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外语教学中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

2018-11-07傅蜜蜜

外国语文 2018年5期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傅蜜蜜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国际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0 引言

语言是我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用语言进行交际,也会透过语言进行思考。在语言学研究中,掌握语言的复杂性是一项相当艰巨的任务,因为没有任何理论或观点可以对语言提出全面性或启发性的看法,这也是语言教育工作者所关心的焦点(Van Lier, 2004)。语言学习能力是人类用来区别与其他动物的差异之处,不仅如此,人类还拥有学习母语以外的其他语言能力(Jackendoff, 2003;Pinker, 1994)。

然而,外语学习能力并不仅仅表现在会不会说外语上,关键在于说什么。我们常常在乎的是外语学习者会不会说,却忘了会不会听。譬如,英语学习者在目的语测试中可以达到合格标准,但在交际时,往往会出现交际困难甚至交际失败。这意味着听不出目的语中的文化差异。语言与文化是不可分的,语言本身属于文化的一部分。语言是构架在文化上的,外语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不应该忽略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故目的语国情知识融合教育及跨文化的认知应该成为外语教学中的重点。

1 英语学习与目的语文化认知

1.1 英语学习中的目的语文化认知

语言包含了能指和所指,即形式与内容(Rajan et al., 1996)。能指意味着语言本身就是符号形式,而所指也就是语言能被正确地使用,必须要有意义。斯库平(Scupin,1998:79)认为,语言是一套具有特定意义的符号,让特定社会成员能够互相沟通,“它是文化当中一个完整的部分”。“语言呈现文化的实体”,“语言将文化实体具体化”,“语言将文化实体象征化”(Kramsch, 1998:3)。语言表达了话语者的意图和思考,而这些又与语言发送者和接受者所处的文化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语言与文化之间有着复杂且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使用或研究语言就必须了解其文化。

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西方文化中渗透了基督教的影响,美国的基督教徒大约占三分之二,基督教义化是美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主导美国人心灵的深层因素是宗教精神。从17世纪乘坐“五月花号”到达美国的第一批移民开始,美国人一直具有在强烈的宗教使命感支配之下的理想主义精神。基督教对于美国人的影响犹如儒家文化对于中国人的影响一样重要和深远。语言学习不能忽略其文化背景,所以对基督教文化的了解给英语学习带来的积极影响非常重要。

美国的一神论与中国的多神论的信仰差异造成了美国文化与中国文化在思考问题时有极大差异。一神论使美国人强调“绝对性”的真理,强调自己是正确的。因此,美国文化重视的是真理与正义,强调要传福音来拯救世人。而中国人的多神论让其保持“相对性”的真理。中国文化的多神论认为每个神都有其职掌,须讨好每一个神,不强调宗教的绝对性,认为什么信仰都很好。另外,美国文化不仅是信仰一神,还要找到绝对正确的信仰,强调借由个人的祷告寻找真理,因此产生个体独立自主的文化;而中国文化对多神的态度主要是为了团体的消灾。一神论只拜一神,不怕得罪其他的神,可见其宗教精神的强势,而中国人敬拜多神主要是为了消灾或者有所求,其宗教精神相对比较薄弱(Hus, 1981)。

文化的差异也导致了课程内容与教学方式的不同,西方教育的课程内容注重宗教的教育,中式教育则更重视伦理,如孔孟的学说,是以人伦作为主要的内容;西方重学又好问,而中国重学却不好问。“美国德育教育的推行重责落在教会,其次才是家庭与学校。”(薛光祖,2000:11)美国的教育反映了宗教对整个美国文化的影响,如新教主义(protestantism)就是以宗教作为内容的(黄文三,1994)。19世纪在美国,新教教义影响极深,包括在课堂上的活动,如读圣经、唱圣歌和祈祷。新教主义在英文的注解就是抗议,事实上是西方一神论的信仰造就了对绝对性真理的寻求,凡他们认为不对的,都要辩论并反驳(Hus,1981)。清教徒追求的宗教自由精神就是新教教义的精神所在。根据圣经所崇尚的人人生而平等,这种平等与自由造就了现在西方的教育理念,即强调个人主义和公正。

正是由于西方文化重视人人平等、宗教自由的精神,与东方教育文化强调的垂直式人际关系不同,它将西方人带进一种水平式人际关系的课程内容。幽默在英美文化中占非常重要之一席。西方人的自由、幽默是水平式人际关系的一种特色,西方文化充满了各种诙谐、幽默。如双关语被称为高级文字幽默,即所用的字具有双重的意义,或者发音很接近。

英语幽默使用一览表

(1)“Do you like to eat pop corn? The Indians showed the pilgrims how to make pop corn. So that we can eat pop corn.”

这里corn与pop corn 联系在一起,印第安人教清教徒种玉米,却说成做爆米花,这是一种运用词义的幽默。若不能理解这个幽默,在交流时难以产生会心的微笑。

(2)英国人讽刺美国人的一节段子:“What’s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merican and yogurt? If you leave yogurt alone for 200 years, it will develop a culture. This was like the sickest burn I’ve ever seen. I asked my friend this and she said Yogurt can be fat free.”

这里的言下之意是:美国人和酸奶有什么区别?如果酸奶放个200年,起码自己会发酵。这里culture除指文化之外,也包含了生产细菌,双关暗指:美国人独立200多年了都没生产出什么文化;还有另一层意思是“Yogurt can be fat free”,暗讽美国都是肥胖子。

语言是构成文化的元素,文化则影响语言的使用。语言或文字符号会因不同的文化背景而产生不同的意义。因此,正确的语言使用除了熟练的语言技巧外,文化学习更为关键。语言存在于使用中,语言能力必须在跨文化的互动上(包括个人接受有关异国的咨询)等各类使用情景中得到锻炼。当我们学习语言知识时,每一种语言的字词可能在不同的文化脉络下产生不同的意义。若不能了解其所处的文化脉络,则很可能误用了语言,而使得语言学习产生负面的效能。

1.2 英语学习中的文化模式比较

东西方教学方法和外语学习模式都有明显差异性,斯考伦(Scollon,1999)调研发现东西方教学文化的不同是因孔子和苏格拉底对教育目的、方式、教师角色等各方面认知的不同而产生的。苏格拉底式的对话模式不仅存在法律和哲学系学生的上课中,更是西方社会教室内外谈话时的经验。而中国的历史长期处于封建专制的社会,一对一的君王讲述,因此,东方的学生仍习惯与教师一对一的谈话模式,而缺少整体性互相对话的讨论。

中国人学习外语的文化模式如图(1)的核心是对知识的掌握,是一种传输性模式与东方的师生关系是垂直式,教学方法偏向讲述法。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大多数外语教学以课堂教学为主,教师起到绝对的主导作用,并以教科书为工具,作为传递者将知识传递给知识的接受者即学生。而西方人学习外语的模式(见图2)则是习得模式,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与学生处于水平性的互动,注重能力的发展,以达到语言使用的功能。西方的师生关系是水平的,教学方法更偏向讨论和辩论。

图1 中国人学习外语的文化模式(Jin et al.)

图2 西方人学习外语的文化模式(Jin et al.,1998:106)

图1和图2可看出中国文化的教学模式着重知识的记忆,强调由老师传输知识给学生,如果授课老师只将重点放在语法和词语教学上,学生就不可能学会语言的实际运用,也无法获得跨文化交际能力。而西方文化的教学模式注重能力的发展,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使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以达到语言能力的习得。因此,中式教学模式以单向的传输和记忆为特点,西式教育方式则培养双向的互动和能力的应用。若要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学习到西方文化,那么相关外语课程就需要采用西方的教学法。英语教学就应该采用西方教学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亲身体验“以学生为中心”的文化,方能潜移默化到所学习的目的语言里。

1.3 跨文化的有效交际是语言学习的最终目的

在语言有效交际的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到底隐含了什么样的文化?这是外语教学所关注的重点。语言的形式在不同的情景中会产生不同的含义和用法。例如美国社会语言学家甘柏兹(Gumperz,1979)在一个文化调研案例里给出了一处实例对话,一位印裔男性对一位英裔女性说了句“very nice”,意为“很好,继续说”(OK,go on),但对于英国人来说,“very nice”更多的是用来称赞小孩子的行为很乖巧的用语,如果面对的是一位英裔女性时,尤其是伴之以带呼吸声的清晰发音和波形起伏的声调时,还可能被解读为性暗示,更容易被误解为不尊重。如何避免这种交际误解的产生呢?如果该名印裔男性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学习了该词所内隐的文化,注意到语言在不同交际情景中的不同用法,就能达到正确有效的交际。

辛格(Singer,1987)认为每个人都属于若干群体,而且没有一个人所属的群体是完全相同的;另外,即使在同一群体中每个人的态度、价值、信念等也不会完全一样,因此每个人在文化上都应该被认为是独特的,任何人与人之间的交际都可视为跨文化交际。而交际意味着一连串的对话与动作,不管是“听说”还是“读写”都是以字词组成的语言交际,而字词的意义又深受目的语文化的影响。例如:一个生长在中国文化环境中的人,与一位成长在美国文化环境中的人接触不仅是语言交流,更是一种跨文化的经验。因为这种接触的过程包含了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交汇。在这种交汇之中,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特质仍独立存在,却又彼此影响。因此,若是想达到有效交际,必须对文化做深入了解。

但是,众多学生的英语学习习惯显示,更多学习英语的学生重视语法训练,忽略了对文化内涵和文化差异的了解,从而在各种对外场合中无法顺利达成有效交际的目的。因此,目的语文化背景知识、文化修养和文化内涵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可以促进英语的有效教学。英语学习者通过阅读文章的构架和内容图式来储存知识,这一类的知识有利于英语学习的顺应及迁移。而当拥有可以看懂书报、分享笑话、理解演说的能力时,也就产生了文化修养;资讯文化(历史、政治制度、大众传播等)、行为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等)、成就文化(包括艺术、文学等文化价值成就)等可以帮助人们了解英语文化内涵。学习外语不单是学习适合该语言文化模式的交际方式,也是在学习其知识性文化的片段,进而有效交际及培养跨文化公民意识,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有效的跨文化交际不仅应该建立在语言知识(如单字、句型及语法)的掌握上,更需要建立在跨文化知识的掌握和运用上。不同文化之间的种种差异,都会造成交际的无效;语言的使用以达到交际为目的,目的语的文化知识理所当然成为英语教学的一部分。语言学习是一种集合认知、情感和行为等的学习。英语基础教学除训练听说读写的技巧外,同时包括了文学、文化等多层次整合学习,最终在于各类不同文化的人产生有效的互动交际。

2 英语教学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2.1 交际式语言教学

国际上的英语教学历经语法翻译法、听说教学法、沉默法、自然教学法等几个不同年代的教学法后,开始回归到了语言的最初功能——交际。近年来,成为主流的外语教学方式之一的交际式教学法(CLT)非常注重真实沟通,以及运用真实素材进行的课堂活动(Canale, 1983; Nunan,1988)。所有自然语言的表达都有其目的,例如传达讯息、表达情感与发表看法等,但大部分的教室语言,似乎都不具备以上目的。CLT的支持者认为语言就是沟通,而语言教学的目的在于培育学生的沟通能力(Hyms,1972; Widdowson,1978)。很多语言教学的文本目的都只是教语言,一旦拿到教室外就往往无用武之地。海姆斯(Hymes,1972)认为社交生活中的沟通与互动,语言知识的习得和实际的语言运用等皆发挥着深刻的影响。在语言学习中,若能同时学习文化知识,不但能够使课程具有多效能的意义,还可以使课程内容具有更加多元化的呈现。

英语教学致力于言语能力与语言能力的培养,即听、说、读、写四方面能力[注]美国语言学家Chomsky, M.(1965)将语言活动划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语言能力(Linguistic Competence)为人脑中的语言知识,包括识别、理解和组织合乎语法的句子的能力,以及掌握构成某一语言所有话语基础的代码的能力;而语言运用(Linguistic Performance)是人们根据有限的公式化的规则系统和原则系统创造无限句子的过程。的养成。通常我们所说的听说读写译既是言语能力的内在基础,又是言语能力的外显形式。语言能力所传达的是言语交际对所出现的语言要素在理解和表达上的语速与准确度;而言语能力则集中在对语境的识辨、把握、选择等的能力(丁金国,1997)。因此,听读是言语的输入;说写是言语的输出。输出和输入分别由不同的中枢机制实现,这中间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认知过程。正因为学习英语的复杂性要求,英语教学就不能只重视其中一到两种能力的提高,否则无论多么好的语言能力都不能说是真正具备了交际能力。

语言交际能力的养成需要从语言的结构规则、语言的表达功能、语言使用的文化规约等方面进行综合教学与训练。我们不能简单化地把交际能力理解为如何问路、如何打招呼;也不能机械地把它理解为熟背一套应付各种不同交际场合的句子。交际能力应该是语法的准确性、语言的可行性、语言的得体性和语言的可接受性的总和,这种能力包含了语言知识、认知能力、文化知识、文体知识及其他知识和情感因素等(廖晓青,2002:286-287)。可见英语交际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涉及语言、修辞、社会文化及心理等诸多因素。

2.2 英语教学中的文化习俗与教育的融合

当前,英语教学的目标从强调语言能力的正确性、精熟性、语言使用的适当性,已发展到对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探讨,过去强调的以母语者的语言程度为目标的英语教学已不足以应付复杂、多元化的跨文化交际情景。

其中一个教学情境就是如何讲授目的国语言中的肢体语言的表达,以美国为例:

(3) “Bread, please.”

这样的句子并不文雅。“Pass the bread, please.”更符合地道的美国人礼貌性的说法。

(4)“What’s up?”

若使用者不同,则有不同的含义。该句通常用于询问对方事情发展的状况,相似的说法有“What’s the matter?” “What’s the problem?”后来在美国演变成还可以用于打招呼的问候语,类似于“What’s happening?” “What’s the new?”美国青少年说“What’s up?”时,带着“八”的手势,认为自己是在很酷地打招呼,这也表现出与文化有关的美式英语及肢体表达。

(5)在美国若有人请你注意PC,往往不是让你注意个人电脑,而是指“政治正确”(Politically Correct/ Political Correctness,简称PC),即面对具有不利条件的群体,要注意可能会有冒犯他人或让人不快的言语行为。在言论方面,你可以批评强势集团,但绝对不可以歧视弱势群体,如宗教禁忌、种族禁忌、性别禁忌、性向禁忌及残障禁忌等。

(6)美国约占四分之三人口的宗教信仰是基督教,但由于是移民国家,也存在其他的宗教信仰者。每逢圣诞节,虽然到处都是“Merry Christmas!” 但无论在大学校园里,还是在公司组织中,人们碰面通常会说“Happy Holidays!”这是因为如果对方是穆斯林教徒,说圣诞祝语对他而言是一种冒犯。同样,“Oh my god!”“Jesus!”等情感感叹句也是应该避免的,通常改用“My goodness!”

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很难分开。譬如新教的宗教精神已经具有美国文化的深层意义,美国人受这种文化的熏陶,自然而然有着比较强烈的宗教精神。从上面的例子中可以看出,英美的节庆文化都具有明显的宗教含义。介绍这些宗教含义有助于学生更好地了解西方人的观点。由于文化的背景知识影响人们对语言的理解,学生可能会由于缺少该节庆的文化背景知识而加入自己的想法,以此来了解他们所不熟悉的文化,这自然会对该文化节庆中的宗教含义产生不客观的印象。因此,在目的语文化的学习上,要领会另一种文化的深层意义并不是短短几节课的教学就能达到的。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需要较长的时间和过程。

3 结语

当前的全球化社会是一个以全方位交流合作为主旋律的世界,广泛深入地学习英语国家文化是成功地走向世界,进一步加强国际文化交流的必要条件。英语语言教学不仅是语言的教学,文化习俗已经成为英语教学上的重要内容。文化的涉及面广,受时代的影响极深,同时又与社会生活相融并存。语言学习的最终目标在于跨文化有效交际。任何一位英语学习者对于异文化的认知,都应该以积极态度面对。因此,英语教学与英美文化、学习英语与学习目的语文化都是不可分割的。最好的文化学习观是将文化视为历程,即借由第二文化的获得来创造生动的文化意义。如果缺少对目的语文化的学习,跨文化交际难免有许多误会的产生。英语学习者若不知道英语世界的文化模式,在交流上难免会产生一些失误。

猜你喜欢

跨文化交际英语教学
情景交际
情景交际
交际羊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超越文明冲突论:跨文化视野的理论意义
石黑一雄:跨文化的写作
跨文化情景下商务英语翻译的应对
交际中,踢好“临门一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