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静脉输注加温液体预防术中低体温价值分析

2018-11-06吴海萍王思思何艳玲

关键词:寒战体温液体

吴海萍 王思思 何艳玲

(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手术室,广东 深圳 518000)

全身麻醉下实施手术的患者由于麻醉剂对机体温度调节的影响、术中大量输注低温液体和机体长时间暴露于相对低温环境等原因,常引起术中低体温[1]。虽然手术时患者身上会覆盖无菌单等物品,但由于无菌单常较薄,且手术时机体内脏器暴露于手术室的低温环境,保温效果不明显。低体温会引起一系列机体功能紊乱,如凝血功能下降致术中出血量增多,患者常于术后发生寒战,影响患者手术后恢复[2]。临床上现采取多种方法维持患者手术时的体温,如静注加温液体、体外暖风加温、辐射加温器加温、增加手术室温度等[3]。本研究探讨术中静脉输注加温液体在预防患者低体温中的应用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5月我院在全麻下行大肠癌根治术的患者,纳入标准:①经病理、临床医师确诊为大肠癌,②符合大肠癌手术适应证,③体温调节功能、凝血功能无异常;排除标准:①大肠癌手术禁忌证,②患有其它系统重大疾病,③手术当天体温>37.5℃或<36.0℃。共纳入患者50例,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25例。研究组患者男性12例,女性13例,年龄36~68岁,平均年龄(51.29±4.95)岁;对照组患者男性13例,女性12例,年龄34~69岁,平均年龄(52.16±4.72)岁。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构成上没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次研究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并通过,且所有患者及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手术当日抽血查患者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进入手术室后记录患者体温,两组患者均采用静脉全麻,建立静脉通道便于术者输液,并给予气管插管,将手术室室温控制为23~27℃。对照组:将加温毯平铺于手术台上,持续向加温毯内输送加热气体,将其温度设定为38~42℃。研究组:将患者术中输注液体的输液管缠绕于输液加温仪上,使流过的液体与加温仪进行热交换从而提高输液管内液体的温度,间接提高患者的体温,将加温仪温度设定为38~40℃。

1.3 评价指标

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术中出血量、寒战发生率、寒战等级,手术前后的PT、APTT及麻醉后15 min、麻醉后90 min、手术结束时、麻醉苏醒后10 min、麻醉苏醒后60 min的体温。寒战等级分为四级,1级:竖毛或外周血管收缩,无可见肌肉活动;2级:可见单组肌群活动;3级:可见肌肉活动但无全身性寒战;4级:全身性肌肉可见性震颤。体温测量选取患者肛温。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比较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2.2 两组患者围术期体温比较

两组患者术前、麻醉苏醒后10 min、麻醉苏醒后60 min体温无明显差异(P>0.05),研究组麻醉后15 min、90 min、手术结束时的体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2.3 两组患者寒战发生率对比

研究组患者术后寒战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3。

2.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对比

手术前两组患者PT、AP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结束时研究组患者PT、APTT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4。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围术期体温比较(℃,

表3 两组患者寒战发生率对比[n(%)]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凝血功能对比

3 讨 论

当患者处于全身麻醉状态下实施手术时机体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体温,临床上将低体温定义为低于36℃。患者出现低体温的程度由机体的应激能力、手术室环境温度、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保温措施等因素影响,为预防术中低体温,可从控制手术室温度、采取体外保暖措施、增加输液液体的温度等方面着手。

本次研究的对照组采用加温毯持续输入暖风的方式为患者保暖,由于患者仅有背部处于加温毯的加温环境中,其余部位为无菌单覆盖或裸露于手术视野中,保暖效果不理想。手术中常会输注大量液体,液体为室温,低于体温,进入体内的低温液体会通过热交换使得自身同体液达到一致的温度[4],从而降低体温,刺激血管收缩,并影响体内稳态,降低患者免疫力和凝血功能,增加术中出血量和术中感染风险,且影响心血管功能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研究组采用输注加温液体的保温方式,减少机体与输注液体的热交换,降低机体热量丢失量,减少患者中心体温波动幅度和PT、APTT降幅,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寒战发生率[5]。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输液量和术前体温无明显差异(P>0.05),这三个因素不作为影响研究结果的变量。研究组麻醉后15 min、90 min、手术结束时的体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可说明静注加温液体的保温效果较体外暖风加温的保温效果好,两组患者麻醉苏醒后10 min、麻醉苏醒后60 min体温无明显差异(P>0.05),患者苏醒后中枢神经系统体温调节功能逐渐恢复,体温随之恢复正常。寒战发生率可作为机体温度降低对机体的影响指标,研究组的寒战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且对照组有1例4级寒战和1例3级寒战,研究组无此症状,表明静脉输注加温液体可有效维持术中患者体温,并促进术后患者体温恢复。

PT、APTT是反映机体凝血功能的重要指标,凝血功能异常时会增加术中出血量,两组患者术前PT、APTT无明显差异(P>0.05),术后研究组的PT、APTT明显短于对照组,出血量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这提示术中静注加温液体可维持机体凝血功能相对正常,分析其原因,可能是保持术中体温相对恒定可促进全身循环,减少低体温对血小板功能和凝血因子活性的影响[6],这为保护机体凝血功能,从而减少术中出血量打下了基础。

综上所述,患者在全麻状态下的手术时,采用静脉输注加温液体预防术中低体温有明显的临床效果,可有效维持术中患者体温并减少术后患者寒战发生率,对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有重要意义,值得在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寒战体温液体
体温低或许寿命长
液体小“桥”
『液体的压强』知识巩固
液体压强由谁定
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中对寒战和牵拉痛的预防作用
小剂量舒芬太尼在剖宫产术麻醉中预防寒战和牵拉疼痛的作用
右美托咪定防治腰硬联合麻醉下剖宫产术中寒战的临床效果
体温小问题,引出大学问
体温值为何有时会忽然升高?
层层叠叠的液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