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琴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应用价值的研究
2018-11-05华志红
华志红
随着社会的进步与音乐教育受重视程度的提高,一般的城镇初中学校都配备了钢琴与电子琴。钢琴因其宽广的音域、优美的音色、控制自如的力度变化,在初中音乐课堂的歌唱与欣赏教学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电子琴虽然在音域、触键的感觉方面都不如钢琴,但是其音色变化丰富,能模拟很多中外乐器的音色;有“预配节奏音型”功能,纳入世界上较为流行的典型的舞蹈节奏音型;能模拟出海浪声、鸟鸣声等大自然的某些声效。以上这些有别于钢琴的独特功能,为电子琴增添了丰富的音乐表现力。
电子琴因其价格适中、携带方便等特点,成为广大学校比较普及的一种乐器。平时,多数音乐教师把电子琴只用于课外社团的训练之中,部分音乐教师把电子琴当作一件摆设放在音乐教室里,甚至有部分学校的音乐教师把电子琴尘封在仓库里。电子琴的种种独特功能,在音乐课堂教学中缺乏很好地开发和运用。据此,如何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适度、有效地运用电子琴有别于钢琴的独特功能来辅助教学,成为一个值得关注的研究课题。下文笔者将电子琴的音色模拟与音乐形象的感知、自动节奏音型与音乐风格的体验、声效模拟与音乐情景的创设三个方面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以探究电子琴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价值。
一、借用音色感悟音乐形象
音色作为音乐的要素之一,在音乐形象塑造方面具有重要的作用。电子琴可以演奏出上百种中外乐器的音色,其丰富多变的音色模拟是钢琴所无法比拟的。因此,借用电子琴模拟多种乐器的音色来辅助音乐欣赏教学,可以促进学生对音乐形象的感知与理解。
(一)音色的“冷暖”与音乐形象的感知
冷和暖最初都不是形容颜色或者音色的,它们是人对温度的一种感觉。然而,音乐情绪的热烈、恬静及不同乐器演奏的不同音色,确实会给人产生一种“温暖”或“寒冷”的感觉。例如,交响诗《沃尔塔瓦河》引子段落的赏析,因为乐曲的速度很快,笔者没有运用唱片音响来展开教学,而是运用电子琴演奏,这样就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放慢速度让学生跟琴演唱,以熟悉音乐主题。此外,电子琴可以在选择合适的音色的同时,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至合适的调高,为学生提供更为灵活的感知体验。
对于交响诗《沃尔塔瓦河》的欣赏,学生一开始是很难理解引子部分所表现的一寒、一暖两个源头的,那如何让学生从音乐中感悟到“寒”与“暖”呢?
谱例1
笔者经过反复思考,想到了电子琴的音色模拟功能,于是利用长笛与单簧管两种乐器不同的音色,分别演奏引子部分的旋律,随即给笔者带来了一种“寒”与“暖”的感觉对比。因此,笔者在教学中选择长笛的音色在高音区演奏引子部分的旋律,让学生体会清澈、冰凉的感觉;再把同一旋律移到中低音区,选择单簧管的音色来演奏,学生经过聆听对比,体会到了一种相对温暖、厚实的感觉。通过电子琴的音色模拟功能,帮助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一寒、一暖两股山泉潺潺而下的音乐形象,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音色的“粗细”与音乐形象的感知
不同种类的乐器具有不同的音色,同一类型的乐器,因其琴弦的粗细与长短、共鸣箱的大小等,也会产生不同的音色。有的乐器音色明亮、纤细,有的乐器音色低沉、粗狂,这种“粗”“细”能塑造不同的音乐形象。
例如,交响音画《图画展览会》中的《两个犹太人》,弦乐在低音区奏出浑厚、粗犷的音色以塑造撒母耳·戈登堡富有、傲慢的形象;加弱音器的小号在高音区奏出纤细、明亮的音色来塑造什缪耶尔贫穷、瘦弱的形象。同样在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中,曲作家充分运用大提琴和小提琴不同的音色来塑造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形象。尤其在“楼台会”这段音乐中,音色的“粗细”变化在塑造人物形象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谱例2
笔者在教学中首先出示曲谱,在电子琴上选择大提琴音色来演奏低声部旋律,选择小提琴音色来演奏高声部旋律,让学生聆听、辨析梁山伯与祝英台的音乐形象分别是由哪个声部的旋律来塑造的?然后,让男生用“la” 音跟电子琴哼唱低声部旋律,并通过大提琴那低沉、浑厚的音色让学生来感知梁山伯的音乐形象;女生用假声“u”音跟电子琴哼唱高声部旋律,并通过小提琴纤细、华丽的音色让学生感知祝英台的音乐形象。学生从电子琴音色“粗细”的变化中,感知到了不同的音乐形象。
最后让学生完整聆听“楼台会”的音频,学生便能从乐曲中大提琴与小提琴时分时合的对答,以及那缠绵悱恻、如泣如诉的音调中,感受到梁山伯与祝英台互表衷肠时的那份悲伤、怨恨、愤懑的情绪。
二、妙用自动节奏音型体验音乐风格
电子琴自带的自动节奏音型非常丰富,包括波尔卡、进行曲、圆舞曲、探戈、伦巴等,均有典型的节奏型,也体现了乐曲鲜明的风格。因此,运用电子琴存储的这些典型节奏辅助欣赏教学,可以帮助学生感知、体验不同音乐的风格特色。
(一)对典型节奏音型的感知是音乐风格体验的基础
电子琴存储了多种舞曲的典型节奏音型,这种功能可以为学生感知不同舞曲的典型节奏音型提供有利条件。学生可以跟着电子琴奏出的典型节奏音型,用心和身体去领略各种节奏的律动,通过节奏音型来体验舞曲音乐的风格特色。
《蓝色探戈》是美国作曲家安德森创作的一首著名的轻音乐舞曲,全曲有两个音乐主题。第一主题使用了欧洲风格的典型节奏:“X X X X X | X X X X X |”;第二主题使用了拉丁美洲风格的典型节奏:X..X X X | X X X X X | ”, 这种节奏类似于“哈巴涅拉舞曲”,其旋律采用大调式音阶,与第一主题形成鲜明对比。可以说,这个主题的旋律舒展、宽广,因而造就了一种飘逸、悠远、幸福、欢乐的音乐情绪。
这一课的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通过《蓝色探戈》感受、体验欧洲和拉美两种探戈节奏的不同风格,因此笔者在教学中做了如下设计。
案例1“探戈舞曲”教学流程
(1)导入环节欣赏一段探戈舞的视频,简单介绍探戈舞曲。
(2)重点赏析《蓝色探戈》,并让学生敲击两种不同的探戈节奏。
(3)学跳探戈的基本舞步,并能在《蓝色探戈》的音乐中表演。
(4)实践与创造:为旋律配上两种探戈节奏。
笔者在上述教学流程的第二部分中,重点让学生感受与体验了欧洲、拉美两种不同的探戈节奏。同时,充分运用电子琴的自动节奏功能,在赏析第一主题时选择欧洲风格的探戈节奏,配上左手的自动和弦与右手的旋律,很有感染力,比用钢琴演奏的效果更好。
在赏析第二主题时,笔者首先从电子琴的自动节奏功能中选用拉美风格的探戈节奏,并启用电子琴自动播放功能,教师则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一起敲击拉美风格的探戈节奏,学生兴趣浓郁。其次,笔者在左手自动节奏的基础上,右手演奏第二主题的旋律,让学生跟琴演唱旋律。由于拉美风格的探戈节奏的衬托,学生听得“很来劲儿”,感受到了第二主题飘逸、悠远、欢乐的音乐情绪。通过电子琴自动节奏功能奏出的欧洲、拉美风格的探戈节奏,学生得到了直观的感受,强化了对探戈舞曲风格的体验。
谱例3
(二)对典型节奏音型的运用利于音乐风格体验的深化
对不同探戈风格的深入体验,不仅需要了解乐曲特定的节奏音型,更需要对不同节奏音型进行运用,促进学生对音乐风格体验的深化。
案例1“探戈舞曲”教学流程的第四部分为实践与创造环节:学生为同一旋律配上欧洲、拉美两种不同风格的探戈节奏,尝试学跳探戈的基本舞步。
谱例4
笔者先让学生边聆听电子琴声边视唱旋律,当学生熟悉了旋律后,运用电子琴的自动节奏功能,分别用欧洲风格和拉美风格的探戈节奏为以上旋律伴奏。学生随着电子琴拍出不同的探戈节奏型,同时自然地随着琴声哼唱起旋律来,身体也不自觉地动了起来。虽然是相同的旋律,但是配上不同的探戈节奏型,音乐的风格也产生了变化。最后,运用电子琴的录音功能,把刚才的演奏进行录音,笔者与一些有舞蹈特长的学生或有兴趣试跳的学生组成搭档进行探戈舞的表演,达到了教学的高潮。本课教学妙用电子琴奏出欧洲风格和拉美风格的探戈节奏音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了两种不同探戈舞曲的风格特色。
三、巧用声效模拟创设情景
电子琴的表现力非常丰富,不仅能模拟多种乐器的音色和多种舞曲的节奏音型,还能模拟风雨声、鸟鸣声等,以及多种打击乐器的声效。在教学时,根据欣赏内容的需要,适度运用电子琴的声效模拟进行情景创设,可以为学生理解音乐、感悟音乐提供帮助。
(一)对大自然声响的模拟与音乐情景的创设
从音乐欣赏的实际与教材出发,运用电子琴对大自然声效的模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情景,不仅可以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而且还能帮助学生理解教学内容。例如,陈怡的无伴奏混声合唱《春晓》,是一首现代派的作品,整首作品充满了人声对大自然声效的模拟。通过电子琴的声效模拟功能,以及创设的特定音乐情景,可以帮助学生达到入情、入境去感受、体验音乐之目的。
案例2“春之声”教学流程
(1)学生吟诵描写春天的诗歌引入。
(2)欣赏黎英海创作的歌曲《春晓》。
(3)欣赏陈怡创作的无伴奏混声合唱《春晓》。
(4)实践与创造:用图谱与声效模拟来表现无伴奏混声合唱《春晓》尾声段落的意境。
黎英海先生创作的《春晓》是一首女声独唱歌曲,学生通过分析,能从音乐缓慢的速度、中弱的力度、平稳的节奏、优美而恬静并略带伤感的旋律中感受音乐的意境。而陈怡创作的无伴奏混声合唱 《春晓》,充满整首作品的“切切察察”声,让很多学生觉得又疑惑又难听,表现出很大的畏难情绪。笔者经过反思,以电子琴对声响的模拟为中介,巧妙地把两首《春晓》串联起来,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在赏析了黎英海先生创作的《春晓》后提问:“你们能从诗歌中感知到诗人模拟了哪些大自然的声响吗?”学生都能说出:“闻啼鸟—鸟叫声;夜来风雨声—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花儿飘落的声响。”笔者启发学生:“除了唐诗中描绘的声响外,对于春天的清晨我们还能联想到什么样的声响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说了各自的联想。
此时,笔者运用电子琴的声效模拟功能,演奏出了鸟鸣的声音、流水的声音等。有的学生自己也随着电子琴的声音模拟起来,表现出极大的兴趣,之后笔者话锋一转,提问:“你们能在下面这首乐曲中听到哪些声效的模拟?”通过设问引入到陈怡的无伴奏混声合唱《春晓》的赏析中。
教学流程的第四部分,是运用图谱与声效的模拟来表现无伴奏混声合唱《春晓》尾声段落的意境。教师将全班分成四组,其中女声演唱的“耶”,由第一、第二两组学生跟着录音来哼唱;男高音声部演唱的旋律,由第三组学生用图谱来表现,大多数学生都能用从高到低的不同曲线来表现旋律的下行;男低音声部的声效模拟,由第四组学生用轻声“打舌”的声音来模拟花儿随风飘落的声效,其中一位学生在电子琴上模拟鸟鸣声与风雨声的效果。
本课教学中,教师两次运用了电子琴的声效模拟功能,创设了歌曲所表达的情景,化解了学生对音乐的疑惑与畏难情绪,帮助学生理解了音乐蕴含的意境。
(二)对京剧锣鼓经的模拟与音乐情景的创设
部分电子琴不但能模拟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还能模拟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的音响效果。在欣赏教学中运用电子琴模拟的京剧锣鼓经,营造出浓郁的京剧氛围,不仅创设了京剧音乐特有的音乐情景,而且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与感悟音乐。
案例3“走进京剧”教学流程
(1)导入:教师用电子琴演奏京剧锣鼓经“四击头”,学生练习京剧锣鼓经“四击头”。
(2)介绍京剧的相关知识。
(3)欣赏京剧《铡美案》选段《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京剧《穆桂英挂帅》选段《我不挂帅谁挂帅》。
(4)学唱歌曲《唱脸谱》。
本课教学由京剧的锣鼓经“四击头”引入。四击头也称四记头,由大锣在小锣和钹的配合下共击四记而得名,用以配合剧中人的亮相等动作。笔者在电子琴上奏出了一段京剧的锣鼓经“四击头”, 让学生边聆听边思考:电子琴模拟了哪几种中国民族打击乐器的声音,你能从中联想到我国的哪种戏曲?当学生基本能听出大锣、鼓、小锣、钹等中国民族乐器后,让学生再次聆听,并用击掌的方法来感知其基本的节奏。此时,笔者出示四击头的锣鼓经:“大台 | 仓 — |仓 七台 | 仓台 七台 | 仓 0 ”,其中“台”代表小锣,“七”代表钹,“仓”代表大锣,“大”代表鼓。之后让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来模拟大锣、小锣、鼓、钹的象声词,笔者在电子琴上演奏四击头。演奏完后,笔者表演的一个京剧亮相动作,引发了学生的笑声,同时顺势向学生介绍了京剧武场的知识。
本课的导入环节,运用电子琴模拟的京剧锣鼓经的声响,并让学生用象声词模拟锣鼓经的节奏,学生感到非常有趣,课伊始,趣已生。这样的情景创设,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还为京剧文武场面的介绍做了良好的铺垫。
综上所述,经过笔者的教学实践研究发现,充分发挥电子琴的特色,运用电子琴丰富的音色模拟功能,可以提升学生感知音乐、理解音乐、表现音乐的能力,也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素养。当然,在初中音乐欣赏教学中,并不是每一节课都需要用到电子琴,要根据欣赏内容的需要,适度、有效地辅助运用。希望电子琴能让我们的音乐欣赏教学如虎添翼,充分凸显其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