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孔乙已与《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老人形象比较

2018-11-06尚聪

北方文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老人尊严孤独

尚聪

摘要:鲁迅笔下的孔乙已是中国文学作品中的重要形象,与西方作家海明威所写的《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老人有一定的相似和不同之处。本文试图比较孔乙已和老人的悲剧性,认为孔乙已和老人都是孤独的,他们寄情于酒,虽不被世人所理解,仍保留自己的尊严。

关键词:孔乙己;老人;孤独;尊严

《孔乙已》是中国近代作家鲁迅所写的白话小说,小说描写了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盛行之时,下层知识分子孔乙己的悲惨生活。《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是海明威写于20世纪30年代的短篇小说,小說集中描写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人们的空虚生活。表面看来,这两个短篇小说完全不同,但事实上,它们之间存在许多相似之处。

一、孤独无人懂

孔乙已是孤独的。在中国封建社会,没有通过科举考试的读书人并不能赢得世人的尊敬。当时,服饰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体现。《孔乙已》中,短衣帮的顾客都是买一碗酒,站着喝,而穿长衫的顾客才能坐下来慢慢地喝。孔乙己是唯一一个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人。作为一个没有考中秀才的读书人,孔乙已是落魄的,他不能像其他穿长衫的人一样坐下来慢慢喝酒,但作为一个清高的知识分子,他也不愿意屈从于“短衣帮”。长衫是科举取士制度和知识分子人生道路、命运理想的高度浓缩,无论是有形还是无形的文化积淀都通过它传达出来。所以即使孔乙已的长衫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他仍然坚持穿长衫。孔乙已虽然读书多年,但终其一生都没有考中秀才,因此他成为一个不被穿长衫的上层知识分子和短衣帮接受的异类,“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之乎者也,叫人半懂不懂的。”他沦为众人嘲笑的对象,他能做的就是将自己有才华无法施展和不被世人理解的郁郁之情寄托酒中,聊以自慰。

与孔乙已不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老人有很多钱。虽然他有很多钱,他仍然感到孤独。像许多经历过战争的人一样,他在晚上会失眠,深夜里无法入眠的时候,他更感到孤独。他甚至试图自杀,因为无法忍受绝望的生活。老人又老又聋,耳聋将他与世隔绝,他听不到这世间地纷纷扰扰,同样也无法感受别人对他的关心和爱护。他喜欢在一家安静明亮的咖啡馆喝酒,他喜欢那里,因为那里干净,光线又充足。对老人来说,干净,光线充足的地方象征着希望和秩序。但是年轻的侍者并不能理解老人,他甚至连老人深夜想在咖啡馆多呆一会的愿望都不能满足。年轻的侍者是自私的,作为一个年轻健康的人,他不能理解老人的孤独。他认为,老人应该感到开心,因为他有足够多的钱。他对深夜咖啡馆唯一的客人十分粗鲁和不耐烦,他甚至希望老人早点自杀。老人是孤独的,他的孤独一方面是因为无法跟人沟通,另一方面是因为年老体弱,身边没有亲人陪伴。

二、尊严自保留

虽然孔乙已经常被别人嘲笑,但他仍然保留着作为知识分子的尊严。与那些凶面孔不好打交道的短衣帮不同,孔乙已品行很好,他不从拖欠酒钱,“虽然间或没有现钱,暂时记在粉板上,但不出一月,定然还清,从粉板上拭去了孔乙己的名。”孔乙已比其他的客人更诚实和正直。而且,孔乙已很善良。每次孔乙已到小酒馆,酒馆内外总是充满了快活的空气。有时候,隔壁的孩子听到笑声来凑热闹,围住孔乙己,他便给他们茴香豆吃,一人一颗。虽然孔乙已生活落魄,但他仍然保留了一颗正直善良的心。这也是知识分子与普通民众最大的区别。短衣帮虽然经常光顾酒馆,“但唠唠叨叨缠夹不清的也很不少。”他们一般也不会有什么好脸色,更不用说给孩子们发茴香豆了。孔乙已虽然也很穷,总是被嘲笑,但他保留了自己的尊严。

与其他邋里邋遢的老人不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老人很干净。他喝啤酒的时候从不滴滴答答往外漏,即使是在喝醉的时候。通常,一个人感到孤独绝望之时,会自暴自弃,但这个老人仍然保持着良好的举止。他想在这个干净,光线充足的咖啡馆多呆一会,虽然遭到年轻侍者的拒绝,并被粗暴地驱赶,他没有生气,支付了酒钱还留下了小费再离开。虽然他又老又聋,走起路来摇摇晃晃,却很有神气。老人是孤独的,无人理解,但他仍保有自己的尊严。如年老的侍者所言,“人需要的只是虚无缥缈和亮光以及干干净净和井井有条。”干干净净和井井有条给了孤独年迈的老人活下去的勇气。失去亲人的痛苦,年老体弱的无助,这一切使老人绝望,但这个干净明亮的地方给老人极大的慰藉。

三、结语

总而言之,孔乙已和《一个干净明亮的地方》中的老人都是孤独的,他们不被世人所理解。孔乙已因为没有考中秀才,无法赢得世人的尊敬和理解。老人又老又聋,身边也没有亲人陪伴,只能深夜里呆在一个干净明亮的咖啡馆寻求慰藉。他们将自己的悲伤寄托在酒中,虽然生活孤寂又绝望,但仍有尊严地活着。他们保持着良好的举止,不论别人如何对待自己,都坚守初心,尊严给了他们在绝望中活下去的勇气和希望。

参考文献:

[1]王玲玲.“孔乙已”传达的思想文化内涵[J].大众文艺,2013(7).

[2]鲁迅.孔乙已[J].新青年,1919(4).

[3]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海明威短篇小说全集[M].蔡慧、朱世达译.纽约:麦克米兰出版社,1987.

猜你喜欢

老人尊严孤独
关于《巴黎圣母院》的文本赏析
四十一岁的“老人”
南风直须吹
对康德的道德“尊严”概念的思考
女性尊严的艰难追寻
圈套里的个性化讲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