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特吕弗经典影片浅析

2018-11-07张可

卷宗 2018年24期
关键词:女性主义悲剧爱情

摘 要:特吕弗对世界电影的影响已经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不仅仅局限于欧洲,也不仅仅局限于当时的社会。在今天,特吕弗的经典电影仍被电影爱好者反复观看,被影视专业的学者反复学习,这就是经典作品的魅力,经过时间的沉淀,不会被社会所淘汰,反而增添了更多的意义和影响。

关键词:爱情;女性主义;悲剧

1 《朱尔与吉姆》——疯狂而偏执的爱情追求

法国人所追求的爱情的浪漫,在特吕弗的电影中却没有得到完美的诠释和表现。

《朱尔与吉姆》这部影片带有强烈的特吕弗的个人色彩,是特吕弗走向成熟的标志性作品,同时也被认为是新浪潮的巅峰之作。片中错综复杂的爱情纠葛,并不符合于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观看时一面沉迷于快节奏的情节发展,一面挣扎于对爱情观念的挑战。

影片开头运用节奏明朗的音乐配合朱尔与吉姆相处的画面,搞笑的肢体语言,有着浓厚的卓别林影片风格。正片开始,导演用小段篇幅介绍了朱尔与吉姆的友谊,为后续两人与凯瑟琳的情感纠葛埋下伏笔。

从最开始的三个人接触中,凯瑟琳便占据着主动的位置。在桥上赛跑的戏里,凯瑟琳抢跑,一路奋力狂奔,在朱尔与吉姆之前到达终点。摄像机随着凯瑟琳移动,锁定凯瑟琳的脸部特写,骄傲而坚定。这便是凯瑟琳的性格,不被规则所拘束,即使打破,也要达到自己想要的目的。

三个人一起去看戏剧,回去的路上,凯瑟人独自走在前面,朱尔与吉姆在后面讨论剧情,言语中透漏着对女性的不尊重,凯瑟琳极为生气,纵身一跃跳入大海,无法反抗的,不如毁灭。回去的路上,三人相对无言,各揣心思。这时的朱尔与吉姆既被凯瑟琳疯狂的举动弄的无厘头,又被她的勇气和绝决而深深的吸引。

凯瑟琳虽热情奔放,但始终对待感情没有足够的安全感。影片结尾,凯瑟琳对吉姆动了情,希望与他长相厮守,却没有等到吉姆。在最后一次的三人聚会上,凯瑟琳开车载着吉姆,驶向大海,就像她之前的纵身一跃,没有犹豫,也没有不舍。对于感情的不够信任导致凯瑟琳始终无法直面自己的感情,虽然她强势,占有欲强,最终却失去一切。

与导演特吕弗的自身经历息息相关,他在影片中所刻画出的女性角色极端而敏感,但在这强硬外壳之下,蕴藏着女性的敏感和细腻。特吕弗童年失去母性关爱的脆弱,融合进了凯瑟琳这个角色。与中国人崇尚的爱情观不同,凯瑟琳既没有一生一世一双人,也没有在与占投身大海后”双双化蝶“。冰冷的骨灰为凯瑟琳这个从头至尾占据主动的高傲角色抹上了一笔浓重的悲壮色彩。

就像影片开头的台词,你说:”我爱你“,我说:”留下来“,差点说:”占有我“,你却说:”走吧“。也像吉姆对朱尔所说:”恐怕她在世上永远也不会快乐,她是个幽灵,不是一个让男人拥有的女人“。自私如凯瑟琳,拼命的想占有,悲剧如凯瑟琳,费劲心思却失去一切,伟大如凯瑟琳,只为爱而追求。

2 《阿黛尔·雨果的故事》——女性主义的悲剧色彩

不同于凯瑟琳在爱情中的绝对主导地位,阿黛尔·雨果对爱情的坎坷追求,在某种意义上,已经超越了爱情的本身。

1850年的秋天,在追寻爱情中迷失自我的阿黛尔·雨果在纽约街头巷求助警察,渴望联系上家人。那时的雨果因触犯政府的禁令而被流放,他的小女儿阿黛尔·雨果与宾生上尉展开了一段凄惨的爱情故事。宾生上尉因阿黛尔·雨果的高贵出身和神秘感对其追求,后随部队出走,始乱终弃使得阿黛尔·雨果无法接受,打破阶级和世俗的束缚,只身一人追求宾生上尉来到美洲大陆,然而,踏上美洲大陆的这一刻,便是阿黛尔·雨果悲剧人生的开始,苦苦追求被没有挽回宾生上尉的心,反而深陷在自己制造的谎言当中无法自拔,以致最后精神失常,丧失独自生活的能力,被送回父亲维克多·雨果的身边。回到父亲身边的阿黛尔·雨果仍然无法打开心结,不再与人交流,在精神病院度过了65年的时光,在去世后留下了与人来往的书信和用密码书写的日记,在关于阿黛爾·雨果的传记出版之后,特吕弗将它拍成了《阿黛尔·雨果的故事》。

影片并没有拍摄阿黛尔·雨果的整个人生经历,只是重点描述了她追随到美洲大陆直到身无分文落魄的被送回父亲身边的部分。或许在她阴暗凄凉的人生中,唯有这段时光才有些光亮,这段打破禁忌的追随中曾给过她重生的希望。阿黛尔·雨果冲破阶级、金钱、世俗的束缚,却用自己偏执的爱给自己围上了一个更加坚固的牢笼。她在牢笼中挣扎、痛苦、哭泣,却始终无法逃离。

阿黛尔·雨果的生活一直被两座大山般的阴影所笼罩。一座大山的她的父亲,维克多·雨果。踏上美洲大陆,隐瞒自己的身世,这是阿黛尔·雨果谎言的开始,在这片陌生土地的生活中,在偏执的爱情追求中,她精心的编织了一个又一个谎言,但可悲的是这些可笑的谎言骗不到他人,只能骗到自己,并在长时间的情感压抑中令自己深信不疑。然而阿黛尔·雨果在逐渐在生活中意识到,没有了父亲名号的光环,自己独立处事显得力不从心。在剧场的后台,当阿黛尔·雨果有求与杂耍骗子被质疑时,她还是下意识的搬出了自己的父亲,她在布满灰尘的镜子上一笔一划的写出父亲的名字,随即又擦掉,表现了内心的挣扎,想逃离却又不得不屈服于伟大的父亲,这时的阿黛尔·雨果认识到,只有在冠以维克多·雨果女儿头衔的时候,自己才会被肯定和尊重。

另一座大山则是她的姐姐莱波尔黛。影片虽未拍摄莱波尔黛生前的故事,但通过阿黛尔的梦境充分表现了莱波尔黛对她的影响。十九岁的新婚之旅不幸溺水身亡,丈夫得知后便投水随她而去。像结婚时许下的对爱情忠贞的誓言:“不求同生,但愿同死。”如此短暂却浪漫的爱情在当时被传为一段佳话,伟大的爱情冲破生死的界限,成为不朽的传说。这对在爱情中处于困境的阿黛尔来说无疑是致命的打击,她渴望超越世俗的爱情,但一切却事与愿违。莱波尔黛去世后,父亲雨果将她的婚纱挂在家中缅怀他爱的大女儿和这段凄美的爱情,但这在些在阿黛尔的眼中却像一根刺一般,仿佛时时刻刻的在提醒着她的渺小和失败。长久下去,阿黛尔被强烈的羡慕和嫉妒所吞噬,她幻想像姐姐一样,在一次次可怕的梦境中,阿黛尔在溺水中窒息、挣扎,她用双手扼住自己的喉咙,恐惧于死亡,又绝望于自己失败的爱情,因为即使自己以同样的方式死去,也不会有一个爱自己的人追随而去。

无法跨越两座大山的阿黛尔毅然决然的远离家乡,踏上流亡般的寻爱之旅。在这一自我认同的过程中,阿黛尔始终无法真正拜托这些负面的影响,甚至迷失自我。这便是贯穿整部影片的一个主题,精神压抑的阿黛尔渴望通过这段爱情来实现自我身份的认同,但事与愿违,这段注定失败的感情并没有给阿黛尔带来任何积极的影响。

纵观世界电影史的发展,新浪潮时期的特吕弗电影一直都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无论从技术层面还是影片内涵,特吕弗及其作品都值得被反复学习。如今这位电影大师已逝世三十余年,但他的作品却依旧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影人,同时也一次又一次的带领观众领略新浪潮时期法国电影的辉煌。

参考文献

[1][美]因斯多夫.弗朗索瓦·特吕弗[M]. 沈语冰, 译.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2][法]弗朗索瓦·特吕弗. 我生命中的电影[M]. 黄渊,译. 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 2008.

[3]戴锦华:《〈阿黛尔·雨果的故事〉:一个心灵个例病案》,载《电影艺术》1993年第2期,第83页

作者简介

张可(1994—),女,蒙古族,内蒙古赤峰市,研究生在读,西北师范大学,戏剧与影视学

猜你喜欢

女性主义悲剧爱情
伟大的悲剧
《甜蜜蜜》:触碰爱情的生存之歌
不谈爱情很幸福
泄洪的悲剧不能一再上演
猫的悲剧
近视的悲剧
《人·鬼·情》中的女性主义
《花月痕》的女性主义解读
《飘》的女性主义解读
女性主义性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