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在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中的应用
2018-11-06邓素华
邓素华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乳腺科,广东 惠州 516002)
乳腺癌是常见的女性恶性肿瘤之一,起源于乳腺上皮组织,手术治疗是其主要治疗手段,然而手术可造成乳房以及胸壁缺失畸形,给女性患者带来极大心理创伤,严重影响女性患者的身心健康[1]。因此乳腺癌术后的乳房修复和重建是乳腺癌治疗和恢复的重要组成部分[2]。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我院采用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对30例乳腺癌术后患者创面进行修复重建,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4年3月至2015年3月期间我院收入30例乳腺癌术后乳房修复重建患者,均为女性,年龄(32±8.7)岁,其中浸润性导管癌14例,导管内癌9例, 浸润性小叶癌6例。全部均行改良根治术后即进行乳房修复重建。
1.2 手术方法
1.2.1乳腺癌手术 在气管全麻下对患者患处乳房实施改良根治术,距离乳房肿瘤病灶边缘>3 cm位置处作横切口,切除足够皮肤以及全部乳房同时清扫Ⅰ、Ⅱ、Ⅲ组腋窝淋巴结,然后测量乳房切除皮肤缺损面积,采用背阔肌带蒂肌皮瓣进行修复。供区创面止血后直接缝合或植皮修复。
1.2.2皮瓣设计以及切取 术前定位标记胸背动脉及其降支,设计背阔肌皮瓣面积略大于创面面积。先切开皮肤全层至背阔肌筋膜,保留皮下脂肪层以及真皮下供皮瓣血运的毛细血管网层。根据健侧乳房形态大小,评估所需组织容量大小来确定背阔肌的止点。皮瓣游离后将带血管蒂的背阔肌皮瓣经皮下隧道转移至胸前区,调整皮瓣位置和大小后缝合伤口。
1.2.3术后处理 ①胸背部各放置负压引流,引流液<20 ml/d时,可在术后1~2周拔除腋窝引流管,术后2~3周拔除背部引流管;②术后注意术侧上肢制动,加压包扎。
1.2.4术后辅助治疗 术后予以常规辅助化疗,根据淋巴结的情况决定是否行放射治疗。
1.2.5随访 术后30例患者均得到随访,出院后每隔3或6个月进行门诊复查,每年进行1次乳腺影像学检查。
2 结 果
30例患者随访2~15个月,皮瓣全部成活,存活率达100% (30/30),背阔肌皮瓣供区创面直接闭合的达96.7% (29/30),仅1例伤者皮瓣供区需要采用植皮修复。术后行超声多普勒检查证实血运恢复良好,伤口供区一期愈合,皮瓣愈合良好。皮瓣质地、颜色、薄厚均较好,患者对皮瓣外形较为满意。
典型病例:患者,女性,32岁,病理检查确诊为右乳房浸润性导管癌。TNM分期I期。入院后行改良根治术切除乳房同时清扫Ⅰ、Ⅱ、Ⅲ组腋窝淋巴结。选取右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修复乳房皮损创面。 手术进行顺利,术后皮瓣愈合良好,血供恢复良好,无皮瓣坏死、水肿、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进行常规化疗,随访期间无复发(图1)。
A:手术前;B:修复重建后3个月
3 讨 论
3.1 背阔肌带蒂皮瓣应用解剖
背阔肌肌皮瓣位置隐蔽,其主要营养血管为胸背血管,是肩胛下血管的延伸血管,可形成较长、口径较粗的血管蒂,并且带蒂移植范围广、自由度大,易于切取,可供切取的面积大,便于完整切除肿瘤,可为修复重建乳房缺损提供良好的解剖学基础[3-4]。
3.2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适应证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血运丰富,无需术中吻合血管神经,适用于中小乳房缺损修复重建[5]。对于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后乳房缺损的修复重建背阔肌带蒂皮瓣可覆盖缺损又可快速恢复血供,缩短了缺损愈合的时间以及防止伤口感染、坏死[6]。
3.3 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应用于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的优缺点
优点有[7-8]:背阔肌带蒂皮瓣部位隐蔽,切取后对背部功能影响较小;②背阔肌带蒂皮瓣可提供大面积富含肌肉、毛细血管网以及感觉神经的组织;③胸背血管血管蒂长、走形固定、血管变异小,解剖相对可靠,皮瓣旋转调节空间大;④修复重建的皮瓣血流动力学恢复快,皮瓣血管危象可能性小。缺点有[9-10]:①术中需要体位变换,不便于操作,手术时间长;②皮瓣脂肪厚度需要修整;③背阔肌组织容量有限,只适用于中小乳房缺损修复重建。
本研究应用背阔肌带蒂皮瓣修复重建乳腺癌术后缺损30例,皮瓣存活率达30/30(100%);皮瓣供区创面直接闭合的达29/30(96.7%),仅1例伤者皮瓣供区需要采用植皮修复。因此只要严格把握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适应证、熟练掌握手术的基本操作,做好术前评估和准备、巧妙设计皮瓣,背阔肌带蒂皮瓣转瓣术应用于乳腺癌术后修复重建可以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可在临床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