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才溪苏区民主建政初探

2018-11-06邱群锋

山东青年 2018年8期
关键词:模范民主创新

邱群锋

摘要:才溪苏区,是民主建政的典范。当年,才溪苏区在民主建政的探索实践中,从民主选举、民主管理到民主监督,无不广泛动员民众积极参与;在苏维埃红色政权建设的各个领域,始终注重提高民众当家作主的意识,激发才溪苏区人民创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建立巩固先进的民主政权树立了创新的典范。广泛的民主和民众创造的积极性造就了模范的才溪。

关键词:才溪苏区;民主;创新;模范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苏区民主政权建设进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在党的领导下,才溪苏区开展了成功的民主建政实践,激发了群众当家作主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创造了中央苏区模范区、模范乡的辉煌,在全苏区树立起民主建政的一面光辉旗帜。

1929年8月14日,才溪区革命委员会成立。随着革命的深入,9月,才溪区委、团委、区苏政府成立。随后各乡苏维埃政府和党、团支部先后成立。苏区的民主政权建设有了坚强的领导核心。

一、民主的才溪苏区

当年,毛泽东先后三次到才溪开展调查研究,指导苏区开展建政工作。在他的亲自培育下,才溪苏区在民主选举、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方面做出了成功的探索,根据地民主政权建设如火如荼。

(一)实行公平公开公正的选举

政权建设首先体现在民主选举上。才溪苏区的选举,严格按照中央政府的选举训令,依法公平公开公正地进行。进行选举,谁有权利选?要选哪些人?为使群众明白这两大问题,各乡选举委员会张榜公布选民名单和候选人名单。有选举权和16岁以下无选举权的名字写在红榜上,被剥夺选举权的写在白纸上,同时公布。候选人名单,每村贴一张。实行差额选举。群众边看边评论,还拿笔在名单下写意见,公开注明自己的看法。发动群众批评后,乡苏组织工人以乡,农民以村为单位召开选举大会,选举委员会和乡苏报告工作。投票时,苏区采用“乌豆投票法”[1],用选民投给候选人的乌豆数表示得票数,碗里乌豆多的候选人当选。选举大会,除去生病、放哨、外出办货和坐月子的,80%的选民到了,连老人都撑着棍子到会。可见选举大会的程度之热烈。

(二)建立各种群众组织

通过真正的民主选举,受群众信任的代表被选进了苏维埃政权机关,他们以身作则,带头做好各项工作。但是,在残酷的战争环境下,巩固和发展民主政权仅靠干部显然不够,还需把群众都动员组织起来,为此,才溪苏区建立起各种群众组织,如工会、贫农团、妇女代表会等。当时才溪三面是白区,很容易遭敌人侵扰,苏区把老弱妇孺都动员组织起来保卫政权。45岁以上的编入担架运输队,25到45岁的编成赤卫军,16到24岁的参加少先队,6到15岁的小孩编为儿童团。苏区群众顽强地站岗放哨,敌人不敢轻易进扰,为苏区的建设赢得了相对安宁的环境。

(三)创办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

据《才溪乡调查》统计,当时,上才溪523家,2318人,16至55岁的男劳力554人,其中当红军和外出工作的就去了485人,留村男劳力仅69人,只占当时劳动力总数的11%;下才溪503家,2610人,男子也只占劳动力总数的35%,劳动力十分紧缺。苏区发动群众组织起来创建合作社,实行民主管理。1931年,才溪创设了“劳动合作社”,成立社员代表大会,选举产生“劳动合作社委员会”。乡劳动合作社委员会5人,主任1个,统筹全乡劳力。委员4个(每村一个),负责调剂本村劳力。他们到每家每户了解劳力情况并详细登记,有人要请工,马上可以分配。劳动力得到很好的调剂,群众劳动热情高涨,积极开荒。全部田塍都种上杂粮后,女同志还“争”着去开山,苏区生产得到极大的恢复和发展。同时,为冲破敌人封锁,1929年10月,才溪苏区发动群众投资入股,在下才溪老圩场上建起了中央苏区第一个消费合作社——才溪区消费合作社。合作社成立社员大会,开会讨论货物采办,议定物价,选举成立管理审查委员会,乡苏主席为主任,委员由村代表主任兼,管委会下面设了采办等5个部门,负责日常事务。合作社广泛发动群众,千方百计打通买货渠道。苏区人人动手,个个献策,打破了敌人的封锁,巩固了工农民主政权。

(四)保证群众民主监督权利和作用的发挥

在民主建政的实践中,才溪苏区十分重视加强对干部的监督和教育。区苏在门口设置了墙报栏,有论文、时事,有表扬、批评,有画报、歌谣,共六个栏目,每周出版一次,群众有权对政府和干部提出表扬和批评意见,可以写成书面文字贴到墙报栏,对政府和干部的工作起民主监督的作用[2]。如,才溪的草纸在暴动前每球4.5元,1931年,草纸价格上涨到6元一球,但是到1933年,草纸价格大跌,1.5元一球,没人造纸,严重影响群众的收入和根据地建设,所以当时群众在墙报栏里批評乡苏对纸业问题解决不好,督促乡苏重视抓好土纸生产和出口问题,帮助群众增加土特产收入。墙报监督是苏区干部“红红脸、出出汗”的一个平台,使苏区的民主氛围更加浓厚,苏区的战斗力大大增强。

二、创新的才溪苏区

由于才溪苏区实行了广泛真实的民主,苏区民众当家作主的主动性、积极性空前高涨,创造精神被大大激发出来,他们用智慧和热忱,为建设巩固先进的根据地民主政权树立了创新的典范。

(一)重视最基层政权的建设

民主建政,基在乡村。当年,才溪区苏政府设立11个部,乡苏下设置各种委员会。上下才溪乡都设了8个委员会和一个耕田队。委员人数有5到12人不等。从设置来看,查田和选举委员会是临时性的。拥护红军委员会和优待红军家属委员会乡、村两级都有设置,有利于扩红工作的开展。劳动合作社委员会虽在乡一级设置,但村里设有劳动小组。没设耕田委员会,只设一个耕田队,防止了机构的重复设置。

在科学的机构设置下,为便于开展工作,1931年,才溪实行了代表主任制度,在每村选出十多个或二十多个代表,然后在每村的代表中再选一个人当代表主任。上才溪4个村共4个代表主任。每次代表会议召开前,乡苏主席先召集代表主任开会,会议在上午或头一天就事先做好准备,解决较小的工作和比较紧急的任务。重大问题则在代表会上讨论解决。代表会约5天开一次。1932年,根据代表与居民住所远近的原则,才溪实行了代表与居民有固定联系的办法。代表不仅要向居民传达代表会精神,还要把所联系群众的困难需求向代表会及时提出,这样老百姓关心的大大小小的问题,经过代表都能得到苏维埃政府的重视并解决。所以,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中高度评价了才溪重视最基层政权建设的做法,认为村的代表主任制度及代表与居民发生固定关系的办法,“是苏维埃组织与领导方面的一大进步……是苏维埃制度优胜于历史上一切政治制度的最明显的一个地方。[3]”

(二)充分发挥苏区强大的动员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党。党的性质和宗旨决定了党要维护人民的根本利益,因此组织动员群众的关键是要保护群众的各种合理利益。当年才溪苏区优待红军家属:发给光荣牌、“土地免税证”、“优待证”、“买货证”和“代耕通知书”,使红军家属时时处处受尊敬和照顾。真诚帮助群众:群众没房住,干部及时组织村民为其修建;群众缺米粮,干部节省伙食费支援他们;妇女坐月子,识字组长送教上门……正是由于才溪苏区重视保护群众的各种利益,把握了动员组织群众的关键,密切了苏维埃干部与民众的关系,群众才全心全意地支持苏维埃的各项工作。

为动员组织群众,才溪苏区还采取了生动活泼的宣传方式。众所周知,客家人爱唱山歌,才溪更有“山歌之乡”的美誉。苏区发挥这一优势,组建新剧团,成立民歌队。才溪妇女把当地的新鲜故事编成剧本,编成山歌,随时随地传唱,极大推动了扩红、选举、生产等各项工作。在生动活泼的新剧和动听感人的山歌的激励下,才溪苏区出现了父母送子妻送郎,兄弟争先当红军的感人场面。1933年6月,仅一个星期,才溪就有135人报名参加红军[4],凸显了苏区强大的动员组织力。

(三)从苏区实际出发,培养妇女参政议政

当年,才溪大量青壮年参加红军,苏区建设面临难以想象的艰难。才溪在发动群众创办合作社的同时,积极培养妇女参政议政。然而要参政议政,前提是要有文化。在旧社会,妇女没有经济地位,没有社会地位,没有机会上学,扁担落地不识“一”字,上级发来文件看不懂。为此,才溪苏区在我国农村较早地开展了妇女文化教育。苏区组织白天要生产的妇女上夜校,解决工学矛盾;发动上日学的学生当老师,解决师资困难;组织识字组长为坐月子的妇女送教上门,方便群众学习。当年的《青年实话》报道说:才溪妇女“能看《红色中华》与写浅白信的约占百分之六。能看路条与打条子的约占百分之八。如检查普通的路条,妇女占百分之三十”。可见,苏区开展妇女文化教育为其参政议政奠定了基础。为培养妇女参政,苏区还举办妇女耕地培训班,妇女们很快掌握了犁耙田技术。才溪妇女是生产的主力军,扩红支前的先锋,为根据地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赢得了社会的认可。毛泽东在《才溪乡调查》中给予了高度的赞扬。1933年10月的选举,上才溪60%的苏维埃代表是妇女,下才溪苏维埃妇女代表占65%,创造了“男人参军打天下,妇女参政建家园”的奇迹。

(四)关注民生,在全苏区率先开展互助合作运动

苏维埃政权既是革命战争的领导者、组织者,又是群众生活的领导者、组织者。才溪苏区关心群众生活,在全苏区率先开展互助合作运动。这不仅是全苏区最早的尝试,也是创新的突出亮点。才溪是著名的建筑之乡,走南闯北做泥水匠、木匠的工人很多,长期面临劳动力不足的难题,所以,每逢农忙,村民就会换工做。1930年春天,才溪贫苦农民按传统的换工习惯办起了耕田队。当时耕田队的主要任务是帮助红军家属耕种。春耕、夏耕时,干部带头带饭包、工具为红军家属和孤寡老人莳田割禾,不收工钱。而红军家属帮群众劳动,群众每天给两毛工钱。组织耕田队,生产不误农时,很受欢迎。随着革命的深入发展,才溪苏区在毛泽东的指导下,大胆创新,把耕田队提高为“互助组”,有效地调剂了劳动力,从根本上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因此才溪是全苏区劳动互助的发源地。

才溪还率先把互助合作运动扩展到消费领域,创办了消费合作社,办得最早最好。当时,群众虽然很穷,但还是积极响应苏区政府号召,投资入股加入消费合作社。然而,投资有风险,正如俗语所言“合伙生意難出头”,不少合伙人因利益纠纷反目成仇的例子也不在少数。入股时,对原本就十分困难的群众来说,自然会有疑虑,担心自己没文化看不明白账本。为消除群众的顾虑,一方面,苏区创新合作消费模式,组织群众把家里多余农产品拿到合作社,等价换回自己所需的物资,价钱比市价便宜,并请两位医生免费给社员、红军家属和群众看病,极大方便群众生活。另一方面,合作社经常发动社员监督工作、审查委员会经常开会。每月查账两次,查完后回家吃饭,社员大会每月开一次(不吃饭)。办事人,一个季度改选一次。工作调动或去当红军的,工作由老社员代做。不胜任的,都马上改换。但实际连任的多,换动的少。在社员的监督下,消费合作社没有发生贪污的事。仅仅两三年的时间,群众就可收回成本,在生活改善的同时还能获得一定的盈利。合作社深受群众信任,上才溪乡60%,下才溪乡90%的人家加入了消费合作社。

三、模范的才溪苏区

才溪苏区充分的民主和才溪人民创造的激情,造就了苏区各项建设第一等的业绩。当年的机关报《红色中华》、《青年实话》对光荣才溪进行了大量的宣传和报道。为表彰才溪所取得的辉煌成就,1933年,福建省苏政府拔款在下才溪培才村建光荣亭,亭中竖立省苏授予“我们是第一模范区”的光荣碑。1934年,中华苏维埃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毛主席号召全苏区几千个乡一起学习才溪、长冈、石水乡,并亲自为才溪授锦旗。

(一)才溪苏区是选举运动的模范

才溪苏区实行差额选举,公布候选人名单并发动群众批评的做法堪称是我们党民主与集中的最早尝试。在《才溪乡调查》中,毛泽东首先就肯定了才溪的选举。在到才溪前,毛泽东先到了同为模范乡的长冈乡,调查发现其候选人名单和应选代表数相同,“按照各村工农人数比例,拟定一张五十五人的名单,恰如应选代表之数”,等额选举,没有群众对候选人的批评,选委会没有发挥作用,无法真正保证群众的选举权利。通过实事求是的比较,毛泽东把选举的第一模范评给了才溪。时任福建省苏主席张鼎丞在《红色中华》撰文总结才溪苏区选举的宝贵经验。时至今日,我国的民主选举,不少方面仍采用当年才溪选举的做法。

(二)才溪苏区是经济建设的模范

当年,在国民党的经济军事双围剿下,才溪苏区把老弱妇孺都动员起来,互助合作,恢复发展生产。无论是农业生产、购买公债,还是节约运动、互助合作,才溪苏区都获得了优胜红旗。合作社日益红火。后来,除了一家江西人开的药店外,其他卖外货的私人商店在才溪都关门大吉,只在圩天有个把子私人卖盐,卖豆腐的,改变了过去买货依靠小商小贩、私人商店的被动局面。群众生活显著改善,吃饭吃肉各增加100%,穿衣则增加了200%,创造了战争环境下的经济奇迹,有力地粉碎了机会主义的种种瞎说,为中国共产党人探索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提供了最有说服力的论证。1933年12月5日,在中央苏区消费合作社第一次代表大会上,才溪消费合作社被评为中央苏区五个模范消费合作社之一,并作经验介绍。

(三)才溪苏区是扩红支前的模范

当年,只有1.6万人口的才溪苏区,参加红军的青壮年就有3400多人,为革命牺牲的烈士1242人,为革命牺牲的无名烈士和群众2000多人[5]。才溪人民踊跃参军和热烈慰劳红军的事迹得到了《红色中华》、《青年实话》的大量报道。1955年9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次授衔时,才溪籍军人中涌现出了10位开国将军和一大批师职军官,享有“九军十八师”的美誉。“将军之乡”、“英烈之乡”是才溪扩红支前模范的明证。

(四)才溪苏区是文化教育的模范

才溪苏区积极发展文化教育事业。前文提到,苏区从实际出发,培养妇女参政议政,在农村地区较早地对妇女开展文化教育。不仅如此,苏区还着力于接班人的培养,培育出一大批文化骨干力量,在苏区的各类文体比赛中屡屡获奖。毛泽东高度赞扬“才溪在文化教育方面也不愧是第一模范区”。

(五)才溪苏区是妇女工作的模范

翻开才溪人民革命史,我们看到:从王直将军的母亲余木娣这位模范老妈妈到守护光荣亭石碑的没有名字的苦婶,从处处做表率的妇女干部到不甘落后的普通妇女,她们作为苏维埃政权建设的主力军和先锋队,在模范才溪的辉煌业绩中,功不可没。《才溪乡调查》报告中对才溪的妇女工作给予了充分肯定。一篇以南河为笔名创作的《才溪女》,用诗的语言歌颂了才溪女这一光荣群体对中国革命所作出的巨大贡献与牺牲。尽管这是一个“光荣榜上没有名字,英雄谱里没有照片”的特殊群体,但她却以一个独特的视角诠释了才溪苏区是妇女工作的典范。无论是伟人的调查报告还是著名作家的诗篇,无疑都对才溪苏区妇女工作给予了高度认可与赞誉。

(六)才溪苏区是干部作风优良的模范

众所周知,始终注重干部的作风建设,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是党的优良传统。当年,才溪重视对干部的监督教育,要求党员干部在参军参战、遵纪守法、发展生产等十个方面要率先垂范,培育了苏区干部的优良作风。在才溪苏区,流传着这样的顺口溜“干部办公三必带,草鞋马灯饭包袋。群众来访先让坐,群众急事漏夜办。”“干部办公真特殊,屋里安乐坐不住,田头办公唔怕晒,群众意见记落肚,你说历代哪朝有?”透过群众朴实的语言,我们感受到才溪苏区干部的优良作风和群众对苏区干部的赞美之情。苏区群众以干部为榜样,把对党的认同感付诸于苏区的建政实践中。也正是因为苏区干群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才成就了模范才溪的辉煌与荣光。

才溪苏区的辉煌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已成历史,但对我们今天依然是一种重要的营养剂。笔者借重温才溪人民建设巩固苏维埃红色政权的历史,重温光荣才溪在民主建政方面所书写的辉煌,与大家共勉,以期增添更多的正能量,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激发新时代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为早日实现“中国梦”砥砺前行!

文化论坛

才溪苏区民主建政初探

[参考文献]

[1]王瑞溪、李云修.红色才溪故事集[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31.

[2]傅柒生,黄春开,赖文燕.才溪乡调查[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3:49.

[3]毛泽东文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325.

[4]張东瑞.才溪人民革命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41.

[5]林开泰.才溪精神[M].北京:中共党史出版社,2012:15.

(作者单位:中共上杭县委党校,福建 上杭 364200)

猜你喜欢

模范民主创新
Ese valor llamado democracia
从平江起义走来的模范红十二团
关于现代民主的几点思考
模范邨
——给祖母
好民主 坏民主
模范护工
欲望的位置:论两种慎议民主取向之争
道德模范自有后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