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渗透问题意识 提高数学能力

2018-11-05贺生静

科教导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数学能力数学素养问题意识

贺生静

摘 要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就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必须高度关注的事情,甚至能决定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教师需要从三个方面训练和培养学生提问能力,一要唤起问题意识,使学生能问;二要教给提问方法,让学生会问;三要营造提问氛围,让学生善问。

关键词 问题意识 数学能力 数学素养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8.060

Abstract "The Compulsory Education Mathematics Curriculum Standard" clearly states: To enhance students' ability to discover and ask questions, and to analyze and solve problems. Cultivating students' ability to discover problems becomes a matter that teachers must pay close attention to in classroom teaching, and even determines the success or failure of a class. Therefore, teachers need to train and train students' questioning ability from three aspects, one should arouse the problem consciousness, so that students can ask; the second is to teach the questioning method, let the students ask; the third is to create a questioning atmosphere and let the students ask questions.

Keywords problem awareness; mathematics ability; mathematics literacy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要增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教学应让学生能从日常、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爱因斯坦也说过:“发现问题远比解决问题重要。”提问是学生参与学习活动一种可贵的能力,但在很多时候,学生的提问思维被禁錮了,因为教师是按照课前的教案在授课,许多问题都是教师事前设计好的,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课堂上学生自主的提问,压制住了学生的创新能力。而创新是教育的灵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教师讲解知识点只是课堂教学的一部分,更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思考,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这就要求学生能在接受新知识的同时提出自己的疑惑。所以,教师教会学生学会提问比解决问题更加有意义,不但是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形式,也是培养学生创新的起点。

1 唤起问题意识,激发提问兴趣,让学生能问

数学本就源于生活,小学数学中的大多数知识点都是用生活中的实例来进行情景设计,教师首先应该围绕课本中的生活实例营造提出问题的课堂学习氛围,想方设法点燃学生追寻数学问题的欲望和激情,造成其认知冲突,诱发其质疑猜想,唤醒其强烈的问题意识,引导孩子们举一反三,根据课本中的问题联想出新的问题,让孩子有积极提问的兴趣和意识。当学生置身在竞相提问的环境中,表现自己的欲望明显增加,就会努力去围绕教师创设的情境尝试提问。所以,有效的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对于培养和提高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1.1 创设生活化的问题情境

教师应将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产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兴趣。尤其是起始学段的教师,应当重点关注孩子是否能积极主动地提出问题,通过观察、引导,及时肯定学生提出的和别人不一样的问题,鼓励学生大胆、尽量完整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而树立提出数学问题的信心。例如旅游景点购票、超市购物等都是能让学生接受,并能迅速转换到数学问题的生活情境。

1.2 创设悬念式的问题情境

问题意识是人的认知本能。针对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教师可以从创设令学生感到新奇的悬念式问题情境中,诱发学生产生解开问题谜团的强烈意识,产生提问的强烈愿望。例如在《数字编码》的教学中,创设这样一个情境:一位警察在对乘客进行检查时,一眼就认出了一个身份证是假的,从而抓获了一名重要的逃犯。你们知道这位警察有什么诀窍吗?这个问题情境的创设,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思考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警察叔叔如有神助,激发了学生探索数字编码知识的兴趣。

1.3 创设冲突式的问题情境

当一个年幼的人发现了许许多多的“为什么”,并能通过观察、动手实践和思考寻找到这些“为什么”的原因时, 这就是独立思考。而启发学生思考的核心在于教师能否在课堂教学中创设一种离学生生活很近,而又具有矛盾冲突的情境,并将其有意识地、巧妙地作用于学生之中,在他们的心理上造成一种认知冲突,从而产生提出问题、探索问题的意识。如教学《确定起跑线》时,我为学生准备了一段学校开运动会时的视频,在学生看到400米比赛时,一些学生就发现了问题:“为什么100米赛跑运动员都在同一起跑线上?而400米赛跑时却不在同一起跑线呢?”这就是明显的认知冲突引发学生提出问题。在为学生解答了这一疑惑后,学生又提出了新的问题:“那400米赛跑时起跑时运动员之间的距离是多少呢?”这样,一环接一环的学生自主提问就让学生能注意力高度集中的去学习、了解起跑线设置这一问题。

2 创设问题情境,教给提问方法,让学生会问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学会合理提问是学生获取知识,提升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学生有了问题意识,如何正确地问出来,问道关键点上,还需要教师能给学生空间,创设机会,教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让他们学会提问,学会求知,学会创新,不断体验成功快乐。

2.1 引导自主探究,使学生有悟而言

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教学模式。教师要利用学生已有的认知基础,引导学生以旧引新,在学生用旧知识无法解决问题的时候,巧妙、适时、准确地将新问题展现出来,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产生强烈问题意识,通过分析思考和教师引导自主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让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探究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规律,则是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与解决问题、归纳总结知识点的重要途径。如教学《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在巩固运用,内化提升时,设计一个开放性的小组探究活动:给狗狗设计一个长6米,宽4米的长方形活动区域,想一想怎样围最节省材料?把你想到的围法在方格纸上画一画。这时,让学生围一围、画一画,通过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等形式,得出解决问题的4种不同策略。再全班讨论、交流:这几种围法,哪种围法最节省材料?为什么?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通过思考、质疑、讲道理,从而探究出解决问题的最优策略。

2.2 放手实践运用,使学生因惑而思

学生的数学学习往往建立在知识与方法的原有经验上,在进一步探索新的数学问题时,原有的综合知识可能不能解决问题,或者是在运用知识点解题时产生新的感触、新的思考,甚至会遇到一些出乎意料的问题,疑惑与不解也就随之而来,从而主动提出问题。此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学生的疑惑设置问题,让学生思维产生碰撞,提出问题,进而思考与解决问题。如教学《多边形的内角和》时,在学生探究出五边形的内角和之后,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这些五边形的内角和已经解决了,它们都可以分割成3个三角形来研究。那么六边形、七边形的内角和会是多少呢?以谈话的方式让学生提出问题,进而思考方法,在小组交流后再利用分割的方法进行快速验证。

2.3 设计开放习题,使学生有感而发

在讲授新课后设计课后作业时,教师也可以适当设计开放性习题,让学生走出课堂,融入社会,参与社会实践,在实践活动中利用所学知识,提出问题。如在学完了《身上的尺子》后,可出示这样的家庭作业:1、通过查资料或其他途径,了解最早的尺子来源;2、续写《身上的尺子》的故事,还会发生什么呢?你们对身上的尺子还有哪些好奇呢?以此让学生在自己调查的过程中经历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并逐步形成完整的思考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学会独立探究的方法。

3 提供互动平台,营造提问氛围,让学生善问

人的行为是受到意识支配的,都是有思维的,有思考就有疑问,有疑问才有提问。这就需要教师精心创设条件、提供互动平台,在课堂教学中采取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提出问题的兴趣。

3.1 设立“预习问题卡”,养成提问习惯

教师可以在“前置性”学生预习中,指导学生设立“预习问题卡”,让学生记录下自己在课前预习中遇到的问题,养成提问习惯。教师课前先收集问题卡片,将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综合、归类,然后在课堂教学中根据学生的课前提问,有针对性地让学生自己探索、组织学生开展讨论或在教师引导下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而提高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如在教学《千米的认识》时,通过学生课前自主学习,整理了许多很有价值的问题:100米有多长?大约走多少步,用多长时间?学校操场一圈有多少米?大约走多少步,用多长时间?这些问题将对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千米”,体验1千米的长度:1千米大约走多少步,用多长时间?能估计“从学校到家大约有多远?”打下鋪垫。

3.2 建立开放的学习环境,增强提问勇气

增强学生提问的勇气,教师首先要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准确把握学生的思考状态,让学生顺其自然地产生提问欲望。其次,对学生提出的各类问题,教师都要第一时间给予学生鼓励,对于学生提出的与课堂教学无关的问题,教师要耐心地加以引导,不能要求得太多,不能追得太紧,尤其是对那些数学能力偏弱一点的孩子。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还要鼓励学生勇于对教师的讲解及课本上不理解的内容提出质疑,多听听孩子真实的想法,即使是错的。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担任小老师提问指定其他学生回答,在“兵教兵”过程中,教师不可以介入太强,以此维护学生的勇气,调动学生提问的主动性,敢于挑战。

3.3 给予积极的课堂评价,树立提问信心

在实际教学中,学生随堂提出的问题会各种各样、千奇百怪,甚至是漫无边际、与课堂教学毫不相关的。但对于他们来说是经过思考得来的,是严肃的,教师必须给予他们积极的鼓励,帮助学生建立“我能问”的意识,不要打压、训斥,否则,学生那种提问的欲望会被无情地扼杀在萌芽状态。教师可以引入竞争的方法,比如设立多个数学小组,在相同的情况下,看哪个数学小组或者哪位学生提出的问题多,有意义。然后,教师进行科学的评价和评比,激发学生主动提问意识,调动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进而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

“最精湛的教学艺术,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美国教育家布鲁巴克这些精辟的论断,深刻地揭示了数学教学的本质——教学生学会提问。学生学会科学地提出问题,也就是要学会有根据地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而提出“是什么”、“为什么”或者“怎么做”的问题,更是需要学习,需要调查研究与观察分析的。所以,在日常教学中, “唤醒问题意识”、“教学生学会提问”,让学生带着问题走进课堂,带着问题走进生活,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起点,也是笔者今后探讨、研究数学素养课堂的一个努力方向。

猜你喜欢

数学能力数学素养问题意识
构建“卓越课堂”,提高数学能力
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数学课堂教与学研究
关于当下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素养的培养方案
问题意识与专题化教学研究
创设初中数学实验课的意义
浅议学生问题意识培养策略
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素养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问题意识,个性化阅读的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