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西口促进包头乡村聚落的形成
2018-11-07任涛玉
摘 要:“走西口”,俗称”走口外”。一般是指晋雁北、西北、陕北、以及晋中等长城以南地区的人民到内蒙古地区谋生的人口迁徙活动。其根源在晋陕地区土地贫瘠,生活环境恶劣,承载的人口的能力有限。清庭出于移民实边,缓和阶级矛盾等诸多政治需要,实行放垦蒙地、发展农业等政策,使走西口成为了可能,并成为潮流。清初至民国年间的走西口移民运动,促进了包头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成。
关键词:走西口;包头;乡村聚落
“走西口”,俗称”走口外”。一般指山西陕西内地人民因生活所迫迁徙到内蒙古地区的一种社会活动。主要原因在与山西北部地区和陕西地区环境不适宜人类居住,而且环境承载力相当有限。清初的休养发展,到乾隆时期人口激增,突破三亿大关。随着人口的激增和土地兼并加剧,人地矛盾不断发展,逐渐接近白热化。清政府的放垦政策,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同时也使走西口成为可能。
河套地区属于荒漠半荒漠草原,他们一贯流动的生活方式,显然固定的建筑很难满足居住要求,最终由穴居发展为一种适合游牧生活的可移动的建筑形式,就是蒙古包。由于清政府长期的禁封政策,内地的人们到了口外只能给蒙人打工或者租种蒙人的土地,农作物的春种秋收的规律决定了他春去秋来的生活节奏。后套地区的开发比较晚,是因为距离山、陕等地距离较远,所以在土默川平原地带,村落形成的都比较早,自从清政府在大量放垦土地后,邻近的土默川平原的土地达到饱和的时候,人们只能向更远的后套地区迁移,移民的迁入使得当地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受到了强烈的冲击,他们原有的游牧生活满足不了自身的需求,随着“走西口”浪潮一波接一波的袭来,游牧民族也就逐渐定居下来,学着汉人开始耕种农作物,“他们建立村落数百个,种田近万顷。”农业的不断发展,乡村聚落也就随之慢慢形成。在汉族地区,除了上面几种建村方式外,在己有村落中外来人户随时的、不定期的迁入也是村落发展的重要方式。在这种迁居模式中,家族、姻亲、同乡关系都起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河套这样的人口迁移区,村落大都是这样形成的,从开始建村的几户人家逐渐发展到几十户、几百户。河套地区地名分为四大类型,分别是家族、同鄉关系、职业、清政府放垦政策聚居而成的村落,每一种都有着不同的特点。
1 家族关系聚居而成的聚落
家族凝聚力形成的村落是整个汉族村落里数量最多的,这样的村落形成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当内地人口迁移到口外的时候,通常是有人先出来打探情况,选好地方定居后在捎信给内地的亲戚,他们便开始跟随迁移过来,这样聚在一起,互相有照应,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全村都由一个家族组成的村落,村庄名称也就由最早迁移过来定居者的姓氏或者全名命名;还有一种是在当地最富有的、拥有土地数量最多的人,也就是地主的姓氏或者姓名。蒙古族一般都是有汉姓的,所以内地汉族迁移过来,租种他们的土地,由于蒙古族处于优势地位,所以如果要想在口外生活,就要使用当地地主的姓才可留下,同样村落名称也是由姓氏或者全名来命名的。例如内蒙古包头市后营子乡43个村落中,有17个是始于祖姓氏命名的,占总数的39.5%。这个比例可看出血缘关系形成的聚落仍然是最主要的方式。单姓加地形命名的村落在河套地区是数量最多的,后套地区基本上百分之八十都是这个类型的。
当村落越来越多,单靠姓分不清楚的时候,就像在杭锦后旗冯家讫旦就有两个;鄂尔多斯市东胜区田家讫旦有两个;李家梁就有两个,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出现,就出现了用一个人的全名来直接命名的村落,这样更具有代表性,不容易混淆,可更好的区分各地。有的直接人名命名,有的是人名加地形。在今包头市辖区内,有东河区后营子乡的刘柱村子,得名于最早来此定居的山西河曲人刘柱。据说刘柱于明嘉庆年间从河曲大巧房村迁移来此。
2 同乡关系凝聚形成的聚落
在河套地区还有是同籍贯的人集中居住的村子便籍贯得名,即使他们离开了自己的家乡,但是他们并没有想要永久的离开,因为河套地区举例将村子命名为自己原籍地的名字,表达了他们的思乡之情,这也是很有代表性的持征。在这种迁居模式中,同乡关系是极其重要的。若是出口在外遇见了老乡(尤其是与自己同属一乡、县的),对方都会热情的招待,吃住都不是问题,正是由于这种同乡感情,有不少移民在一个村屯子中住不习惯,会另行投奔另外一个屯子的同乡人。乡亲关系形成的村落,它的移民都来自于一个地方,所以生活习惯、民风民俗和屯理状态基本上是相同的,因此又呈现出较为独立的状态。
3 职业关系汇集形成的聚落
职业是社会经济的重要载体,它分为从业方式和兼业方式两种。其中农业、工业、商业为主要的从业方式,渔业、果业、车行等职业往往兼业方式存在。在后套地区的移民村落里,职业对村落建设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样的村落在形成的时候也是有必然联系的,根据不同的需求产生了不同的职业,农业的发展是由于清政府放垦,提供了迂阔富饶的土地,耕种土地不能仅靠双手,还会用到一些工具,比如镰刀等基本的农业工具,带动了铁匠业的出现;同样农业的产物小麦、葵花等也就带动了碾房、油坊、粉坊等作坊发展。除此外,还有当地牧民的畜牧业,也会催生出拉匠,这为蒙古族的生活带来了很大的便利,移民的定居,必然是要盖房屋,而居住方式又都大多沿袭祖籍地的木构架,因此又发展了木匠。山西的手工业非常发达,这些手工业者对河套地区的建设与发展也同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些移民村落也往往职业命名,也就是村民主要从事的什么职业,就用哪个职业来命名,出现较多的主要有木匠讫旦、粉房讫旦、鼓匠讫旦、油坊讫旦等。
4 清政府放垦形成的聚落
河套地区村落的形成,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政府的放垦政策。对于内地的移民来说,生存的基础就是土地,虽然内蒙古土地大片都为放牧用地,但是随着人类需求的发展,单纯一种游牧经济已经很难满足需求,加上战乱粮食紧迫,需要大量的食物供给给军队,明清两代时,屯田制度非常兴盛。为了筹集银款,1902年,清廷批准山西巡抚岑春煊关于开垦蒙地的奏请,任兵部侍郎贻谷任督办蒙旗垦务大臣,清末蒙地全面放垦由此开始。 “借地养民”的政策,吸引了大批难民迁入此地,为他们提供了生存的机会,当时土地所有权归蒙古人所有,实行佃租制度,也就是移民要向蒙人交租金,用来租种土地,收成也归自己所有,只有蒙人退回租金,才可收回土地,蒙人因为在租种期间挪用租金弥补自己的财政危机,租期到了后不能将租金如数归还给租种者,慢慢的土地也就成汉人所拥有,由于获得了永久的使用权,所以汉人开始逐渐定居下来。大多数汉民都是因为家乡没有土地,才迂移到口外,对于辛辛苦苦赚来的王地显得更加珍惜,这一点在村落名称上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建村时往往会以土地面积的大小来命名。例如五原县复兴乡的顷地、十二顷地等。
参考文献
[1]刘爱华.中华民居[M].北京:农村读物出版社,2010.
[2]《蒙古族简史》编写组.蒙古族简史[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3] 刘慧敏.晋陕走西口移民的家族民俗文化研究[D].太原:山西大学,2011.
[4]闫天灵.汉族移民与近代内蒙古社会变迁研究[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7.
作者简介
任涛玉,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学历,内蒙古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学生,研究方向:中国近现代史基本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