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超长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矿压显现规律及原因分析

2018-11-08郭之标

采矿与岩层控制工程学报 2018年5期
关键词:机巷离层孤岛

郭之标,杨 森

(安徽理工大学 能源与安全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由于孤岛工作面的顶板压力大,巷道变形剧烈,对孤岛工作面巷道支护造成很大的难度。因此,研究孤岛工作面条件下沿空掘巷矿压显现规律对于减少顶板事故,提高资源回收,降低消耗,增加矿井经济效益,具有很大意义。目前,有许多学者针对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煤柱宽度设计、位置、围岩控制技术等[1-7]方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对超长孤岛工作面条件下矿压显现规律及原因分析较少,尤其是超长工作面两侧采空区下的矿压研究不足。本文以两淮矿区刘庄矿120502孤岛工作面机巷为工程背景,对沿空掘巷期间矿压显现规律进行分析,并利用FLAC3D对变形原因进行探究,最后给出了加强支护方案,结果可为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提供良好的经验和借鉴。

1 巷道概况

1.1 地质条件

120502工作面所采5号煤层倾角较小,可近似为水平开采。煤层厚2.22~5.10m,并且处于多煤层组成的煤层群之中,顶底板岩性如图1所示。

图1 顶底板岩层综合柱状

120502工作面东临XL2陷落柱(工作面切眼紧贴XL2陷落柱保护煤柱外推80m线),西接5煤集中上山,南为120503工作面采空区(与工作面之间留设煤柱32m),北靠120601工作面采空区(与工作面之间留设煤柱22m),上方为6-1煤及8煤采空区(与工作面平均法距8.5m),为典型的孤岛工作面,地应力集中。120502孤岛工作面设计为走向长壁式开采,机巷可采走向长为998.8m(平距),底板开采标高为-627.3~-660.9m,工作面切眼宽为289.6m(平距)巷道断面为三心拱,净断面面积为22.7m2。目前,120502孤岛工作面机巷已掘进891.4m(不包括外段修巷60m)。

1.2 锚网索初始支护布置

采用螺纹钢左旋金属强力锚杆(φ22mm×2500mm)端头锚固配合双层金属网(金属网+菱形网)(φ6mm×100mm×60mm)、H型普通钢带以及钢绞线锚索(φ21.8mm×9200mm)。其中,锚杆间排距800mm×800mm,锚索间距1300mm,排距1200mm,每排7根,锚网索支护布置如图2所示。

图2 锚网索支护布置

2 现场实测与分析

2.1 顶板离层

在120502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期间,通过安设26个顶板离层仪对顶板离层情况进行监测,得到前期顶板离层变化较小,在距巷道起点92m处,顶板离层开始有较大的变化,尤其在距巷道起点[683~932m]范围内,顶板离层变化更为显著。从总体变化趋势来看,浅部离层量与深部离层量随距巷道起点距离的增加呈锯齿状变化,且浅部离层量普遍高于深部离层量,其中,浅部离层在距巷道起点785m处,达到最大,为59mm。在距巷道起点932m处,浅部离层量为0,深部离层变化更为明显,离层量达到117mm。分析认为,产生锯齿状变化的原因可能是由于工作面推进过后,顶板周期破断产生的顶板岩块仍处于铰接状态,而沿空掘巷破坏了这种状态,使原周期破断的岩块发生翻转,导致掘进过程中顶板离层发生周期性变化。该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顶板离层变化情况如图3所示。

图3 顶板离层

2.2 巷道围岩表面位移

通过在120502孤岛工作面机巷布置24个测站,对巷道围岩变形情况进行监测,得到在巷道掘进前期采空区侧巷道围岩变形较小,随后变形随距巷道起点距离的增加而增大,如图4所示。总体来看,120503工作面采空区侧变形最大,平均值为180.41mm,最大值为780mm,依次为实体煤侧(平均值为138.23mm,最大值为445mm)、底鼓(平均值为124.29mm,最大值为545mm)、顶板下沉(平均值为64.03mm,最大值为430mm)。并且120503工作面采空区侧变形、顶板下沉及底鼓大致在距巷道起点600~800m之间变化较为剧烈。说明120503工作面采空区回采时间较久远,围岩压力基本稳定,且设计留设煤柱较宽,巷道掘进时来压不明显,数日之后因受掘进期间人工扰动影响,导致应力重新分布,巷道压力逐渐增大[8]。因此,在对上述孤岛工作面机巷进行掘进时,对该段巷道围岩加强观测及支护。

图4 巷道围岩表面位移

2.3 锚杆(索)受力

通过在120502孤岛工作面机巷使用MCS-400和MCS-450矿用本安型锚杆(索)测力计对实体煤侧、该机巷左边工作面采空区侧、顶部锚杆及顶部锚索受力进行监测,得到巷道顶部锚索受力最大,平均值为180.25kN,最大值为315kN,依次为顶部锚杆(平均值为110.5kN,最大值为179kN)、工作面采空区侧锚杆(平均值为67kN,最大值为83kN)、实体煤侧锚杆(平均值为34.5kN,最大值为60kN)。分析认为,由于在距巷道起点距离较小时,上述孤岛工作面靠近左边工作面采空区,因此,受左边工作面采空区和顶板内6-1煤影响,使顶部锚索和采空区侧锚杆受力较大。在距离巷道起点较远处,由于距离右侧工作面采空区停采线很近,顶部锚杆(索)受力明显增大,说明:受右侧工作面采空区影响,人工扰动后顶部应力重新分布。因此,需加强对巷道的矿压观测,必要时采取加固措施。锚杆(索)受力情况如图5所示。

图5 锚杆(索)受力监测情况

3 基于FLAC3D的巷道变形原因分析

3.1 建立模型

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120502孤岛工作面机巷应力分布特征进行分析。

模型共有380730个单元体,399807个节点。设置模型顶部为自由面,其余边界使用位移约束。模拟方案为:开采右侧工作面;运算平衡之后开采左边工作面;运算平衡之后分步开挖巷道。

3.2 模拟结果分析

3.2.1 机巷两帮垂直应力分布特征

图6是120601工作面开采之后的垂直应力云图,从图6可以看出,开采造成的扰动已经影响到巷道区域,且在中间煤柱处形成了应力集中[9]。说明回采120601工作面对于该机巷会产生影响,应注意应力叠加对巷道支护困难的问题。

图6 机巷左边工作面回采之后垂直应力分布

通过图7所示的上述机巷两帮垂直应力曲线可以看出,采空区残余支承压力和掘巷侧向应力叠加之后的影响范围小于50m,可以推断,120503工作面距离该机巷还隔有约300m的工作面和32m煤柱,必然处在采动扰动范围之外,因此,孤岛工作面中的采空区只对相邻巷道产生影响。对于上述工作面机巷变形来说,主要受120601工作面回采的影响。

图7 采空区侧与工作面侧应力分布曲线

采空区侧煤帮为22m煤柱,从上面的分析可知,在左边工作面回采之后,其垂直应力影响范围已延伸至该机巷,在沿空掘巷之后,垂直应力达到最大[10]。分析认为,由于垂直应力会在煤柱内形成弹性核,使垂直应力达到32.5MPa,工作面侧垂直应力达到26.3MPa,相比增加了6.2MPa。高垂直应力说明浅部煤帮在应力转移过程中发生破坏,破碎区大,帮部变形大,显然,受到左边工作面回采的影响,采空区侧承受更大的载荷,该侧帮部变形大于工作面侧帮部,这就能够很好地解释现场左帮变形大的原因。

3.2.2 塑性区分布规律

通过图8所示的塑性区来看,顶板主要受到剪切破坏,这是由于该机巷采用三心拱断面,顶部拱结构能够将上覆垂直应力转化为径向应力与切向应力,岩石抗压不抗拉,因此顶板结构变形较小,比较稳定。从底板破坏原因来看,拉破坏是主要原因,顶板拱结构能够将垂直应力通过煤帮传递给底板,在垂直应力作用下底板发生挠曲,由材料力学可知,底板岩梁上部受拉,下部受压,容易发生破坏,产生大变形。综合以上因素,上述机巷顶板较为稳定,而底板变形量较大。

图8 塑性区分布规律

4 巷道加强支护技术

(1)帮部位移控制 通过对帮部位移较大处施工一排长4200mm锚索进行加固,同时在巷道掘进期间,在靠近120601工作面采空区侧施工一排长4200mm的锚索加强支护,通过观测分析,对帮部进行加固后,帮部位移量及位移速度明显减小。

(2)加固顶板 由图3及图4可知,在上述工作面沿空掘巷至巷道起点距离640~880m之间,顶板离层与顶板下沉较为剧烈。因此,需对该段顶板采用锚网索联合主动支护方式进行加固[11],具体为在距巷道起点640~800m范围内,对巷道顶板进行打锚索吊梁。在800~880m阶段巷道进行喷浆、注浆加固,巷道顶板加强支护后,通过观测,压力显现情况得到有效控制,尤其是注浆段巷道,巷道没有明显压力显现情况。

(3)加固底板 由图4可知,在距巷道起点600~700m范围,底板变形较大,底鼓量均超过300mm,最大达到545mm。因此,对于该范围内底板的加固显得尤为重要,由于上述工作面直接底岩性为深灰色泥岩,属于软岩,可通过注浆配合底板锚杆(索)进行支护。通过观测可知,这种支护有效地降低了底板的变形破坏。

5 结 论

通过对120502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期间巷道围岩变形采用FLAC3D模拟软件进行模拟以及现场观测,发现巷道围岩前期变形较小,之后在掘进过程中由于受采空区影响,巷道围岩变形增大。具体表现为:

(1)由于垂直应力在煤柱内形成弹性核,使垂直应力达到32.5MPa,工作面侧垂直应力达到26.3MPa,相比增加了6.2MPa,机巷采空侧受120502工作面采空影响大,采空区变形达到780mm。

(2)从巷道顶底板变形来看,由于顶板为拱结构,将垂直应力通过煤帮传递至底板对底板产生的扰动较大,使底鼓量大于顶板下沉量。

(3)从上述顶板离层监测情况来看,主要以浅部离层为主,最大达到59mm。为降低孤岛工作面沿空掘巷所造成的巷道围岩变形,对该超长孤岛工作面机巷进行加强支护,结果表明锚网索与喷浆、注浆支护手段最有效。

猜你喜欢

机巷离层孤岛
WBY-10型顶板离层仪的优化设计
不再是孤岛
复杂条件下安全贯通老巷的方法
动力灾害矿井巷道顶板离层特征研究*
3712(1)东翼工作面过F3-2正断层
浅谈工作面过F3—2正断层的实践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
孤岛求生记
济宁三号煤矿采场顶板离层水对生产的影响
端头及超前支架在7135综采面应用与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