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史前夏商时期都城防御模式浅析

2018-11-07尚元昕

黄河·黄土·黄种人(华夏文明) 2018年10期
关键词:城址都城良渚

□尚元昕

都城即一国之都,既是统治者施政之地,亦是其生活之地。《左传·隐公元年》载:“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杨伯峻注:“都谓都邑,城谓城垣。”可知都城即一国之首都,而通常其又有城垣环绕,既讲到城垣也涉及都城的防御。可见的城市防御设施有城墙、环壕、瓮城、马面、门房等,而不可见的城市防御设施可能涉及的内容更广,如其所选择的地形、地势,周围所建之卫星城等都可视作防御体系的一部分。在不同时间、空间及形势下,不同的统治者选取了不同的都城防御模式,这些防御不仅对其有保护作用的物质遗存,更是其内心精神世界的展示平台。

一、史前夏商时期都城的防御模式

依照张国硕先生 《中原先秦城市防御文化研究》一书界定的都城物化标准,现阶段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末期至夏商时期的都城遗址共有11处。(表1)

1.良渚古城 良渚古城位于浙江省杭州市瓶窑镇东10公里处,面积约为300万平方米,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末期的大型中心聚落。整体来看它被山水所环抱,从大环境上可以看到,它背靠大逸山,面向杭州湾。而从小环境上来看,它被东苕溪、良渚港、扁担山、里山、前山等山环水抱,位于一处相对较为封闭的区域内。城内靠近宫城之处又建有墙—壕体系,城内主要依靠水运交通,发现数处码头遗迹,靠近城中心位置则是以莫角山为代表的一系列高台建筑遗迹。可以看出良渚防御模式已经是一个非常完善的体系[1]。(图 1)

2.陶寺古城 陶寺遗址位于山西省襄汾县城东北,面积约300万平方米,而陶寺古城则位于陶寺村西南,处于陶寺遗址的中心区域。城内小城贵族居住区位于小城的南部边缘,其东南为仓储区,仓储区以南小城外为墓葬区。大城城垣呈圆角长方形,宫城位于东南部,宫城内发现有祭祀区,墓地位于宫城内西北角。贵重器方面则是发现有大量玉器,兼有部分绿松石器。辐射影响力可达运城盆地[2]。(图2)

3.石峁古城 石峁遗址位于陕西省神木县距县城西南40余公里处,地处陕西、山西、内蒙古三省区的交界地带,年代则自龙山晚期一直延续到夏代早期,是一处超大型的中心聚落遗迹。城址的平面形状基本呈不规则的长方形,城内总面积超过400万平方米。有内、外二城,内城中心又有一处四周以石砌筑层阶状护坡的台城,台面可达8万平方米的“皇城台”,由此形成了“外城—内城—皇城台”的三层结构[3]。 (图 3)

4.石家河古城 石家河遗址群位于湖北省天门市石家河镇北,石家河古城的构筑充分利用了自然的有利地形,择址于汉水北岸拐折处的东、西二河之间,这就使得石家河的古代居民具有了一个相对较为封闭的活动空间。石家河古城城垣平面近方形,城内面积约120万平方米。古城仅见一重城垣,城内有大型建筑遗迹,亦见有贵族墓葬区,出土有大量玉器,其辐射影响力可达800万平方米的区域[4]。(图4)

表1 史前夏商时期城址统计表

5.王城岗古城 王城岗遗址位于河南省登封市告成镇西部,遗址内发现了大、小两座古城,且二者相继使用。其中小城位于遗址的东北部,面积约1万平方米,有学者推测可能是“鲧做城”。大城位于遗址的中部,面积约34.8万平方米,平面形状近方形,城墙之外置城壕,南面和东面则利用自然的颍河及五渡河作为城壕,城内分布有大面积的夯土建筑遗址[5-7]。(图5)

6.新砦城址 新砦城址位于河南省新密市新砦村,是龙山文化晚期嵩山地区规模较大的聚落遗址。其中以第二期遗存最为丰富,此时城址面积可达100万平方米,形成了由护城河—外城墙—内壕—大型建筑遗迹组成的双重防御结构,并出土有铜容器残片、玉器、卜骨等较贵重的遗物[8]。(图6)

7.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位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南部的翟镇二里头村附近,北临邙山,南邻伊河及“伊阙”与嵩岳,东临伊洛河交汇之处,遗址所在地是附近地区内地势相对较高的地方。二里头遗址是夏代中晚期的一座都城遗址,现存面积约300万平方米。遗址内分布有宫庙区、祭祀与墓葬区、官手工业作坊区、贵族居住区、民众居住区等,是一处有规划、有功能分区的大型都城遗址。其中宫庙区位于遗址东南部,周围发现有宫城遗迹,且城墙外四面有与宫墙平行的道路,路宽10~20米。二里头遗址虽暂未发现大型外城垣遗迹,但是自地理位置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其南北为伊洛河所环绕,东面为低地、沼泽,这些自然屏障在一定程度上也可起到部分郭城的防御作用[9]。(图 7)

图1 良渚古城布局图[1]33

图2 陶寺城址布局图

8.郑州商城 商代早期都城郑州商城位于今郑州老城区偏东的地方,其总体平面略呈长方形,面积约2500万平方米。城址四周城墙上发现大小缺口11处。外郭城城墙自凤凰台为东界,再向东为大面积的湖泊,郭城之外有城壕一周。由此可知,其防御体系是通过城墙和护城河与东部湖泊内的大面积水域共同构成的。外郭城内主要分布了手工业作坊和墓地、祭祀坑等,而内城则主要分布了宫殿基址以及蓄水池、夯土水井、祭祀遗迹等。近年来,随着更多工作的开展,对于郑州商城也有了一些新的认识,最主要的变化是在商城的西北角,根据新的调查结果可知,其北城墙可延伸至近黄河路一带,以往看似在城外的一些手工业作坊遗址也进入了外郭城的范围[10]。(图8)

9.洹北商城 洹北商城位于河南省安阳市洹河北岸,殷墟的东北部。城址基本呈方形,南北长2200米,东西宽2150米,面积470万平方米。其宫城位于大城的南部略偏东,而宫城内的宫殿区主要位于宫城的中部偏北。在大城的西南角还发现有一座小城,但是现在还没发掘,所以形制不详。工作虽然还有很多有待开展,但是其内城外郭的格局也是较为明朗的[11]。(图9)

图3 石峁城址遗迹分布图[3]17

10.偃师商城 偃师商城位于河南省偃师市城关镇塔庄村和大槐树村之间的洛阳盆地东段,西距洛阳市约30公里。从图7中也可以看到,它位于二里头不远的东北部。城址基本呈刀把形,面积约190万平方米[12]。偃师商城虽在三期内各有发展,三期中段以前不断扩建,但是始终保持有较为完整的外城垣及宫城城垣,组成了较为稳定的二重防御结构[13]。(图10)

图4 石家河城址布局图

图5 王城岗古城布局图

图6 新砦城址布局图[13]214

11.殷墟 殷墟遗址位于河南省安阳市中部偏北河流冲积形成的安阳盆地内,面积约3000万平方米。其宫殿和宗庙区至今尚未发现宫城墙,这给其范围的划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但是在宫殿和宗庙区的西部及南部有一周壕沟,北边和东边则利用了自然的洹河河道,这可能为我们划定其范围提供一定依据。关于外城垣,同内城垣一样,至今并没有什么迹象表明它存在过。这也是受到学者们关注较多的一个地方。一些学者认为本应有城墙,只是还未发现;有些学者认为殷墟根本没有建城墙,对没有建城墙的说法也各有不同[14]。 (图 11)

图7 二里头遗址布局图[13]208

图8 郑州商城布局图[10]a.165

图9 洹北商城布局图

二、史前夏商时期都城防御模式分析

1.城郭之制。城郭之制主要是指以城市所在区域防御为中心和重点,周边防御为辅助,以大规模的城和郭等城垣以及大型护城壕作为城市防御设施的防御模式。张国硕先生认为,城郭之制需满足5个必备条件:(1)所发现的城址须具有两重基本呈方形、圆形或不规则形闭合的大型城垣。(2)所发现的城垣必须被另一圈城垣包围着,即一重城垣在内,另一重“廓落在城外”,形成内、外城垣平面布局。(3)内、外城垣之间应有一定距离,这种间距至少要有数十米甚至百米,其空间足够普通居民居住生活。(4)内、外城垣必须有共存期。(5)内、外城应分别具备“卫君”“守民”的功能[15]。个人非常赞同这个标准,同时认为城郭之制之城必既有“城”又有“郭”,其中“郭”指的是外城垣或壕,“城”指的是内城垣或壕,而内城垣在早期都城遗址中又常以宫城城垣的形式存在。

由此可认为,上述诸城中陶寺古城、石峁古城、良渚古城、新砦古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洹北商城是符合城郭之制标准的都城遗址。综合考虑上述筑城的结构与背景,可发现有几点共性。一是兴建和使用时都处于王朝初期统治仍不够稳定的时期;二是虽势力较为强大,但仍四方夷狄未平或多方势力鼎立;三是文明均已经发展到一定阶段,统治范围较为广袤,需要突出王权、体现统治合法性之时;四是各社会部门大多齐聚,王朝之相已现;五是城虽大但并非一日而成,多是遵循“宫殿→小城→郭城”及“主要建筑→次要建筑+社会部门→一般居住区”的顺序来修建的。 可以郑州商城为例[10]a.165,[13]178,二里头文化晚期,郑州一带已存在相当规模的聚落;二里岗文化早期早段,内城城垣以及少量夯土基址开始营建;二里岗文化早期晚段,内城东北部的宫殿群形成较大规模,外城也基本筑好,投入使用,最终形成内城外郭[13]176-180。城郭之制也正是因其威严的造型、完备的防御机制而成为后来历代王都采用的主要防御模式。

2.守在四边之制。主要指淡化城市区域内的军事防御,而通过在周边地区设立一系列军事重镇,并充分利用外围地带的自然屏障,从而达到保障城市中心区域安全的目的[15]188-193。上述诸城中仅有二里头及小屯殷墟完全符合守在四边之制的标准,综合分析该二城可知,其作为都城之时多为国势强大、政局相对稳定的王朝中晚期阶段,同时由于疆域广大,距离与敌对势力斗争的前沿地区相对较远,故而其军事防御的需求较弱。位于王国的腹心地区的国都大多同时是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及军事中心,交通需求更高,资源需求较大。当然,从更严谨的层面上也可认为,暂未发现并不能否认其存在外郭的可能性。

图10 偃师商城布局图

图11 殷墟遗址布局图[13]170

3.城郭之制与守在四边之制相结合。除单一的城郭之制及守在四边之制外,还有一些城市既修建了内城外郭,又充分利用了周边的自然环境形成一重防御线,如良渚古城、郑州商城。尤其是郑州商城,不仅利用了郑州西北荥阳泽、东部圃田泽等自然环境,还在二泽未涉及之区域修建有小双桥、东赵及望京楼等卫星城,既可加强军事防御,又可增多人口及资源提供,以拱卫京师,可视为两种模式相结合的典范。

4.单城制。此外,还有一些都城并未采用上述三种模式,而是采用了单城制,即仅有外郭城一重城墙,如石家河古城、王城岗古城。这类都城似乎在城市防御模式的选择上更多地保留了新石器时代末期文化因素。

三、从防御模式看时人之观念

1.都城防御的目的。都城防御的目的主要有自然灾害防御、对外防御、对内防御及政治威慑几个方面。实际上,大多数都城都被建造在自己势力范围的腹地,对外防御的功能实际并不一定常用,反而更常使用的可能是自然防御和对内防御的功能,如防御洪水猛兽、内部叛乱等,所谓“筑城以卫君,造郭以守民”,正是如此。除了防御功能外,大型都城、高规格宫殿、庙宇的建设还具有政治威慑的重要作用。到了龙山时期晚段,各部落间战争频仍,强大的部落不断攻城略地,多有新臣服的领地及人民,更是需要壮丽威严的都城和宫殿来体现其强大和权威。

2.防御模式选择的三个层次。从上文对各城址的简单介绍中可以看出,大多数史前夏商时期都城的防御体系都存在三个层次,即大环境、小环境及工事建设。

大环境指的是都城大体位置的选定,这个位置的选定首先受其势力范围的限定,即都城的位置必须选择在其势力范围之内,如良渚古城之都城绝不会跑到西北去。其次,在选择时要考虑大气候及外围的自然防御设施,山水环抱的好地势既可遮风挡雨,又可树立一圈自然的防御屏障,故而都城多选择在黄河、长江等大河流域的中下游临近丘陵的平坦开阔之处。再次,大环境的选择还有政治上择中而立、经济上交通发达、军事上则进可攻退可守等特点。

图12 郑州都邑的形成过程[13]178

小环境是指都城具体位置的选择,除了大山、大水外,还要考虑具体城址周边的小环境,如良渚古城,在杭州湾和大逸山的大环境中,良渚先民选择了被东苕溪、良渚港、扁担山、里山、前山等环抱的小盆地内兴建都城。小环境的选择决定了其日常生活的环境,山系可防御亦可提供资源,水系可供其交通、手工业及生活用水,高地可修建宫庙、大广场。

工事建设指的是其自身建设的防御工事,如城墙、环壕、瓮城、马面、门房、武库等,工事的建设根据城市具体的需要来选择,如像石峁这样相对发生冲突可能性较大的古城,会选择更多样、更完备的防御工事,而像二里头、小屯殷墟这样强大的王国就会选择少建甚至可能不建设大型壕—墙式的防御工事。

3.防御模式所展现的古人思想世界。主要是围合思想,高位思想,王权、军权与神权。

所有的物化载体所表现的精神世界都是在传达制造者的内心世界,都城的建筑过程也不例外,其所采用的防御模式亦身处其中。那么从史前夏商时期都城的防御模式中我们又能看出古人的哪些内心世界呢?首先,最显而易见的应该就是围合思想。无论是四周均挖壕筑城,还是部分区域筑城利用自然地形,如利用断崖、山脉或水系,一定是要造就一个封闭的区域为都城的。似乎一个围合的布局才更能体现上层统治阶级的神秘、不可侵犯和威严。其次,都城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政权的统治中心,而且更是政治中心,代表了其统治者的政治地位。从一定程度上来讲,它所代表的是一个国家的外在和内在形象,而在国家文明诞生初期,似乎城只为君而建,君就是整个统治金字塔的塔尖,因而所建宫舍必居其高,只有更高才能更好地赋予其正统王权的神灵沟通之神力,才更能证明他的与众不同,体现出他不可侵犯的神圣和权威。

此外,都城防御模式的选择还反映出所在政治文化群体不同的发展理念。纵观中国史前时期的考古学文化分布,大致可以分为三个地理区块:以红山文化为代表的西辽河流域,以仰韶-龙山文化为代表的黄河流域,以良渚—石家河文化为代表的长江流域。不同的地理环境决定了族群形成不同的生存模式与信仰,在南北两个地理区块中,不论是红山文化还是良渚文化,都发现了较为确定的神权至上的信仰的证据,而在居中的黄河流域似乎较为少见,反而墓葬中随葬以象征王权、军权的钺居多,城址中的发现也与墓葬不谋而合。可见,远古先民不仅各自依靠所处环境奋力谋生,而且由此延伸出了不同的原始信仰。

四、结语

聚落的分层是一个文明发展进程最具象化的表现,而都城又是其中最复杂的聚落,因而同时也是一个文明的物化载体,一个政权的施政平台,更是一群人,甚至可以说是一群地位较高的人的生存空间,无论是从大环境中对于地形、地势的选择,还是从城址内空间的使用和布局,无一不体现出远古先民对于世界、人生和价值的认识,因而都城遗址所涵盖的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且意义重大。正如《左传》所载“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故而保证都城的安全自然也就成为国之大事之一,对其的重视程度从防御体系的复杂程度、体量之大及对其赋予的更多政治内涵等方面都可窥其一斑。而防御模式所展现出来的古人生活的智慧、处世哲学都是值得今人更多思索、探讨的方面。

猜你喜欢

城址都城良渚
5000年前的“良渚人”爱吃什么肉
良渚保护大事记
良渚古城
“形式”之都与“移动”之都:辽代都城解读的一种尝试
两城镇的龙山文化城址和环壕
云南巍山龙于图山城址
憶山水城林·魅力都城——南京明城垣史博物馆
良渚用玉的等级和身份
由即墨古城想到的 古代城址应如何向公众展示?
浅析中国古代都城建设的几个主要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