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音乐课堂中释放儿童的创造力(下)
——听学、即兴与创作课程
2018-11-05约翰怀特纳著菁译
〔美〕约翰·怀特纳著 梁 菁译
教授儿童听学、即兴与创作的课程
以下练习可以加入任何形式的音乐课程中,比如乐队、合唱班、交响乐团或普通音乐课程。每节课上,可以用5至15分钟的时间来完成练习,具体时间由教师掌握。新的练习或难度较高的练习应该有所铺垫,这些简单的练习能够帮助学生产生创意成果。
第一课
以节奏开始:“拍手、捻指、跺脚”—应答。教师引领整个班级,以简单的节奏开始→增加难度→加入身体敲击→组合音响。
聆听技能,强调听学。教师需要大量示范,以音乐中最基本、最有力的元素—节奏开始。教师可以用击掌、跺脚、捻指的形式,向学生演示简单的节奏型。这一过程不需要复杂的乐器或设备,教师可以敲击一段节奏,然后学生立刻重复。教师也可以用拍手、捻指、跺脚的组合形式来演示节奏,之后学生应进行重复,也可以敲击身体的其他部位,例如拍打腹部、大腿等来制造有节奏感的音响。无论如何,学生只需重复教师的动作即可。在此活动中,教师进行节奏即兴,而学生则注意聆听与听学。这一简单的节奏“响应”活动,就是此系列课程的核心,所用的三种基本工具无非就是手掌、手指和双脚。所用节奏最初可以非常简单,然后慢慢变得热烈而复杂。教师作为示范者,要引领整个班级,并把课程当作一种游戏,让它变得有趣,让全班同学参与进来,让每个人都喜欢节奏!
第二课
学生引领节奏:拍手、捻指、跺脚,由学生引领整个班级。学生模仿教师,即兴创作属于他们自己的节奏,每个学生都应上台指挥。
聆听、强调即兴技能。教师仍然需要不时地进行示范,但此环节主要由学生引领。
教师进行过若干次节奏练习之后,学生就能拥有一定的经验,此时可以由单个学生来引领整个班级。这一课程内容需要一定的准备时间,或许需要一周或更长时间,直到教师觉得学生已经做好了准备。学生的实际情况可能会各不相同,教师可以让学生自愿上台,或者随意挑选学生上台来进行节奏引领。由上台学生即兴创作节奏,其余的人包括教师进行听学,然后模仿节奏。这同样也是“应答”互动,只不过给出节奏的人是学生,而进行响应的是其余的学生与教师。在学生引领之外,教师可以偶尔施以援手,最终目标是让每个学生都有引领全班的机会。节奏及节奏组合没有对错之分,学生只需按一个节奏型拍手、捻指、跺脚即可,其余的人进行模仿,简单又有趣味。教师应该“放开”课堂的控制权,让学生进行引领,这样师生双方都能从中获益。
第三课
演唱简单的韵律:演唱“do re mi”“一二三”或更简单的“la la la”的音调,以不同音高进行响应活动。最开始,教师以单一音高(如do)演唱一段节奏,然后加入第二个音高(如do—re),最终以三个不同音高来演唱。此项活动强调聆听技能,锻炼了学生的演唱能力,同样教师需要进行大量的示范。这时,兴致勃勃的学生会急于进入下一阶段。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不断重复前两节课的内容,复习以拍手、捻指、跺脚为主的节奏练习。
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将以演唱的形式在节奏练习中加入不同音高。教师应该给予示范,从简单的一个音高开始,如“do”或任意大调的主音。在前两节课上,教师已用拍手、捻指、跺脚的形式,创作了简单而易于模仿的节奏型,而这节课不过是在这些节奏型上加入“do”的音高。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创作简单的节奏型,并且将歌唱和身体动作结合在一起,这会非常有意思。这两个练习是前后接续的,其难度不大,即从一个音高开始,慢慢加入更多音高。但是教师需要注意的是,不宜在短时间内加入太多不同的音高。教师应保证练习的难度适中,加入的音高局限在三个之内(如do、re、mi三个)。最后学生能够学会用大调音阶的前三个音级演唱各种音乐型,随后还可加入小调音阶,或是任意的三音组合。活动形式也可以随意组合,例如演唱+跺脚、演唱+拍手及拍手、捻指+演唱等。这一课程的重点在于教师即兴与学生听学,对于每个人来说都会很有趣!
第四课
学生引领演唱:演唱“do re mi”“一二三”或“la la la”的音调,由学生引领整个班级,强调聆听、歌唱与即兴。以单个音高开始演唱节奏型,然后增加到两个音高,最后以三个不同音高结束(do、re、 mi)。在此期间,教师会持续给予示范,但应由学生来引领整个班级,正如之前进行的节奏训练一样。
此时,学生已经能完成教师的任务,他们以单个音高演唱、即兴不同的音型,与此同时仍要继续做拍手、跺脚、捻指的练习。教师应鼓励每个学生参与演唱、引领班级,偶尔可以接过“指挥棒”,但是重点仍在于学生的即兴。同时,让其余的学生听学,模仿同学的即兴创作。这一阶段的课程,在节奏之上加入音高,无疑为学生提供了全新的音响与全新的音乐可能。
更多的课程,更多的可能性
当完成了第一阶段的四门课程,且这些课程成为音乐课堂上自然而然的常规环节时,就已经建立起了音乐课的基本规则,可以接续以下课程:教师以示范来引领整个班级,即兴创作一些简单的乐思,如节奏或包含一至三个音高的旋律。随后,学生进行模仿,或者听学、听唱。然后,学生开始担任教师的角色,即兴创作简单的音型,以供教师和其余的学生模仿,同时进行听学、听唱。
这一系列课程作为普通课程的附加内容进行设计,你可以周而复始不断进行教学,演唱配合跺脚、拍手配合捻指,所有活动都可以任意进行组合,要鼓励学生将表演的音响和节奏型进行即兴、创造以及再次组合。一旦完成教学,就可以摆脱课程原本的顺序进行思考,将所有课程融合起来,自由安排所有活动。同时,给学生更多引领课堂的机会,确保每个学生都能上台指引。
一旦节奏与演唱响应的教学模式确立下来,就可以开始加入乐器,包括小型打击乐器和简单的管乐器,如长笛、竖笛、葫芦丝等。如果教师教授乐队或管弦乐团课程,那么还可以用学生一直使用的乐器来进行演奏。在后续的课程中,学生仍要进行演唱,不过可以辅以乐器演奏。最终,学生仍然需要引领课堂,以简单的节奏型和音型为主,待他们变得熟练之后,可以在演唱、演奏与即兴之中增加一些难度。
第五课
演奏乐器:教师可以在乐队、管弦乐团或普通音乐课堂上,向学生示范如何在乐器上演奏单音,确保学生尤其是初学学生的手势、技术与音高准确。教师在乐器上以单音演奏一段节奏型,让学生进行听学并模仿教师弹奏的内容。这一过程也就是之前所做的“响应”活动,强调学生的聆听与听学能力。教师在乐队或管弦乐团课程中的示范可以在乐器上进行,也可以进行演唱,这对师生都很有好处。教师需要进行大量示范,并且教授学生正确的演奏手法,同时进行检查,如连音演奏法。演奏的节奏型可以来自前面的课程,唯一的区别就是将它放在乐器上演奏。此外,授课过程中还可以结合拍手、跺脚、捻指,以及演唱旋律型等内容。总之,要将学生参与过的活动综合起来。
第六课
学生引领演奏:学生以单音进行演奏,引领全班进行节奏型即兴,让其余的同学模仿刚才的演奏。教师可以偶尔重回讲台,继续给予示范或者引导,但是练习主要由学生负责主持。教师应该确保学生演奏的内容“简单明了”,让他们能够完成演奏,台下的学生也能进行模仿,让全班所有学生都能拥有引领同学进行演奏的机会。
第七课
加入更多音高—加入更多引领者:“do、re、mi”,在节奏型上一次一个地加入新的音高,最终形成由三个不同音高组成的旋律。学生对此进行听学,然后重复教师演奏的内容。当学生习惯并且学会了新加入的音高后,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即兴练习中也这么做。三个音高(或更多不同音高)的即兴练习师生都应参加,有时由教师引领,有时由学生引领,共同培养这一技能。但是,别忘了要继续演唱练习。教师与学生在同一节课上,可以自由选择是用乐器还是歌声来引领班级其他同学。
第八课
唱奏练习:将之前所有练习综合起来,如拍手、捻指、跺脚,或演唱“do re mi”“一二三”“la la la”的音调,或者以“单音—双音—三音”的形式进行演奏练习。当要加入全新的音高、节奏型和节拍时,记得以简单的歌唱和拍手等形式来完成。引入全新的乐思时,教师应该进行示范和引领。最终,学生能够学到大量的音乐表达,并且他们会想要“保存”“记住”这些表达。此时,正好可以教给学生记谱与录音的方法,以便他们能够回放、重听这些音乐材料。新课程进行期间,要不断重温早前的课堂活动,如演唱与拍手等。
作曲:即兴的自然结果
学生持续进行上述练习,最终他们自然会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型与段落,很快教师就能听到学生写作的简单歌曲。学生偏爱的音乐型会逐步变得正式,也会愿意向同学展示他们的小作品。此时此刻,学生就可以从听学与即兴阶段进入创作阶段了。
教师应该鼓励自己的学生创作一些主题或是乐思。①例如,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创作一段悲伤或快乐的旋律,或者为他们的母亲、姐妹、好朋友写上一小段旋律。要为一首新歌寻找灵感,其可能性是无穷无尽的,这要求学生不断地修改自己创作的旋律,直到自己觉得完美或合适。接下来,教师就可以录制学生的演唱或演奏了。此举能够让学生深入了解音乐,也能为他们终生的音乐创造铺平道路。②
你能想象自己举办一场音乐会,上演的全是学生自己创作的作品吗?!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协同合作,创作可以同时演奏的一条或多条旋律,然后为音乐添加和声与复调。之后对旋律进行调整,以便加入更多的乐器或供多人演唱。只要学生开始创作,毫无疑问,他们对音乐的兴趣与热情将与日俱增。从创造性的角度来看,教师将为学生开启一个广阔的新世界,以深远而意义非凡的角度丰富他们的生活,让他们有能力表达自己的观点、抒发情感、阐释思想,而这一切都是通过音乐创造的方式实现的。③
第九课
简单创作: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即兴的内容,创作属于自己的乐句或旋律。在通常情况下,由两个或三个音组成的旋律很容易创作。你或许可以记录这些乐思,也可以让学生用“GarageBand”(一款数码创作软件)等进行录制。在要求学生基于乐思进行创作时,可以加入新学的音高或者改变节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不断回顾即兴练习,记录教师提供的示范材料。
记谱的需要
很多学生都想向别的同学分享自己的作品,让别人试着演奏。所以,此时可以让他们发掘记录自己乐思的方法,不用局限于常规的记谱法。例如,可以用数字“1、2、3”来记录,也可以用“高、中、低”的位置来记录。当然,教师也可以向学生介绍常规记谱法,鼓励学生写下或者“绘制”他们的乐思,让别的同学来演奏这些音乐。随着学生学习的深入,可以不断完善、丰富这些作品。
第十课
听学—即兴—创作:长时间的基础练习,能为学生创作属于自己的音乐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样,教师应该示范写作简单的乐思,与学生分享自己的创意,让学生演唱或演奏其他“小作曲家”的音乐。在学生学会更多音符与技巧之后,要确保他们在即兴与创作中用到这些新知识,提高作品的丰富程度。不过,每节课上仍要不时花几分钟时间回顾最初的练习,确保所有音乐活动对学生来说是轻松、愉快的。
结 论
本文中,我致力于从他人的研究中寻获证据来确证儿童对音乐的喜爱,同时证明音乐是每个人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相信,每个人生来都具有乐感,这在母体中便已存在。音乐也是我们的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有证据显示,远至四万五千年到五万年前,现在的欧洲大陆上的原始人就已有了成型的骨笛,并会共同创造音乐。毫无疑问,音乐已经融入了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作为人生重要的组成部分,音乐理应在学校中取得应有的地位。我们应时刻牢记,学生早已拥有对音乐的爱,音乐课的成果应该深化学生对音乐的爱。音乐教学不该脱离积极的音乐创造以及面向所有儿童的创意活动,应对他们产生激励、启发作用。同时,它也不仅仅是被动的音乐聆听或音乐鉴赏式的学习,儿童应该随音而动,独自或与同伴一起进行演唱、演奏,并拥有创作自己的音乐的机会。倘若儿童通过聆听、模仿习得语言,最终学会创作自己的故事与诗歌,那么他们也应得到聆听乐音,从而学会即兴与创作自己的音乐的机会。作为音乐的创造者,儿童最终能够通过音乐有力地表现自己的感受、创意与情感,待成年之后,他们也将成为表达自如、充满创意的人。
在本文结束之时,我诚挚地希望教师能够教导儿童进行听学、即兴与创作,这些方法无疑可以作为激发儿童音乐创造性的捷径。我也希望这些课程可以在音乐课堂中得到普遍运用,刺激学生的创造性音乐行为,加深他们对音乐这一宝贵的艺术形式的感情。我们都知道,音乐具有改变人们生活的强大力量,自然也会对专业音乐教育者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一名音乐教师,我们应该向学生提供美妙的、情感充沛的音乐经验。或许,通过本文呈现的这些简单的活动,能够唤醒音乐教师沉睡在体内的创造性,无论是儿童或成人,都能借此体验到音乐的创造力量。
注 释
① Wilson,D.(2001).Guidelines for coaching student composers.Music Educators Journal.28-33.
② Stevens,W.(2011).Tapping into creativity: Using composition to energize your studio.American Music Teacher,61,25-27.
③ Ruthmann,A.(2007).The composer's workshop: An approach to composing in the classroom.Music Educator's Journal,93(4),38-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