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禀赋差异如何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
——基于CHIP2013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
2018-11-09
一 问题提出
在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背景下,农民工返乡创业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改革开放40年来,农民工这一劳动力群体的就业和流动为城乡之间经济社会的联系架起了桥梁,全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与各省农民工的输出和回流不无关系。长期以来,农民工就业受到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我国大规模的农民工返乡发生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由于城市就业和生存空间一再受到严重挤压,大批农民工从沿海发达地区返回到家乡创业就业。针对这一现象,当时已有专家学者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行为和创业激励政策进行了研究。2015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意见》(下文简称《意见》)正式出台实施,从登记手续、税收服务、金融服务和财政支持等方面,明确了针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相关优惠政策,标志着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扶持上升到了国家层面,对于迫切需要政策支持的现有创业者和潜在创业者具有重大激励作用。统计资料显示,截至2018年3月,全国农民工等返乡创业人数已达740多万。
农民工的稳定就业关乎国民经济和社会民生,创业是返乡农民工再就业的重要方式,是促进农民工自身发展和劳动力流出地经济发展的有效办法。一方面,当前农民工回流的趋势日益受到政府和学术界的重视。在过去的30多年里,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跨越城乡和省域外出务工,形成数量巨大的农民工群体。然而,在经济周期演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户籍和土地制度约束等宏观经济环境变迁,和农民工预期收入水平提高、家庭环境制约等个体微观因素的共同作用下,2.8亿农民工中仅有少部分成功定居城市,大多数农民工被迫在农村和城市之间“候鸟式”迁移,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他们或许在城市定居,或许返乡回流,或许保持城乡之间的两栖流动(卓玛草和孔祥利,2016)[1]。近些年,随着国家乡村振兴和脱贫攻坚的深入推进,支农惠农、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等优惠政策密集出台,农民工流出地经济向好发展,逐渐推动了农民工回流的趋势,在中部劳务大省湖南,出省务工农民工人数已由2008年的900多万降至2016年的788万。另一方面,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需要激发和保护企业家精神,鼓励更多社会主体投身创新创业。同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必须破解人才瓶颈制约,要通过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创新乡村人才培育引进机制等措施,促进农村人力资本开发(中共中央国务院,2018)[2]。2015年6月《意见》出台后,由国务院主导的结合城镇化支持农民工等人员返乡创业的试点已开展三批,涉及全国341个县(市、区),由政府给予政策扶持、项目支持和渠道支持等,从而涌现出了越来越多的农民工返乡创业成功典型。本文运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大样本数据,分析返乡农民工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及外在环境等资源禀赋差异对其创业行为的影响,提出了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政策措施。
二 文献回顾
目前,返乡农民工创业相关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影响农民工创业意愿、创业绩效的内部因素和外部环境因素分析,以及农民工创业组织形式的选择等方面。农民工返乡创业是指农民工通过自营劳动或雇用他人建立生产组织,并向外界提供商品销售或服务的行为。相关学者从不同角度出发的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和个体特质都是影响其创业的重要因素,但是二者所产生的影响程度不同。朱红根等(2010)[3]通过对劳动力输出大省回流农民工的实证分析指出,文化程度、风险态度、从业资格和技能对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有显著的积极影响,而外出务工收入增加不会激发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阳立高等(2008)[4]认为,资金积累对返乡农民工创业有重要影响。张秀娥等(2012)[5]认为,创业者的文化素质属于个体资源禀赋中的一项基础素质,对于返乡农民工理性分析市场形势和明晰创业方向具有重要意义;此外,返乡创业农民工在心理素质方面参差不齐。从社会资本的角度看,蒋剑勇等(2013)[6]认为,创业者的社会网络特征和社会技能影响着创业资源的获取。孙红霞等(2013)[7]认为,创业者人格特质集中体现在创业自我效能感上,其中,机会识别、组织承诺和管理控制三种效能感,对农民工的生存型创业和机会型创业动机都有显著影响。罗明忠和陈明(2014)[8]指出,在人格特质的基础上,农民创业者需要通过不断的适应性学习和不断积累工作经验,才能最终实现所创事业的成功。
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有利外部环境包括政府政策、市场环境、社会服务、文化、制度变迁等方面。陈文超等(2014)[9]分析数据指出,政策和社会扶助对农民工的刺激并非呈线性变化,当社会扶助程度较小的时候,难以促使农民工选择返乡创业,相反会降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意愿,只有当政策扶持力度达到一定程度时,政策优惠的刺激作用才能产生效果。王玉帅和吴超(2013)[10]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动机阶段、机会阶段和创立阶段三个方面构建了农民工返乡创业政策的理论框架和支持体系。李树和于文超(2018)[11]着眼于融资这一创业基本要素,认为当前农村金融机构多元化改革有助于改善农村融资环境,能够较好满足不同类型创业者的融资需求,从而激发农村地区的创业活力。黄振华(2011)[12]通过调查指出,由于缺少金融机构的支持,农民工返乡创业资金以向亲戚朋友借款居多,银行贷款极少。刘苓玲和徐雷(2012)[13]认为,创业政策、创业资金筹措渠道和创业形式及项目等都与返乡农民工对自身创业能力的评价有显著正相关性。朱红根和康兰媛(2013)[14]通过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实证分析,认为创业技能培训、税收减免和创业信贷扶持等3项扶持政策影响创业显著,完善的基础设施及创业投资环境会增强返乡农民工的创业意愿,而就业形势越好,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越低。周宇飞等(2017)[15]通过实证分析指出,积极的文化锚定能强化农民工返乡创业意愿,带动创业意愿转化为创业实践。
国外相关文献提供了迁移劳动力创业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Correa和Girón(2013)[16]考察了美国金融危机期间墨西哥移民的创业行为,研究表明,危机前大量使用抵押贷款工具为其创业进行融资的创业者都在危机中破产,相反,债务水平低的创业者大多成功地度过金融危机。同时指出,在美国创业的墨西哥移民普遍面临着一定的资金约束,融资渠道非常有限,因此,通过金融机构的创新和重组,为中小创业者提供具体可行的资金供给方案成为重要的政策目标。Beckers和Blumberg(2013)[17]分析了荷兰迁移劳动力的创业行为,指出在迁入地的充分融入、具备较高的教育水平和特定技能,能够激发更多元的创业行为。
以上研究从不同方面揭示了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因素及其侧重点。综合来看,理论和实践均表明,不论是外部环境还是内在的人格特质,都对农民工创业有积极的作用,都是创业者本身所拥有的资源禀赋。本文首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资源禀赋进行界定和理论分析,按照内因与外因的二重性,将其区分为内部资源禀赋和外部资源禀赋;其次,运用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最新数据中针对农村住户的调查数据,从中选取用于衡量重要资源禀赋的指标和变量,建立二元Logistic模型分析资源禀赋差异对农民工选择从事创业活动决策的具体影响;最后,从资源禀赋最优配置角度,提出了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措施。
三 理论分析与假说
返乡农民工创业的资源禀赋包括内部资源禀赋和外部资源禀赋。前者包括农民工自身所具有的独特条件和优势,主要是促进创业的主观条件;后者包括促进创业起步和发展的各外部资源优势和环境。具体来看,内部资源禀赋包含返乡农民工的人力资本、经济资本、社会资本及其自身内在动机与风险偏好;外部资源禀赋包含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分为基础设施、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和政策制度四个维度。
(一)经济资本禀赋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影响
经济资本禀赋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影响机理在于,创业者的经济资本条件决定着其创业的起步与可持续发展。经济资本是指一切能够运用于创业实施中的物质资源,包括土地等生产资料、创业者可支配收入以及从正式金融机构或非正式借贷组织中获得的金融资本等。返乡农民工一方面通过外出务工积累了一定的资金,另一方面能够申请统一创业贴息贷款,再加上必要的创业用地,从而有利于其建立生产经营设施,如厂房、加工车间、农家乐等。从理论上看,创业者拥有的经济资本越丰富,创业的可能性和成功几率就越大,罗明忠和陈江华(2016)[18]认为,充足的经济资本有利于创业者跨越创业资金门槛,摆脱资金约束,也有利于创业者从外部融资渠道获得更大规模的资金,进而实现更高层次和更大规模的创业。其次,它能够显著改善创业者的风险偏好,增强其风险承受和应对能力,维持经营稳定性。
(二)人力资本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机理
美国经济学家西奥多·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对人的投资并体现在人身上的知识、技能、经历和经验。一般而言,成功的创业者具备较高的人力资本,如良好的教育背景和丰富的工作经验,人力资本越独特,越不可复制,它对于创业的影响程度也就越高,拥有丰富工作经验或成功创业经历能够使创业者对创业有清醒的认知和充足的准备。人力资本不仅来源于外在的教育和锻炼,也来源于自身对其工作经历认识的升华,现实中,绝大多数返乡农民工受教育水平较低,其人力资本主要体现在外出打工过程中积累的经验、工作经历及技能,以及由此形成的自身技术优势上,具有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创业理念能够带动其创业行为。
(三)社会资本影响返乡农民工创业的机理
社会资本是指存在于人际关系中的个体或团体之间的关联。1980年,法国社会学家皮埃尔·布迪厄尔正式提出了“社会资本”的概念,指出它是“与对某种持久性的网络的占有密不可分的实际或潜在资源的集合体”。黄晓勇等(2012)[19]认为,社会资本包含社会网络、互惠性规范和由此产生的信任三个层次,是个体在某个社会结构中居于一定地位而给他们带来的生存和发展资源;其中,社会网络是社会资本的基础,社会资本的价值首先通过社会网络实现,在人际关系基础上构建的互惠性规范和信任是高层次的社会资本。返乡农民工较未务工的农民而言,拥有更广的人脉和更多的市场信息,这些是他们获取创业机会、获得创业资金以及开拓销售市场时的重要资源。
(四)返乡农民工的内在动机与风险偏好对其创业的影响机理
内在动机是指一个人基于自身发展需要所形成的一种内在动力,马斯洛主张发挥自我潜能进而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是内在动机的核心。创业不仅仅是返乡农民工的一种就业出路,更是运用自身各方面禀赋和优势创造最大价值的行为,创业动机与自我实现需要在内在上是统一的,具备优秀人格及行为特质的创业者拥有较高的自我价值实现动机,其发现和识别创业机会的能力通常高于不具备该特质的个人。此外,风险偏好和风险意识是评价一个人有无进取心的重要因素,创业过程充满不确定性,缺乏风险意识的人无法真正认识到创业行为中的利害关系。外出务工多年的农民工在城市工作过程中,锻炼了技能和意志,逐渐形成敢于创业的内在动机与勇于创业的风险偏好,返乡后开始创业更能取得成功。
(五)外部资源禀赋对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影响机理
首先,基础设施对于创业的作用体现在它为返乡农民工创业者提供必备的交通、信息渠道和市场销路。从交通设施上来讲,完善、发达的道路能够降低运输成本,提高资源和产品的运输效率;从信息渠道上来讲,网络设施的建立能够为创业者提供丰富快速的市场信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其次,自然资源和地理环境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良好的区位和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是返乡农民工创业者拥有的潜在创业资源禀赋。我国特殊的自然和地理环境造就了东部发达、中西部相对落后的区域经济格局,东部沿海一些大城市不断吸纳来自中西部地区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带动了东部地区经济的率先发展。中西部地区范围广阔,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高,不同形态的旅游资源丰富,随着中西部基础设施的日益完善,返乡农民工创业具有良好的硬件条件支持。
此外,人文环境和政策制度是返乡农民工创业的重要外部资源。特别是文化,作为一项非正式制度,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倾向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社会惯例以及正式制度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作为一项经济活动,创业固然离不开经济资源、社会资本的支持,但是积极活跃的创业氛围对于创业孵化和起步具有内在影响,这种氛围形成的背后是高度发达的经济和鼓励个人实现自我需要的整体人文环境。完善的创业扶持政策是帮助农民工开始创业的重要因素,首先,有效的创业扶持政策能够激发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内在动力,进而带动城乡创业氛围的积淀;其次,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和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改革,是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进而激励农民工创业的制度保障;最后,创业的不同阶段需要政府针对性地提供不同层次的政策支持。
返乡农民工内外部资源禀赋对其创业的影响机理如图1,无论是经济资本、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内在动机及风险偏好等内在资源禀赋,还是基础设施、自然地理、人文环境及政策制度等外部资源禀赋,都在不同方面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这种促进作用既可从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角度来分析,亦能够从样本数据的实证角度得到检验。
图1 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资源禀赋
四 变量说明及模型设定
(一)数据来源
中国家庭居民收入调查,简称CHIP,是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联合众多国内外专家共同完成的全国性统计调查项目。该项目始于1988年,迄今为止已进行了5轮针对中国农村、城镇居民就业和收入状况的抽样调查,2002年,CHIP问卷首次将城乡流动人口纳入调查对象,反映了人口由农村向城镇迁移日渐重要的现实意义。鉴于以下原因,本文选用在2013年进行的最新一轮调查中,针对农村住户的统计数据。一是从现实的角度看,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导致数量庞大的农民工从城市回到农村,形成了改革开放以来最大规模的“返乡潮”。城市农民工在经历经济形势波动起伏的洗礼之后返回家乡,意识到创业是能够帮助自身抵御经济风险的有效手段,正是在这一时期,返乡创业成为农民工就业的一种重要选择。因此,CHIP2013调查数据对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资源禀赋分析更具有研究价值。二是CHIP2013问卷包含有关取样住户的家庭收入、相关成员就业身份和外出务工经历、创业资源投入等详细而丰富的调查数据,同时新增了居民幸福度、信任度等主观性调查项目,能够支持本文研究各个变量的数据需求。三是CHIP2013数据是中国居民收入调查项目最新成果,样本源覆盖从15个省份126个城市中抽选出的18948个住户样本和64777个个体样本,其中包括11013户农村住户样本,具有一定的全国代表性。出于本文研究所需,剔除了数据中15岁以下(含15岁)和65岁以上(含65岁)以及因在学、重大疾病等无法参加工作的样本个体,对于重要变量缺失的观察值在满足一定比例的条件下予以剔除,最终获得的样本容量为14435。
(二)变量说明
根据CHIP2013问卷受访者对当年所从事最主要工资性工作的回答,本文确定了该个体是否从事创业活动,其中,若受访者回答其就业身份为“雇主”或“自营劳动者”,则视之为自主创业,赋值为1;其他回答视为未自主创业,赋值为0;另外将创业地点限定在省内,以达到与本文研究主题契合的目的。是否创业作为一项0-1二分类变量,是本次研究中的被解释变量。本文的解释变量包括受访者的经济资本、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等,其中,经济资本以受访者经济收入这一指标来衡量,社会资本以外出务工经历、兄弟姐妹数、亲戚来衡量,人力资本以受教育年限来衡量,内在禀赋和风险偏好因素以主观幸福感、信任感、风险偏好程度来衡量。此外,为了得到准确的研究结果,本文纳入了一系列可能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控制变量,主要包括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和健康状况因素。上述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见表1。
表1 变量定义及描述性统计
(三)模型设定
基于二分类被解释变量的前提,本文采用二元Logistic模型。其基本形式为:
上式中,πi表示第i个农民工选择创业的概率,πi/(1-πi)表示农民工创业与不创业的发生比。在等式左边,通过对概率πi进行logit变换,消除了对其取值范围的约束,进而能够将变换后的数值设定为解释变量的线性函数,等式右边是解释变量向量,其中Xj表示第j个影响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因素。
五 实证检验
本文利用SPSS20.0软件对农民工是否从事创业进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采用逐步向后回归法,先将所有自变量都引入模型进行显著性检验,根据似然比检验的结果,回归分析程序将未通过似然比LR检验的解释变量剔除,再重新拟合回归方程,直到所保留的自变量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都通过显著性检验。实证检验结果见表2。
表2 资源禀赋差异与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二元Logistic回归估计结果
注:OR值代表农民工返乡创业发生比,***、**、*分别表示在1%、5%、10%的水平上显著。
模型2是经过3次回归后得出的最终结果,与模型1相比,健康状况及兄弟姐妹数两个自变量未通过似然比检验被分析程序剔除,其余变量则都通过了显著性检验。此外,模型2中的Hosmer & Lemeshow拟合优度有所上升,且大于0.05,表明该模型的整体拟合效果较好。
根据表2结果,性别、婚姻状况和年龄等个体层面变量对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影响显著。首先相对于女性来讲,男性进行创业的概率更大,其创业发生比是女性的约1.2倍,这与男性更高的风险偏好和更广的人际联系有关。其次,已婚者的创业发生比约为未婚者的2倍,其中原因包括已婚者拥有更稳定的发展环境,以及夫妻双方能够发挥各自优势以获得更多的创业资源等。从年龄上看,年龄对农民工创业的影响呈现倒U形,拐点在55岁,当农民工年龄小于55岁时,随着年龄的增加,其创业概率不断提高。
从经济资本的角度而言,农民工经济收入越高,创业概率越大,经济收入每提高2.7倍,创业的概率上升14.1%,表明经济资本对农民工创业具有重要作用。从人力资本的角度看,农民工受教育水平对创业的影响同样呈现倒U形,拐点在7年处,表明当受教育年限小于7年时,每增加1年,农民工创业概率上升21.7%,当受教育年限大于7年时,农民工返乡创业概率反而会下降,对此可能的解释是,更高的受教育程度会促使受访个体倾向于寻求稳定的或收益较高的工作,而非选择从事风险性较高的创业行为。从社会资本的角度讲,外出务工经历和亲戚联系是影响创业的重要因素,外出务工经历对于农民工创业有着正反两方面的作用,积极的一方面在于农民工外出打工积累的经济收入和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其创业起步,而相反方向的一种猜想是,外出务工经历的存在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使农民工或主动或被动地固定在务工岗位上,产生依赖性;另外,大多数外出农民工在城市从事的是低端行业,获取和积累的经济资本和社会资本有限,因此导致返乡创业的可能性下降,本文研究结果证实了这一猜想,有外出务工经历会使农民工创业的概率下降27.8%。此外亲戚联系的存在使创业概率上升27.5%,这里的亲戚指其生活水平高于受访农民工所在地区的平均水平,本文研究表明,亲戚能够帮助农民工做出创业决策和推动实施创业行为。
主观幸福感、信任感、风险态度等因素是衡量农民工内在禀赋的指标,本文的实证结果表明:幸福感越强,农民工创业的概率越大,幸福感每上升一个层次,创业概率上升18.4%,这反映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对农民工创业具有重要影响。其次具有风险承受度和意识的农民工,其创业发生比是缺乏风险意识农民工的约2.4倍,说明风险意识是影响创业实施极其重要的内在因素,表明农民工创业时要有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需求。信任感与农民工返乡创业行为呈现负相关,其中原因可能为:创业归根到底是一种商业行为,创业过程中会涉及到较多的利益冲突,作为个人主观意志的一种体现,对他人信任程度越高,越无法有效保护其商业利益,因此导致创业起步困难。
六 结论与建议
农民工返乡创业不仅有助于造就现代新型农村劳动力,带领农村实现脱贫致富和乡村振兴,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农村培育积极的创新创业文化和氛围,从长远来看,是使农村和农民融入市场经济大环境,进而实现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和农民、农民工身份转型的重要途径。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本文初步界定农民工返乡创业的资源禀赋,并结合中国家庭收入调查(CHIP2013)数据对资源禀赋差异与农民工创业行为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结果表明,农民工创业受到其个体因素、内在禀赋和外在禀赋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返乡农民工的经济收入、受教育水平和自身的风险偏好是促使其创业的重要因素,农民工所拥有的经济资本、人力资本是其创业中重要的资源禀赋;另一方面,外出务工经历及人力资本提升对农民工创业的影响需要针对具体情况加以审视。根据上述实证结果,从短期来看,外出务工经历对农民工创业或许会有消极的抑制作用,但从长期来看,外出务工之后通过积累资本和工作能力,能够直接或间接地促进农民工经济收入的提高和自身素质的进步,并带动农村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主观因素上,幸福感越高,创业意愿越强,而对他人的信任程度越高,创业可能性越低。针对上述结论,本文提出以下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对策建议。
1.将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内容。针对返乡农民工缺乏创业资金和技术指导的现状,政府应出台优惠政策,加强对这一创业群体的扶持引导服务;此外,鼓励并大力发展乡村文化、旅游、生态等特色产业,实施乡村创业促进行动。
2.建立并完善农村基层公共就业创业服务平台。健全覆盖城乡、统一规范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落实针对返乡农民工的创业培训计划。农民工创业者在实践中往往缺乏创业技能和创业经验,通过组织相关专家、学者进行技术指导,在创业机会识别、选择创业项目、辨别和规避创业风险等方面开展培训,能够有效提高其创业可行性。
3.强化开发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支持返乡农民工创业的力度。当前普通国有金融机构在发放贷款时带有一定的针对性和偏向性,对返乡农民工等小微创业者的服务不到位,今后应进一步加大农村普惠金融服务,以可负担的成本为农民工创业者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服务可得性。
4.促进城乡要素的自由流动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过去40年来,数量庞大的农民工群体进入城市寻求生计,但由于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公共服务供给改革缓慢,一方面绝大多数外出农民工无法在城市真正立足并融入城市,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土地产权无法盘活,外出农民工难以从中获益。从短期来看,经济收入决定了农民创业的起步和规模大小,而长期来看,外出务工之后积累工作经验、接受市场经济理念才是推动农民工返乡创业的主要决定因素。因此,要通过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赋予农民更加充分的财产权利,同时继续推动户籍制度改革,构建城乡统一的户籍登记制度、就业管理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公共服务体系,优化城乡间劳动力流动机制,从而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立完善的人才流动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