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恩干预对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感恩心理的影响研究*
2018-11-09李瑞阳鑫黄曼
李 瑞 阳 鑫 黄 曼
湖南司法警官职业学院,湖南 长沙 410131
随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深入,由事后再干预转变到事前预防的观念越来越被推广,因此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发现人的美德,激发他的潜能,让人更愉悦的生活、高效的工作,用积极心理的视角提前去预防干预大学生心理越来越受到重视。如何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基点,让他们心理更阳光,可以探索发挥大学生的积极特质,比如感恩、幽默、乐观、宽容等,其中感恩干预是有效的途径之一。本文将拓宽构建理论引入到大学生感恩干预研究,采用不同的感恩干预方式,希望能促进大学生亲社会行为的产生,增强他们的心理弹性,和谐人际关系,提升幸福感。
一、研究对象
采用自愿报名的方式,通过海报宣传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的推荐宣传,共85人报名,通过老师面谈,最终选取60人作为感恩团体辅导组研究对象。
考虑到被试的多样性,通过全院的心理与生活公共选修课,选取二个平行班级99人作为感恩日记组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一)实验分组
感恩方案1:感恩团体干预组,采用参与者集体参加团体辅导活动的方式,从认知、情感、行为等方面体验感恩。从自愿报名者中选取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者,另外选取30人作为其对照组。
感恩方案2:感恩日记干预组,采用每天记录3-5条感谢的人、事、物,课题组心理老师定期查阅反馈;选取心理与生活公共选修课一班50人作为感恩日记组的实验者,选取平行的二班49人作为对照组。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量表法,具体施测以下量表:
1.大学生感戴量表[1](GRAT):本量表共34题,分为剥夺感的缺失、对自然事物的感激、对社会的感激三个维度,采用Likerts5点计分。孙文刚等2010修订版的大学生感戴量表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0,分半信度为0.912,重测信度为0.813。
2.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本量表共有33项,1996年国内段建华对该量表进行修订,本研究采用该量表的前18项对被试进行施测,分量表与总表的相关为0.56与0.88之间,重测信度为0.85。
(三)研究过程
Emmons[2]等研究发现,通过适当的感恩干预可以提高人的心境和生理功能。为此,本研究采用二种不同的感恩干预方式,每种方式都设有实验组和对照组。在干预之前,先使用大学生感戴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前测,保证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之间没有显著差异。然后依据拓宽构建理论,感恩团体辅导干预实验组共开展6次活动,具体团体辅导内容见表1,活动每周1次,每次2-2.5小时,由研究组成员担任团体辅导教师。团体辅导活动结束后,再采用大学生感戴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进行后测。感恩日记干预组则是给学生发放日记本,按照“某某谢谢你,因为____”的格式每天记录3条以上的感恩发现,每周记录5天以上,心理老师每2周定期查阅,与学生交流。二项实验的对照组接受正常的教学活动,没有安排任何干预内容。
(四)数据处理
采用SPSS21.0对数据进行均数比较等统计分析。
三、研究结果
(一)感恩团辅组差异比较
由表2可见,实验前感恩团体辅导干预实验组与对照组主观幸福感总分及各因子、大学生感戴量表各因子都没有差异;实验后在主观幸福感总分、精力、忧郁或愉快的心境、社会感激因子得分上有显著提高(p﹤0.05),在对生活的满足因子的得分上差异显著(p﹤0.01)。感恩团体辅导干预实验组在干预后在主观幸福感总分、精力、对生活的满足、社会感激、自然感激因子得分上有显著提高(p﹤0.05),在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因子的得分上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所有因子得分上都没有差异。
(二)感恩日记组差异比较
表1 感恩团体辅导活动内容
由表3可见,实验前感恩日记干预实验组与对照组主观幸福感总分及各因子、大学生感戴量表各因子都没有差异;实验后在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因子得分上有显著提高(p﹤0.05)。感恩日记干预实验组在干预后在对生活的满足、社会感激因子得分上有显著提高(p﹤0.05),在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因子的得分上差异显著(p﹤0.01);对照组在实验前后所有因子得分上都没有差异。
四、分析与讨论
(一)感恩表达有助于主观幸福感的提升
拓宽构建理论[3]的观点认为积极情绪能够拓展个体即时性的认知行为脚本,进而促使个体在知识、社会及心理资源等一些方面建构出长期性可利用资源。当个体在生活中体验到别人给自己带来的恩惠,即刻做出反馈,是因为感觉周围的世界是安全而友善的,促进爱这种积极情绪萌发,从而更容易产生感恩的行为。感恩干预让个体在一段时间内经常体验到关爱、友善等积极情绪,感恩表达的行为可能更容易形成,从而促进个体认知的改变,看到生活中更多积极阳光的正能量,促进良好的人际互动,形成稳定的社会支持,体验到更多幸福。所以不管是感恩团体辅导干预还是感恩日记书写,对大学生开展感恩干预活动都能促进其主观幸福感的提高。
(二)良好的人际互动能更好的促进感恩
对比感恩日记书写和感恩团体辅导二种干预方式,感恩团体辅导干预组干预后在主观幸福感和感恩方面提升效果更明显。有研究[4]表明人际关系在大学生感恩倾向和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感恩团体辅导活动是真实的人际互动,在活动过程中个体亲自体验到施恩和受惠,能够打破“你”“我”界限,让人打开心扉,扩展个体对自己的看法,让个体看到自己和别人的同一性,激发其更可能愿意花一些时间去表现出好的行为,且这种行为不仅会指向帮助过自己的人还会指向身边的其他人,进而又促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也会激发更多感恩行为的产生。
(三)感恩干预能促进积极情绪体验
感恩是一种情感特质,具有这种特质的个体,能够更容易识别他人或事物在自己获得积极情绪体验时所提供的帮助以及自己得到的恩惠,并能够怀着感激之情对其反应。按照认知情绪理论的观点,感恩是一种敬慕和喜悦之情的混合物。在感恩干预活动中,愉快心境的改变效果最显著,这是因为个体比平时更多更容易体验到感恩之情,钦佩与喜悦这些积极情绪的累积,让个体更容易对周围的事物产生积极评价,进而促成更多的积极情绪体验,形成正性的良性循环。
表2 实验研究前后感恩团辅组各因子的变化与比较(M±S)
表3 实验研究前后感恩日记组各因子的变化与比较(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