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语文课堂强化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理解和积累
2018-11-07陈凯歌
陈凯歌
【摘要】课堂是传承语文知识、点亮学生心间对文学热情火焰的重要媒介,在教学期间巧用教学技巧,促使学生开发想象蓝图,鼓励大家在活跃、民主的课堂氛围中主动学习,能够快速提升小学生的语文能力和文学素养。下面,笔者将从“把握文章细节巧妙设置语文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利用班班通或电子白板等先进条件创设语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以趣味性和鼓励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强化课后积累”三方面入手,就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强化学生对语文课文的兴趣、理解和积累做出研究。
【关键词】小学语文 课堂教学 经验心得 文学热情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27-0049-01
文章是语言和文字的载体,利用先进的教学设备和手段创设语文情境,是激发学生课堂参与度和学习积极性的有效方式。同时教师应当注重引导学生细读文章的细节,以启发式和鼓励式的言语帮助学生强化对文章的理解和课后的学习积累。接下来,笔者将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和体会,针对如何利用语文课堂强化学生对课文的兴趣、理解和积累进行浅显的探索和研究,望笔者的拙见能引起众读者的深思和共鸣。
一、把握文章细节巧妙设置语文问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小学语文教师在对课文进行讲解的过程中,可以注重把握文章的细节,联系生活实际,就所描写对象的表现、行为、特点设置相应的问题,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进行思考,以帮助大家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及所描写对象的特征。例如,在讲述《变色龙》的相关内容时,笔者便“抛砖引玉”地设置了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大自然中与蛇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动物是谁吗?你能在文章哪些地方寻到这二者令人混淆的地方呢?”笔者以蛇做“引”请学生自文章细节入手,寻找描绘变色龙外形和特色的句子,帮助大家体会变色龙通身翠绿,椭圆形的头上长着三角形的嘴,两眼突起,凶相毕露且身躯呈长筒状的外形特点。自己随后笔者带领学生阅读了变色龙随生存环境变换而变换的场景描写,请学生假设自己遇到变色龙的体会。学生表示一定会和文中人一样感到兴奋和好奇,带着探知欲去了解大自然的奥秘。亦有学生举手回答,认为隐藏在枯叶中的变色龙极像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壁虎,笔者请其根据自己的观察回答了壁虎和变色龙细节上的异同点,并赞扬了他留心生活、用心观察的好品质,鼓励更多的学生要具备在生活中探索语文和自然奥秘的精神。
二、利用班班通或电子白板等先进条件创设语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针对传统语文课堂授课枯燥的弊端,笔者认为众语文教师可以利用班班通或电子白板等先进条件创设语文情境,吸引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班班通是一個不错的教学辅助综合服务平台,其上汇聚着完整的教学资料、方法经验和各种趣味性的视频图片,教师在授课时可检索其上的资料,优化自己的授课内容。而电子白板等先进教学设备具备显示、切换、播放、勾画等多项功能,可以辅助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创设趣味性和多样化的语文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例如,在讲授五年级上册《金蝉脱壳》的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以自班班通上检索蝉的视频与图片资料,特别用电子白板为学生展示大自然中蝉在树上缓缓脱壳的趣味视频,帮助学生对“金蝉脱壳”这一成语产生形象化的记忆和理解,顺便为学生讲解其深层次内涵,这样一个词语在学生心里会形成画面感,这样也便深化了学生对该词语的理解和记忆,同时为学生的学习增添了趣味性。
三、以趣味性和鼓励性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积极回答问题、强化课后积累
趣味性的教学方式能够为学生创建更为积极、轻松和活跃学习氛围,帮助他们深入思考教师的启发式提问,进而实现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并积极回答的局面。为延伸这一教学语文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应当及时给予正确的评价和纠正,以鼓励和表扬的言辞给学生带来回答问题的满足感和自我确认。例如,在讲授《负荆请罪》的相关内容时,笔者请学生思考:廉颇对蔺相如负荆请罪的行为与其之前盛气凌人夺道而行的行为相比,是否表示其折了气节,对蔺相如心生了畏惧。学生在思考后纷纷举手作答,有人认为他这种前后不一的行为表示其确实没有之前那么盛气凌人了,但是堂堂一国将军向同僚负荆请罪有失大将的威风;也有人认为他这种知错就改的行为反而是不拘小节的大丈夫风范。笔者针对以上两种回答皆给予学生以鼓励和肯定,赞扬大家善于思考勇于发言的学习态度,让学生在回答后获得自信感。在课堂上善用启发式提问能够引发学生的语文思考,进而提升其探索发现的语文品质,亦能够鼓励学生勤于思考和积累,多诵读相关的文章。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应利用先进的教学条件帮助学生深入教学情境中,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同时,应当据文章细节设置启发式的提问,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最后,教师应当以趣味式、鼓励式的评价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提问并进行课后积累,以此实现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涵的教学目的。
参考文献:
[1]孙建龙,王云峰.“小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学科建设与教学改革[J].课程教材教法,2005-2.
[2]王铁军.中小学教育科学研究与应用[J].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