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民生论坛上的“青年”瞭望

2018-11-07徐颢

中国社会保障 2018年8期
关键词:青年民生思想

■文/徐颢

5月20日,美丽的浙江大学,第四届全国社会保障青年学者论坛如约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北大、清华、人大等近30家高校与研究机构从事社保专业研究的60余位中青年学者参加了论坛。这股社保领域的中坚力量,对于扶贫、养老、长期照护等与民生福祉关系密切的领域,做了一次感性与理性兼具的瞭望,本刊撷取相关议题的部分精华,以飨读者。

民生,习近平的“心事”

《左传·宣公十二年》中“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是我国古籍中最早记载的“民生”。民生思想是伴随人类对自身认识的不断深化与完善而发展起来的。梳理和分析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不同阶段所倡导的民生思想,将为民生工作的开展提供有益的指导与理论支撑。会上,吉林大学贾玉娇教授就着眼于习近平民生思想研究,拎出了一条眼下开展民生工作的脉络——

对习近平民生思想的解读应置于习近平成长与施政实践的全过程,全语境,将人民情结视为习近平民生思想之魂;将马克思主义视为习近平民生思想之本;将中国民本政治传统视为习近平民生思想之理。贾玉娇教授提出以人民为中心,以劳动为要义,以历史阶段性为历史特征,以关系为视角的分析框架。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必须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保障和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从民生内涵上看,民生是各种社会关系综合作用达成的结果;从民生水平上看,是从底线民生到实现美好生活;从民生需求结构上看,具有全覆盖的广度、多层次的深度和多元的差异度;从民生的供给结构上看,形成以就业为核心,医疗、养老、教育、住房等为第一层,食品、生态、安全为第二层,经济、政治、法制等为第三层的同心圆结构;从民生实践上看,与西方自下而上的民生实践思维不同,中国民生发展的内生性推动力来源于中国共产党以民为本的初心,实践于中国共产党不忘初心、砥砺前行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真正实现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还是要靠制度,靠我们在国家治理上的高超能力,靠高素质干部队伍。”由此规定出从上到下的实践路径。此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项长期工作,没有终点站,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因此,“民生工作要抓重点,抓住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强调“循序渐进、量力而行,做得到才说,说了就做到”,由此提炼出系统差序的实践路径。

PFC

北京师范大学谢琼研究员认为,首先,习近平民生思想除了其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及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外,更源于中国自身发展中的民生问题导向及其亲身经历中积淀的民生思想和民生情怀,后者为习近平民生思想提供了丰富且鲜活的内容。其次,中国发展中的民生问题受大时代背景影响,包括社会的急剧变革、独特的文化传统和政治体制以及外部全球化的影响等。习近平是站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不可分割的角度来认识民生问题的,他曾提出,民生问题是中国改革最大的问题,做好民生工作是对人民历史贡献的回报。习近平民生思想研究应该注重民生问题与时代背景及其他问题的宏观关系。再次,习近平民生思想离不开具体民生诉求及其升级,研究要联系实际,特别是相关政策的发展过程及效果评估。最后,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形成是一个过程,且目前还在发展中,研究要关注其新的发展动态,不断丰富习近平民生思想的内容。基于以上观点,她建议,对习近平民生思想的研究要注重习近平民生思想中党对民生事业的领导作用,强化新中国成立以后的民生实践分析,以及儒家学说与马克思主义的融合对习近平民生思想的贡献等内容。

扶贫扶弱,继续在“精”“准”上下功夫

民生的重要对象是扶贫扶弱,兜底保障。眼下,精准扶贫已经到了全面攻坚的重要时刻。攻坚的重要前提是将扶贫对象精准识别出来,要有可靠的标准来测量贫困程度,以有效识别贫困人口并据此分配扶贫资源。传统的基于低收入的贫困认定思路,未能体现贫困的多维性,不能充分反映当下我国支出型贫困突出的现实,且由于收入信息的不对称性,难以实现精准瞄准。南开大学郑飞北讲师利用中国家庭追踪调查2014年的数据,用家庭的生活形态得分减去其家庭负担得分,得出一个家庭的贫困指数。从调查数据看,以收入为标准识别贫困,仅能覆盖约三成遭受严重物质剥夺的家庭。这意味着以低收入为标准来识别贫困人口,会导致大量困难家庭难以获得应有的扶持。郑飞北建议改变现有的以低收入为基础的贫困识别做法,更多考虑家庭的实际生活形态和家庭负担因素,从而更科学合理地评估一个家庭的实际困难程度,更精准、更公平地分配扶贫资源。

健康贫困治理是精准扶贫战略的重要议题,西北大学翟绍果副教授对于构建中国特色扶贫理论做了一次有益尝试,在分析健康贫困生成机制的基础上,提出了“能力提升、机会保障、社会参与”的治理逻辑。

所谓健康贫困,无疑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表现在健康脆弱性、经济脆弱性和社会脆弱性等方面。其中,健康脆弱性指个体健康资本存量低,更容易罹患疾病;经济脆弱性指个体经济收入低下,难以应对疾病经济风险甚至构成灾难性医疗支出;社会脆弱性指社会制度性保障、医疗服务可及性不足,使得疾病风险化解成本上升,进一步恶化健康和经济状况,从而陷入因病致贫。在翟绍果提出的“健康—保障—参与”治理目标下,健康贫困的协同治理路径可概括为三个方面:全程干预服务式健康扶贫、多重保障叠加式健康减贫、多元协同参与式健康反贫,即通过疾病筛查预防、慢病健康管理服务、失能照护、认知心理调适等全周期健康照护计划增强个体健康风险应对能力,降低疾病发生率;通过医疗保险、医疗救助、大病保险等多重健康保障计划减少因病致贫发生率;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帮扶、个体参与的多重健康参与计划保障贫困居民健康机会和健康权益,提高居民的健康可及。此外,为提高健康贫困治理的目标瞄准率,突出关键人群和关键病种的协同治理,即加强留守高龄人群的健康支持、残疾残障人群的健康援助、失能失智人群的健康照护与慢性疾病人群的健康管理等。

扶贫,说穿了,是扶人。贫困地区群众脱贫的过程,也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过程,尤其是在像四川大凉山这样的“直过民族”聚居的深度贫困地区。国家行政学院李志明副教授在研究贫困问题中,充分考虑到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独特的价值。他认为,大凉山彝族贫困地区的精准扶贫,应着重同步实现现代生活方式养成和现代生产方式引入两大目标。扶贫,关键在于扶志,引导彝族贫困人口增强脱贫的主动性和自觉性;也在于扶智,改善教育条件阻断贫困代际传递;同时,通过移风易俗,引导贫困户养成文明习惯、融入现代生活。要帮助贫困群众实现稳定脱贫,关键在于做好产业扶贫。对此,应当通过“以奖代补”“以购代捐”的形式,构建科学的激励引导机制,增强贫困群众发展的内生动力;应当通过发展基础教育、开展技能培训、实施健康扶贫促进贫困地区人力资本积累,并培育农村新型经营主体提升产业发展的组织化程度,使之成为大凉山彝区阻断贫困传递和贫困循环的根本举措。

除了扶贫,党的十九大提出的“弱有所扶”同样存在精准识别群体对象的需求。南京大学严新明副教授创新构建的“水母型”社会结构,将弱势群体划分为常态弱势群体和动态弱势群体,从生命周期的角度凸显了“弱”的动态性,从收入和能力的维度揭示了“弱”的多维性,在界定“弱”时参照平常人群的平均能力的做法,则体现了“弱”的相对性。区分出不同年龄阶段的平常状态和可能的弱势状态,从而让政府和实务部门可以有针对性地提供社会保障及相关服务。

常态弱势群体包括“鳏、寡、孤、独、残”等弱者;动态弱势群体是指因健康、教育、性别、技能、就业机会、地区差异等原因,有劳动能力但就业情况不好、收入不稳的人群;平常人群体则是依靠自身能力,通过劳动和就业获得收入能够满足自己及家庭成员需求的人群。

“水母型社会结构”对于“弱有所扶”的制度建设很有启示:比如全面开展多维贫困的监测,适时推出低收入(标准)线;通过对弱势群体的分类管理,建立弱势群体激活的政策体系;推动社会救助法早日出台,构建“弱有所扶”的制度;确立“一门受理、协同扶助”的体制和机制。从而更好地瞄准扶助对象,对常态弱势群体着重赋权;对动态弱势群体在赋权的基础上增能,促进由“他助”转换成“自助”,最终使其融入社会发展之中。■

猜你喜欢

青年民生思想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思想与“剑”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思想是什么”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弘扬雷锋精神与转型期高校校园文化教育整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