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价值对象性”的对象

2018-11-07陈凡

卷宗 2018年24期
关键词:范围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

摘 要:“价值对象性”是朱贻庭教授在《中国传统道德哲学6辩》的“源原之辩”中提到的概念。但对于何为“价值对象性”的文化,即对“价值对象性”所属的范围界定,朱教授将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二者互为通用,边界略有含糊。本文旨在从分析“价值对象性”的内涵,明确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以期对“价值对象性”有一个明确的界定。由此,能更有效地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

关键词:“价值对象性”范围;传统文化;优秀传统文化

1 问题的来源与提出

“源原之辩”與“古今通理”是朱贻庭教授在其新作《中国传统道德哲学6辩》一书中提出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基本路径和方法论原则。在阐释这一路径和方法时开宗明义,提出了“源原之辩”、“古今通理”和“价值对象性”的概念。但在具体阐释“价值对象性”的概念时,有这样三处不同的论述:(1)“价值对象性”即是存在于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以进行现代价值评价的对象,是存在于优秀传统文化中可以转化为现代价值的价值可能性。[1](2)所谓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对象性”,是存在于传统文化仍有可能满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创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构需要和理想的现代价值可能性。[2](3)优秀传统文化能与今之现实相联结并所继承和发展,其奥秘就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中存在着现代的“价值对象性”。[3]

那么,朱贻庭教授对“价值对象性”的界定中,将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互为通用,是否合乎常理?就是说,具有现代的“价值对象性”的评价对象,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还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全部或其中的有使用价值(即本身具有价值,但由于历史局限性须结合现实条件改造后才可用)的一部分呢?

朱贻庭教授提出:在认识和全面把握传统文化的“源”和“原”的基础上,找出本身所负载价值的评价对象,再结合现实社会状况之“原”,通过“古今通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是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路径。为此,他以“民本”思想为例,指出:封建社会提出的“民本”、“惠民”思想,其实质,是统治者维护统治的工具,是一种“治道”。而当下的中国所提出的“民本”思想即“以人为本”,是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它是国家发展要实现的目标,是一种“政道”。两个“民本”思想提出的时代背景、具体内涵是不同的,但可以肯定的是,当代的“民本”思想是对传统文化中具有转化为现代价值作用的“民本”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结合当今社会之“原”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一般路径形成的思想。

像上述所说的“民本”思想,以及过去我们所讲的强调重义而轻利思想等,它们本身是负载价值的,但由于社会发展状况、人类生存条件的改变,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要求,要汲取它们内在的有用价值就需要结合当今社会的具体情况对其进行“古今通理”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方可使用。这类文化就是朱贻庭教授所讲的具有“价值对象性”的文化。但是这类文化究竟应归为传统文化,还是优秀传统文化这类传统文化呢?笔者认为,有必要界定“价值对象性”的范围,明确“价值对象性”的对象到底是哪一部分,而不能将其含糊在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之间。这样才能有利于我们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加强文化自信和文化建设。

2 正确区分传统文化与优秀传统文化

要明确“价值对象性”的范围,首先需要我们明确中国的传统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的科学内涵,尤其是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厘清“价值对象性”与二者的关系。

2.1 何为传统文化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命脉”,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文化。我们国家的文化称为中国文化、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创造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但近三十多年来,把中国传统文化略称为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提法层出不穷。许多学者,如李宗桂教授、张岱年先生、韦政通先生等在其论述文化的著作中,都把中国文化等同于中国传统文化,在学界也得到一致认可。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即中华文化就是指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的各种文化的总和。它既包括可以直接弘扬的优秀传统文化,也涵盖需要改革与创新的文化和予以剔除的糟粕文化。

2.2 何为优秀传统文化

学界对传统文化的内涵有一个明确的界定并且已得到公认,但对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定义没有明确的定论。目前没,大多数文章都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党的联系、价值观教育、核心价值观的关系等,直接探究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论文很少。即使有论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专注,也是众说纷纭,没有统一的标准。

张岱年先生说:“中国文化的优秀传统有丰富的内容,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基本思想观点:一是人际和谐,二是天人协调。”“这类优秀传统文化在今天应该得到进一步的阐扬。”[4]

钱逊先生认为,传统文化中的仁爱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的独立人格精神;忧国忧民、竭诚尽忠的爱国精神等,都是“传统美德”。[5]

杨翰卿、李保林也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如“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的忧患意识和爱国主义;“自强不息”,不畏强暴,不怕困难的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吃苦耐劳精神;以及无私奉献、“以天下为己任”的重气节和大公无私的人生价值观念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和当代价值”的思想内容。[6]

张岱年先生等人没有明确界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但他们都肯定了传统文化中涵盖着“有积极意义和当代价值”的内容。而李宗桂先生在总结学界观点的基础上,明确界定了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他指出,所谓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指中国统文化的精华所在、精神所在、气魄所在。她在中华民族发展历程中,曾经起过积极的作用,迄今仍有合理价值,能够为中华文化的现代传承和创新发展起到积极作用,能够促进社会进步和民族发展的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天下为公的崇高理想,己立立人己达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之道,贵和尚中的和谐思想等,都是生生不息代代传承的中华民族价值观的正能量。

笔者认为,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还可以进一步规范,即是传统文化中具有积极意义和价值的内容,是需要我们直接继承和发扬的文化,爱国、气节、为官清廉及包公人格等都属于优秀传统文化。而如前述的“民本”、重义轻利等思想虽在传统文化中自身所负载价值,但又需要与时俱进地创新和转化才能为今所用的文化,应归类于传统文化中需要创新和改革的文化,是不能与优秀传统文化混淆的。

因此,具有“价值对象性”的文化是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即本身附带价值,但又有历史局限性的文化,这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应该与优秀传统文化区分开。当然,朱贻庭教授提出的继承和发展传统文化的“源原之辩”与“古今通理”的路径和方法本人是十分赞同的。

参考文献

[1]、[2]、[3] 朱贻庭 :《中国传统道德哲学6辩》,上海文汇出版社,2017.6 ,第3、9、12页。

[4]张岱年 :《 传统文化的发展与转变 》,《光明日报》,1996 年5月4日 。

[5] 钱逊 :《关于马克思主义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几点想法》, 《学术月刊》,1996 年第5期 。

[6] 杨翰卿 、 李保林 :《论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转换》,《中国社会科学》,1999 年第1期 。

作者简介

陈凡 (1990-),女,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研究生,210023。

猜你喜欢

范围优秀传统文化传统文化
政府信息公开范围研究
翻译条件与翻译标准之间的关系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