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准统编教材训练点,培养学生语用能力
2018-11-07黄妹英
黄妹英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050-02
教育部统编语文课程是这样定位的: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那么,怎么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呢?
一、了解学生的需要,确定教学的起点
教学起点是根据学生的学习起点确定的。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可以使教学更有针对性,克服教学中的浅层性。例如教学《我是什么》“飘浮”一词,学生常常会误写成“漂浮”。教师虽然通过让学生比较“飘浮”和“漂浮”,发现偏旁不同,但是在巩固练习和各种测试时,却还是不断有学生写错。笔者把握学生的学习起点,针对低年级的学生形象思维为主导,天生喜欢图画和在画面中理解事物的起点,教学中第一步出示两幅图:一幅是一只风筝在蓝蓝的天空中飘浮,另一幅是一只小船漂浮在清澈的河面上,让孩子们观察这两幅图。第二步是做“找朋友”的游戏,给“飘浮”和“漂浮”找朋友。孩子们最喜欢做游戏了,学习积极性被调动起来,仔细观察,同桌讨论后,一致认为“飘浮”要和风筝做朋友,“漂浮”的朋友是小船。第三步学以致用,我让学生看图分别用“飘浮”和“漂浮”说句子,把文本内化成自己的语言。此后,学生很少有人再写错这两个词语。
二、巧用“泡泡”提示语,进行切合的设计
统编语文教材的编者很贴心,他们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泡泡”的形式插入了许多提示语,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意图明显。这“泡泡”提示语既能引导学生认真读书,学会思考,学会发现,又悄悄地告诉老师:重点内容常常会用“吐泡泡”的形式来呈现。这给教师备课起了引领作用。在教学中,教师要巧用“泡泡”提示语,通过研读知识点、捕捉训练点、扩展延伸点,让“泡泡”成为学习语文的好帮手。例如:一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在课文《树和喜鹊》中,“孤单”一词下面吐了泡泡:“读了第一段,我知道了‘孤单的意思。”直接点明了单元的语文學习要素。教师可以这样设计:请同学们自读第一自然段,用“——”画出让你体会到孤单的词语。学生画出了“一棵树,一个鸟窝,一只喜鹊,只有”等词语,老师小结学法:孩子们,你们真了不起,能联系上文理解词语的意思了。接着引导学生看课文插图,联系学生生活体验,什么时候感到孤单?最后,引导学生用朗读把“孤单”的感觉读出来。这样层次递进,环环相扣,化平面为立体,让“孤单”这个词语在孩子的头脑里“丰满”起来。
三、挖掘课文经典词段,感悟语言的规律
统编教材课文中,处处蕴藏着经典的语段,教师要挖掘这些值得关注的词句和段落,让学生感悟语言运用的规律。例如二年级下册《彩色的梦》一课,语言简洁,想象丰富,构思巧妙,是一首富有童趣的儿童诗。就语言规律来说,第二小节最有特色:
脚尖滑过的地方,
大块的草坪,绿了;
大朵的野花,红了;
大片的天空,蓝了,
蓝——得——透——明!
教学这一小节时,可以这样设计:这个小节,哪个词语或者句子你最喜欢?为什么?引导学生品读感悟。一是体会神奇的想象。在儿童诗中,作者展开想象,把彩色铅笔想象成森林的精灵,滑着轻盈的舞步,从碧绿的草坪,鲜红的野花,湛蓝的天空“蹦跳”到葱郁的森林。精灵有“脚尖”,能“滑过”。那么,彩色铅笔像什么?孩子们思维之花被点燃了,孩子们说彩色铅笔像“小手”,能“摸过”;彩色铅笔像“小嘴巴”,能“亲过”;彩色铅笔像“身体”,能“滚过”……二是体会颜色的变化:“草坪绿了”“野花红了”“天空蓝了”运用鲜艳的色彩渲染,增加了诗歌的画面感。让学生说一说:( )绿了 ( )红了( )蓝了。在生活中,这样的词语还有很多,你会说吗?孩子们善于发现,语言丰富:树叶绿了,苹果红了,橘子黄了,葡萄紫了,棉花白了,桃花红了……三是读好句子的破折号。这节小诗最后一行“蓝——得——透——明!”你们发现了什么?这句该怎么读呢?让学生同桌讨论交流,读读试试,老师再进行示范朗读,体会破折号在诗句中表示声音的延长,起了强调的作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的节奏美、音律美,感受“我”对蓝天的赞美之情。还可以引导学生说一说这样的词语,例如:白——得——发——亮!红——得——耀——眼!紫——得——发——黑!最后把刚才说的串编成小诗,当一个小诗人。
四、聚焦课后练习题,读写结合促表达
统编教材每一篇课后练习题都匠心独具。在教学中,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要有语用意识,注重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例如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蜘蛛开店》课后练习一:这道题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以及根据示意图讲故事的能力。教学时,老师可以先引导学生观察文中的示意图有哪些内容,让儿童发现示意图呈现了课文的关键信息:蜘蛛开店卖口罩,河马来了;卖围巾,长颈鹿来了;卖袜子,蜈蚣来了。然后,可以引导学生抓住这些关键信息练习讲故事。老师可以先做个示范,讲蜘蛛卖口罩的故事,然后交流讨论,归纳出《蜘蛛开店》这个故事要借助示意图和童话结构反复的特点来讲,学生练习讲故事时还可以降低难度,循序渐进,分三个部分来讲,卖口罩——卖围巾——卖袜子。每个部分,可以抓住四个要点来讲:想“卖什么”——写招牌——顾客来了——编织所用的时间或逃跑。“卖什么”“写招牌”“顾客来了”这三部分的句式类似,有规律可寻,可举一反三,学会迁移运用。这样,在讲故事中发现语言的规律,感受蜘蛛的形象特点。
总之,了解学生学习的起点,找准语言的训练点,多角度地引导学生感悟语言表达的规律,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就能不断得到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