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
2018-11-02邓小玲
邓小玲
【摘要】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到民族发展振兴的永续大计。特别是在我国高度倡导乡村振兴的关键时刻,要充分研究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思路,深挖乡村天然、文化资源,形成切实可行的永续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强国梦、复兴中国梦。
【关键词】生态文明 乡村振兴经济发展 【中图分类号】F323 【文獻标识码】A
2018年5月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着重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这一方针将成为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重要依据。生态兴则文明兴,很好地诠释了生态的基础J生、根本性作用。遵循生态文明建设宗旨,对当前乡村振兴“绿水青山”可持续发展具有相当重要的指导意义。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这是经过历史实践证明和检验的,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所包含的一项重要内容。
生态环境是乡村振兴之“根”
对于乡村生态环境既要重点保护,又要让其充分发挥“根”的作用。高度重视保护生态环境,反映了我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社会发展观念的升级,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以破坏要发展的时代已经终结,国家已经明确提出生态环境保护的目标,这关系到后世的子子孙孙,关系到国家的根本,也是下一步乡村振兴的重要任务。除此之外,还要充分发挥生态环境“根”的作用,汲取营养,输送养料。除了充分利用农业满足人民日常生活需要,还要充分利用各种可循环资源,比如空气、冰川、河流、各种生物资源等,产生价值,服务人民。因此,在我国实施乡村振兴的过程中,要充分做到以下几点:
加强监管,保护自然。乡村振兴首要的任务就是保护自然,其中包括保持自然原貌、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地形地态,遵循自然规律。任何影响、破坏自然的行为,都需要审慎操作,需要经过慎重的研究决定,而不是肆意、任性的作为。对于自然环境的改变行为需要社会多方力量的监管,绝不给为了私利而破坏生态环境的团体和个人留下可乘之机。保护环境就是保护自己,保护种族的延续,保护赖以生存的地球,其它所做的一切才会有价值、有意义。
做好规划、计划,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要维持自然生态环境健康。维持现有自然生态环境,持续加强修复被破坏的环境,不断恢复自然生态原貌。运用科学发展观合理规划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乡村振兴需要从当地居民生存生产能力着眼,结合因地制宜原则,规范自身生产生活行为,避免出现过度开采、滥砍乱伐、随意倾倒生活垃圾等不文明现象。生态文明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与发展进程中的产物,引导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使人们在敬重自然、感恩自然的同时,能用科学技术及先进生产工艺,展开农业生产经营活动,降低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几率,使乡村农业文明建设事业得以优化发展。
将乡村生活、生产融入自然环境循环体系,实现资源升级,减小对自然的损害。人类的生活和生产过程会有很多产出,简单的人的生理产出可以融入到整个自然的循环之中,对环境的污染损害比较小。然而,生产过程产出就要复杂得多,有很多产出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是破坏性的。对此,应该坚决升级优化、退出或取缔。从历史来看,无论是切尔诺贝利核泄漏,还是海湾战争原油流入海洋,要修复由此造成的危害,时间是漫长的。而科技的发展已经多次证明,任何资源都有清洁的可替代品,以损害自然环境换取的发展成果,将来会被证明是极为不值得的。
通过资源升级,将生产、生活融入到自然环境循环体系之内,形成循环经济,从而减少对自然的损害。这依赖于科技的进步和人类生活观念的转变,减少对环境的破坏,使用对自然无损害或损害较小的商品,对生产环节进行监控,任何破坏自然环境的行为都要进行严厉打击。以此来实现生活、生产与自然循环的有机融合。
乡村振兴的生态文明发展模式
乡村振兴要依托文明发展,选择文明、健康的发展道路,采用文明、健康的发展手段,创建文明、健康的生活生产方式。其本质在于变通,改变过去的发展模式,转变乡村百姓落后的发展理念和思维模式,共建新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十九大报告提出“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开启国家建设新征程,其中乡村振兴作为国家建设重要一环,需积极响应生态文明建设决议,以此为契机优化乡村以往管理体系、发展模式、居住环境及经济体系,使“美丽乡村”建设计划得以有效落实,凸显生态文明建设作为乡村振兴重要内涵的现实意义。
构建以生态文明为理念的乡村振兴发展模式。乡村振兴就是要调动政府和百姓的能动性,形成发展共识,共同出谋划策,选择更清洁、高效的发展模式。政府需要加大宣传力度,让老百姓真正认识到生态文明发展的必要性。为了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社会各界积极响应,调整建设发展规划,引导我国开启可持续发展新篇章。其中乡村作为生态文明建设重要一环,需通过加强宣传使乡镇居民明晰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及必要性,从思想上扭转落后的发展理念,转变以往粗放式、无计划性乡村建设常态,引导人们用生态文明理念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融合乡村生态文明发展与经济振兴。以破坏环境换经济发展是一种狭隘的观念,无异于杀鸡取卯、涸泽而渔。转变发展理念,深刻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内涵,对乡村发展进行深度规划,充分考虑未来社会发展趋势,制定长期发展纲领,将文明健康发展模式与乡村振兴有效协调融合。在传统乡村建设与发展理念中,人们更加看重经济收益,通过开垦荒地、滥砍乱伐等粗放式建设方法获取收益,同时也导致乡村自然环境变得极为脆弱,以及水土流失、山体滑坡、泥石流、土地肥力流失等问题层出不穷,凸显乡村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为有效缓解该矛盾,乡村经济建设需与生态文明建设有机融合,结合实际找到二者协调统一之处,在保护乡村自然环境的同时,达到提高经济收益的目的。
生态文明结合文化发展模式有无限潜力和巨大创造力。生态文明理念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也属于一种文化形式,为此需将其与乡村文化建设相融合。向文化要效益,向文化要可持续性发展。文化发展包含的范围很广,深挖潜力无限,创造力无穷。最显而易见的发展模式是乡村旅游、民俗文化村等,除此之外,还有很多的结合与发展方式。诸如艺术创客乡村、科技创新乡村等模式都可以借鉴,借助乡村周边城市发展潜力,打造环境幽美、经济适宜的高创意产业、高科技孵化产业。生态文明结合文化发展模式将成为未来社会发展的主流。科技的进步将会让人类的发展更加健康、高效,未来的社会将会与自然更加协调地融合在一起。
生态文明发展与社会建设相融合。当前乡村亟待解决污水净化、土地污染防治、生活垃圾处理等问题,这些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的“拦路虎”与乡村社会基础建设体系缺失存在直接关系。为此,乡村需结合自身发展实际做好基础建设工程,为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目标奠定基础。
综上所述,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我国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要充分发挥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在保护乡村自然环境同时为其开辟更加优化的经济建设路径,通过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宣传力度,将其与乡村文化、经济及社会基础建设相融合,使生态文明建设得以渗透至乡村建设各个环节,助力我国乡村建设事业稳健发展。
(作者为广西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