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的生态取向:BBC中国雾霾新闻标题的生态话语分析
2018-11-06袁颖
袁颖
〔摘要〕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将生态场所观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相结合,为生态语言学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使用生态话语分析模式,从及物性、语气、情态、评价、主位和信息等系统对英国BBC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新闻标题进行生态视角的细化分析,并进行综合实证分析,能够从语言角度发掘话语的生态意义,揭示媒体报道的生态取向。由于新闻不可避免地承载着意识形态,BBC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主题不全面,但总体上对负面生态状况给予了负面的报道,BBC的中国雾霾新闻标题具有生态保护型语篇的特点。对BBC新闻标题的话语生态分析也会对我国的新闻媒体有所启发。
〔关键词〕生态取向,BBC中国雾霾新闻标题,生态话语分析模式,系统功能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804-0033-09
引 言
半个多世纪以来,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带来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也获得日新月异的改善。然而,伴随而来的是山不再青,水不再绿,天不再蓝。当中国雾霾锁城,中国老百姓无可逃遁,生态意识开始觉醒。这个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所面对的环境问题让全球忧心忡忡,世界对生态环境倍加关注,各国媒体积极跟踪报道,加大宣传。与生态学相关的新兴交叉学科如雨后春笋般兴起和发展。
国内学者对于“媒体雾霾新闻”的研究主要从2013年开始,原因是2013年以来中国雾霾日趋严重,引起了媒体和大众的高度关注。目前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新闻传播学领域[1][2][3] [4],少量文章从生态环境[5]、旅游[6]等角度展开研究。在语言学界,刘明从批评话语分析角度,通过对《京华时报》雾霾报道的分析,探讨了及物性分析和作格分析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作为空间[7]。这些研究虽然对雾霾新闻进行了分析,但没有从生态语言学视角展开探讨,无法探析媒体报道的生态取向。近年来,国内系统功能视角的话语生态分析受到学者的重视,黄国文和陈旸讨论了语言使用者对事物和事件的“识解”和“识构”,提出运用生态哲学去分析有益性话语和破坏性话语,并从生态观视角通过分析相似事件的两则网络报道揭示了话语体现的意识形态和带来的社会影响[8]。赵蕊华通过分析以银无须鳕为例的生态评估报告,从生态语言学系统功能视角分析了文本构建非人类动物身份的手段,揭示了评估报告存在的生态问题[9]。杨阳使用系统功能语言学评价理论的态度资源对《卫报》的新闻报道进行生态话语分析,揭示了西方主流媒体对气候环境的生态意识[10]。以上文章在不同程度上从三大元功能角度对网络报道、生态评估报告和新闻报道的文本做了生态话语分析,但没有进行三大元功能的全面量化统计分析,并且在哲学观上过于强调非人类生命体的身份建构。本文试图通过以BBC中国雾霾报道的新闻标题为语料,用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对以生态环境为主题的新闻标题做语言成分的统计分析,展示系统功能理论视角下整体性微观式的生态话语分析模式,从语言角度发掘话语的生态意义,分析媒体的生态取向,倡导“以人为本,生态关爱”的环保意识。
一、 理论框架
生态语言学是语言学和生态学相结合的交叉学科,通过研究语言的生态因素和语言与生态的关系,揭示语言与环境的相互作用[11]。生态语言学有“豪根模式”和“韩礼德模式”两种互补的研究途径[12][13][14]。“豪根模式”,即豪根Einar Haugen的“语言生态学”ecology of language[15][16],是从语言和语言环境的关系角度,研究语言使用者的态度、语言生存发展的状态、语言多样性、濒危语言保护等语言生态平衡问题[11]。“韩礼德模式”,即韩礼德M.A.K. Halliday的“环境的语言学”environmental linguistics[17],从生态环境视角,呼吁人类的生态意识,“用批评的眼光鼓励和宣传与生态和谐的话语和行为,抗拒与生态不和谐的话语和行为,反思和批评人们对自然的征服、控制、掠夺和摧残”[18][11]。
黄国文认为生态语言学就是要使语言状态、语言体系和语言使用更加适于表征自然界的生态系统和生态关系,并且要处理好语言的发展与保护以及语言与环境的关系[11]。话语分析者是根据自己的生态观对话语进行解释和评估的,应该把话语的生态分析与话语分析者的生态哲学相结合,在话语的生态分析框架中研究我们信奉和践行的识构,以揭示说话人所要表达的隐含意义和话语所隐藏的意识形态,而同时语言和语言使用对我们生态观的形成也起着重要的作用[8]。
在Scannell等場所观研究[19]的基础上,何伟、张瑞杰将生态场所观定义为“个体或群体对赖以生存的场所的物理性特征、社会性特征和场所内人外生命体的情感联结、认知体验和意动行为”[20]。将场所观融入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通过经验功能的及物性结构,人际功能的语气、情态和评价系统,以及语篇功能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为语篇生态性的分析和揭示提供可依据的理论基础,进而从生态学视角解读场所观,将语篇分为生态保护型、生态破坏型和生态模糊型,建构了生态话语分析模式[20]。该框架使语篇的生态性分析更加明确、系统、有针对性,能更好地判定语篇的生态类型,指导创造更多的生态保护型语篇,减少生态破坏性语篇的产生。
因此,本研究尝试使用生态话语分析模式[20],以生态场所观为哲学思想,从系统功能语言学三大元功能角度[21],对英国BBC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新闻标题做系统的话语生态分析。本文的研究目的是:1使用生态话语分析模式,尝试从语言角度发掘话语的生态意义;2研究BBC中国雾霾新闻标题的生态取向;3探讨BBC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标题创作给中国媒体带来的启示。
二、 对BBC中国雾霾新闻标题的分析
一 语料收集与分析
本文的语料来源是BBC官方网站www.bbc.co.uk。BBC英国广播公司成立于1922年,宗旨是为大众提供高质量的电台广播服务,是英国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也是世界最大的新闻广播机构之一,一直在全球拥有很高的知名度。BBC的新闻报道往往是将文本、图片和视频结合在一起的,有的报道文本甚至只有一句话,在海量的新闻报道中,为了吸引忙碌的受众打开网页浏览文本、图片或视频,标题必须有时效性,能突出热点,因此我们将研究对象聚焦于BBC新闻报道的标题。在BBC官网的搜索栏内分别输入关键词“China smog”、“Beijing smog”、“China haze”、“Beijing haze”、“haze in China”、“haze in Beijing”、“smog in China”和“smog in Beijing”搜索时间为2017年4月30日,搜索从2011年1月-2017年4月的BBC News,排除重复或无相关性报道,共收集报道中国雾霾的新闻标题93条。这些报道按主题可分为十类见下图1:防治措施、事实呈现、公众状况、雾霾原因、雾霾影响、事实呈现+公众状况、事实呈现+防治措施及事实呈现+雾霾原因、公众状况+防治措施、公众状况+雾霾原因。防治措施是指,对雾霾天气的治理和个人防护;事实呈现是指,新闻报道中呈现出雾霾发生时的实际情况;公众状况是指,雾霾天气中民众的生活和态度;雾霾原因是指,对雾霾成因等问题的新闻报道;雾霾影响是指,中国雾霾对世界环境影响的报道。
从图1中可以看出,将简单主题和复合主题全部考察在内,所有新闻报道“事实呈现”类最多,其次是“公众状况”类和“防治措施”类。“雾霾原因”和“雾霾影响”报道量很少。人们关心的是中国的雾霾当下究竟是什么情况,这种环境中人民的状况如何,人们是怎么应对的以及中国政府的治理举措。可见,BBC从报道主题上抓住了受众的心理。
我们根据这些新闻的报道时间从年份和月份角度分别进行了整理见图2。
图2显示BBC关于中国雾霾的报道量在2013年-2015年最多,其中2014年达到高峰;每年的报道量从10月份到次年3月份明显地呈现出由低到高,再由高到低的周期性变化趋势,报道尤其集中在12月和1月。2013年和2015年中国曾两度发出雾霾红色预警,从 2013年冬天到2015年冬天是中国雾霾最严重的时期。污染气体排放是造成雾霾的最重要的原因,并且冬季会出现逆温现象,大气又比较稳定,同时还有冬季采暖污染物排放多等原因,冬天是雾霾的多发期和重灾期。因此,BBC的报道量体现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和对生态环境报道的真实性。
二 语料的生态性系统功能分析
1 经验功能的及物性分析
在小句的语义系统中,经验功能是通过对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选择,由及物性系统体现的[21]。小句及物性分析可以判断过程传达的生态意识取向[20]。何伟等吸收并融合了Halliday和 Fawcett等人的及物性系统研究成果,完善了英语及物性系统网络,将人类的经验意义描述为动作过程(action process、心理过程(mental process、关系过程(relational process 、行为过程(behavioral process、交流过程(communicative process、存在过程(existential process 和气象过程(meteorological process,并细化了英语的语义配置结构[22][23]。何伟等的研究在吸收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加强了及物性分析的可操作性,本部分将使用这一完善的及物性理论对新闻标题进行分析。
通过初步分析发现,其中有7 例新闻标题,类似“Timelapse footage of Beijing smog3 Jan 2017”、“Smog and the city: Beijings ongoing battle17 Jan 2014”以名词词组出现,且不含省略语气结构的分词短语或不定式等能体现动词过程的形式,因此在及物性分析中将它们排除。而分析其余86例标题时,个别标题中又出现两次及物性过程,例如“Smog levels spike as Beijing ushers in Chinese New Year23 Jan 2012”,就出现了两次动作过程。因此,我们最终得到的及物性过程共有94个,主要存在五类过程形式: 动作过程、交流过程、关系过程、行为过程和心理过程。例示如下:
1 动作过程:China smog shrouds Beijing and northern area7 Oct 2013
2 交流过程:Beijing smog: Red alert as people told to stay inside8 Dec 2015
3 关系过程:Thick smog in Beijing reaches dangerous levels16 Jan 2014
4 行为过程:China smog: as cities choke, the people joke17 Dec 2013
5 心理过程:Understanding the politics of Chinese smog25 Feb 2014
如图3所示,在这些雾霾报道的标题中,动作过程占据主导地位,动作过程对构建我们的经验、事实和行为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能够使事件的参与者1明了化,同时可以将事件的参与者2凸显给读者,突出围绕着雾霾所发生的行为,使读者通过标题就可以大致了解事件的情况。处于第二位的是关系过程,关系过程通常用于描述或识别人、物等客体的属性、特征或身份,说明语料主要关注了雾霾的性质、污染等级和影响,表现了霧霾的严重性。交流过程有11例,其交流内容是与雾霾有关的事件,说明了雾霾的原因和人们的状况等。而心理过程只有 5 例,行为过程只有2例。
我们对94例及物性过程的过程动词、参与者角色1和参与者角色2进行了细化分析,依据何伟等的生态场所观,将参与者角色1祈使句除外按个体参与者、群体参与者、物理性场所参与者、社会性场所参与者和人外生命体参与者进行分类[20][24]。语料中存在群体、物理性场所和社会性场所三种参与者,统计结果见图4。
作为话题出发点的参与者角色1正体现了报道所关注的焦点,也是新闻报道在第一时间吸引受众注意力的关键词。图4呈现出“雾霾和污染”与“中国政府和人民”在语料的参与者角色1中占的比例很大,可以看出BBC记者从受众立场出发,认为人们最关注的是雾霾的情况和中国从上到下的反应与对策。基于生态场所观,这两大参与者分别属于物理性场所参与者和群体参与者。“雾霾和污染”属于“生态环境”类词汇,以此为话题的出发点体现了记者对生态的关注,反映了BBC更多地强调雾霾作为施动者的角色。以“中国政府和人民”为参与者角色1的标题,有的受事是雾霾或污染,如“What is China doing to tackle its air pollution?20 Jan 2016”、“Chinese authorities boost smog alert level in Beijing29 Nov 2015”;有的是被动语态,其施事是雾霾,如“In pictures: Chinas Harbin choked by smog22 Oct 2013”、“Health of‘young and old hit by China smog21 Dec 2016”。这表明雾霾要么是作为打击和治理的对象,要么是危害人类的强制施动者。虽然“中国政府和人民”作为参与者角色1的标题占36%,并且参与者角色2多是雾霾或与雾霾相关的内容,但结合上文我们对报道主题分类的统计,全面考察简单主题和复合主题,关于生态保护的“防治措施”的报道相对偏少,仅占25%。我们的语料中没有个体参与者角色1,可见BBC认为雾霾不是个体原因或个别影响,而是整个国家和全体国人缺乏环保意识的破坏性行为造成的。例如“Beijing smog: When growth trumps life in China27 Jan 2013”,以社会性场所参与者角色1“growth经济增长”作为施事,“life生命”成为受事,BBC在标题中明确地将雾霾原因表达出来,实质上还是要突出中国的群体性特征——只关注经济增长——对生态环境带来的负面效应。
2. 人际功能的语气、情态和评价分析
人们在语言交流中,通过人际功能可以建立和保持人际关系并影响他人的行为,同时表达对世界的看法甚至改变世界[21]。人际功能在语义层面上由语气系统、情态系统和评价系统来实现。人际功能直接与态度、观点等相连,人们在选择语气、情态或评价模式时也能体现出对生态环境的态度,并影响生态意识的传播。
生态话语分析模式[20]认为,语气体现讲话者的态度和交际姿态,情态值的高低是判断生态意识的重要参数,人外生命体是生态系统中的重要分子,对推广正面生态场所观和抵制负面生态场所观的高值情态描述就是生态保护型情态,对推广负面生态场所观和抵制正面场所观的高值情态描述则属于生态破坏型情态。在评价系统内,通过分析情感子系统的情感缘起是否促进生态保护,从而区分正面和负面情感;对判断子系统的判断标准进行生态定义,区分值得羡慕的正面判断和值得批评的负面判断;对鉴赏子系统的鉴赏对象进行生态界定,区分鉴赏的正面取向和负面取向[20]。
在我们的语料中,以陈述语气出现的标题占总数的83%,表明BBC对中国雾霾以写实性描述为主。由于语料中以“雾霾和污染”做参与者角色1的标题占最大比例,体现出“雾霾和污染”做主语的标题最多。“雾霾和污染”对陈述的有效性负责,是信息的起点,语义的“支撑点”,报道的内容倾向都是负面的。多数以“中国政府和人民”做主语的标题说明人民和城市受雾霾侵害的状况,也属于负面内容新闻;只有少部分报道治霾措施和人民的积极响应,可以看作是正面立场新闻。
我们的语料中情态词的出现率极低,只有以下四个标题含有情态词。
6 China pollution: How air domes may help Beijing11 Apr 2014
7 What could China learn from UK?16 Jun 2014
8 Could electric cars reduce Chinas smog?7 Mar 2013
9 Beijing: The city where you cant escape smog15 Jan 2017
其中三个标题是疑问句,报道主题都是“防治措施”类。以疑问句做标题,报道应对雾霾的措施,对受众具有强烈的吸引力,采用低量值情态操作词能够降低极性,缓和语气,似在征求读者的意见,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同时也体现了在措施未完全见效前报道的客观性和对自然生态的尊重。例9在陈述句中将高情态值cant使用在负面的生态场所中,既呈现了因为雾霾人们无处可逃的现实,也是对雾霾给人们生活造成影响的批判,所以其生态取向是保护型的。
其他标题中零情态词的使用加强了事实的真实性。我们选择了两种不同語气的标题作为例句,两个标题都没有情态词。例10是文本很短的儿童新闻,主要让观众看一段1分钟的视频。标题的极性形式表达了最高的肯定,真实地体现了雾霾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力,小观众会迫不及待地想看到北京“消失”的过程。例11可以翻译为“身处雾霾之城中国怎样与之斗争到底”,由此可见,零情态词、疑问句和进行时表持续体的使用,在雾霾的负面生态场所中体现了生态环境的不良和中国人治霾的努力。
10 Smog makes Beijing disappear in minutes5 Jan 2017
11 How China is trying to battle smog in its cities7 Jan 2014
评价是特别难被挑战的,因此用评价来操纵读者是特别有效的[25]。评价和领域紧密相关,在报刊话语中,有关社会意义或显著性,以及关于危害的评价比例较大[26]。基于评价系统对语料进行分析,我们共发现表达态度的有43处鉴赏和11处情感。标题中的态度资源大多为鉴赏资源,用于对雾霾情况和环境状态等的评价,这些词都与危害有关,并且具有很高的重复性,下面例句中的“heavy”、“hazardous”、“thick”、“toxic”、“worst”“woe”都在多条标题中出现过,这些词都是针对雾霾的负面鉴赏词汇,并且如果从评价的级差角度来看,它们都是起加强作用的。除此以外,标题中还有“dangerous”、“dense”、“redalert”、“airmageddon”、“airpocalypse”、“crisis”、“bad”等词,用消极的价值观修饰描述雾霾。表示情感的词在标题中出现得较少,除了例13和例14中的“anger”,还出现了“shroud”、“concerns”等词,语言是服务于意识形态的,这些词体现了负面生态场所引发的负面情感,因而也属于生态保护型取向。
12 In pictures: Beijing engulfed by heavy smog10 Oct 2014
13 Beijings hazardous pollution sparks Chinese media anger14 Jan 2013
14 Anger as Chinese cities blanketed by thick smog6 Dec 2011
15 Beijing ‘trapped under giant toxic cloud20 Dec 2016
16 Beijing smog ‘worst of the year30 Nov 2015
17 China media: Pollution woes24 Feb 2014
3. 语篇功能的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分析
语篇功能可以体现为主位结构和信息结构。主位结构由主位和述位组成,信息结构由已知信息和新信息构成[21]。主位是说话人或作者谈论的对象和小句的出发点,主位结构与信息结构联系紧密,新闻标题中作为话题的主位一般同时代表已知信息,述位则表达了新信息。在生态话语分析模式中,将弱化人类、突出场所元素的主位结构称为保护型主位结构,并认为将生态保护型信息作为新信息呈现的话语会给生态环境的保护带来更多正面引导[20]。
Fill & Muhlhausler认为:“社会和生态意识是通过公共话语形成的,语言不是表面而随意地传播中立思想的手段,而是对人们所思考和所传播的东西产生重大影响。[27]”我们在及物性分析中探讨的参与者角色1正是新闻标题中作为话题的主位,从图4的统计中我们看到关于雾霾的报道中以“雾霾和污染”作为主位的标题达到了49%,记者使“雾霾和污染”成为信息的起点,同时使其成为议论的基点。述位是话语的核心内容,在新闻标题中又往往是信息结构的新信息,因为标题简明扼要,信息中心更容易被突出。语言的表意能力是通过我们的选择激活的[28],话语起始点的择取和新信息的倾向并不是任意的,反应了人类与环境的互动关系,都对生态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
18 Beijing smog alert turns ‘orange as air pollution soars21 Feb 2014
例18由两个小句组成,主位分别是“Beijing smog alert”和“air pollution”,议论的出发点突出了物理性场所元素。两个小句的述位也是新信息,随着污染的“soars飞升”,人们所关注的雾霾预警级别也提升到“orange黄色预警”,突出了人们应对雾霾的一种措施,为读者提供了所关心的重要信息。
19 China pollution: Beijing smog masks tallest building25 Feb 2014
此标题的主位是北京雾霾,述位是带有生态批判意义的新信息。“mask”作为动词本意是“戴面具,戴口罩”,内涵中包含了人的主动施事性,标题将“北京雾霾遮挡了最高的建筑物”直观地呈现出来,暗指人类是造成这种现象的主动者。因此是生态保护型信息结构。
三 对BBC中国雾霾新闻标题的综合实证分析
下文将选择不同的过程种类、语气类型的标题,从经验功能、人际功能和语篇功能进行综合的实证分析,来了解它们对雾霾表征的生态取向。
20 In pictures: Beijing engulfed by heavy smog10 Oct 2014
本句是被动语态的动作过程,作为参与者角色1 “北京”是社会性场所受事,作为受害的主位,能将北京“吞没”的物理性场所施事是“浓重的雾霾”,信息中心是不良的环境状况。这说明面对来势汹汹的雾霾,人们只能被动受害,还没有有效的治霾措施。用“engulfed”和“heavy”负面的鉴赏词语报道负面的生态现象,体现了本报道的积极生态取向。
21How bad is Beijings smog? 20 Dec 2016
本標题是关系过程,属于识别关系过程次类别,物理性场所参与者角色1是体现标记的“北京的雾霾”,价值是表疑问的鉴赏“多么糟糕”。因为此句是疑问句,而北京雾霾早已人所共知,所以新信息“How bad”在已知信息的前面出现,形式上的疑问语气在评价资源上形成了与读者的协商,事实上强调了雾霾的严重性,拉近了与读者的距离,吸引读者进一步去了解当前情况,起到了呼吁生态保护的作用。
22 China decries Shenyang pollution called ‘worst ever by activists10 Nov 2015
例(22包含了两个交流过程,第一个交流过程“China decries Shenyang pollution”是对事实的呈现,群体交流方“中国”对交流内容“沈阳污染”表达了“谴责”。第二个交流过程“called ‘worst ever by activists”表达了公众状况,群体交流方是“活动家”,交流内容是“把沈阳污染称为‘史上最差”,情态附加语“ever”的使用突出了人类社会的历史性,交流内容引语强调了目前中国的污染带来了史无前例的生态破坏。此句主位是“China”,述位同时是新信息,通过能表达情感的动词“decries”和表达鉴赏的“worst”,突出了信息中心,体现了对生态破坏的负面评价,此标题体现了记者正面的生态理念。
23 Defying the online censors with jokes about Chinese smog9 Dec 2015
此句是一个描写公众状况的情感心理过程,形式上的祈使语气隐含的群体情感发出者是“中国大众”。此标题是说“无视网络审查,‘逗哏中国雾霾”,带有情感价值的“Defying”和“jokes”使标题内涵对新闻受众产生误导。中庸哲学使中国人具有乐天知命的人生观,当面对错误、失败或尴尬时会采用自嘲自讽或他嘲他讽去面对、解决或抗议,嬉笑怒骂融为一体。雾霾是经济发展的负面影响,中国人民享受了经济发展带来的福祉,同时也体验了过度消耗的恶果。所以这并不是“jokes开玩笑”,而是通过自嘲他嘲的方式以一种乐观的决心,号召人们共同面对和抵制当前的环境问题。中国的网警不会查处这样的网络宣传,网民也不存在对网络审查的蔑视或挑衅。这则标题体现了BBC受意识形态影响,对中国形象的扭曲。这条标题对正面事件,通过一个情感心理过程进行了负面的报道,事实上产生了生态破坏性的效果。
24 Coal blamed as China chokes on smog31 Jan 2013
此标题由两个及物性过程组成,第一个及物性过程属于交流过程,说明了雾霾的原因是煤炭的使用,被动语气和情感词“blame”充满了谴责感。第二个及物性过程是行为过程,表明中国“呛了”雾霾是不由自主,无法控制的。标题的主位是“Coal”,述位作为新信息让人感到雾霾已经威胁人们的健康,所以这个标题是正面生态取向的。
25 China smog shrouds Beijing and northern area7 Oct 2013
例25是一个动作过程,以极性情态陈述了物理性施事“中国雾霾”席卷受事“北京和北方地区”的事实。从语篇功能上,主位是“中国雾霾”,述位和新信息重叠,这里的“shroud”当然应该译作“遮蔽”,但它的本意是“用裹尸布裹”,本标题的态度不言自明,信息中心也随之突显。对不良的生态现象使用贬义的,甚至是令人生厌的动词,带有负面评价的动作过程突出了的文本的正面生态意义。
三、 结 论
本文以生态场所观与系统功能语言学相结合的生态话语分析模式为理论支撑,对BBC关于中国雾霾报道的93条标题从三大元功能视角进行了全面系统的分析,现围绕研究目的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英国BBC对中国雾霾的报道在2013年至2015年达到高潮,主题以“事实呈现”和“公众状况”最多,对“防治措施”、“雾霾原因”和“雾霾影响”报道量不大。而我们看到一些对中国国内媒体雾霾报道的研究,所有主题中以呈现治霾的具体措施为主[3][29]。因而,BBC对中国政府和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提高空气质量的报道较少,没有为中国树立一个全民齐心协力治理环境的积极形象。表面上,它反映了报道的客观性和可靠性,但事实上容易使受众误解中国政府“只顾发展经济而忽视人民和环境”。报道主题的不平衡,说明气候环境问题与国家间的利益密不可分,这不仅是科技问题,也是经济问题和政治问题。意识形态的差异使形式客观的报道仍难掩理念上的偏差,导致新闻主题的不全面,使BBC对中国雾霾的报道缺失了更符合生态意义的内容。
其次,生态话语分析模式以生态场所观为哲学思想,通过对BBC新闻标题的系统功能语言学分析,深入发掘了标题中蕴含的生态意义。文本并不是对现实的自然而必然的呈现,生态话语分析模式能更加批判性和系统性地考察那些表达生态或非生态思想的语言,同时了解语言和人的生态哲学观之间互相影响、互相决定的作用。我们所考察的标题中,动作过程最多,突出了围绕雾霾产生的情况和发生的日常影响。以“雾霾和污染”作为参与者角色1体现了雾霾的破坏性,而以“中国政府和人民”作为参与者角色1表现了人们深受雾霾之苦。陈述语气、极性情态和负面鉴赏资源的大量使用强调了生存环境的恶化给人类带来的危害。标题的主位从生态角度出发,“雾霾”、“污染”、“中国”、“城市”等主位出现得最多,表现了以环境问题为话题的出发点。新信息多呈现了雾霾的状况与危害,及人们的现状和应对。所以,BBC关于雾霾报道的标题体现了生态场所观的哲学思想,展现了生态和环境破坏情况给人类带来的不利影响,关注了人类的共同利益,总体上对负面生态状况给予了负面的报道,有利于唤起大众的环保意识,敦促人们为保护环境而努力。
最后,通过以上的分析给我国的新聞媒体带来很多启示。Fowler指出,新闻绝不是“对事实的无价值呈现”[30]。语言反映意识形态,媒体最大化地影响着社会大情境中的语言使用,其话语也反映了媒体的思想和价值观。媒体作为主要的传播途径,应该担负生态意识传播的重担,在新闻的标题和报道中应体现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关怀。人类首先考虑自身利益,并追求美好生活,但生态良知对社会和谐也是至关重要的[31]。人类潜能的发挥离不开繁荣的自然、丰富的文化与和谐的社会,人类应该肯定并尊重生命的固有价值。当前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矛盾重重,新闻媒体应更加重视语言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加强语言的深层生态化,唤醒保护环境的生态良知,促进经济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用语言去构建以人为本、生态关怀、仁民爱物、资源制约的生态世界观,逐渐地影响人们的语言习惯,从而建设一个和谐共存的环保友好型生态环境。
〔参考文献〕
[1]阴卫芝,唐远清. 外媒对北京雾霾报道的负面基调引发的反思[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3,6:91-94.
[2]蔡雯,闫东洁. 媒体微博:重塑新闻传播的新起点——以《人民日报》有关雾霾的微博报道为个案的研究与思考[J]. 新闻记者,2013,3:63-66.
[3]许加彪,韩昭玮.现实叙事的合法化:雾霾报道的框架策略研究——以《华商报》和《西安晚报》为例[J]. 当代传播,2014,5:104-107.
[4]王积龙,李湉. 再论《纽约时报》的取向与偏向——基于该报十年《雾霾报道》的内容分析[J]. 现代传播,2016,12:51-55.
[5]邓滢,汪明.网络新媒体时代的舆情风险特征——以雾霾天气的社会涟漪效应为例[J]. 中国软科学,2014,8:61-69.
[6]展云逸,尹海涛. 空气质量对我国旅游城市的影响分析——基于2005-2014年全国135个旅游城市的面板数据[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1:88-94.
[7]刘明.及物分析、作格分析及其在批评话语分析中的应用[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6,5:66-74.
[8]黄国文,陈旸.生态哲学与话语的生态分析[J]. 外国语文,2016,6:56-61.
[9]赵蕊华. 系统功能视角下生态话语分析的多层面模式——以生态报告中银无须鳕身份构建为例[J]. 中国外语,2016,5:84-91.
[10]杨阳. 系统功能视角下新闻报道的生态话语分析[J].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18,1:33-45.
[11]黄国文. 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J]. 中国外语,2016,1:9-12.
[12]Fill, A. Ecolinguistics: states of the art [A]. In Fill, A. & Mühlhusler, P. The Ecolinguistics Reader: Languag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C]. London: Continuum, 2001: 43-53.
[13]范俊军.生态语言学研究述评[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2:110-115.
[14]韩军.中国生态语言学研究综述[J] . 语言教学与研究,2013,4:107-112.
[15]Haugen, E. On the ecology of languages [Z]. Talk delivered at a conference at Burg Wartenstein, Austria, 1970.
[16]Haugen, E.The Ecology of Language [C]. Palo Alto: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1972.
[17]Halliday, M. A. K. New ways of meaning: 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 [J].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0, (6: 7-16. Reprinted in Webster, J. (ed.. On Language and Linguistics ( Vol. 3 in The Collected Works of M. A. K. Halliday [M]. London: Continuum, 2003: 139-174.
[18]Stibbe, A. 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 [M]. London: Routledge, 2015.
[19]Scannell, L. & Gifford, R. Defining place attachment: a tripartite organizing framework [J]. 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Psychology, 2010, 30(1: 1-10.
[20]何伟,张瑞杰. 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构建[J]. 中国外语,2017,5:26-34.
[21]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Beij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Hodder Arnold, 2008.
[22]何偉,马瑞芝. 加的夫语法及物性系统概观[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3:98-105,119.
[23]何伟,魏榕.系统功能语言学及物性理论发展综述[J].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1-20.
[24]何伟,魏榕. 国际生态话语的内涵及研究路向[J]. 外语研究,2017,5:18-24.
[25]Hunston, S. & Thompson, G. Evaluation in Text: Authorial Stance and the Construction of Discourse [C]. Oxford: Oxford UP, 2000.
[26]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李战子.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修订版[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27]Fill, A. & Muhlhausler, P, The Ecolinguistics Reader: Language, Ecology and Environment [M]. London: Continuum, 2001.
[28]Halliday, M. A. K. Meaning as choice [A]. In Fountaine, L., Bartlett, T. & OGrady, G.eds.. Systemic Functional Linguistics: Exploring Choice [C].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3:15-36.
[29]李浩鸣,史公军. 中国主流报纸雾霾报道的框架构建——基于《人民日报》2006年至2013年报道的内容分析[J].传媒观察,2014,2:31-33.
[30]Fowler, R. Languages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31]黄国文. 论生态话语和行为分析的假定和原则[J]. 外语教学与研究,2017,6:880-889.
责任编辑:高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