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内涵和特征辨析

2018-11-05刘勇

科教导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

刘勇

摘 要 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核心诉求。明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和特征,是提高其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思政课教学既是教学,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既要受到一般教学活动特点的影响,也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所以其具有社会性、实践性、滞后性、内隐性、长期性和反复性等特征。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学实效性 内涵 特征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8.08.046

Abstract Effectiveness is the core appeal of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o clarify the connota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is the basis and premise to improve the effectiveness. The teaching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is not only teaching, but also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aching should not only be influenced b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general teaching activities, but also follow the general rule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ctivities. Therefore, it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ocial, practical, lagging, implicit, long-term and repetitive.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heory course; teaching effectiveness; connotation; characteristics

实效性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学的核心诉求。明晰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和特征,是提高其实效性的基础和前提。虽然当前对实效性内涵的研究很多,但由于探究视角和理解的差异,实际上很难形成共识。基础性概念认识的“混乱”,一定程度影响到了对当前高校思政课现状的把握、成因的分析以及改进策略的探索。

1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内涵界定的比较分析

对于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可以从不同的维度进行描述和界定,似乎难以获得确切的涵义。对比几种典型的定义,可以看出他们审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内涵的角度存在较大差异,正是因为看待问题的角度不同造成了内涵界定的不同。

例如有研究者認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包括教学要素的实效性、教学过程的实效性和教学结果的实效性。[1]这类定义方式其实并没有回答“实效性”的涵义,而是从教学活动的构成(教学要素、教学过程、教学结果)来讨论实效性的内容分布。同时,实效性究竟指的是结果,还是过程,抑或要素,本身就存在疑问。

有研究者认为,“实效性体现在被教育者的认知、判断和选择能力是否得到最大程度的提高和教育者的教育目的是否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就思政课实效性而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否真正内化为学生自己的思维模式,内化的程度如何并是否可以学以致用。”[2]这种定义抓住了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价值预期和功能定位,但没有体现思政课教学与一般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在实效性上的差异。

还有研究者认为,高校思政课的实效性表现在三个基本方面:一是尊重学生的生命价值,引导学生思想与生命的健康成长;二是着力于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培养;三是在师生心灵互动中教学相长。[3]这种定义,侧重于高校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表现内容和形式,而并非是直接针对“实效性”内涵的解释。

还有研究者提出,要避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仅作为一个熟知的经验性的名称加以随意使用的现象,从而将其定义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指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以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知与行的能力为核心促进其思想品德全面发展的实际效果。”[4]相较于前面三种定义,这种定义抓住了实效性的核心,即实际效果。但是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是否只是体现在“以培养大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知与行的能力为核心促进其思想品德全面发展”,存在一定的定义风险,即可能做不到穷尽所有。其实质也是想要描述出实效性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但实效性的内容和表现形式与实效性其实并非同一概念。

2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内涵辨析

要厘清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内涵,必须首先辨析以下几个概念之间的关系:实效性、教学实效性、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2.1 实效与实效性

《现代汉语词典》对“实效”的解释是“实际的效果”。美国安德森在《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一书中提出,“实效性一般是指组织行为的实效性,指组织目标实现的程度。”[5]“实效性表示组织行为产生的结果和预定目标之间的距离:距离越小则表明实效性越高,距离越大则实效性较低。”也就是说,实效是实际的效果,实际效果的判断标准是预定目标与行为结果之间的差距,即目标的实现程度,实效性就是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这个意义上理解,实效性指向的是结果,而不是目标、要素或过程。同时,实效性与目标直接相关,脱离目标就难以判断实效性的高低。

2.2 教学实效性

“教学是教的人指导学的人进行学习的活动。进一步说,指的是教和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6]教学实效性指的就是教学这种活动所取得的实际效果与教学目标之间的实现程度,即通过教学活动的实施,是否实现了预定的教学目标。因此,教学活动效果的特性,会影响到教学目标实现程度的判断,即教学实效性要受到教学活动效果的特点的制约或影响。

2.3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

思政课教学至少包含两层涵义:其一,这是一种教学活动,其二,这是一种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学兼顾了教学与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特点。因此,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即思政课教学目标通过思政课教学活动后的实现程度。当然这些目标的设定要“根据社会和时代发展的要求”,也可能会有不同的表现方式,但这些因素只是对“实效性”的内容和表现形式、或者对是“实效性”的高低评判产生影响,并不是“实效性”。同时,因为思政课教学既是教学,也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所以,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既要受到一般教学活动特点的影响,也要遵循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一般规律。

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定义为“思政课教学目标通过思政课教学活动后的实现程度”,并不是一般经验的描述,而是跳出从实效性概念以外的种种内容来界定实效性的思维“藩篱”,回到实效性的原点,从“实效即实际效果”的构词本源来界定实效性。将实效性紧密与目标相联系,界定为目标的达成度,实际上是抓住了实效性的本质。同时,强调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活动特征和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有利于进一步明确其实效形成的过程和影响因素,为评判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现状及探究提升策略提供更加全面的视角。

3 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特征分析

3.1 社会性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是在特定社会历史条件下以及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因此必然要受到该社会历史条件和社会环境的制约。社会环境中的各种因素对受教育者思想政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的影响就是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社会性。这种社会性反映到思政课教学实效层面,体现为政治性。政治性指的是思政课教学的实效,要体现党和国家的意志和要求。不仅是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掌握,而是要形成符合党和国家要求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等,提高政治素养、道德素养、法律素养,并指导其行为,认识、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政治性是高校思政课教学實效性的核心体现。

3.2 实践性

知和行是思政课教学活动核心关注的两个方面,我们讲“知行合一”,就是要理论联系实践。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以及思政课教学活动更加强调要将理论学习内容运用于实践,从道德认识到道德行为。同时,实践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途径。思政课教学实效性的实践性特征,指的是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要强调知行合一,不仅是有所知,还要有所信,更要有所行。实践性要求思政课教学过程必须要紧密联系社会生活和学生实践;教学结果要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和检验。因此,思政课教学实效的评价就不能只是书面的考试,还必须采取多种形式考察其思想、情感、行为的发展变化。

3.3 滞后性

培养一个人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功能的发挥不是立竿见影的,作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一种主要形式的思政课教学同样如此。思政课教学对个人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发展的促进影响以及其满足社会需求的作用程度,在教学活动结束之时,并不一定能够立刻体现。教学的实际效果的呈现,需要一定的过程。

3.4 内隐性

思政课教学主要作用于人的思想,谋求思想意识、情感态度等意识形态领域的积极变化,但是这些方面往往并不是直接显现的。即便是可以通过行为来反馈,但这些行为表现的真实性、其与思想意识变化之间的正向关联性,都难以准确判断。因此,这种特性决定了不能采用评价一般课堂教学效果的标准和方式来衡量评判思政课教学的实效。也就是说,不能简单地通过“知道不知道、会做不会做”等来判断学生的思想、情感、意志乃至行为达到了教学目标的预期要求。

3.5 长期性

教学效果决定于教学内容诸因素的相互协调与外部影响的统一。一个人的思想、道德和政治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往往比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需要更多的时间。长期性说明人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也就是说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特别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学目标,并不能在一堂思政课结束之后,就能够得到实现。

3.6 反复性

一定社会对其成员的思想品德要求不仅是多层次的,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还会不断的变动。大学生的个体经验、学校教育与社会环境影响,并非永远保持一致,做到同向同行,甚至在有些时候还会出现明显的矛盾和冲突。这些特征决定了思政课教学实效性具有反复性的特点。可能在某一段时间在某一方面,的确取得了实际的教学效果,但是这种教学效果有可能出现反复,或者消失。认识到思政课教学效果的反复性,对于正确评价实效性的高低具有重要意义。即需要以发展的、辩证的、普遍联系的观点来看待短期思政课教学的实际效果。既不能因为对短期效果的追求而仅仅选择简单的诸如能否答题等方式来检测效果,也不能因为未来可能出现反复或矛盾的发展而否定当下教学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宋进,王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理念和建设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2] 张洪兵,曹延汹.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实现途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3] 李萍,林滨.试谈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三个基本维度[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5(9).

[4] 刘文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涵义初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2):88-91.

[5] [美]安德森.社会环境中的人类行为[M].北京: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88.

[6] 李秉德,李定仁.教学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猜你喜欢

教学实效性思想政治理论课内涵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 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有理数的数学内涵
公安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创新研究
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与策略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艺术探究
基于综合能力测评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卷考试改革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木木相册
五代两宋佛教雕塑的佛学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