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献分析的视角

2018-11-06汪泳波

山东青年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献分析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汪泳波

摘 要:

伴随着这几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与完善,国内学者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研究也越来越多,而且研究角度也越来越广泛,研究方向也更加多样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企业在市场竞争中迫切需求与之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人才。高校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最重要的是把住人才培养的质量关。因此,创性思维的理念培养、创业实践的专业能力培养以及学生思想政治整体素质的培养这“三驾马车”构成了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内容。

关键词:高校; 创新创业教育; 文献分析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的兴起是在20世纪90年代的末期,进入21世纪以来,因为国家大力发展教育事业,也越来越重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因此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开始增多。通过在中国知网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作为主题进行检索并配合线下对图书馆资源进行检索,可以发现目前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研究较多,研究的方向也各不相同。截至2018 年 6月26 日,在中国知网上以 “创新创业教育”为题搜搜,相关文献有30138条,最早的文献出现于 1999 年,距今近 20 年。本文主要是从文献分析的视角,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现状进行解析,并探讨了此课题未来研究趋势和方向,完善高校创新创业政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内涵的研究

(一)关系论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创业教育联系紧密,很多学者从两者的关系着手进行研究。有的学者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在原有的创业教育的基础概念上引发出来的概念,还有的学者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一样的,但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加关注理念以及态度的引导和生成,而创业教育更加注重对实践创业能力的培养。

(二)倾向论

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出现以来,不论是从实践还是从理论角度,学者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研究,但是有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却一直都存在争议,这主要是因为有的学者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就是一种创业教育,倾向性较为明显,也有的学者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心理状态上的教育,但是不论哪种观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都较为偏向创业教育。

(三) 超越论

有的学者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仅仅是教育以及创业概念的叠加,而应该是在这两个概念的基础上的超越。比如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出具有实践创业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开拓型人才,这就是对于传统创业教育人才的突破和超越。

二、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模式的研究

(一)单一模式

高校创新创业单一模式的典型代表有以下几种。第一, 李占平的“云创业平台”模式。第二,马永斌的“生态网”模式。除此以外, 文献中还有不少关于单一模式的研究, 比如: 降雪辉提出的“互联网 + ”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董世洪等提出的社会参与的大学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许朗等提出的项目参与式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等等, 这些构想都是从某个切入点展开并贯穿整个模式构建过程的始终。

(二)多类模式

多类模式根据学者的分类有诸多不同。首先, 可以按照创新创业教育的对象进行分类,其次还可以以学校的研究进行分类,最后还可以通过粗航信创业的要素进行分类。不同的分类模式下对应的是从不同的视角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的研究。

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问题的研究

(一)认知问题

众多学者认为,阻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问题之一,就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存在问题,其中包括社会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认可程度不高、高校对学术价值认可程度不高。认知问题直接决定着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通过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认知反馈,会直接影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

(二)行为问题

经过学者的研究认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阻碍因素中还会受到行为的困扰,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首先,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中的师资力量存在不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师的专业性、学历构成以及职称情况都存在不足,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带来不足。其次,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不够健全,很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可好吃呢个开设都只是作为高校教育中的一个较小部分,并没有将其看成是常态化进行开展。另外,现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还需要从政策实践中获得保障,如果缺乏系统的、完善的保障,即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工作做得再好,也难以实现长久发展。

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一步发展研究

(一)内部推动

学者认为,要想改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现状,首先要做好内部工作,需要重新认识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并从学校开始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材、内容、硬件和软件教学设施等进行重新的投入和审核,重新定义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作用,在做好自身工作的同時,才能够确保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能够获得更为广泛的社会认可。

(二)外部联动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主体虽然都存在高校内,但是如果想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长远的、广泛的发展,就需要建立密切的外部联动关系,通过和政府政策进行协调发展,和企业需求进行协调发展,以及与学生的创新创业需求进行协调发展的方式,进一步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创造更加全方位、立体化的外在条件。

五、当前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不深

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创新创业教育在中国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其内涵与外延都随着新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从理论上而言,新时代背景如何创造更好的外部环境,促进创新创业教育良性发展,整合资源,平台联动,产教融合等以及高校如何实现从创业型大学转变,都是需要解决的难点。

(二)实证研究不多

基于大学生本身的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的实证不多,缺乏对现状、原因和影响因素、有效路径的有效分析。此外,跨学科、跨专业、多元视角下的研究深度和广度不够。

(三)样本定量研究不够

目前国内高校对于创新创业教育对基于体系、模型建设,多为定性的研究法,跨学科、跨专业研究不足,深度不够,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还较少,中西方比较研究视角更少。

六、关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未来研究趋势的展望

(一)进一步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

目前学界对于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还没有确定,并且不同的學者持有不同的观点,从而也就带来了很多后续研究上的问题,如果不对这个问题进行解决,不仅会带来学术研究的混乱,也会给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践教学工作带来困扰,也不能向学生、公众传达出一个统一的概念,从而会带来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等多方面的问题。因此在未来有关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中,一定会进一步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内涵,这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未来研究的必然要求,也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不断发展的前提基础。

(二)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的教学地位

针对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地位不被重视,造成教学资源缺乏、专业教师队伍缺乏以及其他的教学问题,因此要想实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学者们认为必须要进一步明确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教学地位,改变目前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尴尬处境。以哪些具体的手段促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开展,就成为了后续研究的重点方向之一。

(三)创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评价机制

评价机制的存在,是为了确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实施效果,保证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目的的重要手段。在现有的研究中,学者们关注的重点还是在于较为片面的问题,通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进一步发展,有些问题会实现自主完善,但是建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评价机制则需要更多针对性的研究,并且在短时间内难以趋于一致。

通过以上论述,能够认识到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现状以及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所关注的重点,并且能够了解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希望文章能为相关类型的研究提供一定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翠英、罗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研究[J],山东工业技术,2017年12期.

[2]刘锦峰.创新创业教育背景下高职课程体系构建研究——以电子商务专业为例[J],当代教育论坛,2017年03期.

[3]王庚.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当下困境与路径选择[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06期.

[4]邓淇中、周志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4年01期.

[5]任浩琼.我国民办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机械职业教育,2017年06期.

【基金项目】本论文为2016年度湖南省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作品为载体的高职艺术设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与实践——以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为例》(课题编号ZJGB2016064)阶段性成果、湖南省2015年科学研究一般课题《移动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意作品微信营销系统研发与应用》(课题编号15c0462)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湖南 益阳 413001)

猜你喜欢

文献分析创新创业教育高校
1例肺结核合并原位癌的病例报告
境外高校学生事务管理研究的现状和特点
新常态下系列化、规范化、创新化的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研究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