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企业家精神塑造的经管类创业型人才培养实践教学模式探索

2018-11-05湛泳张勇杰

科教导刊 2018年22期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创新人才

湛泳 张勇杰

摘 要 创新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的加剧背景下显得越来越重要。高校是学生走上社会之前全职学习的最后一站,也因此高校应该注重对学生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以创新能力为培养目标,学校应该培养具有坚实理论基础,具有企业家精神的复合型拔尖人才。

关键词 创新人才 企业家精神 交叉学科人才培养 创新教学模式探索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s.2018.08.034

Abstract The role of innovation in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important in the context of intensifying competition caused by economic globalizatio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re the last station for students to study full-time before they embark on the society. Therefore,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innovative ability. With innovation ability as the training target, the school should develop a combination of top talents with solid theoretical foundation and entrepreneurial spirit.

Keywords innovative talents; entrepreneurship;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training; innovative teaching mode

0 引言

當今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一个国家某个阶段的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该国之前理论创新的积累。随着全球化程度加深,国与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越来越多的人认为综合国力的竞争就是人才的竞争。《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未来教育改革要“坚持能力为重”,高等教育必须“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经管类研究生拔尖人才培养主要是以专业理论教育为主导,这种模式不能有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综合素质结构完整性要求。经管类研究生拔尖人才的培养模式存在的这种问题,其根源是专业划分过细、专业口径过窄,这种专业的分割使原本有着内在精密逻辑关系的专业知识成为“知识孤岛”。

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945年哈弗商学院首开企业家精神教育课程,自20世纪60年代后期,企业家精神教育在世界范围内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理论界关注小企业中所蕴含的企业家精神,着重研究基于企业创业活动中的创新,冒险精神,逐步识别出创业所遵循的一般规律及其影响因素的作用机制,取得了大量开创性的研究成果。柯林·博尔首先提出企业家精神教育理念,主张将第三本《教育护照》用于证明一个人的事业心和开拓技能。企业家精神教育理念,在不同国家、不同高校有不同的提法,例如,英国沃里克大学强调用“企业家精神”和“追求卓越”来培植“乐观向上、敢冒风险、敢为天下先”的各类人才。[1]

国外一些著名商学院很早就开始关注实践教学对企业家精神和创业型拔尖人才培养的关键作用,如百森商学院首创了研究生创业实践课程和本科生创业专业;如MIT要求其所有学生必须至少学有一门实验课程,斯隆管理学院则将管理学、心理学等基础实验作为管理科学各专业的必选核心课程等。就国内研究而言,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末期倡导培养创业型拔尖人才以来,学者对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模式均进行了极具价值的研究(顾秉林,2009;钟秉林,2009)。近年来非常注重对创业型拔尖人才培养的时间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在借鉴国外“项目学习”、“行动学习”等教学理念基础上,国内的经管类专业时间教学开展了富有特色的经济学仿真、企业经营模拟、校内综合实习等教学时间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以南开大学的“跨专业经济、管理和法学复合型人才培养实验”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数学(双学位)实验班”等模式为例,研究国内各个实践教学的方法,适用条件、特点与作用、通过追溯跟踪方法,研究这些模式对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结构的影响,总结我国经管类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2 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2.1 理论知识的学习

不同于现在国内主流的经济学下分专业,以及每个专业指定教材的学习,湘潭大学致力于推进经管融合。虽然国内大部分高校经济学下分很多专业,但其实大部分专业都是在西方经济学宏微观的基础上对于某个方向的研究深度的拓展以及应用,同时随着经济的全球化发展,公司以及工厂的规模越来越大,这就对于在商品生产以及销售中的各部门的协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这种大背景下,商学院对志愿参加项目的志愿者实施经济,管理各专业实践教学的交互融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只有在对基础理论知识牢固掌握的情况下,才能有所创新,才能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对自愿参加者进行分组,每个小组都由学院类顶尖经济,管理类教师交叉授课,同时强调将所学东西运用实践中的能力,每个学生每周都要向学院提交所学知识相关案例的分析,以思考来代替学习,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2 异质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在一定的人才培养理念指导下,把学校自身特点,学生兴趣爱好与社会发展结合起来,拟培养具有自主学习精神,锐意创新能力,包容竞争精神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对于每个学生,在对其意发展方向、兴趣爱好有了具体了解之后,学校都会专门制定基于每个具体学生学习兴趣的发展方案,使得兴趣在创造性思维中的催化作用得到完全发挥。只有在兴趣的引导下,学生才会自身主动去学习,主动去质疑,去思考。同时,在人才的培养上吸收导师制的优点,形成导师监督学生学习进度,对学生反馈的问题进行互动交流。

2.3 激励机制的改革

目前国内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大多都是以考试进行考核,这种以分高定胜负的考核机制无疑使得大家着重于机械式记忆学习,而这对创新精神的培养是致命的。所以应该基于创新为目标探索既能体现研究生对课程所学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又能够反映学生对专业知识运用能力的考核的激励机制。对于课程的考核,商学院采取35%的平时成绩权重(包括考勤、作业、课堂提问、小组汇报等),期末成绩75%,同时对于期末试题最少一道分值30分的论述,让学生自由发挥来论述对该学期本课程的收获也心得。同时,平时成绩既有个人分,也有小组分,来培养学生的协作能力。

2.4 创新精神的发掘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理论知识的学习其实最后都是为了以后的创新實践所服务的,不人云亦云,唯书唯上,坚持独立思考。[2]不僵化、呆板,灵活地应用已有知识和能力解决问题,这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人才。在对理论知识有了全面灵活的掌握之后,最重要的是要对研究生的创新与对传统知识的质疑精神等创新能力的培养。现在我国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以及研究生,不会独立思考,张口就是书上就是这么说的,或者某某某大牛就是这样说的。其实,老师们也不是万能的,教科书也不是万能的。许多科学家对旧知识的扬弃,对谬误的否定,无不自怀疑开始的。所以在第一学年对理论知识的学习之后,构建完全的培养体系来提升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是势在必行的。而创新要求一定的实践经验,纸上谈兵的创新是没有任何现实意义的。[3]商学院通过五个平台的构建来培养研究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1)专业基础实践平台的构建(比如对研究生参与本科生习题课教学等工作)。(2)企业实训平台的构建,通过与一些杰出企业家以及杰出校友的合作,给研究生提供一些创新实践机会(比如参与某些公司内部改革创新的研发以后后续改进过程)。(3)社会服务实践平台。(4)包容竞争实践平台。创新虽然说是我们要第一个发现别人没发现的东西,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同其他人是竞争关系,通过与其他人合作取长补短也可以促进创新。(5)反思教育实践平台的构建,创新要求永不自满,这就要求我们对所得与所失进行反思。这五种平台的构建可以增强研究生创新精神,提高研究生创新能力,这无疑会让他们受益终身。

参考文献

[1] 塔拉.现代教育技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整合与优化[J].国际物理教育通讯,2001(12):18.

[2] 颜正恕,徐济惠.线上线下一体化“互联网+”个性化教学模式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5):74-78.

[3] 曹丹.从“校企合作”到“产教融合”——应用型本科高校推进产教深度融合的困惑与思考[J].天中学刊,2015(1).

猜你喜欢

企业家精神创新人才
时代赋予企业家应有慈善情怀
基于企业家精神视角的农民创业教育问题研究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地方高校实验教学探讨
提高实验动手能力是创新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校全员育人的三级管理体系新探
电子信息类大学生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
创新人才培养理论研究现状及未来研究方向
企业家精神和创始人关系文献综述
技术哲学语境下德鲁克制度创新思想及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