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深度报道的发展及概念研究

2018-11-06李燕雨

北方文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深度报道特点概念

李燕雨

摘要: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深度报道越来越成为新闻报道的一种重要的形式。深度报道是某些通过展示宏观背景,对新闻事实进行分析(包括因果分析)、解释或预测并达到相当深度的报道的总称。(1)深度报道除了题材的重要性、内涵的深刻性、材料的详尽性等特点以外,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表达的叙事性。

关键词:深度报道;发展;特点;概念

一、对深度报道的基本认识

(一)西方兴起

深度报道是20世纪的产物。早在19世纪80年代的时候,西方新闻界就已經明确认识到报道一个新闻事件必须要交代五个W。但是,由于当时的电传设备比较简陋和不完善,新闻在五个W的交代上还是比较简单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是促使新闻报道发生急剧变革的触媒,战争导致人们惊慌失措、不得其解;接下来的经济大危机,人们也非常迫切地想要了解,所以西方新闻界意识到,人们不但对复杂的国际政治、经济形势非常关注以外,还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事件和生活环境非常关注,这使得新闻界的人们感觉到,有必要对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以及应该注意的问题给读者说明清楚,或者将事情的原因分析清楚,已满足广大读者的需求。

于是,西方的新闻界从此以后不但重视报道发生了什么事,而且也非常重视对重大的事件给予解释和说明。他们对于这样的一种报道形式称为“In-depth Reports”,意识是“深度报道”或者叫“深入报道”。其主要的特点是将重要的新闻事件写成:以今日之事态,核昨日之背景,进而说明明日的意义。

由此看来,是由于近代的特殊的历史背景,才刺激了深度报道的发展;也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深度报道开始受到重视,并逐步走向兴盛。

(二)中国的发展

在中国上个世纪80年代以前,很少有人提到“深度报道”。但从80年代开始,随着深度报道在报纸界的发展,这种在西方已经盛行于世的报道形式才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可以说,中国的深度报道是西方深度报道的观念和中国新闻实践相结合的产物,同时也是改革开放的产物。

20世纪80年代初,一批新闻记者开始借鉴西方深度报道的相关理念,在写作中开始率先尝试。《人民日报》、《经济日报》以及《中国青年报》等主流媒体开始出现深度报道,其内容也受到一致好评,深度报道在国内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随之对深度报道的理论研究也展开,对深度报道的本质认识,国内学界尚未给出一个明确的说法,其中主要的说法有:新闻文体说、报道方式说、新闻理念。

1.新闻文体说:认为深度报道是一种独立的新闻体。如张慧仁认为,深度报道是一种以“深”见长的新闻题材,要求将“为什么(why)和怎样做(how)”解释深刻,要求“以今日之态,核昨日的背景,从而说出明日的意义(2)”。

2.报道方式说:把深度报道归结为一种报道方式。因为深度报道可以运用于任何一种的新闻报道题材中,如消息、专访、通讯等都可以用深度报道的形式去表现。所以它只是新闻的一种报道方式,是属于深层次的新闻报道的表现方式,而不是一种文体。

3.不过也有人认为深度报道既是一种新闻的文体,也是新闻的一种报道方式。比如吴培恭认为,“深度报道是介于动态新闻与新闻评论之间的一种相对独立的文体。它是一种报道形式,通过系统提供背景材料,分析和解释新闻事实的性质、起因、后果、趋向等,就是社会现象、经济现象、生活现象等进行深层次的思考,分析矛盾,揭示本质,从而晓之以理,导之以行。”(3)

4.报道理念说:认为深度报道所体现的是一种新闻旨趣,因为它揭示的是新闻主题与客体之间的关联性,从深度和广度两个方面指出新闻的文本是以受众的认知效用为主导的运作方向。所以有人说,深度报道是“以深刻和全面为传播旨趣的新闻报道。”

二、深度报道的特点

(一)题材的重要性

深度报道多关注的是国计民生等大事件,党和政府的焦点工作,社会的热点问题等,以及备受人们关注的重大突发事件等。

(二)内涵的深刻性

深度报道的重点不在于报道的是什么,而是为什么,所以深度报道的内容都是比较深刻的,因此,深度报道的深刻性又往往表现为它的思辨性。

(三)材料的详尽性

深度报道在一般的客观报道基础上,时间从现在时延展到过去时、现在时和将来时,地点从新闻现场延伸到所有与之相关的地点,人物采访到所有与之相关的人物,在报道事件时不仅仅报道整个事的来龙去脉,而且还报道它的原因以及意义。所以,深度报道的内容是非常详尽的。

(四)表达的叙事性

深度报道的表现形式不拘一格、形式多样,有单篇的深度报道,也有组合的深度报道,总体来说离不开叙事和评论两种方法,即使是评论性的深度报道,也是在事实的基础上发表评论。因此,在深度报道的写作上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叙事性。

三、深度报道概念的不同诠释

在业界,又很多关于深度报道概念的解释,其中最主要的有三点:深度报道是思想上有深度的新闻报道;深度报道是更长更详尽的报道;深度报道是一种解释性报道。在丁柏铨的《深度报道:概念辨析及深度报道》中对以上三种观点进行了不同的诠释。

(一)说“新闻媒体对深度报道的诠释各有不同”,并不准确

媒体本身不会对深度报道有一个怎样的定论,因为新闻媒体作为一个机构,它(们)的理念是引领大众的,是一个相对客观的事实,而所谓的区别是人的一个思想和观念的差异。

(二)对深度报道的以上三种界定,各有弊端

对于深度报道来说,它必须且一定是有思想和深度的,但除了这两者以外,它还具备了别的条件和内容;对于“深度报道是更长更详尽的报道(4)”这个观点,作者认为是有失偏颇的,因为“长度”并不代表就是“深度”。比如一篇六七百字的深度报道比两三百字的短讯相比可谓是“既长又详尽”,但跟三四千字的长篇通讯相比,从篇幅的长度上就是“小巫见大巫”,因为长篇通讯比深度报道的内容更详尽,但它就不一定具有“深度”,可能只具有“长度”。

(三)否定深度报道是一种解释性报道

解释性报道仅是深度报道的一种形式,而把深度报道说成是一种解释性的报道,这样就显得很狭隘,因为深度报道不仅仅是在“解释”,它还是在反应一种思想,给大众带来更深层次的东西,而不是仅仅在解释什么,况且,有很多“解释性”的报道并没有进入到定义者的视野里。深度报道其实是一种理念而非单一的新闻评论、通讯等形式,深度报道必须有“深度”,没有深度就谈不上深度报道。同样,深度报道的背景也是相当重要的,没有一个详尽细致的背景作为支撑,也就谈不上深度报道。

注释:

丁柏铨:《深度报道:概念辨析及深度报道》.载《新闻记者》.2014.10

张慧仁:《新闻与写作学》,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年,238页.

吴培恭:《重视和开展深度报道》,载《新闻探讨与争鸣》1988年第3期

丁柏铨:《深度报道:概念辨析及深度报道》.载《新闻记者》.2014.10.

参考文献:

[1]张宙德编选.叙述学研究[M].中幽社会科学山版社,1989.

[2]彭朝臣.深度报道的写作[J].新闻与成才,1988,9.

[3]丁柏铨,删豢华.通讯范文评析[M].新华出版社,2001.

[4]杜俊飞.深度报道写作[M].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0.

(指导老师:黄淑敏)

猜你喜欢

深度报道特点概念
Birdie Cup Coffee丰盛里概念店
幾樣概念店
我国电视新闻深度报道的发展现状
从语用学角度看英语口语交际活动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