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然生态记录片中的参与者角色配置与生态意识的建构

2018-11-06余娟王瑛

关键词:生态意识

余娟 王瑛

〔摘要〕在系统功能语法中,参与者是体现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赋予语言建构的现实世界之经验实体。在概念功能中,及物性系统的核心成分是过程,它要求配置特定的参与者角色共同完成经验的识解。文章以BBC Wildlife节目中的一集关于北极熊生态记录片的语音文本为分析对象,以社会行为者分析理论为框架,分别从被动化与主动化、抽象化和具体化、类别化与名物化等方面分析自然生态纪录片的解说词是如何在不同类型的过程小句中对主要的参与者角色进行配置并成功建构保护自然生态和濒危动物的生态意识。

〔关键词〕自然生态记录片;参与者角色;及物系统;生态意识

〔中图分类号〕H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689201804-0017-10

引 言

自然类纪录片,是指以记录影像的方式关注自然环境中生物的生存状态、生活习性及其与环境、人类之间关系的艺术形式。在当前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环保理念日益普及的背景下,自然类纪录片已成为纪录片创作题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成为生态意识宣传的重要途径。成立于1922年的英国广播公司(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简称BBC是一家由政府资助但独立运作的公共媒体,它每年都会生产几部高质量的人文自然类纪录片,如《冰冻星球》《生命》《人类星球》等具有代表性的精品之作。这些纪录片秉持着向全世界介绍野生动物知识,引领人们关注、保护野生动物,唤起地球人民的文化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赢得了世界上很多人的广泛关注和认可。本文以BBC Wildlife节目中的一集关于北极熊生态记录片Polar Bears on Thin Ice的语音文本为分析对象,以van Leeuwen[1]的社会行为者分析理论为框架,分析BBC自然生态记录片文本中参与者角色的配置及其生态意识的建构。该记录片播放时间为2002年11月23号,时长29分钟,详细介绍了生活在加拿大丘吉尔镇北极熊的情况。本文分析的内容为该记录片的解说词文本。分析工具为语料库分析软件UAM.3.0。我们先将视频文件转写为语音文本,然后运用分析软件对文本进行了编码与分析。

一、 理论框架

一 Halliday及物性分析

在系统功能语法中,参与者是体现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赋予语言建构现实世界之经验实体。概念功能指语言用来表达人们在现实世界(包括内心世界各种经历的功能。及物性(Transitivity是“表现概念功能的一个语义系统,其作用在于把人们在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分成若干过程,并说明与各种过程有关的参与者和环境成分”[2]。在概念功能中,及物性系统的核心成分是过程,它要求配置特定的参与者角色共同完成经验的识解。也即是说,参与者是系统功能语法中体现概念功能的及物性系统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赋予语言建构的现实世界之经验实体。

韩礼德指出,参与者角色的作用是参与及物过程的建构,与动词之间形成一种主动或被动的关系。同时他还强调,“动作过程,参与者角色和环境成分是构建概念功能主要成分,帮助我们描述世界和经验,同时参与者在性质上是多元的,在概念意义的形成中具有独特的作用”[3]。陈旸和黄国文在“识解经验与过程参与者的确定”一文中指出参与者角色是“及物性分析中核心成分过程所要求、期待的与过程相关的人、物等角色”[4]。许多学者对及物系统和参与者进行了研究。

Bell(1991从翻译研究的角度对部分及物过程类型及其所涉及的参与者进行了研究和分类[5]。韩礼德和麦迪森提出参与程度degree of participation的概念,认为功能句法所识解的参与者与过程在参与性的程度上形成了一个连续体,其中,有些参与者是典型参与者,属于核心成员,或者说是核心参与者,而有些参与者是非典型的,或者说是边缘参与者[6]。Andrew Goatly在分析新闻语篇时,构建了一个参与者角色权势等级的分析框架,并根据此框架分析BBC对自然和自然现象的建构方式[7]。何伟和魏蓉从生态学的视角,重新审视了英语及物性系统和参与者角色的类型和功能。她们认为,现有的参与者角色系统比较概括,不能体现国际生态话语的特点,需要进行重新界定和细化。并根据国际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因子和非生命因子体系,重新对参与者角色系统进行了分类和界定[8]。不仅如此,何伟与张瑞杰以人类生命体与生态场所因素的互动关系为视角,在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建构了一个可操作性强的生态话语分析模式,为研究者解读语篇的生态特征,挖掘语篇蕴含的生态倾向提供了一个新的分析体系[9]。

二 van Leeuwen的社会行为者分析体系

van Leeuwan将系统功能语法延伸至社会语义行为的分析,制定了一个分析社会行为者在文本中再现过程的体系the analysis framework of social actors representation。(详见下图

根据图1的内容可以看出,van Leeuwen的社会行为者角色配置分析框架由两大类别构成:接受与排除Inclusion, Exclusion;其中排除指的是通过删除或抹去参与者角色来实现或达到某种目的,包括抑制化与背景化Suppression and Background。抑制主要通過三种策略实现:1删除被动的参与者角色,通过删除被动的参与者角色,文本生产者将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受事者而不是施事者上;2运用非限定性小句,例如下面的小句:To maintain the policy is hard。在该小句中,由to引导的不定式结构“to maintain the policy”充当了参与者-载体的角色,从而抹除了真正保持政策的社会行为者。3及物过程名物化。例如下面的例子:Financial support came to us[1]。

对社会行为者的接受性再现在文本中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对参与者角色的主动化和被动化Activation and Passivation。主动化指的是社会行为者在语法结构中体现为主动行为过程的动作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或受益者。被动化则反之。2对参与者角色人格化和非人格化Personalization and Impersonalization。人格化指的是以人的形式、人称代词、专有名词、名词等包含人类特性的语言来再现社会行为者。人格化包括:提名,主要通过专有名词实现;提名可以是正式的、半正式的或非正式化。人格化常见的形式是功能化和标记化Functionalization and Identification。其中功能化指的是用社会行为者的行为功能来指涉他们,而标记化则是通过使用社会行为者的某种特征,例如年龄、性别等来指代他们全部。非人格化可以通过对社会行为者抽象化和物化Abstraction and Objectivation来实现。前者指的是将社会行为者抽象化为他们所属的某一特质。后者指的是将社会行为者及其相关联的物体,如地方、事件等联系起来,以此构建社会行为者的特征。对社会行为者的人格化再现还是非人格化再现,都可以通过泛化Generification和细化(Specification 来实现。泛化指的是将社会行为者再现为某一类别的群体,而不是具体的个人,使社会行为者的身份产生不确定性。van Leeuwan的观点是,“我们需要分析社会行为者是如何在文本和社会行为中被配置的,需要了解谁被再现为动作者,谁又被呈现为目标成分,或动作接受者。因为社会语境下的行为者与文本中的参与者角色在语法结构上无需保持一致。社会行为者在文本中可以被赋予主动的角色也可以被赋予被动的角色。而主动的角色意味者社会行为者的主动性、权威性以及积极性;反之被动的角色则意味着对社会行为者的抑制与被动化”[1]。

基于上面的理论框架,我们选择以自然生态记录片的语音文本为语料,分析该纪录片制作者是如何在文本中对不同的参与者角色进行配置,并探究其选择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具体分析步骤如下:首先,根据何伟等对参与者角色类型的分类[8],统计文本中的参与者角色的类型和数量;然后根据van Leeuwen的社会行为者分析体系中的主要概念分析文本中出现的主要参与者角色的性质。最后分析作者是如何通过配置参与者角色来建构纪录片的终极目标:唤醒观众的环保意识,构建观众的生态意识。

二、 数据描述

韩礼德和麦迪森指出:及物性系统由过程Process、参与者Participant和环境成分Circumstance组成,由于活动和事件的性质不同,过程的结构类型也不同,不同类型所涉及的参与者也不同[10]。图2是我们通过运用UAM corpus tool 对语料的及物过程统计。

从图2的数据可以看出,本生态纪录片解说词的文本语料以物质过程小句比率最高54%,其次是关系过程34%。它们详尽地描述了北极熊的生活习俗和性格,为观众展现了一个生动的人类与北极熊共存的世界。然后是心理过程7%,最后是存在过程4%和言语过程1%。根据图2的及物过程分析,我们对语料中的参与者成分进行了统计。详见下图。

从图中的主要参与者角色可以看出,出现频率最高的是动作者,其次是目标成分,然后是属性。何伟和魏蓉根据国际生态系统中的生命因子和非生命因子,将参与者角色分为“生命体”和“非生命体”。生命体可以划分为人类生命体和非人类生命体。其中,“人类生命体参与者”主要指国民,“非人类生命体参与者”主要指动物和植物等人外生命体。非生命体则包括“物理性参与者”和“社会性参与者”。“物理性参与者”指国家的物理性因素,如地理位置、山川、河流等。“社会性参与者”指国家的社会性因素,如政治、经济、文化等[8]。本文依据她们对参与者角色的最新分类框架,将语料中的参与者成分分为两个部分:非生命体参与者以及生命体参与者。其中生命体参与者包括:人类生命体参与者与动物生命体参与者。非生命体参与者包括:地理参与者和机构组织参与者。van Leeuwen指出,社会参与者角色的再现立足于语言层面,可以通过具体的语言和语法手段来实现[1]。换言之,通过不同的呈现方式,语法层面的小句过程和参与者角色,可以实现不同的意义。生态纪录片作为唤醒和提高人类环保意识,呼吁保护自然环境和动物的媒介,其解说词的基本功能是描述生态环境日益恶化的事实,传达生态环保概念,构建保护生态和动物的意识。本文所要探讨的问题是:解说词的叙述者或纪录片的制作者是如何通过调配不同的参与者角色来实现其纪录片中生态意识的建构与传播的。借助语料库工具,本文将文本中出现的参与者进行了整理,从人类与非人类及物理性和社会性四个方面归纳参与者角色,并分别从被动化与主动化、抽象化和具体化、差别化与名物化等方面分析纪录片文本中的参与者角色配置特征。

三、 参与者角色配置特征分析

经统计,本语料中的以动物类生命体为参与者的频率最高,72%;其次是地理环境和组织机构,19%。以人类生命体作为参与者成分的比例为8%;最少的是以组织机构为参与者的内容1%。人类生命体参与者成分在本文的语料中有以下三种:人类、游客和丘吉尔镇的野生动物警察。对人类生命体在文本中的再现以主动化为主,人类、游客以及警察基本是作為物质过程的动作者,心理过程的感觉者,也有个别是以目标成分出现的。表明纪录片文本是以动物生命体为核心的社会行为者,因而人类生命体充当参与者成分的情况较少,体现了以动物为主角的自然类生态纪录片典型的叙事特征。下面,我们将主要分析出现频率最高的非人类生命体参与者角色。

(一 非人类生命体作为参与者

非人类生命体的参与者角色在本文中主要有两类:北极熊和海豹。其中北极熊是本纪录片的主角,因此也是文中的主要社会行为者,是构成纪录片中经验过程的主要参与者。

1. 主动化

纪录片文本内容表明,作者通过采用大量的物质小句和关系小句来建构北极熊的角色,从而使得这一参与者成分具有很强的主动性。在文本中,另外一个动物类行为者海豹充当参与者成分的小句一共有8个。其中除了一个动作者,2个属性拥有者之外,其他均为目标成分。这说明在北极熊的生态圈中,海豹是被捕食的对象。见下面的例子。

例子1: The bears can smell seals from half a mile away.

例子2: The mother bear is worried.

例子3: Some bears prefer to spend their time play fighting.

例子4: In April,seals give birth in their lair under the snow.

例子5: The female will return to huntingseals.

从语法层面来看,主动的社会行为者是物质过程中的动作者,行为过程中的行为者,心理过程中的感觉者,关系过程中的属性拥有者,以及言语过程中的说话者。因此,在上述的例子中,北极熊作为核心的社会行为者被主动化,分别被配置为物质过程小句中的动作者,心理过程小句中的感觉者(the bears以及关系过程小句中的载体The mother bear。一般来说,人类语言在语法结构中,偏向于将人类作为主动实施事方,而动物生命体或无生命的物体则处于被动的接受方,是被作用的对象,而不是主动方。但是我们发现,在以动物为主角的自然生态记录片中,为了突出动物的存在感以及减少人类中心主义的倾向,创作者通常在叙事上是以动物作为社会行为者,而不是人类或其他主体,同时会调整文本中及物小句的动作过程及其参与者成分的配置,以此来构建出一个以动物为核心的社会行为者话语模式。诚如韩礼德所言,语法能说明我们的环境和内心的经验,把我们观察到的现象识解成一个包括过程、参与者和环境成分的经验序列,而如何组合序列中的各个成分则取决于语境[3]。因此,在以揭露环境恶化、动物生存危机为目的的自然生态纪录片中,动物生命体被作为最有力的核心参与者被放置在经验序列中最重要的位置,并通过大量的主动性言语过程来激活,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唤起人类对动物生命体生存危机的认识,构建人类的生态意识。

2. 被动化

韩礼德(1985指出,文本意义再现过程中,参与者的角色可以是主动的也可以是被动的。当社会行为者以主动的形式出现时,表明他们是经验过程中积极动态的力量;当社会行为者以被动的方式被呈现时,则表明他们是在“接受”某种行为过程,是被动的接受者和行为对象[3]。van Leeuwen也认为,“文本的参与者角色关系可以在再现的过程中重新配置,从而重新构建不同参与者之间的社会关系”[1]。本节探讨的是纪录片文本中北极熊作为参与者角色被动化的现象。为方便分析,我们整理了标注后的语料,列举出了文本中所有的被动句。详见下图5

通过观察下图5,我们发现,虽然北极熊作为主要的社会行为者之一,在文本中一般被再现为物质过程中的动作者,心理过程中的感觉者以及属性拥有者等,以此表明北极熊是其生活环境中的主宰。然而,进一步的分析也表明,在纪录片叙述北极熊离开湾区,上岸之后的情景时,参与者角色的配置发生了变化。在这一阶段,文中的小句多以被动语态为主,对北极熊参与者角色的配置也从直接的动作者和感觉者转变为间接的被动的目标成分和接受者等。这说明了在进入了人类世界后,北极熊不再具有主动权,

而成为了人类监控、捕捉和拯救的对象,体现了在人类的干预下,北极熊由主动变为被动的生活状态。参见下面的例子。

例子6: Some bears have to be tranquilized first if they have been caught in the open.

例子7: Each bear is given water in form of snow, but absolutely no food.

例子8: The one year theyare fed, the same bear will come back the following year to look for food and broke into the jail.

例子9: The bears are given ear tags to help identify them should they be captured again.

显而易见,在上述的四个被动物质过程小句中,北极熊基本都是以被动的参与者角色——目标成分而存在的。他们被人类设下的陷阱捕获,然后被麻醉,被关进监狱,并被戴上电子卷标,以便人类进行研究和后续的捕获工作。参与者的角色变化表明我们人类为了经济利益能得以持续下去,对北极熊的生态环境和模式进行干预。从语言和语法的特征来看,对北极熊的表述在他们进入了人类的世界后,多以被动语态为主,北极熊在小句中也都被配置为目标成分。这样的配置符合现实世界中他们生存的经验状态,因为在进入了人类世界后,北极熊不再具有主动权,而成为了人类监控、捕捉和拯救的对象,体现了在人类的干预下,北极熊由主动变被动的生活状态。纪录片的文本在参与者成分的配置变化与现实世界的社会行为者的经验状态呈现出高度的一致性。

3. 类别化

van Leeuwen在研究中指出,通过运用复数名词、集体名词、人称代词等在语法层面对社会行为者进行重新配置,可以将社会行为者再现为某一类别的群体,而不是具体的个人,从而使其在身份上类别化,经验过程普遍化。也就是说,人称代词不仅具有指涉性的功能,同时具有分类的功能。这种类别化的行为被韩礼德称为语言中的等级主义。韩礼德在论述语言学家的生态责任时指出,等级主义、增长主义、物种灭绝、污染及其类似问题并不只是生物学家和物理学家的问题,也是应用语言学领域的问题[11]。语言中的等级主义就是把事物分为人类现象与非人类現象、有意识与无意识。在语言系统中,区分“他/她”和“它”,是因为“他/她”是人类的、有意识的,而“它”是非人类的、无意识的。等级主义基于的假定是:人类优越于生态系统中其他物种和资源,因此对资源的开发和其他物种的掠杀都是理所当然的,这也是当前大部分人仍然“心安理得”地破坏生态环境的原因之一。等级主义是人类中心主义(anthropocentrism思想的反映,它通过语言和语言的使用来表现。在我们的语料中,人称代词出现频率最高的参与者成分为“they”,一共36个。除了1个用来指代丘吉尔镇观光的游客以及2个野生动物警察,其他全部指代北极熊这个群体。参见下面的例子。

例子10: They came from out a freezer, and into a frying pot.

例子11: They have a remarkable sense of direction.

例子12: They lost hit from only a few parts of their body, like the face.

例子13: Fortunately, they have the Bay to keep them cool.

例子14: For food, they will scavenge whatever they can find.

在上述五個例子中,参与者角色都是由表示群体的复数代词“they”充当,而不是用“it”这个常常用来表示非人类和非意识的人称代词。说明了纪录片制作者将北极熊作为一个群体来看待,同时赋予他们所应有的意识特征和能动性,使他们不再是与人类相对的非人类,无意识的个体。同时复数人称代词的使用,是对社会行为施事者的模糊化和抽象化,表明该动作或经验是属于整个北极熊群体的,而不是某一个个别北极熊的遭遇。

对社会参与者角色的差别化的意义建构还可以通过下面的关系小句体现。根据纪录片的描述,我们发现北极熊在被迫进入人类世界后,对他们的描述发生了变化。

例子15: A protective mother in the center of town can be a real danger.

例子16: These junk food junkies arethe real worry for the polar bear police.

例子17: Polar bears are opportunists, thats how they survive on the frozen sea where food is difficult to find.

可以看出在上述例子中,北极熊通过关系小句被形容为:危险的,令警察担忧,对垃圾食物上瘾的以及具有机会主义色彩的动物。通过这些负面的形容词或名词,北极熊具有危险特征的社会行为者的形象也被构建起来。使读者产生了北极熊是危险的动物,他们为了食物可以做出任何的事情等消极的意象。

二 地理环境作为参与者角色

语料中以地理环境作为参与者角色的内容占据了19%的比例。其中以丘吉尔镇、哈德逊湾以及北极熊赖以生存的冰河是本文中最主要的地理环境参与者成分。通过分析语料,我们发现对地理环境作为参与者角色的再现以抑制化为主。抑制主要通过三种策略实现:1删除被动的参与者角色,通过删除被动的参与者角色,文本生产者将读者的注意力转移到受事者而不是施事者上;2运用非限定性小句,例如下面的小句:To maintain the policy is hard。在该小句中,由to引导的不定式结构“to maintain the policy”充当了参与者——载体的角色,从而抹除了真正保持政策的社会行为者。3及物过程名物化。

1. 提名

丘吉尔镇是位于加拿大最北的小镇,靠近北极圈,被称为是“北极熊的首都”capital of polar bears。每年10月当哈德逊湾海冰融化的时候,整个北极熊种群就被迫上岸,一直到11月下旬海冰再次冻结之后,才能重返它们冰上的家。在哈德逊湾冰融期,丘吉尔镇附近的露天垃圾场上,会有饥饿的北极熊在那里找食。为了既保护居民不受熊的侵害,也保护熊不受居民的袭击,小镇设有专门的野生动物警察,关闭北极熊的专门监狱以及研究所。而这种人熊共处的模式却成为丘吉尔镇近年来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根据新闻报道,该镇现在的旅游收入占全镇经济来源的30%。经济利益的诉求使丘吉尔小镇不得不忍受北极熊所带来的困扰,因此制定出一系列的管制策略,并建造了专门的北极熊监狱。如果北极熊在垃圾场觅食时,不小心掉进了捕熊器,就会被关进监狱。监狱里只给北极熊提供雪作为饮用水,并不提供任何食物。在哈德逊湾结冰之前,被关押的北极熊会被麻醉,装入大网兜,用直升飞机送到几十公里以外的地方放生。放生前,每一头熊都会被取样检查,如化验它们的血、脂肪,还要登记年龄,在嘴唇内部打上烙印,在耳朵上钉上标记,以获取研究数据,方便后期的研究。

根据我们的语料,丘吉尔镇作为参与者成分的小句共有以下10句。其中,主动句9句,被动句1句。物质小句7句,关系小句3句。在物质过程小句中,丘吉尔镇担任的参与者成分分别为:例子8,9,10中的动作者,例子12,3,16中的目标成分。在三个关系小句中,丘吉尔镇的参与者角色成分分别为:例子11中的属性成分,例子18中的属性所有者成分。

例子18: Thats rarely happens nowadays, because Churchill has come up with a way to prevent bears becoming repeat offenders.

例子19: Churchill has a “zero tolerance” approach to wave a polar bear.

例子20: This is just the time whenChurchill get influx of thousands tourists

例子21: This is Churchill, Manitoba, polar bear capital of the world.

例子22: If the bears come too close to Churchill,

例子23: Trespassers will have to pass Churchill,

例子24: But unfortunately Churchill was built on the very best polar bear habitat on Huderson Bay.

例子25: The night is the most dangerous time in Churchill.

例子26: Once a bear gets a taste of Churchills hospitality,

例子27: Every year, dozens of bears are cut off to Churchills very owned polar bear jail.

例子28: In fact, polar bears are the reason Churchill is now such a valuable property in the touristgame

在上述例子18,19,20中,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由人类来执行的动作如“制定规则,容忍,获得”等被配置了一个非人类的施事者——丘吉尔镇,而不是具有人类属性的参与者角色。这样的配置我们认为是一种对社会行为者人格化的现象。van Leeuwen指出,人格化是通过人称代词、专有名词、名词等包含人类特性的语言来再现社会行为者。人格化具体包括:提名,主要通过专有名词实现;提名可以是正式的仅限于姓氏,有或没有敬语,半正式的给定姓名或非正式的僅限于名字。提名是再现社会角色功能的重要因素,同时也是文本作者潜在意识的体现。在上述例子18,19,20中,纪录片生产者通过提名的方式,将“丘吉尔镇”配置为社会行为参与者,实施come up,tolerance,get这三个动作,使得该名词被赋予了社会行为者特属的社会符号学意义和相应的社会责任,体现了纪录片制作者对丘吉尔镇为了经济利益而牺牲北极熊生存环境的隐性谴责。其次,上述例子24中,丘吉尔镇作为目标成分被再现,而小句的过程“built”一词的主要参与者成分动作者没有出现。也就是说,将丘吉尔镇建造在北极熊居住地之上的动作者被抹除了。作为读者和观众,我们将无法得知到底是谁在北极熊赖以生存的栖息地上建造了这个小镇,破坏了北极熊的生存环境,从而引发了后续北极熊被迫离开湾区,进入人类世界,成为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环境的因素。这种将参与者角色抹除的方式是一种典型的抑制化再现策略。

2. 名物化

Fowler对新闻媒体话语的意识形态研究表明,名物化的作用在于掩饰说话人或作者的观点及权力关系。由于名物化后的名词或名词短语可以不包含人称代词,因而具有省略或隐去施事者的功能[12]。下面例子中小句的主语都是名词词组,句中的动作过程转化为状态,行为转化为客观存在。

例子29: But, as global warming hits up their winter wonderland.

例子30: The polar bears winter home is the toughest place on earth.

例子31: But if the warming up planet continues to melt their sea ice home.

例子32: Whenthe hunting grounds are melted.

例子33: By June, the ice is melting fast.

例子34: When the ice goes.

例子35: Now as the last piece of the ice disappear.

例子36: The breakup of Hudson Bay happens quickly.

例子37: By early November, the Hudson Bay is showing sign of freeze up.

例子38: So cold that ice on theHudson Bay stay a whole month than normal.

在上述的例子中ice, the Hudson Bay, the warming up planet, the hunting grounds等表示地理环境的概念都被配置了动作者的参与者角色。这样的再现策略,构建了一种环境自发变化的情景,让观众认为海湾的冰块融化,快速消失等是一种自然现象,不存在任何人为因素的假象。从而使观众的焦点转移至现存的状态,而不去追究导致这一状态发生和形成的原因,或者是造成这一状态的施事者。

3. 组织机构作为参与者

根据报道,为了防止北极熊伤人,丘吉尔镇开设了“北极熊监狱”。监狱前身是飞机仓库,设有28个囚室,截至2013年11月已经有11名“熊囚犯”入住。北极熊被监禁数天后,就可获释。丘吉尔镇的“北极熊监狱”因为其独特性,吸引了全世界大量的游客,为丘吉尔镇带来了很高的旅游经济效益。本文通过检索“jail”或是“the jail”,得到以下例子。

例子39: The same bear will come back the following year to look for food and broke into the jail.

例子40: But only the Bay freezes, will these bears get out of jail free.

例子41: For now, Churchill polar bears are still getting out of the jail free, when the Bay freezes.

例子42: It looks more and more bears are be going straight to jail.

例子43: Trespassers will have to pass Churchill, and go straight to jail.

例子44: Every year, dozens of bears are cut off to Churchills very owned polar bear jail.

例子45: The jail is only used in autumn.

上述的例子表明,组织机构监狱在小句中多是以目标成分被再现的。对于监狱的使用者、管理者还有因为北极熊监狱的存在而收益的社会行为者完全没有提及。这再一次模糊了观众的关注焦点。

四、 结语

黄国文指出,生态话语分析的方法是对话语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分析,包括话语背后的世界观、价值观、意识形态、话语的语义、话语的谋篇、话语的语境、话语的表述、语言的格局、语法的特点、语言与环境和语境的关系[13]。Stibbe从自然生态系统视角出发,基于生态哲学观,把话语分成三类:破坏性话语(destructive discourse、有益性话语(beneficial discourse及模糊性话语(ambivalent discourse[14]。何伟等遵从东方文化中“和而不同,互爱互利”的生态哲学观,把生态话语分成三类:破坏性话语、中性話语和有益性话语[8]。并进一步提出“语篇作为意义传播的媒介能够体现不同的生态观念。典型生态保护型语篇能够促进生态保护行为,其语言模式应予以支持和推广”[9]。本文的研究表明,自然生态纪录片在参与者角色的配置上呈现出以下特征:第一,为了减少人类中心主意倾向,纪录片多以动物生命体而不是人类生命体为主要行为者。第二,对动物生命体的参与者角色配置多以主动化的接受性策略为主,而对地理环境成分、组织机构等非人类生命体的参与者成分的再现则以抑制性为主。第三,使用大量的复数人称代词“they”、单数人称代词he, she等来指涉动物生命体,而不是it,减少了语言中的等级主义。这样的参与者角色配置方式,符合BBC有关自然环境和动物生存为主题的制作原则和意识形态,能提高人们对动物生存情况的关注,促进人类了解并反思自然生态环境与动物生存之间的关联性,是生态保护型语篇,有益于生态意识的建构,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van Leeuwen, T. The representation of social actors [A]. In CaldasCoulthard, C. R. & Coulthard, M. (eds.. Texts and Practices: Readings in Critical Discourse Analysis [C]. London: Routledge, 1996: 32-70.

[2]胡壮麟,朱永生,张德禄. 系统功能语言学概论[M].北京:1989.

[3]Halliday, M. A. K.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 London: Edward Arnold,1985.

[4]陈旸,黄国文.识解经验与过程参与者的确定[J].中国外语,2010,(2: 20-24.

[5]Bell, R. T.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ng: Theory and Practice [M]. London: Addison 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1991.

[6]Halliday, M. A. K. & Matthiessen, C. M. I. M. Construing Experience through Meaning: A Languagebased Approach to Cognition [M]. London: Cassell, 1999.

[7]Goatly, A. The representation of nature on the BBC World Service [J]. Text and Talk, 2002, (2: 1-27.

[8]何伟,魏蓉.国际生态话语之及物性分析模式建构[J].现代外语, 2017, (9: 597-607.

[9]何伟,张瑞杰.生态话语分析模式构建[J].中国外语, 2017, (9: 56-64.

[10]Halliday, M. A. K. & Matthiessen, C. M. I. M.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 Edward Arnold, 2004.

[11]Halliday, M. A. K. New ways of meaning: the challenge to applied linguistics [J].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1990, (6:7-36.

[12]Fowler, R. Language in the News Discourse and Ideology in the Press [M].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1991.

[13]黄国文.生态语言学的兴起与发展[J].中国外语,2016, (1: 9-12.

[14]Stibbe, A. Ecolinguistics: Language, Ecology and the Stories We Live By [M].London: Routledge, 2015.

责任编辑:高生文

猜你喜欢

生态意识
林清玄散文中的生态意识分析
加强大学生生态道德教育推进绿色发展
人对自然的暴力
解析小说《白鲸》的生态意识和德性伦理
浅谈初中语文教学中的生态意识渗透
如何提升公民生态意识
宫崎骏动画电影中的生态意识研究
《白噪音》小说中的生态意识分析
论壮族山歌的生态意蕴与民族经济发展
从生态意识视角探讨我国女性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