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青川县马鞍垭锰矿成因初探
2018-11-06庞有炜陈翠华
庞有炜,陈翠华
(1.成都理工大学,成都610059;2.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物探队,成都610032)
1 引言
四川省青川县一带的锰矿资源极为丰富,是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据区域化探资料,青川县马鞍垭锰矿区域Mn含量在部分地段为1036×10-6,是平武幅平均值的1.63倍。
2 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区内出露地层除东、西两侧分别有少量震旦系上统水晶组、寒武系下统油房组外,其余均为寒武系下统邱家河组地层;沿缓坡地带和沟谷有第四系残坡积物和少量的冲洪积物分布。
①第四系(Q)厚度0~4m。主要为残坡积物,为土黄—棕黄色含碎石砂土及其基岩碎块、转石组成。②寒武系下统油房组(1y)厚度>100m。沿矿区北东文子坡展布,其岩性为深灰色碳质粉砂质板岩。区域上与下伏地层邱家河组呈整合接触。③寒武系下统邱家河组(1q)厚度>800m。区内最主要的地层,北东向贯穿整个矿区,岩性为一套浅变质的碎屑岩、硅质岩组合,呈韵律特征。由浅灰—灰色(风化表面常呈褐黄色)粉砂质板岩、含锰粉砂质板岩夹含锰粉—细砂岩与深灰—灰黑色碳硅质板岩、硅质岩组成的两个沉积旋回含一个矿层,赋存于炭硅质板岩、硅质岩下的含锰粉砂—细砂岩中,作为含矿地层的邱家河组。区域上与下伏震旦系上统水晶组呈整合接触。
2.2 构造
区内构造以一组北东向断裂发育为主要特征,岩层总体呈单斜构造,具舒缓的波状起伏,总体向北西倾斜,地层倾向变化较大。受构造影响,产状比较乱,倾角较平缓,一般在6~38°之间,局部达50~60°,总体变形程度较弱。矿区内主要的断裂构造为:
F1:属区域性三级断裂,于矿区南东侧穿过,断层总体呈北东走向,倾向北西,倾角>65°,在矿区内断层北东段切割邱家河组地层,南西段切割油房组地层,断层性质根据地层错失情况判定为逆冲断层,即由北西向南东推覆。
F2:为区域性三—四级断裂,与F1断裂为一个断裂体系。断层于矿区南部穿过,断层总体呈北东走向,倾向北西,倾角较陡,一般70~80°,在矿区内断层从邱家河组通过。根据地层、构造透镜体的叠置关系,以及牵引褶皱的特征判断,本断层为逆冲断层,仍为由北西向南东推覆。在穿过含锰岩层处,于断裂带有淋积锰矿形成。
F3:于矿区北西通过,属区域性断裂,呈北东走向,倾向北西,倾角一般68°,将断层上盘震旦系水晶组推覆于寒武系邱家河组之上,断距大,根据断层错失情况判定为逆冲断层。
2.3 变质作用
勘查内出露地层为盖层,因此变质程度较低,仅达低绿片岩相。变质岩石主要表现以原岩为砂泥岩经区域变质形成粉砂质(绢云母)板岩、变质粉砂至细砂岩,而硅质岩宏观变质特征不明显。
2.4 表生风化作用
在地表及近地表的浅部,由于长期风化作用,地表水淋滤和地下水作用使原生菱锰矿、锰方解石发生分解,形成次生氧化锰矿(软锰矿、硬锰矿等),使锰质得到富集,贫矿变为富矿,甚至含锰岩石变成锰矿石,形成残积(锰帽)矿床,这是本区可工业利用的主要矿床类型。其形成深度受氧化带发育深度的控制,与含锰岩层产状、岩石破碎程度、地形地貌特征、盖层的岩性、厚度和地表、地下水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有关。
3 矿体地质特征
3.1 矿体特征
作为含矿地层的寒武系邱家河组,在矿区其原岩包含两个砂泥岩相—硅质岩相的沉积组合旋回,含锰岩系为砂泥岩与硅质(板)岩之间的(含锰)砂板岩。含矿层严格受地层的层位控制,产于砂板岩与硅质(板)岩的过渡部位,矿体产状与岩层产状一致。
矿区内有三个含矿层,含矿层厚度一般在6~20m之间,其岩石为含锰粉砂岩、粉砂质板岩,沿岩石层理或裂隙有锰矿物呈层纹或条带状积聚,其密集程度决定其是否构成矿体,因此矿体即为含矿层中达到品位要求的部分,这是区内最主要的矿体产出形式。
经地表地质追索和工程揭露控制,全矿区共圈出6个矿体(如图1),呈层状、似层状产于含矿层中,未见分枝。各矿体规模、特征如下:①Ⅰ号矿体:位于矿区东南部,赵家河之南约300m的F7号断层之东。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倾向北西至北东,倾角12~27°。矿体露头长385m,厚平均0.54m,Mn含量为18.35%~18.83%。②Ⅱ-1号矿体:位于Ⅱ-2号矿体和F7号断层西侧,东起自F7号断层,西止于麻池盖东约200m处的赵家河之南约120m处。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倾向北西至北东,平均倾角9.5°。矿体露头长约2774m,厚平均1.06~1.21m,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Mn含量为15.89%~16.05%。③Ⅱ-2号矿体:位于Ⅰ号矿体之南的F1号断层之西,其矿体西侧被F7断失。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倾向北西,平均倾角16.2°。矿体沿漆树坪山脊两边皆有出露,长约388m;厚平均1.49m,Mn含量为13.08%~18.89%。④Ⅱ-3号矿体:位于柳树坪以西约300m,弯曲状展布,矿体西部被F4号断层错断,北部延出探矿权范围。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倾向南西,平均倾角7.2°。矿体露头长约2335m,厚平均1.14,Mn含量为10.52%~19.02%。⑤Ⅱ-4矿体:位于马鞍垭东约600m,呈南西—北东向展布,北东被F4号断层错断,南西隐伏尖灭。矿体呈层状、似层状产出,矿体倾向南西—北东,平均倾角13°。矿体露头长约5300m,平均厚1.17m,锰含量为10.10%~19.56%。
图1 马鞍垭锰矿矿体构造简图
⑥Ⅲ号矿体:位于Ⅱ-4矿体之上,分布于矿区西北角,与Ⅱ-4矿体在产状上一致,本次工作所揭露的矿体长度约1500m,平均厚1.24m,锰含量为12.10%~15.15%。
3.2 矿石质量
①矿物成分。矿石矿物成分:褐锰矿、硬锰矿、软锰矿、褐铁矿,偶见残留的菱锰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白云石、方解石少量。属氧化锰矿石。②化学成分。前期勘查对所有样品进行了Mn测试,对部分样品做了Fe、P、SiO2分析。矿石中有益组分Mn含量一般在15.13%~17.71%,含P一般在0.064%~0.36%,含Fe一般在3.40%~7.41%,含SiO231.94%~76.70%。总体来讲,矿石的有害元素P含量较高,属高P矿石;当Mn含量高时,则Fe和SiO2含量低,相反,当Mn含量低,则Fe和SiO2含量高。
4 结语
根据含矿岩系、矿体形态、产状、矿物及其元素组合特征等综合分析,本矿床成因类型属沉积—浅变质含锰岩层的锰帽矿床。区内锰矿以沉积为基础,初始沉积的含锰岩层或矿(化)层是形成可供工业利用锰矿的前提和基础。沉积阶段形成的含锰岩石或贫锰矿石,经成岩后的轻微变质作用(变质程度相当于低绿片岩相)和表生氧化(即风化)作用,使锰质趋于富集。特别是表生氧化作用对区内成矿影响最明显,对矿化富集起了关键作用,得以形成工业矿体。地表及近地表的浅部,形成了以软锰矿为主要成分的氧化锰矿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