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推进式园本教研探索户外活动的有效开展

2018-11-07林华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25期
关键词:问题导入

【摘要】户外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是保证幼儿园顺利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石,也是发展幼儿其他能力的良好基础。在一日晨间的户外活动时间里,幼儿选择的户外活动内容重复、材料和玩法单一、动作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在此问题背景下我们生成了围绕户外活动的内容、场地的设置、材料的投放、教师的指导策略等内容开展的推进式园本教研活动。

【关键词】问题导入 现场教研 案例解析

【中图分类号】G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5-0246-02

户外活动是幼儿园活动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是保证幼儿园顺利开展其他活动的基石,也是发展幼儿其他能力的良好基础。在贯彻和落实《指南》的过程中,我发现在一日晨间的户外活动时间里,幼儿选择的户外活动内容重复、材料和玩法单一、动作发展不均衡等问题。如何能在户外活动中渗透园本特色的元素,进一步提升户外活动开展的有效性,促进幼儿动作的发展,转变教师指导的策略和课程设置的调整,是我们开展此次园本教研的初衷。

一、问题式教研——问题导入,探讨户外活动内容和时间设置

本园的晨间户外活动由中大班幼儿轮流在中心操场上开展,时长近1小时。由教师与幼儿共同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材料,在相应的位置摆放后开始活动。但在追蹤观察一段时间后发现:1.选择的活动材料种类相对单一,使得幼儿的动作锻炼和发展不够均衡;2.活动场地设置不合理,材料摆放位置较为混乱;3.幼儿对于如何材料如何正确使用不够清晰;4.教师在指导过程中目的不明确。这引发对晨间户外活动的内容和时间设置的思考:

1.你认为现有的晨间户外活动是否存在问题?

2.一周的晨间户外活动时间设置和内容安排是否适宜?

3.材料投放上教师应如何调整,有利于充分调动幼儿的动作均衡发展?

围绕着层层递进的问题,教师们开展了年段的分组研讨,针对这些问题经过大家的研讨形成了调整的方案:1.一周五天的户外活动内容既要保证幼儿对于基本动作(走、跑、跳、平衡等)的锻炼和发展,又要兼顾本土文化特色的渗透,因此将活动的时间设置调整为周一、周三开展以基本动作发展为主的“体能大挑战”;周二、周四开展以本土特色为主的“民游大联盟”;周五开展以幼儿自主创造为主的户外合作游戏。2.在材料的投放上也应按照每天不同的内容投放适宜的材料:“体能大作战”中投放平衡板、轮胎、钻圈、跨栏等材料;“民游大联盟”应投放人力车、投壶、皮筋、毽子、铁环等材料;“自主创造游戏”中投放百变魔术棒、梯子、轮胎、竹竿、木板等材料,这样活动材料投放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都增强了,有助于幼儿不同动作的发展。

二、现场式教研——创设环境,调整户外活动区域划分和材料投放

研讨后形成了共识,教师们都迫不及待地要把想法付诸实施。场地的区域如何划分才能更加适宜、有效?材料应如何合理摆放才更有利于幼儿的活动?围绕这些问题我们组织教师们以材料投放最多以及场地区域划分相对比较多的“体能大循环”为研讨重点进行现场式的教研。全体教师分成“钻爬区”、“平衡区”、“投掷区”、“跳跃区”、“走跑区”等五大动作方块进行场地划分和材料摆放,创设好户外活动场地环境后由每个组别的负责教师介绍本组材料的使用和动作的发展。

针对材料投放的适宜性问题,教师们开始了“头脑风暴”:

1.材料投放的适宜性:

“跳跃区”的跳杆高度是否需要固定,高度是否适宜幼儿的跳跃水平和能力;“平衡区”投放的滑轮车、扁担等如何连接使用,投放的材料是否便于在运动路线中进行使用?“投掷区”投放的材料种类较为单一,选择性不够。“钻爬区”投放的钻圈高度都是一致的,且钻圈的高度偏矮,对于幼儿钻的高度是否有考虑?

2.材料使用的有效性:

“走跑区”投放的坦克履带幼儿活动时一人无法使用,需要多人合作,是否会造成幼儿的等待和无序现象?幼儿在“塑料石子路”上活动时鞋子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个材料投放的目的在哪里?

如何解决教师们发现的问题,教师开始了分组的研讨。材料投放调整——“跳跃区”的栏杆不固定,让幼儿能根据自我的跳跃能力和水平自行调整高度;“钻爬区”选用两种不同类型(“现成”和“自行搭建”)的钻圈,这样能随时根据幼儿的身高情况调整钻圈的高度;“走跑区”的“坦克履带”需要多人合作,将材料放置在活动的起始区域,幼儿可事先组团合作,本项活动结束后幼儿再选择其他项目开展;“塑料石子路”的设置是为了让幼儿挑战赤脚行走,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幼儿坚强的学习品质,因此我们认为设置是有必要的,但幼儿应明确行走时需脱鞋,并应把鞋子拿着,行走结束后及时穿上。

现场式的教研让教师们将脑海中的思考想法付诸实施,又在相互的研讨中不断碰撞出火花。通过创设活动环境——观察场地划分——发现设置问题——研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教研,让教师们发挥群体优势,提出疑问,共同答疑解惑。教师们在实践中更多地去观察、发现、解读幼儿游戏的行为,让教研的实效性得以最大程度地展现。

三、体验式教研——案例实录,解析户外活动对课程调整的助推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第三阶段的体验式研讨,将研讨重点放在“体能大作战”的五大动作区域,让教师以观察者、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到幼儿的户外活动中,在体验中发现、解读幼儿动作的发展密码,随之调整教师的教学策略和课程设置方向。教师们分成五组,分别对应五大动作区域,以参与者和观察者的身份开展以下任务:1.设置的场地划分和投放的分区材料是否适宜幼儿的活动?2.在活动中投放的材料适宜性和有效性如何?3.幼儿在每个区域的兴趣度和使用材料的熟练度如何?4.幼儿的动作发展特点如何?

四、观察体验实录及感悟

钻爬区的场地设置较为合理,幼儿在这个区域能根据已有的活动路线开始本区域的循环活动;幼儿对于由爬垫、钻圈、彩虹桥等材料创设的钻爬游戏十分感兴趣,都能投入到游戏中,并能自如地运用已有的动作经验开展相应的活动;幼儿爬行的动作基本使用双手双膝着地爬的动作,较少使用匍匐爬的动作,动作规范性也较差;投放的钻圈和彩虹桥等高度基本一致,对于身高、能力不同的幼儿来说不利于他们钻动作的发展;幼儿钻的动作基本使用正面钻,较少幼儿会运用侧面钻的动作;彩虹桥的搭建使用的是呼啦圈,但固定较为繁琐、费时且容易掉落,不利于幼儿开展活动。

推进式教研是我们在园本教研开展过程中的全新尝试。在问题式教研中我们将日常工作中发现的问题提出作为教研的主题,围绕问题开展分组研讨,老师们纷纷根据自己的实践提出调整的设想;在研讨达成共识后如何在实践中得以实施,如何能将设想的内容付诸于实践,由此我们开展了现场式教研,将设想的户外游戏环境创设出来,亲身体验游戏过程并开展“头脑风暴”,进一步发现游戏环境的创设、游戏材料的投放、游戏内容的设置是否适宜。通过发现——讨论——调整的方式突出教研的实效性;幼儿是游戏活动的主体,创设的户外活动是否适宜应从幼儿的活动中得以验证。通过体验式教研,让教师成为幼儿活动的参与者,在与幼儿共同游戏的过程中更为深入地了解幼儿动作的发展水平从而不断地调整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策略,这是我们一直在探索和追求的。我们坚信通过不同形式的教研活动,让教师将《指南》精神不断融入我们的教学实践,让游戏能伴随孩子的快乐成长。

作者简介:

林华(1977.10-),女,福建福州人,福建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大专毕业。工作于福州市花巷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教育。

猜你喜欢

问题导入
优化高中化学课堂教学问题导入的方法
趣味的课堂源于巧妙的导入
问题导入,对话碰撞,小学数学对话式教学实践探究
数学课堂问题导入艺术实践研究
刍议初中英语阅读课的“有效导入”教学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