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课促进课堂教学效率
2018-11-07麦务琼
麦务琼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7-0005-01
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鲜明优势,作为一线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勤于思考,并善于总结,以期更好地利用微课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文作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微课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讨,提出了三点策略性意见,即“合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视频比例合理,促进课堂结构优化;发挥示范效应,助力学生理解应用”,希望对小学数学教师有所启示。
微课通常是以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录制的短视频为基本载体,教学活动围绕于此展开,在充分发挥其“短小精活”优势的情况下,可以达到十分优良的教学效果。
一、合理设置悬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习和求索的原动力,学生若能在兴趣的驱使下投入到学习状态中,则不问可知,其主观能动性必将得以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学习效果也必将较平时有一个崭新面貌。然而不得不说的是,不少教师在录制微课时存在思想上的误区,即认为微课的时长本来就短(通常不超过十分钟),因此兴趣导入环节被砍掉,直接上所谓“干货”,这样一来就容易使微课平平无奇,难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谓得不偿失。因此,笔者提倡教师在制作微课时应善于结合教学内容巧设悬念,在一开始就抓住学生注意力,进而调动其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从而有效保障教学效率的提高。
试举一例,笔者所用的是人教版教材,在学习小学二年级上册“乘法的初步认识”时,教师可以微课视频开头先呈现这样一个场景:“一个小朋友去买糖,一块糖5角,一共买3块,则一共需要多少钱?”学生根据学过的加法可以得出答案,但需要一定时间,这时教师就可趁势引入新课:“我们接着看下面的视频,来学习新的知识,学了这节课的知识,我们几乎想也不用想,马上得到答案,大家要认真看视频并积极思考……”这样,就以悬念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积极性,促使其全身心投入到对乘法的学习中来,而视频开头的设疑环节实际上也占用不了多少时间,其效果却十分显著,说得上“事半功倍”。
二、视频比例合理,促进课堂结构优化
教学实践,微课的合理应用对课堂结构的优化起着显著作用,从而大大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是因为,教师在课前可以根据课程具体情况及当前学情特点,精心设计微视频,使其内容精炼,所占课堂时间的比例合理,课上则可以根据视频效果灵活展开不同程度的讲解、强调或引导。因而能够大大节省课堂教学时间,使学生拥有更多自主学习空间。因此,在录制微课时切不可因贪图课上省力而拉长视频中的讲解时间,导致学生在冗长拖沓的视频讲解中失去微课带来的新鲜感。正确的做法是把握好视频所占课堂时间的比例,其内容不但优质,更要精炼,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课堂结构的优化,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例如,在学习“角的初步认识”时,笔者曾制作过这样的微课:“先展示一些生活常见的三角形和四边形,如A4纸、切好的披萨饼等,使学生对角先有一个形象而直观的了解,然后展示一副三角尺,并配以解说,使学生了解什么是锐角、直角、钝角,接着,展示用硬纸折角的过程,重点突出角由小到大的变化。”通过这样几分钟的短视频,就使学生对角的基本知识有了一个逐步了解,然后教师在根据学生的疑问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最后利用课余时间让学生分组讨论事先准备好的问题,教师则做好引导和点拨的工作。这样,利用微课视频就节省了课上搜集素材、教具演示、以及全面讲解的时间,让学生有更多时间去消化知识,从而优化了课堂结构,较大程度上提升了教学效率。
三、发挥示范效应,助力学生理解应用
常言道“学以致用”,知识的掌握程度最终是以能否熟练应用来衡量的,而尤其要考虑小学数学的基础性特征,因此,为了提升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小学数学的微课在很多时候是以经典习题或应用案例为主要内容的,这就要求我们在录制微课时特别注重视频中示范过程的清晰和详细,并力求简单易懂,从而使学生在看了微课后能够“照着葫芦画瓢”,通过模仿而更好地学习和应用知识。
例如,在学习“混合运算”时,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播放一段两到三分钟的视频,其内容以例题的运算展示过程为主,并在视频尾部留下一道或数道类似题目,让学生在看了视频中的运算过程后“趁热打铁”,立即按照运算示范解题。教师在此过程中则主要发挥监督和指导作用。这样,通过微课发挥示范效应,不仅有助于使学生巩固刚学的新知识,也能更好地提升其知识应用能力,从而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
结语:综上,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如何利用微课促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提出了几点浅显意见。总而言之,微课作为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产物,在很多方面都有着传统教学所不具备的鲜明优势,作为一线教师,我们应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勤于思考,并善于总结,以期更好地利用微課来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升。本文抛砖引玉,尚盼有识者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