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李尔王》中家庭礼法与城邦政治的平衡

2018-11-06吴月颖

北方文学 2018年24期
关键词:李尔王断裂礼法

吴月颖

摘要:《李尔王》通过对李尔既是权力拥有者又是普通父亲的双重身份塑造,构建了李尔与子女间亲情天平的失衡状态,其悲剧性根源就在于家庭礼法和城邦政治的劣性断裂。修复断裂实现关系重建,达到政治与礼法间的贯通,才能实现城邦的持久长存。

关键词:《李尔王》;权力;家庭;礼法;断裂;修复

《李尔王》中的人物轨迹就像埃德蒙口中“命运的车轮”一般,高高在上的君王遭到巧舌如簧的女儿们的虐待,转瞬成为在雷电中暴怒呼号的疯子;李尔被时代打上了最醒目的标签:权力拥有者和普通父亲,家庭礼法与王权在其身上呈现出断裂状态,这悬殊如此的双重身份注定了如果他无法将二者置于平衡的情势中,就可能走向悲剧的结局。城邦礼法中最基础的家庭人伦关系往往映射出一个政治共同体治理体系之优劣,处理好王权与家庭礼法的关系是政权稳固不可忽视的政治使命。

一、李尔王“分国”背后王权与家庭礼法的失衡

正如莎士比亚向我们呈现的那样:李尔的命运和“逆转”一词密切相关,一个年老昏聩的国王,依据几句极尽谄媚的甜言蜜语将权力平分给两个蛇蝎般的女儿,因为自己最宠爱的小女儿不会花言巧语而要跟她断绝父女关系。失去权力后的老王遭到两个女儿的虐待后冲向旷野,在电闪雷鸣的呼号中承受着从国王到流浪汉的心理落差。当自己愧对的小女儿为了他与自己的祖国开战,此时的李尔已经变成了历尽世事的老父亲,当王权政事都成为过眼云烟,视父女之情如珍宝之时,女儿又在自己怀里死去。对女儿死亡的无力感让身为父亲的李尔不得不接受命运的拷问,在那场分国戏码的背后,李尔和她的女儿们无疑都要背负王权与家庭礼法失衡的罪責。

不论是作为国王还是父亲的李尔,通过一场精心设计的政治仪式来明确王权的走向,抑或了解被王权遮蔽的父女关系下,看清自己在女儿心目中的地位,这一做法无疑是精明的。本文认同雅法的观点,认为李尔分权的背后包含自己明确的政治规划。分权仪式其实就是在解决王权继承问题,这是王权继承最虚伪却不是最不重要的一个环节。生长在帝王家的继承者们一举一动都要受到公众舆论的考量,言行合一是确立权威的关键。在“爱的宣讲”前,李尔对三个女儿的品行都有一定的了解,询问哪个女儿最爱自己无疑是李尔作为一个国王的任性之举。靠“爱的宣言”划分国土本就荒谬至极,这中间掺杂了李尔作为王国威权的虚荣之心,而非一位父亲给予女儿的质朴之爱。李尔说:“告诉我,你们中间哪一个最爱我?我要看看谁的天性之爱最值得奖赏,我就给她最大的恩惠。”(第一幕第一场)要知道,这场所谓的分权到底是划分权力还是爱的拷问,其最终指向恐怕在李尔心中也是捉摸不定的。作为坐拥无上权力的王,在王权继承的问题上,李尔首先考虑的应是继承人的德性,在他的心里,小女儿考狄利娅的地位明显已经高于两个姐姐,考迪利亚的品行一定有过人之处,否则不会在分国上几乎可以靠一句爱的宣言就可以继承最庞大的权力。“现在,我们可以附和尼采与弗洛伊德,可以断言,西方文化中只有一个无始无终的形象,那就是父亲。和葛罗斯特相比,和任何莎剧人物相比,李尔王都更像是父亲的代表,父权的象征。”(1)如果说政治家要以道德和理性审慎的标准选拔,那么孝子评选的唯一准则就是爱了。这个爱就是李尔口中的“天性之爱”,即孩子对父母与生俱来的无意识的感性之爱与回报养育之恩的回馈之爱。作为王,李尔肩负国家使命,感性的言语表达在他的生命中扮演的角色必然不会像普通家庭那样家常便饭,但他的野心在于,他作为国王的虚荣,他想了解到女儿对自己爱的真相,潜意识中他希望真相能和爱吻合,也就是说,他更希望真相能与顺从、赞美吻合,可是一个父亲是不需要逼迫女儿在大庭广众之下凭借爱的宣言来维持自己高大伟岸的形象的。所以考狄利娅站在政治美德的制高点坚持吐露真相,却伤及了一个舍本逐末的父权主义者的敏感之心。考狄利娅说:“父亲,您生我,养我,爱我,我理当尽义务回报,服从您,敬重您,爱您。”(第一幕第二场)正是“义务”一词戳中了李尔的心。在家庭礼法中,对老人的赡养义务是一种回馈之爱,你来我往的公平交易并不能满足李尔的支配性特权。他所要的爱的宣言必须是一种被夸大的不求回报的天性之爱,这种爱没有道理可讲,唯一的道理就是李尔本身,因为他将自己看作是伦理秩序的化身,所以他让女儿们把亲情当做换取权力的筹码,家庭礼法秩序在政治秩序的支配下异化,伦理与王权在失衡的局面下共存,李尔在王权与父权的僭越中扭曲,无疑为悲剧的发生埋下伏笔。分权后的李尔,怒火蒙蔽了理智的双眼,将善意谏言的肯特放逐,还意图劝退之前心仪的良婿勃艮第公爵。此时,不自知的李尔因为亲情绑架已经使考狄利娅失去了王权继承的资格,甚至连维系家庭礼法的血缘纽带都无情地剪断。他的有心逼迫反而使势利的勃艮第逃离,使拥有无价真心的法兰西国王得到考狄利娅的垂青,这无疑是对李尔父权统治的辛辣讽刺。

纵然李尔在这场分权仪式中有其昏聩之处,但是他的女儿们也难以洗脱自己的罪责。高纳里尔和里根看似是衬托考狄利娅品行高尚的存在,其实也是李尔救赎之路上的标牌。高纳里尔和里根无疑是自私、谄媚、奸诈、恶毒的标志,靠变质的甜言蜜语,平分了只有拥有美德的人才有资格拥有的王国权力。她们藐视孝道与家庭礼法,从父亲那里获得奖赏之后对父亲进行残忍的虐待,最终使得李尔在暴虐中得到无情的偿还。在她们的认知中,凭借公主的身份和爱的宣言就可以得到权力与奖赏,美德的考量在这场分权仪式中无人提及,当美德教育难以在一个家庭中普及,首先作为父亲,此等的家庭教育就是失败的。家庭教育是治国理政的基础,莎士比亚编织的或者可以说是必然发生的悲剧让观者见识到了王室家庭礼法失衡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李尔疯癫无状受尽摧残,考狄利娅惨死狱中均拜两姐妹所赐,可谓伦理无常必致国本不兴。

二、考狄利娅的德性与过失

考狄利娅正直、敢于挑战权威的魄力深得人心,她冷峻的目光和理性的思维令人肃然起敬。但是她显然从未思索过这场分权仪式背后父亲的政治规划,《李尔王》的悲剧其实就是子不懂父、父不知子的悲剧,而这一切的根源都在于王权与家庭礼法的失衡。考狄利娅是李尔最为宠爱的小公主,李尔爱她的纯直品行,但是如此正直的考狄利娅是否适合做一个善于融通、灵活思辨的政治人就有待商榷了。在所有世袭制下的皇权继承中,继承人除了拥有政治美德外,一定要具备一定的政治思维。“目前我只相信这一证据:英国历史上,君主制至高无上的目标是英格兰的安定统一。”(2)苏格拉底认为政治和哲学的目标都在于让人们的生活变好,而政客们只是在不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下才愿意让民众的生活变好。在这里,考狄利娅更像是一个哲人,而非政治家。她明知经受爱的考验之后就可以坐拥英格兰的最高权力,却偏偏靠着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撕碎了作为君主的父亲妄图支配一切的幻想。“神可以不爱人但被人爱,人却不可能做到。”(3)君主都以为自己具备神性,都想站在上帝视角接受臣民的朝拜、赞美与敬仰,但是考狄利娅的诚实揭露了君主这一虚幻的想法。“李尔是一个对自己和自己的世界充满幻想的囚徒,然而,正是对自身能力的过高估计,才使他给自己罩上了权威的光环;这是他号令臣民所必须的光环。”(4)考狄利娅没有过多的对权力的贪欲,以及对权威的膜拜,在表达个人意识阐述爱的真相之时,又不违背家庭礼法的基本准则。考狄利娅在被驱逐后仍然在说:“好好对待父亲;你们自己说要孝敬他的,我把他托付给你们了。可是,哎!要是我没有失去他的欢心,我一定给他找一个更好的地方。”(第一幕第一场)

可是,纵使李尔的政治幻觉成为其人生的败笔,他的政治谋略却也是一望而知的。在李尔的心里,他想选择的是王权继承者,是审时度势的政治家而非充满智慧的哲人。他爱考狄利娅就像爱自己,考狄利娅只是李尔心里擅自刻画的与自己类同的王权主义者,所以當考狄利娅的言行冲撞了李尔的想象,这种突如其来的陌生感撕裂了李尔精心绘制的政治蓝图。“在封建体制中,权力很大程度上倚重于个人的忠诚和公开的誓言,这是确保计划实现的不可忽视的因素。”(5)李尔违背了传统立嗣观念,跳过长女欲将王位传给自己偏爱的小女儿,所以急于得到“公开的誓言”以换取舆论的支持。但是考狄利娅的回答不仅使父亲颜面受损,更让一个急于分权的君主蒙羞。李尔顶着压力挑选的继承人甚至都不愿意用充满爱意的口吻在公开场合表达感恩之情,更别说通过鼓舞人心的誓词去博得民众的拥护了。政治美德中追求言行合一,但是“言”是换取民众信任的基础。考狄利娅作为王室要员,将来的王位继承者,在庙堂之上肆意表达自我而不顾及父亲背后的政治意图,其幼稚与骄纵显然不合时宜。其次,考狄利娅的言行或许能使英格兰的统治稳固统一,这包含着李尔的期待。人们不会怀疑,按德行来考评,考狄利娅成为英格兰下一任君主几乎是众望所归。她明知两个姐姐利用谄媚之言骗取父亲的欢心,视权力如奖赏,执掌大权后不会保英格兰江山永固。在这等情况下,考狄利娅依然坚持自我肆意放权,使权力旁落他人之手,任由英格兰陷入水深火热的境遇之中,不得不说,考狄利娅作为君主候选人,其责任意识、担当意识的淡薄。而后,李尔遭到高纳里尔和里根的虐待,成为法兰西王后的考狄利娅率军攻打英格兰,让英格兰的还击师出有名,幸好此时得到救赎的李尔开始蔑视政治权利,一心只想回归家庭伦理的精神之爱,否则看到被自己寄予重托的女儿在自己热爱的土地上兵戎相见,李尔心里该是怎样的痛苦。

李尔身上具有王权拥有者惯有的虚荣、多疑、骄狂的弊病,也具有普通父亲常有的软弱、敏感、偏执的缺憾,这也是李尔被世人诟病的原因。但是他精心设计的分国仪式充分彰显了他的政治才能;肯特尽管因衷心谏言被驱逐,仍要改头换面回到李尔身边尽忠;葛罗斯特更是为了传递密讯使李尔免遭祸患付出被剜双目的代价,这一切都衬托出李尔是一个极具人格魅力的卓越王者。“李尔是莎士比亚笔下最伟大的君王。在莎士比亚的写作生涯中,他从未将自己的祖国置于如此卓越的威望与政治成就的巅峰。唯有在《李尔王》里我们看到,作家笔下所有明君衷心盼望的成就得以实现。”(6)《李尔王》的故事本身便是李尔要传位分国与一位父亲要分割家产故事的重合,这正是王权与家庭礼法的冲突所在,如果是分权,那就是分配对国家的责任,李尔就该用政治美德的标准去考量女儿们的德行,如果是分配财产与土地,将这些视为奖赏与皇室地位的保障,他大可以爱的宣言为基础去评判女儿的孝心。可是李尔将代表政治统治的王权与体现家庭礼法的孝心混淆,其评判标准的差异所预示的就是王权与家庭礼法的失衡。显然,王权与礼法在李尔的家庭中没有得到认真对待和好的维系,对女儿美德教育的缺失以及过分寻求女儿的绝对顺从导致了后来系列悲剧的发生。

三、结语

莎士比亚对现世政治稳固发展的探索永不停息,李尔难以把握好家庭礼法与王权的界限,以僭越神明的君主姿态妄图将绝对顺从延续到家庭之中,考狄利娅不具备王室继承人的政治思维,用个人的骄纵打乱了父亲的政治规划。正所谓“正家而天下定”,家庭作为最基础的政治单位,家礼所张扬的明志、节制、德行、敬亲等伦理取向是城邦伦理的预演,维系好家庭礼法是维系政治共同体政治清明乃至长存的基础。《李尔王》的悲剧既李尔的家庭悲剧,也是英格兰的政治悲剧。它告诉我们,王权继承是城邦最大的政治,家庭礼法与城邦政治的平衡是共同体政治稳固的基石。

注释:

哈罗德·布鲁姆著.刘志刚译.剧作家与戏剧[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6,122.

阿兰·布鲁姆、哈瑞·雅法著.潘望译.莎士比亚的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00.

阿兰·布鲁姆、哈瑞·雅法著.潘望译.莎士比亚的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16.

阿鲁里斯·苏利文著.赵蓉译.莎士比亚的政治盛典[M].南京:华夏出版社,北京,2011,226.

阿兰·布鲁姆、哈瑞·雅法著.潘望译.莎士比亚的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11.

阿兰·布鲁姆、哈瑞·雅法著.潘望译.莎士比亚的政治[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100-101.

猜你喜欢

李尔王断裂礼法
《李尔王》汉译的序跋研究
“适宜君王的风度”:论《李尔王》中的新旧君主
《李尔王》
礼法之治与泰始律令
礼法文化中的“情实”问题及其巫术渊源
离开李尔王的荒野
晏子论礼
苏轼的礼法融合及其意义
浅谈弥合城市断裂带的可实施性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