、更多的选择;丰富了大学生的生活;活跃了大学生的思维方式。但也使得大学生的价值取向发生矛盾冲突;其行为方式趋向多元化;并且在信仰选择上存在了盲目性。这些消极的影响对于大学生信仰的正确培育是巨大挑战。

2.2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信仰的主要内容

信仰的分类极具多样化。从我国国情与文化特点出发,当代大学生信仰大致可分为:神灵宗教信仰,如基督教;传统道德文化信仰,如儒教、道教;政治信仰,如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信仰,如法律信仰等。[3]这四类信仰占据了主导地位,尤其是政治信仰中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更是当今中国的主流信仰。

2.3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调查

如庸置疑,马克思主义信仰仍是我国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信仰,但这种地位面临越来越大的挑战,爱国主义的遥远虚化、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僧嚣日上等使得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动摇,给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与伤害。

(1)信仰内容世俗化:调查显示,大学生在信仰的问题上,更加随意。对于宗教信仰,多数人保持中立,不支持信教但也不反对;对于传统文化道德信仰,更多处于缺失状态;在对待社会信仰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很多涉及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上也无所谓了,相比以前对待信仰的严肃认真更加随意化。在问及今后的目标与希望时,半数以上的大学生表示希望能有一份稳定而收入不错的工作、家庭美满幸福;约两成的大学生希望可以为国家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但真正明确自己的未来发展目标、有明确规划的只有一成左右。多数大学生对于未来是模糊的,方向性不强,走一步看一步;目前依然存在无理想、无目标、得过且过,混毕业证的大学生。

(2)信仰传播方式科技化。“最有利于信仰传播的传播手段”访谈结果为:从 大众媒体、社会活动、教育、名人效应、其他几个有效的传播途径让学生进行选择,比例分別为:41%、21%、12%、12%、3%。

由此可见,大众媒体与社会活动在信仰传播中作用最大,这与网络、科技的发展分不开。同时,绝大部分大学生都认同网络的传播速度与传播能力,且这一数据逐年上升。

(3)信仰选择多元化。在对100名大学生的信仰访谈中,我们发现:具有马克思主义信仰、宗教信仰、文化道德信仰、其它信仰中,当代大学生中无信仰的比例已较高,而在有信仰的学生中,马克思主义仍占主要地位。

应特别注意:①大学生无信仰的比例较大,这与当今世界激烈的社会动荡与国家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息息相关。②大学生宗教信仰存在隐蔽性,出于多方面的考虑,有人会隐藏自身真实的信仰选择。

(4)信仰选择功利化。功利化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对待政治课程,近半的学生把它界定为豆芽课程,在与专业课程的对比中明显不受重视;愿意上政治课的更多是出于考研的需要。二是大学生的入党动机,存在较多的现实与功利的考虑,入党的目的更多是为了今后找一个好工作、有一个好前程,而不是单纯为了自身的信仰追求。

3 当今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的原因

3.1 学生自身原因

从1991年的苏联解体以及随之而来的东欧剧变,很多大学生对于共产主义信仰、对于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认为这一系列变故意味着共产主义理想的失败,从而开始否定马克思主义信仰。

3.2 学校教育原因

(1)政治理论课程单纯靠教师讲授,手段单一而不受重视。学生只是死记硬背,以考取高分;基础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课经常被挤占,且教师的专业性也不强。这种填鸭式的灌输方式下,学生不可能具备较高的政治理论知识功底,也无法理论联系实际、较好地分析国际国内形势,对于时事政治的把控力不足。

(2)其他学科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没有被开发。高考的指挥棒,从事实上造成了素质教育的缺失,各学科也忽视了自身的思想教育任务,导致马克思主义教育单单成为政治课程的任务。

3.3 社会根源:市场经济的发展

从理论上来讲,市场经济的发展可以解放和发展生產力,推动社会的进步。但是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市场经济的商业化原则,导致了人们习惯于用金钱与利益来衡量事物的价值。过于注重物质利益使得马克思主义信仰不坚定的人开始沦为金钱的奴隶,忽略了理想与信仰的重要性,放弃了自己的信仰。

3.4 网络技术方面

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网络越来越多地走进并影响着人们的日常生活。微博、微信、即时通讯、手机报等校园新媒体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它们对青年大学生的作用日益广泛和深刻。但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要占领网络这块阵地并不容易,网络的全覆盖、速度快、无国界、真假难辨等特性给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4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对策研究

4.1 学生方面:从个人与群体同时着手

学生个人需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政治理论修养,培养爱国情操。首先,读经典,即读经典的马克思主义著作。其次,多实践,在社会中、实践中去认识、形成自身的正确信仰。最后,明辨识,在辨别的基础上对种种错误理念进行抵制。

学生群体方面,可以先培养学生干部等大学生骨干,在骨干力量中生成马克思主义信仰,再以此辐射到其他全体学生中。

4.2 学校教育方面

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导信仰教育;以丰富的教育内容吸引大学生;以完善的教育方式传播信仰教育;以优质的师资力量促进信仰教育。以此,将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旋律在大学生中唱响。

4.3 关注家庭教育

人民日报新发表的社论《学生教育需要从家长教育抓起》,就很好地诠释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一个家庭的传统以及家长的思维模式从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的思维与信仰。大量的实证研究和分析证明:一个成功的人,在背后都可以发现家庭教育的影子。因此,重视大学生信仰培养就必须重视家庭教育。

4.4 社会方面: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大学生信仰危机的起因是多元文化多元思潮,只有大力改善社会氛围,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才能更好地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第一,共同进步,减小贫富差异。贫富差距的日益增大,让不少大学生对社会公平正义产生了怀疑,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产生了怀疑。为此,我们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同时,要加大对贫困地区、贫困人群的投入与帮扶,实现全民族的共同进步,进而在现有基础上确立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地位与主导地位。

第二,加快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创建清明社会。我国必须在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基础上,通过这种举措,坚持反腐倡廉,给大学生传递一种正能量,坚信马克思主义,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进而完成信仰教育。

4.5 网络科技方面

可以层层把关,分工负责。政府方面,全面掌控,设立相应的网络海关,从源头上把关;高校方面,寓教于乐,将网络科技的新技术融入高校思想教育,从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等不同角度加大对大学生正确信仰的培育。两者的共通之处就是都要注意随时把握网络动态,适时引导。

高校信仰教育应当与时俱进,结合大学生本身的兴趣,因势利导,通过网络开展教学活动,利用QQ、微博、微信等新手段在传统信仰教育的基础上开展活动。

5 小结

信仰的意义重大而深远,它是人类深层次的精神需求的反映,是文化最核心的内容。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当代中国的主流信仰,确实受到了极大的冲击,需要从个人、家庭、学校、社会、网络科技等多方面共同努力,夯实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导地位,确保“中国梦”的稳步实现。

参考文献

[1] 周贝.多元文化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探讨[J].现代商贸工业,2008(3).

[2] 冯契.哲学大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2.10:1214.

[3] 刘江宁.当代中国大学生信仰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12:30.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信仰多元化培育
探讨构成因素在当代雕塑语言中的多元化体现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现代化视域下个人信仰与社会信仰的关系
网络多元时代如何坚守马克思主义信仰
马克思主义信仰缺失问题的哲学思考研究
专业化PK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