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清胱抑素C及超敏C反应蛋白对冠心病PCI术患者预后评估的意义
2018-11-08金钊张文玲
金钊,张文玲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是心内科常见病,其患病率逐年增加,且冠脉病变复杂,采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病例日益增多,PCI已成为冠心病治疗的主要手段[1]。PCI是以机械方式改变血管腔的几何形态,并未消除冠心病危险因素,因而,尚不能减缓或中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生物学进程,致使PCI术后仍可再发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风险[2,3],包括心绞痛复发、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心源性死亡、心力衰竭、再次血运重建等[4]。PCI术后MACE的危险因素除了包括高血脂、高血压、高血糖、吸烟、家族史等,一些新的危险因素如血清胱抑素C(Cys-C)、超敏C反应蛋白(hs-CRP),二者与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存在密切关系,且与冠脉病变严重程度呈正相关[5,6]。本研究观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冠心病患者血清Cys-C及hs-CRP的影响,分析二者与预后的关系,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北京昌平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收治的140例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患者是否进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治疗分为PCI组94例和非PCI组46例。PCI组中男性45例,女性49例,年龄55.7±4.4岁,体质指数21.7±2.0 kg/m2,合并高血压28例、高脂血症46例、糖尿病23例,冠心病家族史28例。非PCI组男性22例,女性24例,年龄55.4±5.2岁,合并高血压14例、高脂血症23例、糖尿病12例,冠心病家族史14例。入组标准为:至少有1支管腔直径狭窄≥50%;符合PCI指征;排除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肾功能损害疾病、急性感染性或炎症性疾病、肿瘤等疾病;患者知情同意。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非PCI组给予药物保守治疗,拜阿司匹林100 mg/d或氯吡格雷75 mg/d强化治疗。PCI组患者在成功植入支架后再给予拜阿司匹林100mg/d或氯吡格雷75 mg/d,PCI后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血管狭窄<20%,且冠状动脉血流正常视为PCI成功。
1.3 观察指标PCI组和非PCI组干预前、干预后2周、干预后4周抽空腹静脉血5 ml,置于离心机上离心,3000 r/min,分离血清,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Cys-C,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ELlSA)测定hs-CRP。PCI组患者均进行门诊和电话随访至少6个月,记录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再入院、心绞痛复发再入院等心血管不良事件(MACE)的发生情况,并比较心血管事件亚组和非心血管事件亚组患者干预前、干预后2周、干预后4周的Cys-C、hs-CRP水平。
1.4 统计分析将数据录入SPSS 19.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s)表示,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PCI组与非PCI组干预前后Cys-C、hs-CRP比较组内比较,PCI组不同时间血清Cys-C、hs-CR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2周、4周的Cys-C、hs-CRP明显高于干预前(P<0.05),非PCI组不同时间血清Cys-C、hs-CR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CI组干预后2周、4周的Cys-C、hs-CRP明显高于非PCI组(P<0.05)(表1)。
2.2 心血管事件亚组和非心血管事件组亚干预前后Cys-C、hs-CRP比较94例冠心病患者实施PCI治疗,平均随访11.4±2.8个月,其中24例出现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再次血运重建13例、心衰再入院8例、心绞痛复发再入院3例)。两组患者不同时间血清Cys-C、hs-CRP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心血管事件亚组干预后2周、4周的Cys-C、hs-CRP明显高于非心血管事件亚组(P<0.05)(表2)。
表1 PCI组与非PCI组干预前后Cys-C、hs-CRP比较(±s,mg/L)
表1 PCI组与非PCI组干预前后Cys-C、hs-CRP比较(±s,mg/L)
注:与非PCI组比较,aP<0.05
组别 例数 时间 Cys-C hs-CRP非PCI组 46 干预前 0.87±0.16 4.20±1.30干预后2周 0.86±0.20 4.15±1.42干预后4周 0.87±0.18 4.08±1.35 PCI组 94 干预前 0.86±0.15 4.22±1.52干预后2周 1.82±0.56a 5.80±1.64a干预后4周 2.40±0.67a 7.56±1.78a
表2 两组干预前后Cys-C、hs-CRP比较(±s,mg/L)
表2 两组干预前后Cys-C、hs-CRP比较(±s,mg/L)
注:与干预前比较,aP<0.05
组别 n 时间 Cys-C hs-CRP非心血管事件亚组 70干预前 0.84±0.18 4.20±1.50干预后2周 1.66±0.52a 5.54±1.60a干预后4周 2.25±0.60a 7.05±1.70a心血管事件亚组 24干预前 0.92±0.20 4.27±1.63干预后2周 2.29±0.60a 6.56±1.75a干预后4周 2.84±0.58a 9.05±1.86a
3 讨论
Cys-C是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超家族中的成员,动物实验证实[7],粥样硬化病变及血管损伤的内皮增生部位的Cys-C明显升高,有效抑制组织蛋白酶活性,减少血管壁外细胞质基质降解,影响血管壁重构进程。临床研究显示[8,9],Cys-C与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存在相关性,Cys-C水平越高,冠心病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PCI治疗机械性地置入支架可对血管壁造成直接损伤,激活中性粒细胞释放大量的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导致内皮损伤及血管重构,而Cys-C能对炎性细胞释放出来的半胱氨酸蛋白酶的活性起到调节作用,参与术后炎性反应的调控,与动脉粥样斑块的消退及稳定性密切相关,另外Cys-C能够调控细胞内外蛋白水解酶,延缓血管壁重构,参与PCI术后血管损伤的修复,进而影响PCI术后预后情况。本研究结果显示,PCI组术后Cys-C较术前明显升高,非PCI组干预前后Cys-C无明显变化,提示Cys-C可能参与PCI术后调控血管损伤修复过程,与文献研究[10]相符。心血管事件组干预后2周、4周的Cys-C明显高于非心血管事件组,提示Cys-C能够预测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或再次血运重建、心力衰竭再入院、心绞痛再复发再入院等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文献研究[11]相符。
冠状动脉的炎症反应在动脉粥样硬化和血栓形成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也是导致动脉斑块不稳定的重要因素[12-14]。研究显示,hs-CRP水平较以往CRP可更准确识别不稳定斑块,敏感性更好[15]。本研究结果显示,PCI组术后hs-CRP较术前明显升高,非PCI组干预前后hs-CRP无明显变化,这是由于冠脉介入术中粥样斑块受到机械挤压,可加剧炎症反应,同时支架可刺激局部组织,使hs-CRP炎症因子分泌增加,故术后血清hs-CRP水平显著升高,炎症反应的程度与心血管事件呈正相关[16]。本研究还显示心血管事件组干预后2周、4周的hs-CRP明显高于非心血管事件组,提示术后hs-CRP水平可能影响心血管事件发生,这是由于术后炎症反应与支架术后冠脉再狭窄有关[17],影响临床预后,因此术后应常规给予抑制炎症反应的药物意义重大。
综上所述,冠心病患者PCI术后Cys-C、hs-CRP水平持续升高,二者越高,患者预后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