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精准扶贫工作研究进展

2018-11-06李万成

科教导刊 2018年27期
关键词:贫困生精准扶贫高校

李万成

摘 要 精准扶贫是实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战略措施,高校学生的精准扶贫工作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需要改变传统的观念,必须把握精准扶贫基的总体目标,加强精准化,帮助缺失需要帮助的同学,使学院学生资助工作的教育效果最大化,从而助力教育扶贫。

关键词 高校 精准扶贫 贫困生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9.008

Abstract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is an important strategic measure to realize the goal of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in China.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work needs to change traditional concepts, grasp the overall goal of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base, strengthen targeted, help students who are in need of help, and make college students' education effect of student aid work maximized, thereby helping education to help the poor.

Keywords college; targeted poverty alleviation; poor students

贫困及其衍生的饥饿、疾病、心理问题、精神问题、社会矛盾等一系列问题困扰着许多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回顾过去5年以来的工作时指出,脱贫攻坚战取得决定性进展,六千多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从百分之十点二下降到百分之四以下。中国共产党创新提出的精准扶贫政策,以每年减贫1300万人以上的成就,书写了人类反贫困斗争史上“最伟大的故事”,赢得了国际社会的高度赞誉。财政困难学生资助要求的多样化,更加突出了财政资助制度在国家扶贫工作中的重要性。这也说明了高校做好精准扶贫的重要性。

1 高校做好精准扶贫的意义

精准资助学生的必要性是在财政资助体系中更好地实现教育价值的条件和影响因素。它主要体现在现实和历史两方面。现实的因素主要是财政困难大学生资助多样化的现实情况。历史因素主要是指精确的资助体系是高校中的对中国的财政援助制度变迁的历史潮流。从以上两点进行必要性分析,进一步研究资助制度,提高教育的可行性。

1.1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要求多元化

财政困难大学生的资助需求多样化,主要是基于日益丰富的财政资助,而资助教育的概念突出说明了这一背景。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学生需求多样化,整体的心态是好的,也有一些学生有偏差;学生心理素质的要求多样化,一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缺乏正确的自我认知,性格敏感多疑,学校迫切需要使用一些积极因素来调节贫困学生的心理问题;学生的学习能力不断提高,由于受经济压力的制约,一些受助学生在学习和能力等方面会相对滞后,高校资助工作的现状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要求。国家扶贫工程的主体是贫困户,首先是解决贫困人口的经济问题,为困难用户提供物质支持、能力帮扶、产业支持等,为贫困户脱贫致富。精确扶贫是准确锁定扶贫对象,根据学生的需求,对投资项目分析的精度,分析学生的實际需要,首先要保证学生能解决从不同方面得到发展,帮助学生减少经济压力。高校精准扶贫反映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想。困难学生家庭压力大、求知欲强、志向高远等特点,决定这些学生的群体特点,不仅停留在单纯的物质需求上,而且期望能满足长远发展的需要。因此,在教育工作中要充分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一是准确资助经济困难的学生,主要是帮助他们顺利上学;二是强调准确资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培养,主要是帮助他们解决因经济困难导致的思想、心理和其他的问题。

1.2 帮助贫困地区脱贫的基础

高校行政经费的性质和预算制度的严格执行,限制了高校在大型项目上筹措扶贫资金的能力,没有直接用于扶贫的较大的财政资源。但是,政府在教育、科技、人才、智力、信息等方面的支持单位具有无可比拟的专业优势和独特的资源优势,这是当前资源优势在贫困地区的迫切需要。首先,高校人才的积累具有丰富的人力资源。广大教师和学生是最重要的实践主体和高素质的智力资源,进行精确扶贫。其次,高校拥有丰富的教学、科研、实验和场地优势,为精确扶贫提供了基本保障。第三,高校也有丰富的网络资源,如远程教育和社会关系,为精准扶贫提供高效便捷的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1.3 高校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准确的高校扶贫工作有利于高校走向社会,为高校师生提供实践途径,有助于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社会的接触,是为了了解社会在专业设置、课程规划、人才培养、科研等方面对学生素质的要求,使学校的整体发展能够更有针对性、更有活力。高校借此机会解决了贫困地区发展高等教育服务,解决了高等教育服务农村资源短缺的问题,而且提高了学校的办学优势,增强了办学实力。

2 高校做好精准扶贫存在的问题

2.1 贫困对象精准识别难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依据的主要是以贯彻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认真做好高等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指导意见》的文件精神,由学生自主申请并填写“学生及家庭情况调查表”,并主动出具贫困家庭所在地的民政部门开具的相关证明,由班级、院系及学校对贫困生逐级开展认定审核工作。阶梯识别模式在一定程度上给贫困学生寻求帮助渠道,具体表现如下:(1)个人隐私性问题。资助是由学生自己本人提出来的,一少部分的学生因为自幼生活在贫困的阴影中,怕被同学瞧不起和其他因素的影响,没有主动申请赞助;和一小部分的学生因为相关的利益驱使,虽然不贫困不需要自助,但是还偏偏寻求资助,造成一种虚假现象,从而得到助学金;(2)材料认定工作的准确性。在鉴定、审核材料的过程中,民政部门没有认真检查家里的经济状况,或者是个人的原因没有提供真正的贫困证明材料,为高校贫困生的精准性工作增加了很大的难度;(3)标准认定的科学性。现如今,教育部政策规定,关于贫困生认定的标准有如下几点要求:“家庭经济困难,月生活费来源(含家庭、亲友及学校提供的各种资助)持平或低于学校所在地政府规定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线,难以维持正常学习和生活开支的学生可认定为贫困生。”然而,在我国,每个地区的生活水平是不同的,在实际的评价过程中,评价小组民主评议的大学课堂上学生的个人生活和消费情况,来自五湖四海,学生往往评论根据自己的定义和标准的贫困,通过个人的主观影响审查结果,难以准确测定。经济困难学生的鉴定工作是大学生资助工作的基本环节,也是高校大学生资助工作的最重要的环节。因为这类鉴定工作,与后续配套的扶贫措施的实施息息相关,并且它也极大地促进了高校助学工作水平的提高。因此,准确识别贫困家庭经济学生,是在精准扶贫背景下提高资助教育效果的路径选择。

2.2 扶贫资金精准使用难

扶贫资金精准使用难。我们不难看出,资源贫困村的问题依旧不可忽视。绝大部分的贫困村的生产力低下、生活环境恶劣,并且交通不畅,信息闭塞,资源及其短缺。为了解决贫困村所具有的这些制约发展的主要问题,必须要求政府投入大量资金。而另一个方面,特困户尤其是特困户和老年人,许多人不仅基本上没有工作能力,观念相对落后,缺乏独立创新能力,并且过时传统思想难以改变,抵御风险能力较弱。如何联系当地部门帮助资金投入资金,将准确安排救济资金的科学规划化管理,是摆在基层党组织工作面前的一个难题,也是目前高校做好精准扶贫的亟需解决的问题。

2.3 学生资助措施针对性不强

现如今实行的“奖、勤、助、贷、补、减、免”政策是各地高校对大学生进行资助的基本步骤,该体系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贫困大学生在正常学习、生活上的资金短缺问题,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生在学校期间的经济压力,但传统的学生经济救济措施的检查工作的重视,只有发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资金路径。从当前高校学生开展一系列的援助和教育活动,每学年第一学期助学金、奖学金、助学贷款让学生工作者无法实施更多的项目资助,忽视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也面临心里贫困、学业贫困、工作贫困的问题,每学年的第二学期,扶贫资金已经分配,但工程措施往往跟不上。因此,现行的学生援助措施的目标不是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人衡量的现象,二是资助部门应该深入贫困学生家庭,仔细和精确地分析贫困原因,将根据学生的具体需要安排,切实为学生提供帮助,落实精准扶贫的政策,实现精准扶贫目标。

2.4 学生资助效果缺少跟踪反馈及评估

财政资助工作的反馈评价有助于及时发现资助教育中存在为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助学教育的效果。当前高校资助贫困学生缺乏贫困资助后的识别,缺少跟踪反馈评价,资金的使用是否得当,学生是否正在使用扶贫资金来实现自我扶贫等其他资助问题,并没有得到及时、有效的跟踪和反馈,因此资助工作者无法得知资金是否有效,是否最大限度地发挥扶贫的能力的问题。此外,还有思想上的一些误区,对于贫困学生来说,大城市消费水平较高,有攀比心理,会发生挥霍助学资金的现象;甚至一些贫困学生具有极大的虚荣心,喜爱与其他同学攀比,这样做不仅仅荒废了学业,还会导致本就贫困的家庭更加困难。对于这样的大学生,资助金等于是浪费,它的存在并没有有效地帮助贫困大学生学生自立自强以摆脱贫困。

3 加强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方法

3.1 强化高校精准扶贫的精准识别

学院和大学应根据不同类型的贫困生进行贫困原因的分类,如家庭经济贫困,学术贫困,心理贫困,就业贫困等建立对各类大学生精准扶贫的制度。并且设置评估指标体系,利用“大数据”概念以及新的网络技术对贫困进行分类,最后注意扶贫系统的监测、管理,在网络上及时更新扶贫信息,并且注重监控,对那些符合条件的贫困大学生的信息要及时导入,不符合条件的大学生的信息则应该及时进行处理,这样的话,精准扶贫的目标才能得以实现。另外,高校通过对平台的信息进行分析、整合,并且科学的分类,这样能为准确的扶贫做出可靠可信的依据。精准的帮助是对于不同类型的高校大学生,形成不同种类的帮助方式,以满足各类学生个性化、多层次的需求。需要扶贫的高校大学生的具体情况由于自身原因、家庭情况、生长经历都各不相同。因此,分层次和分类别是精确帮助的重要要求。高校内,资助工作者们应该依据不同大学生的需求,对扶贫方式进行创新。例如,对科研项目学术研究经费感兴趣的学生;为心理贫困的高校学生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培训;在对经济贫困学生,除了对他们进行经济援助以外,更要着重于帮助他们形成自立自强的人生态度以实现个人价值,使得扶贫有所帮助。总之,精准化扶贫要做好全方位的帮助,对使用措施应该全面考虑。

3.2 实行校企合作项目化管理

实施校企合作项目管理,根据校企合作项目需求,有效配置学校资源。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项目越来越体现为学科的交叉使用,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也需要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作为一个链接的项目,根据项目合作的需要,资源的灵活的合作组织,开展跨学科、跨部门的合作,实现教学单位和部门之间的“服务输出,资源的输出,项目共同推进”无障碍合作,共同完成合作项目,加强合作的有效性。

3.3 高校学生资助工作措施到人

资助体系应不只为贫困大学生的经济问题进行帮助,还应该要包括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就业创业、等方面关注、并提供有效的帮助,因此,建立高校贫困生数据库、档案,并且对贫困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心理状态、社会生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客观记录。通过对贫困生的數据库进行分析,了解贫困生的贫困类型,并制定有针对性的、多层次的帮扶措施。如:有些大学生由于从小的生活经历,而变得自闭,不善与人沟通,咨询师可以通过心理辅导,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打开他们的心结,使学生变得活泼、开朗,改变内向学生性格特征,并且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参加学校社团活动以及各类社会实践;对于那些就业难的贫困学生,学校可以设立生动有效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并且依托各学院以及各类学生社团为贫困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使学生由保障型资助由发展型资助转变。

中国科技大学的做法就值得学习。(该校通过对在校学生的校园一卡通在食堂的消费数额等情况进行分析,对那些月消费数额不足200元的大学生进行精准扶贫。这类“如果每个月的消费低于200元,就会自动给你打生活费”的高校资助方式,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在2004年首创。自2004年起,该校已经通过这种“隐性资助”的方式,精准帮助了大约4万人次的贫困大学生,累计金额达到600万元。由于这种扶贫方式的优越性,如今,已有多所高校向中科大学习借鉴。)然而,中科大这套算法起初也有一些漏洞,比如有些学生因为节食瘦身,“故意”低消费。为此中科大对数据统计的方法进行了“升级”,比如:通过网络问卷等方式,对每位新生心理和家庭状况开展调查并且记录,并且以此建立网络贫困生数据库,改进优化了数据分析方法,并且更加细致地进行数据统计。此外,他们还将不能反映实际情况的无用数据进行了筛除。这套做法,其实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大数据”“精准扶贫”。只不过,中科大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开始这样做了。这些数据的精准分析,有利于将贫困学生们的需求进行细致的分类,这样可以帮助高校资助工作者们更加深刻地了解学生的需求。能够更加精准、更具个性化、更系统地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去满足每位学生的个性化的需求。这样既能够使贫困生的家庭贫困问题得以良好的解决,更能够关注到大学生的内心世界,让他们能够自立自强,以至实现个人价值。

3.4 资助工作效果跟踪评估

高校精准扶贫的工作能否行之有效的开展,我们还需要对资助的效果的反馈进行分析,比如我们可以对改善经济状况的程度,是否有效提高贫困生的心理素质和综合素质等问题进行考察。比如,高校资助工作者在对贫困学生的建立档案之后,还应该定期随机选取贫困学生跟踪评价,对贫困生认定结果的精度进行核对,这样的核对在大数据时代下就变得容易的多,作者可以通过朋友圈、微博动态关注贫困学生,还可以通过家访和其他形式来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家庭生活、学习生活等情况的审查。除了通过跟踪调查、记录贫困生的日常学习以及生活情况之外,高校资助工作者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任务,那就是通过资助活动,进而使贫困大学生认识到,这些高校资助活动,能够帮助他们成长成才。通过这类教育,更为学生树立了榜样,带来更多的学生主动设计实现人生价值的目标,并且鼓励他们积极践行,从而实现高校“资助育人“。另外,对于精准扶贫的资金效果反馈进行跟踪、评价,也可以更加快速、直观的评价高校精准扶贫资助工作效果,因此,可以通过这个角度,能够对高校经费以及高校资助工作者的工作进行有效监督,进行准确的资助工作。

4 结语

精准扶贫正处于扶贫工作的全新的阶段,在高校中,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已经上升到“资助育人”的层面。为了做好高校贫困资助工作,我们必须改变传统的观念,探讨资金的精确、准确识别,建立高校贫困大学生数据库,并且把这类学生按照需求进行分类,并为他们制定科学的、个性化的评价标准和相关制度,准确识别、精确的措施帮助和跟进,使学生资助工作作为一项系统工程管理。大学生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始,从对象的精确识别开始,并整合各类材料,如认真分析学生提供的证明材料,并以此建立完整性、可靠性的学生档案库,对学生进行品格教育的引导,帮助学生学会感恩;通过帮助学生就业、创业,学习好专业本领,培养学生的自立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从而实现高校扶贫的教育功能,突出教育的价值。

参考文献

[1] 黄萍.做好高校贫困生档案工作助力教育精准扶贫[J].四川档案,2016(2):30-31.

[2] 王嘉毅,封清云,张金.教育與精准扶贫精准脱贫[J].教育研究,2016.37(7):12-21.

[3] 刘晓杰. “精准扶贫”思想下的大学生“精准资助”[J].教育教学论坛,2017(3):3-5.

[4] 程华东,刘堃.高校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以华中农业大学精准扶贫建始县为例[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7-22+149-150.

[5] 唐东升,刘飞君.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资助工作队伍建设新机制[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16(6):92-95.

[6] 刘占勇.精准扶贫“协同创新”的依托平台及工作思路研究——基于“社会互构论”视角[J].江汉学术,2017.36(4):62-68.

[7] 秦珊.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生精准认定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贫困生精准扶贫高校
贫困生的隐私与尊严亦当细心呵护
高校贫困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对策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精准扶贫”视角下的高校资助育人工作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大学用话费查“装穷”贫困生月超150元取消资格
莫与贫困生“抢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