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教学的系统有效性探讨

2018-11-05顾黎萍乐传俊

科教导刊 2018年25期
关键词:大学教学教育质量教学评价

顾黎萍 乐传俊

摘 要 高等教育质量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教学呈现着新发展,开放性程度更高,系统性特征明显。这要求大学教学及其管理要适应新变化,注重教学的系统有效性,其中的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至关重要。教学的系统有效性评价对教学质量的保证具有重要反馈指导作用。

关键词 教育质量 大学教学 系统有效性 教学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9.013

Abstract The quality of higher education has always been a hot spot of concern.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times, university teaching presents new developments, with a higher degree of openness and obvious systemic features. This requires university teaching and its management to adapt to new changes, focusing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systems, and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curriculum system and classroom teaching is crucial. The systematic effectiveness evaluation of teaching has important feedback and guidance for the guarantee of teaching quality.

Keywords education quality; college teaching; system effectiveness; teaching evaluation

中国的高等教育随着经济的发展而日新月异,规模不断扩大,俨然迈向了大众化。然而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人才培养质量下降等严重问题。麦可思(MyCOS)报告指出,我国高等教育培养的人才与市场需求不匹配,主要表现为教学和实践严重脱节。对此,教育部实施了教学审核评估,制定和完善教授给本专科生授课等基本制度,调整了本科专业目录以及建立了相关的如新工科等项目基金。这些对高等教育起到了很好的规范、矫正和扶持作用。然而,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历史文化和特点,虽然教学质量的好坏主要在于课堂,但大学教学作为一个系统,包括教学管理服务等各层次的系统有效性也非常重要,而不仅仅是通常所说的课堂教学有效性。[1]大学是个多功能的集合体,大学教学关联事物众多,是个大学教学系统。因此,系统观点是认识大学教学不可或缺的视角。

1 大学教学的特点

大学教学具有专业方向性,且各方向教学内容各不相同,深度要求各异,属于专门教育,重在深广的学而不是教。从现代教学的全过程来看,大学教学可概括为以下一些特点。一是培养目标的特色性。一般来说,大学的每个专业都有培养方案等文件,其中有一条就是要有专业明确的培养目标。随着高校自主办学的不断增强,各高校的专业培养目标也千秋万别,有的是行业特色、有的是地方特色、有的则是专业培养沉淀的文化特色等,即培养目标的特色性。二是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大学专业培养目标主要是通过有体系的课程教学来实现的,课程的开设根据专业培养需要定,各课程的开设具有先后顺序,具有层次性,如:可分为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也可分为专业核心课程和非核心课程。但各课程内容及所承载的素养和能力培养在课程中都有所体现,与其它课程之间有着紧密的逻辑关联,存在着优化的课程体系。三是课堂教学形式和方法的多样性。大学课堂根据专业和课程需要,可以有多种形式,有常规的教室课堂,也有实验课堂和校外实践课堂,以及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甚至有像面向交换生之类的开放性大学课堂。根据课程的内容和教学目标,可以设计采用多样的教学方法或模式,如案例教学法、研究性教学法、翻转课堂教学法和对分互助教学法以及问题导向讨论教学法等。四是教学过程的灵活性。大学教学方式和方法的多样性也体现着教学过程的灵活,但这种灵活不是随意,而是在专业培养目标指引下,根据学生实际情况教师权重比较下的有目的的灵活。比如教师可以根据课堂学生的反应来辨别哪些知识是学生的难点,有些课程内容可以根据需要适时删减或调换教学顺序等。五是教学评价的标准性。对一门课的教学评价目前还很难做到客观性,因为学生通过这门课获得的营养对其未来的作用还无法进行评价。但可以通过合理的程序做到接近客观,实现其评价的标准性。比如除了硬性的教学过程的完成外,还可通过专家听课、学生问卷调查、评教和教学效果等来综合评价。国际上现在有对专业进行标准认证,其认证标准实际对课程的标准制定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 大学教学的系统有效性

在高校教师们有时会埋怨教务部门把教务管理系统搞得很复杂而疲于应付,难免出错。而教务管理人员则因此怒于诸如成绩输入和表格填写出错而增加他们的工作量,等等。这涉及的是事务的协调问题,反映的是有效性问题,是高校各部门对教学的系统有效性。这虽然不直接涉及教学过程,但会影响教师对教学目标的贯彻实现程度。高校作为一个系统其本身含有像教务、人事和科研以及对外服务等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下也包括有更小的系统或体系,如专业培养体系和课程体系等。系统论告诉我们,各系统之间的相互协调才能整体对外输出最佳,实现教学的系统有效性。

有效性是“指完成策划的活动和达到策划结果的程度”。可以看出,有效性不仅仅指结果好的程度,还包括得到一定程度结果的过程,而且这个过程是需要策划的。对于教学而言这个策划至少要包括系统优化过程。[2]大学教学的系统有效性有其定位和人才培养质量来衡量,有的高校定位为研究型、有的定位为教学型、有的定位为技能型等,那么它們的运转就要围绕各自的定位目标来进行计划、组织和实施等。而对其评价要基于这样的目标定位,如研究型的大学就是侧重评价其学术影响和人才培养的高规格;教学型主要是评价其人才培养质量是的培养等。当然高校在实际运行中要不断地纠错对目标定位的偏差,否则系统对外的功能肯定不是最优,教学系统过程肯定不是最有效的。为了达到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最好的程度,高校就必须协调好作为其子系统的各相关部门(包括科研部门)的教学服务工作,而不能游离系统职责之外,否则人才培养质量的有效程度肯定是不高的。对于教务系统,专业的优化和各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以及资源为专业人才培养的最佳配置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这涉及到教务资源的最佳策划过程,比如通识课和文理交叉课的开设,牵涉到不同的教学部门。对于一个专业而言,最为重要的是课程体系,它是专业人才培养的指导性文件,也是可预见性结果的标准,当然也是大学教学的系统有效性的重要依据。

课程体系指为实现一定的培养目标而构建的课程结构,是具有联系的各课程之间的契合。课程往往以教材形式呈现。课程体系是培养人才的核心菜单。在中国是以培养方案的形式出现,国外常以培养计划呈现。大学课程体系犹如基于社会的人才需要,向不同学科、专业及层次的学生提供的各具营养的套餐,每一位学生应该可以自由地选择适合自己需要的那一份,而这一份套餐应该蕴含学生未来社会发展所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可以看出,这一份套餐体现着高校的智慧和责任,是学生未来发展的基石和动力。而课程体系体现着专业培养目标,该目标的有效是通过具体的课程及其结构功能实现,即通过课程体系中课程结构及其之间的相互配合和协调而达到最佳效果的,这种协调配合是可能因人而异具有动态性,比如每个人经过培养获得的知识和能力可能是不同的,而且相同的课程设置以不同的结构形式实行时,课程体系对人的培养产生的有效性也不一样,也就是此时的课程体系产生不同的功能和效果。因此,合理的课程体系对人的培养至关重要,教学的体系有效性程度会更高。至此我们可以分析高等教育质量的滑坡问题,基本可以归结为课程的体系有效性不高,落实到点上是课程体系中的很多具体课程有效性差,起不到协调配合整体有效性的高程度输出。比如没有对本专业学科科技发展的深入研究而致使课程内容陈旧;或对社会经济需求不够了解,导致培养人才不符合社会的需求;或对课程体系缺乏研究,造成开课内容的重复乃至课程门数过多等。除了这些可能的不足外,课程体系常会遭受学校行政乃至其它体系的干扰和影响,如行政指令和社会非主流思潮的干预和影响,过多的非专业课程挤占了很多人才培养必须的专业课程;为迎合带有急功近利的教育需求者而使课程的设置走向了极端实用化;甚至有用上个世纪过时的教学理念和思想来教育面对未来的现代学生;此种种必然会导致人才培养质量的降低。因而,大学课程的体系有效性离不开课程和课堂的有效性。

3 大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课程体系中的每门课都必须落实到课堂当中,那么在课程体系的系统有效性下就自然存在着课堂的有效性,也就是有效性课堂。一般认为有效性课堂主要是指学习者通过课堂学习后获得了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反过来说,如果学习者没有获得进步和发展,则可称为该课堂无效。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课程、教师和环境四要素构成的一个系统,教师能够根据适时情景状态,基于课程的目的来巧妙利用教学规律或原则把控和调节各因素的动态关联,实现教学的最优化组合,使学生获得有效学习效果,甚至是给以学生从理到情的知识技能、过程和方法以及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全方位影响,对其未来的发展产生可持续的影响,那么这种课堂教学就是非常有效的。当然,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要面向教学的系统有效性,否则专业定位目标有效程度会不高。关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有很多研究者从不同层次和角度进行了研究,提出了很多有意义的观点。[3-8]从思维的角度来看,课堂教学就是要师生之间在思维上调频得到共振,这种调频过程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因为教师是学生、课程内容和环境总体之间的控制因素,是主导者。教师的主导作用是要调节自己的频率到学生的接受频率从而使学生达到最佳的吸收知识、融通思维和打开认知阀门状态。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创设的课堂情景的思维水平与学生之间只有在知识结构起点、理解深度要求、心理融洽和情感交融得到共振接近时才能引起思维共振,从而能实现知识信息传递迅速,激发和启迪思维,引发思维活跃辐射,打开创新思维。这样的教学过程肯定有效。课堂教学的有效很关键,它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教学系统的有效性,也一定程度上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

4 大学教学的系统有效性评价

大学教学作为系统,经过几年的人才培养实施,输出的人才质量如何,需要对其进行评价。这种评价可以是自身的总结、反省和提高,可以是人才使用单位对培养人才的质量反馈,也可以是监管部门对大学教育质量的审核和第三方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调查报告等。以此得到数据作为教学系统的反馈结果,学校相关部门可根据这些结果有目的地对教学各相关环节进行干预,以调整教学系统的输出最优。也可根据规划有重点地发展,目的是保证学校在有限的资源下提高办学的系统有效性。同时,教学的实时评价可对过程进行监控和调整,以防系统运转不良带来更无效的结果。评价对保证学校的办学方向、认识学校人才培养自身特点和形成特色都会起到良好的作用,对学校各系统部门的有效工作提供了指导。

关于大学教学的系统有效性评价方法目前基本采用定性的方法,包括专业培养目标的实现程度、带有半定性半定量的第三方评价等,如何系统制定一个教学系统有效性评价方法还需要进一步的探索,但这种评价方法可能因学校、专业不同而不同,而且教学系统有效性评价是个专业性很强的事务,非专业性的评价会失去客观性。总之,符合学科发展方向的与学校、学生和用人单位以及社会满意的评价方法是教学系统有效性的重要指标参考因素。

5 小结

高等教育的人才培养是重中之重,其质量影响因素很多,教学的系统有效性是集各因素的综合,关键是课堂的有效性,但也不仅仅是课堂的有效性。当下,系统意识形成并指导教学工作意义重大。这样可给大学教学的质量保证提供更大的可发展空间。以人才高质量输出为目标下的有效政策规章保障和有效教学过程监控以及系统客观的评价方法是大学教学系统有效性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肖炜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的组成结构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10:64-70.

[2] 朱德全,李鹏.课堂教学有效性纲要[J].教育研究,2015.10:90-97.

[3] 曹霞,姚利民,黃书真.提升高校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对策探讨[J].高教探索,2012.2:70-75.

[4] 李茂森,孙亚玲.论有效教学中教学目标的性质及其价值[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6.1:129-132.

[5] 龙宝新,陈晓端.有效教学的概念重构和理论思考[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5.4:30-43.

[6] 李杰.大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误区及其成因分析[J].中国大学教学,2014.1:74-77.

[7] 余文森.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探索[J].教育评论,2006.6:46-48.

[8] 王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问题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1:110-140.

猜你喜欢

大学教学教育质量教学评价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公共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培养探析
大学体育教学和训练中对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E—learning在美国大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与借鉴
幼儿高等师范专科学校教学质量改革综述
对职业教育发展中“软实力”的思考
信息技术—Internet实用教程教学设计的思考与实践
对农村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的认识和看法
网络环境下高职英语课程多维度评价方式研究
小学数学“反思型” 教学的探索与实践
“互联网+”时代对大学教学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