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惯养成视域下的名著悦读教学探索
2018-11-06丁国杰
丁国杰
(杭州天成教育集团,浙江杭州 310021)
名著阅读怎么教?首先要尊重测评的新常态。徐玉根老师在研究了2014—2016年浙江省中考名著测评试题后认为,测评已呈现出一种可喜的“新常态”——基于关键内容,考查“量”与“质”,指向有效积累;呈现原著内容,考查真实阅读过程,指向“整本书”阅读;设置真实情境,关注阅读策略,指向核心价值;采用读写结合,考查思维品质,导向深度阅读。[1]
落实到教学实处,有没有一个可以围绕的核心点、一个撬动全局的关键点,让名著教学豁然开朗、有序推进,是一线教师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一、名著阅读教学的困境与举措
名著阅读是落实语文学科素养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各种原因,我们的语文课程以单篇课文为主要内容,名著阅读长期处于一种边缘化的地位,缺乏有效的研究和规范化形态。正因为此,名著阅读以什么样的形式走进课堂,又向哪个方向走去,教师在摸索探讨、付诸实践时,必然面临一些问题。
在教学时间能够保证的情况下,名著阅读教学面临的问题大致有五点:一是教学支点的问题。经典名著往往篇幅较长,教师执教时需要考虑将教学的点放在哪里。二是兴趣低迷的问题。名著阅读耗时多,相比单篇阅读不容易让学生拥有成就感,再加上对名著的理解有难度,学生真是“想说爱你不容易”。三是方法策略的问题。哪一类书适合哪一类的阅读方法,不同的阅读目的即便是读同一本书也应该有方法调整。缺少方法,学生就有乱读、混读、盲读的嫌疑。四是理解肤浅的问题。学生阅读后,停留在对名著的表面印象上,深入不下去,收获少甚至是无收获。五是素养的问题。名著教学,学生的核心素养要怎样培养等等。
名著教学的支点问题,即以“一”带多的问题。名著篇幅较长,精心寻找教学支点,让它起到以单点带动全局、以单篇带动整部的作用是必要的。这个“一”,可以是什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文学作品阅读的定位是:“欣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对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能说出自己的体验;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2]对文本而言,阅读文学作品落实在“内涵”“情境”“形象”“语言”等要素之上。名著阅读的教学支点,可在上述四要素上考虑。
兴趣低迷的问题,主要表现为学生无法与文本世界进行联系。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学生要敞开自己的心扉,将自己的体验、理解融入文本的表达之中,进入作者创造的世界,与作者展开沟通交流。引导学生“进入”文本,就是引导学生关注自己的生活,并围绕学生当下的生活创设合理的情境,让学生通过读、背、说、写、画、演、做等方式实现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
在阅读方法上,统编教材涉及精读、略读、默读、猜读、跳读、浏览、做批注等等。根据不同的学习任务,使用哪一种乃至几种阅读方法,需要进行引导、训练。照顾学生的个性化需求,结合名著自身的文本特点和文化内涵,建构阅读方案,需要进行指导、训练。统编教材的一大特色就是多层次构建自主学习的助学系统,帮助学生自主建构阅读方案。关注名著导读板块,引导学生确定阅读学习的任务是首先要做的。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艾德勒和范多伦提出了一本书的略读建议(如表1)。
表1 一本书的略读建议[3]31--33
该建议的合理使用,有助于学生确定名著的学习任务。教学时,帮助学生确定学习任务,并针对性使用阅读方法、策略,是解决学生阅读方法不足的有效途径。
阅读深度的问题,也是阅读目的问题。艾德勒和范多伦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指出,阅读就是让一本书向你既有的理解力作挑战,关于阅读的艺术就是为了增强理解力而写的。[3]13阅读是发展学生思维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追逐着理解力的增强。如何增强?提倡学生的头脑运作,提倡思辨性阅读。精心设计思辨性的问题,是解决学生理解肤浅的较好路径。
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是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目标的。素养的培养点,不仅在基础知识与技能上,还包括批判性思维、交流与合作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等等。将学生封闭在有限的几部作品中,很难达到全面发展的培养目标。章新其老师认为,必须加强多元融合——内容上课内外融合、能力上多方面融合、领域间多学科整合,才能形成学生的综合性素养。[4]在名著阅读教学中,专题探究类的学习有利于培养目标的实现。注重开发一个或几个兼具综合性、探究性、开放性等特点的研究性专题,是解决素养问题的最佳选择。统编教材在名著导读中往往设置三四个探究专题,正是对这一点的强调。
走出名著阅读教学困境的这些举措,哪一方面更为基础、重要,需要进一步探索。
二、习惯回路对名著阅读教学的启示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方法很多,但没有一个方法能够解决所有问题。教师结合学情、学生个性实施教学时,有一个目的是相通的,就是让学生喜欢阅读。温儒敏先生说,新教材为什么要设立名著导读,就是要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想办法养成学生读书的习惯。怎样养成?就有必要了解习惯及习惯运作的原理。
习惯,《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的解释是:“长期形成的不易改变的行为、生活方式。”长期形成、不易改变,是习惯构成的两个必然要素。习惯如何运作?查尔斯·都希格在《习惯的力量》一书中,通过研究大量实例后发现,习惯的运作过程是一个由三步组成的回路。第一步,存在着一个明显的暗示,让大脑进入某种自动行为模式。第二步,存在一个惯常行为,循暗示而动。第三步,则是奖赏,让你的大脑辨别出是否应该记下这个回路,以备将来之用。[5]18这个由暗示、惯常行为、奖赏组成的回路(如图1)会变得越来越自动化,直到强烈的参与意识与欲望出现。
图1习惯回路
习惯回路的揭示,对名著阅读教学至少有以下几点借鉴意义:
一是名著阅读教学的导向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有良好阅读习惯的悦读者。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一针见血地指出:“我们教的不应该是伟大的作品,而应该是对阅读的热爱。”[6]73习惯的养成是为了获得某种奖赏,阅读习惯的养成应当是为了追求愉悦。学生需要了解,名著阅读首先关乎的是快乐,从书中学习是一个快乐的、几乎无须费力的结果。如果名著阅读教学仅表现为任务,带来的只是压力与负担,没有人会为此而养成习惯。学生有兴趣参与阅读要贯穿终始,在此之后,才是阅读教学的实效问题。
二是名著阅读要成为学生的阅读习惯,必须长期培养,提供必要的暗示。查尔斯·都希格认为,暗示涵盖几乎所有事物,从视觉方面,到特定的地点、一天中的某个时间、某种情绪、一系列的思绪或者特定人的陪伴等。[5]24阅读习惯的养成是一场马拉松,绝不是短跑冲刺。名著阅读教学要树立必要的全局意识,提供必要的、一再重复的暗示,给学生提供阅读习惯逐渐养成的机会。
三是关注习惯可能改变的点,在困境来临之前想好解决措施,在来临时依法处理。暗示能够触发惯常行为,是因为它触发了人对即将到来的奖赏的渴求。这种内在渴求驱动着习惯的养成。如果暗示和奖赏不变,新的行为同样甚至能更好满足内在渴求时,不容易改变的习惯就有可能被代替。习惯改变的关键点——拐点,也即半途而废的诱惑点出现时,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确保学生的阅读习惯延续下去。
三、合理的名著悦读教学策略
(一)针对悦读
1.读什么的问题
相对于培养学生悦读的习惯来说,读什么是次要的。英国的爱丽森·戴维在《帮助你的孩子爱上阅读》这本书中强调,8至11岁的孩子任何东西都可以读,孩子正在更深入地了解自己,弄清自己对什么感兴趣,并形成自己的性格。[6]9012至16岁的孩子,读什么都行。他们需要感到自己是独立的个体,需要把自己视为独立于你并拥有自己观点的人。[6]128让学生成为悦读者,教师首先就要放心、放手,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选择课外书来读,容许学生读闲书、读和考试关系不大的书。仅仅着眼于名著本身显然是不行的。
学生喜欢读而被绝大多数教师、家长排斥的书,已经进入研究视野。有研究者指出,对这些“非主流读物”无视、否定或扼杀,不符合儿童发展规律和阅读规律的应然姿态。运用智慧,顺而导之,才是合理的策略。引导学生在理解中学会运用、在比较中学会选择、在拓展中深化阅读,是完全可行的。[7]儿童发展专家阿曼达·戈莫强调:“不要阻止孩子去读‘小孩子’的书。在孩子感觉适当的时候,这些书会变得不那么有吸引力,而孩子会做好准备迎接新的挑战。”[6]63放心让学生独立地扩展阅读视野,教师做好引导交流,也许对学生的悦读更有益。
2.怎样读的问题
教师要跟读——跟读儿童的书、学生选择的书,跟进学生的话语表达方式、思路历程。能够谈得来,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读书。此外,还要包容。学生读书,未必有解、未必有得,要包容;理解有误、读有偏差,也要包容。总之,名著阅读要适当地允许误读、错读,鼓励连滚带爬地读。
要示范读。消除名著阅读压力的一个最好办法,就是让孩子们看到你喜欢阅读,并且与学生谈论、分享你最近读过的有趣的书。学生会通过模仿来学习,而教师要成为学生眼中的标准。教师时刻展现出阅读的快乐,学生也会期待着在成长的过程中去快乐阅读。
要在名著文本世界与悦读者之间建立连接。优秀的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会自觉或不自觉地展开连接。正是这种连接使得读者跟文中角色进行心灵交流。这样的连接可以在三个方面展开:文本与读者的连接,文本与熟悉文本的连接,文本与悦读者生活世界的连接。让读者与文本建立起联系,才能更深入地理解文本。
(二)关注暗示
1.让班级散发书香
书香班级,是指充满了书籍、话语和故事的班级。这样的班级建设基于一个理念——让阅读变得快乐、容易。班级的每个角落,书籍、杂志等触手可及。如果条件不允许,可以讲身边的故事,并尽量把故事中的人物和地点与某本书中可能看到的事物建立联系。在这样的班级中,教师有快乐阅读的示范,有把书籍奖励给学生并及时给出正面评价的习惯。
2.特定的时间读书
有固定的时间读书对阅读习惯的养成来说是理想的。对于学生个人来说,可以引导他们尝试在不同的时段读书——公交车上、吃早饭前、放学后、睡前等等,对于班集体而言就要将阅读固定在每天或每周都能抽出来的时段——每周二的午后半小时,或者班队课前二十分钟,等等。集体阅读不一定要追求最佳时间,而是要建立起惯例,培养学生终身读书的习惯。
3.和学生一起读
随着学生对阅读内容、技巧以及策略方法的了解,他们最终会达到独立成熟的一步。即使如此,教师也要持续不断地发挥作用,坚持阅读示范,或者和他们一起读。许多教师以为学生能独立成熟的阅读就可以放手了,其实不然。现实中的诱惑太多,一个表面上看来很牢固的阅读习惯,如果没有持续地推动也会分崩离析。
4.阅读的钉钉运动模式
一些学生虽然具备独立的阅读能力,但可能不愿迈出自己阅读的脚步。在鼓励学生独立阅读方面,教师可借鉴一个成功的模式——钉钉运动模式。阿里的钉钉运动,分为两个项目——日行五千步和日行万步。参与者投资2元,在连续五个工作日内,完成步数即可获得高于投资的奖励。参与者的投资,可确保参与者认真的态度,而高于投资的回报,激发了参与者连续参加的热情,最终养成他们运动的习惯。学生的阅读也需要这种逐步渐进的模式。
(三)布防拐点
1.树立阅读信仰
查尔斯·都希格指出,信仰是使习惯变成永久性行为的要素,人一旦学会信仰某种东西,这种信仰就会扩展到生活的其他方面。[5]83要让阅读成为学生永久性的行为,必须让学生拥有读书快乐、读书有益的信念,采用讲读书故事、读书报告会、征文、经验交流会等多种形式,有计划地开展“好读书、读好书、读书好”的系列读书主题活动,帮助学生树立阅读信仰。
2.约定互助同伴
树立读书快乐、有益的信念是必要的,当和志同道合的朋友一起努力时,往往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使学生养成牢固的阅读习惯,有必要让爱阅读的学生处在一个团体之中,即使团体只有两个人。12到16岁的孩子,同伴的影响逐渐增强,引导学生在阅读时约定互助同伴也是符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
3.制订拐点方案
坚持阅读的信念,表现为一种精神的力量。当力量不足、信念疲惫时,面临诱惑,拐点即会出现。当拐点出现时,行之有效的方案是引导学生记录下容易改变的时刻、诱因及自身的身心状态等等。在阅读困境来临前,提前想好解决措施,来临时从容处理。谋定后动,赋予学生掌控自己人生的能力。
在名著阅读教学面临支点、兴趣、方法、深度、素养等诸多问题时,教师要对阅读兴趣问题予以足够的重视。习惯回路的揭示,对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具有借鉴意义。针对悦读而动、关注暗示而行、布防拐点去做,名著阅读的教学才能循序渐进、豁然开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