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脉一线系三峡,铁血门神铸忠魂”
2018-11-07刘炜琪
刘炜琪
2017年,诺兰导演的《敦刻尔克》与乔·赖特导演的《至暗时刻》这两部作品,在全球电影市场掀起热潮,并收获不俗票房,让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极为重要的“敦刻尔克大撤退”重新回到人们视野。然而不该被我们遗忘的是,曾在1938抗日战争时期,有一场被称为“东方的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战略胜利——“宜昌大撤退”,它为战争中的中华民族抢救了大量的工业物资与设备,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而这场重要的战役,也曾在2016年被搬上电视银幕——以一部演绎生动、制作精良的电视剧,让我们了解了这段历史。
2014年,该剧以《最后的国门》为名,以近代革命的题材申请备案。在备案最后阶段定名为《宜昌保卫战》。次年,作为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七十周年的献礼作品,该剧在湖北开拍,并在2016年完成制作,同年七月在四川影视文艺频道首度播出。此外,在步入九月抗战纪念月之时,该剧也作为优秀抗战题材代表,登陆央视八套,与更多的观众见面了。该剧强大的导演团队和制作团队,保证了作品最终质量的同时,也使它在众多近代革命题材作品中脱颖而出。这部电视剧能广受好评,原因不仅在于它精良的制作水准,还在于以下几个特点。
1 严谨态度还原历史真相
近年来,抗战题材作品的数量不断趋于增长,但从作品的质量上来看,却是鱼龙混杂。由于这些作品在创作过程中,过分地丑化日敌,神话主角人物,并虚构出许多让观众嗤之以鼻的离谱设定,如网络上常常调侃的“枪斗术”“手撕鬼子”等等,导致许多观众一听到抗日题材的作品,就心怀忌惮。但与其他抗日剧不同的是,《宜昌保卫战》能从一开始就让观众体会到它严谨求实的创作态度。该剧以1938年的宜昌大撤退和1943年的石牌保卫战为创作背景,深度还原历史真相。开篇是惨烈的战争场面,并且在剪辑中加入了真实的战争影像画面,让人难掩激动的心情。大量的爆炸镜头,逼真的飞机战斗特效,体现出主创们在创作过程中的用心良苦。美中不足的是,有不少战斗画面有调换方向重复使用的迹象,但快速流畅的剪辑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这点,不影响整体上的观影感受。
此外,在剧情设计上,该剧也没有过多不合理的设定,主要还是围绕宜昌大撤退到石牌保卫战的整个历史过程来进行创作的。在一些影响历史进程的大事件上,主创团队尽可能对其进行了还原,如宜昌江防工事腐败案、第三次鄂北大捷、張自忠遭遇袭击而死等等。虽然主角胡宜生为虚构人物,但编剧没有选用太多决定性的历史事件用以塑造该人物,而是以一种历史见证者的视角来塑造这一人物形象,这也使观众感受到创作者还原历史、适度再现的严谨创作态度。尤其是在还原历史史实时,编剧用了大量的笔墨描绘了发生在宜昌大撤退中的“宜昌江防工事腐败案”。这则在历史上真实存在过的事件,通过导演与编剧的合理改编,更加清晰地呈现在了大众的视野里。在中日枣宜会战中,荆宜师管区兼宜昌警备司令蔡继伦,作为宜昌军界一把手,身兼数职,肩负重任,却在国难当头之际大发国难财。1940年5月,蔡继伦终因贪污渎职被枪决。这件事,不仅与宜昌大撤退中为人民利益无私奉献的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先生的所作所为形成鲜明对比,并且在倡导反腐的今天,使其有了更深刻的意义。在往常诸多影视剧中,由于创作者对这类问题刻意淡化甚至回避,导致没有对观众起到积极的社会影响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的作用。而剧中对“宜昌江防工事腐败案”的着力刻画,不仅对广大观众起到了警示作用,也能让我们直面历史,记住教训。
2 独特视角带来新鲜体验
剧中不同以往地引入了平凡日军的视角。在行军过程中,一名普通日军士兵不断用写日记的形式,记录着自己面对战争、面对侵略的迷茫心境。这样人情味的表达,也让《宜昌保卫战》在诸多一味抬高自己、贬低日军的抗战题材作品中崭露头角。而且在后续的剧情中也没有舍弃对日军士兵的刻画,小柴队长、古贺一郎、小林,他们作为侵略者中的一份子,面对战争心理上产生的一系列变化,以及在战争中的种种得失都凸显出了战争的残酷和身处战乱之中每个人都是受害者的无奈。甚至让对脸谱化的日军形象深深厌恶的广大观众都不禁对这几个日军角色产生同情。这样不俗的视角,让人很难不去联想到《紫日》这样反战立意强烈的电影,虽然电影中有过这样的视角,但在电视剧作品中还是很少见的,尤其是在抗日题材作品已形成刻板模式的现在,这样的大胆尝试还是很值得鼓励的。许多观众在看完这部抗日剧后甚至对其中的日本兵产生了同情怜悯的复杂情绪,由此可见,这不仅是一部有深度的作品,更是一部有温度的作品,其彰显的人文关怀可见一斑。虽然这样的情节设置从侧面体现出了其他人物的单薄,但从一定程度上讲,这样的尝试是很值得鼓励的。如果抛却这样的视角,以这个抗日战争史上伟大撤退为题材而改编的电视剧,或许就会被湮没在众多的抗日神剧中,而未能有机会与更多的观众见面。
另外,网络电视剧之所以能不断创造收视热潮,冲击主流卫视的电视剧,原因就在于网络电视剧在题材、体裁、角色、视角等许多方面都越来越大胆,并且在制作上越来越趋向电影化、精致化。这就使得近年来,引起收视热潮和热门话题的网络电视剧越来越多,而还在原地踏步的主流卫视电视剧,就无法和蒸蒸日上的网络电视剧相抗衡。所以多进行这样的尝试,也是激发竞争力的一种手段。同时,这样的尝试也将会造福观众、为观众带来更好的观剧体验。
3 精良制作再现惨烈战况
从剧中不难看出,该剧没有将大量的经费花费在明星、偶像演员的身上,而是将很大一部分成本投资在了战争场面、爆炸效果的制作上。所以我们没能看到让人出戏的“五毛特效”、钢丝横飞这些镜头。动作场面上的精致换来的是观众全身心投入地听导演讲故事。另外,在以往抗日题材的影视剧中,常常有日本人说中文的现象,但从实际情况考量的话,未必符合真实的历史情境。但在《宜昌保卫战》中,几位港台演员找了配音,所以没有出现“演员一开口,观众就跳戏”的情况,很好地再现了历史场景。在战争题材的作品越来越注重宏大战斗场面,以巨大投资来博取观众眼球的今天,仅凭文戏来打仗的电视剧已经无法满足观众的需求了,这样的客观因素也驱使着抗战题材的电视剧不得不重视宏大战斗场面的描绘。
《宜昌保卫战》在许多战略战势进程阶段,引入了当时的战略地形图,并配以严谨的旁白解说,以此来提升观众的紧张感,也能使观众更直观地了解当时的战况战局。这种方式在纪录片中十分常见,并且近些年也大量被引入抗战题材电视剧中。
这样的引用费时费力,需要了解大量的资料,否则就很容易弄巧成拙。但这种引用的效果却十分显著,无论是资料、旁白形式的插入,还是手持运动镜头的填入,这些纪录片元素在电视剧作品中的出现,极大地丰富了电视剧作品的可观赏性,为作品增色不少。但对作品真实性的要求又让很多凭空架设的故事很难找到参考的材料。《宜昌保卫战》在拍摄制作过程中受到宜昌当地各级单位的重视,各部门积极配合,因此在资料获取、史料考证上该剧都有权威的历史证据做支撑。这也侧面提醒抗战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者,在创作初期,就要选择站得住脚的史料背景来进行艺术创作,并尽可能发挥地方优势,利用好地方资源整合能力,才能有條件选择有利于艺术表达的影视手段,来丰富自己的作品。
在该影视剧的后期制作中,虽然有之前提到的素材重复使用的问题,但战争场面的剪辑非常到位,战略地图的展示也有很强的可信度。电视剧、电影、纪录片虽然是不同类型的影视作品,但它们相互学习引用影视语法,对其长期发展而言是十分必要的手段。例如:现象级综艺选秀节目《中国有嘻哈》就引用了电影剧情式的剪辑,如今网络电影、网络电视剧大行其道,就是因为它们逐渐打破了各种影视类型间的“次元壁”,倡导多元与融合的影视表达,所以越来越被年轻受众接受和喜爱。如何通过电视剧作品让没有经历过战争的观众了解历史、正视历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抗战题材作品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的制作水平,并且使作品不抛弃真实性的前提下,才能越来越被观众喜闻乐见。
4 细节设置隐喻深刻内涵
剧中有许多段对话 、情节,其实与主要剧情并无密切联系,但往往饱含着对现实问题的隐喻和讽刺。例如日军行军过程中看到有英国国旗标识的屋舍,长官下令不要打扰,但士兵却提出“可是我们的口号不是说‘要把亚洲人民从西方人的奴役下解救出来吗?”这样的疑问。再例如,小林与战友在小凤仙不屈凌辱含恨身亡后,小林讲出了“武力能带来强大吗?武力什么都带不来”的观点。这些意味深长的台词,一部分契合了该剧反战的主题思想,另一方面也渗透了作者对一些现实事件的深刻反思。在凸显了包括日军在内的诸多人物内心情感的同时,也拔高了作品的理性层次,所以在客观上就与那些充斥着呐喊与不合理剧情的抗战剧集相区别,让人们感慨战争残酷的同时,又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以上这些,让我们看到了《宜昌保卫战》这部电视剧以中国抗战历史上难得的成功撤退为背景的作品在制作上的良苦用心。但它还在许多方面存在着不足,例如:主角光环过分强大、主角的感情故事中,男主表现出的让人难以理解的直男癌症状、一些传达价值观的台词过于生硬、部分香港演员配音的口型对不上、叙事结构上略显混乱、高潮段落说来就来以及前文提到的一些小问题。但不可否认,这些也都是如今许多抗战题材电视剧的通病。之所以广大观众能接受并认可这部作品,主要还是因为我们能看到《宜昌保卫战》在还原历史真相、引入独特视角、再现惨烈战况等方面做出的努力。
在承认大多数“雷剧”“神剧”扰乱着抗战题材市场的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观众的审美在不断提升,市场也在逐渐淘汰着“抗日神剧”。能进入观众视野的抗战题材剧集,在编剧、拍摄、制作方面不断向着更高的水平发展。《宜昌保卫战》选取了抗日战争中极具代表性的题材,制作团队也足够专业。因此从这部剧集中,我们能发掘出近年来国产抗战题材电视剧带来的变革和创新。
大众对于国产抗战题材电视剧的感情,犹如民众对中国足球的感情一般。一方面,我们热爱这个能激发我们爱国热情,鼓舞我们勿忘国耻题材的影视作品,但另一方面也为我们没有足够优秀的抗战题材作品而遗憾。观众批评它是因为期待着有朝一日我国的作品能在国际平台上,与其他国家同类型的作品一争高下。我们的抗战史不光是受侵略受压迫的屈辱史,也是走向胜利走向复兴的光荣史。《宜昌保卫战》是在抗战题材作品水平逐步提高的大方向中创作出来的,因此我们有理由期待并相信会有更优秀且更具代表性的作品诞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