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侍坐》一文的教学启示

2018-11-07马元平

课程教育研究 2018年37期
关键词:因材施教启示

马元平

【摘要】传统教学除了“导入——题解——读文本——按照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讨论——教师评价——作业”的语文教学方法外,还有许多我们去认真汲取的经验。《侍坐》给今人的教学启示有许多。其一,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答疑。其二,严慈相济,构建师生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其三,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养成多想多问的习惯。总之,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发现问题?应当是教学中普遍关注的问题。课堂上要大力倡导学生寻疑、质疑、探疑、答疑,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真正享受过程的快乐。

【关键词】《侍坐》 启示 循循善诱 严慈相济 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7-0056-02

传统教学除了“导入——题解——读文本——按照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讨论——教师评价——作业”的语文教学方法外,还有许多我们去认真汲取的经验。《侍坐》里就有许多,今人可以受到哪些启示,值得思考。

其一,循循善诱,启发学生积极主动的答疑。《侍坐》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一次交谈,话题是各言其志。一开头,孔子只说是“一日长乎尔”,你们平时常说“不吾知也” ,孔子说话尽力启发诱导,“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谈了他的志向之后,“夫子哂之”,孔子只是菀尔一笑。直到弟子们“各言其志”之后,才作评价和指导,这不能不说是孔子实践启发式教学。

在语文教学中,启发诱导是为了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使教与学和谐融洽。教师要从学生实际出发,采取各种有效的方法去调动学生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引导学生通过积极的主观努力去掌握知识、发展智力,获得全面发展。要善于引导学生,教给学生方法,启发学生的聪明才智。诱导每个学生都能自主地动脑动口,发表个人的看法,也要鼓励学生互动合作、互相研究、共同讨论、互相补充、互相修正,在和谐的气氛中掌握知识。在课堂上应该允许学生畅所欲言,对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从问题中激发好奇心,培养求知欲,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真正体现学生的个性和人格。教师对学生作答后的评价,既要面向全体,又要照顾个别,不要轻易以对错作结论。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不要一味追求标准答案。

其二,严慈相济,构建师生和谐融洽的学习气氛。孔子和弟子在朝夕相处的日子里,非常了解学生,熟悉学生。比如他明白弟子们“不吾知也”的怨言,就让他们述志。曾皙静下心来,仔细地询问,孔子不厌其烦地作答。当曾皙不愿说出心里话时,他不急躁,不责备,而是耐心地诱导,热情地鼓励,“无伤乎,亦各言其志也已矣。”和蔼可亲之貌可见。然而,孔子对弟子的要求是严格的。子路述志,理想远大而态度不谦虚,“夫子哂之”,后来明确地指出“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孔子之志,在于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子路欲得国而治之,故夫子不取。对子路“比及三年,可使有勇”的人生志向颇有不以为然之意,对冉有“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公西华“宗庙之事,愿为小相焉”的人生志向未置可否,唯独对曾皙的人生志向十分赞同。在《侍坐》中有一段美妙动人的插曲:“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真可谓“放下包袱,开动机器”,眼前豁然开朗。曾皙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是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至,这是一种很美的生活态度。表达了儒家在积极的入世情怀中,也有潇洒自在的意趣。在言谈中,超然洒脱的一席话,带来了愉悦快乐,生活宽松舒适。既严又慈,表现出了教育家的风度和气质。

作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当严慈相济,也就是在学习上要严格要求,在生活上要和蔼可亲。教师理解、关心学生,并能够满足学生的各种合理需求,对学生有积极的期待;同时领导有方,能做出正确的决策,使集体目标顺利完成。这样的教师就会赢得学生的拥护和爱戴,从而形成一个核心,造成很和谐的班集心理气氛。教学中平等、公正地对待每一位学生,亦师亦友,才能构建民主、平等、和谐、宽松的学习气氛。

其三,因材施教,鼓励学生养成多想多问的习惯。子路述志之后,夫子哂之。别人没有提出什么问题,唯独曾皙问而又问,好学深思。他苦思而未解其意,接连向孔子提问:“夫三子之言何如?”孔子只是说“亦各言其志也已矣。”曾皙又问“夫子何哂由也”,孔子不仅正面解答,而且联类设问,详细说明。他答问的不同态度,就是考察学生是否积极主动的思考。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满堂灌”、“死记硬背”,只能培养出“高分低能”的学生。注入式教学法的错误,就在于不让学生独立思考,害怕学生提问。对于课堂提问这件事,有两层意思,一是教师向学生发问,二是学生对教师发问。很多学生害怕教师提问,更不要说自己提出问题让教师给予解答了。毛泽东早就说过:“聪谓多问多思,实谓实事求是。”这就是说问与思相关联,对于课堂教学而言,由学生提出问题能更准确地反映教学效果。老师不应局限学生的思维,不应“圈养”学生的思想,只有学生发现问题,不惧怕提问,多问、喜问、善问,才能更好地深入钻研、独立思考。否则,日积月累,不懂的问题就会越来越多,长此以往,学生便无从下手,就会失去学习的兴趣。

在教学中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提出启发性的问题,诱导学生主动的开动脑筋,让学生自己动手动口动眼动脑,从而引导学生积极地思考问题。久而久之,就激发了学生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培养了其良好的思维习惯,发展了其独特的思维能力。例如,一个老师在讲圆周率时,用纸板剪下无数大小不等的圆,先让学生自己去一一测量,然后再让学生用各圆周长去除以各直径长,使学生发现它们的商都是3.14……在此情况下推出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积极地思考。

著名天文学家、科普作家李元说:“提问是创新的开始,能提问的孩子一定是爱思考的孩子,如果只读书而不求甚解,更不用说是提出新的问题,那么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只能停留在书本上,新的世界是没有的,眼光也不会深远。”(《多想才能多问》)苏轼为了辨明石钟山得名的由来,提出郦道元、李渤两人的说法很怀疑。于是身临其境进行实地考察,最后找出石钟山名石钟的根据,并从这一问题的探索中受到启发,指出对任何事物作判断必须“目见耳闻”,必须作深入的调查。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问题入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问题中往往孕育着机遇。

总之,提出问题、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难。如何提出问题?如何发现问题?应当是教学中普遍关注的问题。课堂上要大力倡导学生寻疑、质疑、探疑、答疑,充分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和自觉性,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一个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让学生真正享受过程的快乐。

参考文献:

[1]杨伯俊.论语译注[M].北京:中華书局,1980

[2]田龙.《侍坐》教学新突破[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8(Z1):45—48

猜你喜欢

因材施教启示
小学作文如何实施“因材施教”的策略
明确“因材施教” 促进个体发展
从《论语》看因材施教
商业银行受余额宝的影响和启示
因材施教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意义
巧抓课文及学生特征因材施教
中高职衔接的关键在于因材施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