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学强化知识实现课堂减负不减质

2018-11-02何燕

广西教育·A版 2018年8期
关键词:课业负担减负初中地理

何燕

【摘要】本文从调动多种感官、采用多种形式、动静结合相调节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实现课堂教学减负不减质。

【关键词】课业负担 初中地理 减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8)08A-0059-02

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得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的中小学生的身心负荷超载,不但阻碍学生的学习进步,甚至还可能会伤及学生的身心健康。课堂是学生学习活动的主要场所,从课堂教学入手减轻课业负担是简单有效的方式。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接受、掌握的知识越多,说明效率就越高,他们的课业负担自然就会减轻。而科学强化知识是高效课堂必备的条件之一。如何在课堂上科学有效地强化知识呢?笔者谈三点做法。

一、调动多种感官,扩大接收渠道

人体从外界获取的信息中,有80%以上都来自感觉器官。据美国哈佛商学院有关研究人员的分析资料表明,人的大脑每天通过五种感官接受外部信息的比例分别为:味觉1%,触觉1.5%,嗅觉3.5%,听觉11%以及视觉83%。由此可知,在课堂上如果只是教师讲学生听,只动用了学生的“听”这一要素,大部分信息只能通过听的渠道获得;但如果教师指着图讲给学生听,学生的感官要素中“看”和“听”就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信息输入通道就不仅仅是“听”一个渠道了,还增加了“看”这个渠道,而且从“视觉”这个渠道上获取知识,学生不但不易疲劳,还能为想象留出充分的余地。当教师指着图讲,学生边看图边听老师讲解后,再加上同桌互考、教师检测强化这两个小环节,那么动用的接收渠道就有“看+听+想+讲+做”等五方面,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无形中就扩大了很多。教师只有引导学生将身体的各种感官参与到学习中,扩大接收信息的渠道,才能达到在有限的时间里接收更多的知识的目的。下面以地理课《俄罗斯》为例,探讨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扩宽知识接收渠道,强化知识点。

在这一课中,俄罗斯的位置、主要山脉、河流是教学的重点,对于这部分内容的教学教师可以这样处理:第一步,从展示的俄罗斯疆域图中用问题引导学生找出俄罗斯濒临的海洋、经纬度位置。学生边“看”地图,边“想”着老师提出的问题,在图中寻找答案。如此就充分调动了学生“看”和“想”这两方面的感官。第二步,在学生完成看图之后,教师要求同桌之间相互交流看法,这又调动了学生“看+想+听”这三方面的要素,即“看”同桌的答案,“想”存在的异同,“听”同桌的解释。虽然在第二步要素里,“看”和“想”这两个要素和第一步的“看”和“想”似乎相同,但是二者的对象是不同的。第一步的对象是地图,侧重点在于寻找,第二步的对象是同桌的结果,侧重点在于和自己寻找的结果进行对比。第三步是在空白图里标注相关的地理信息并讲解。这样做的目的是对学生进行流程性检测,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经过这三个步骤后,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出在俄罗斯的位置、主要山脉、河流这些内容的教学里,一共调动了“做+看+听+讲+想”五个要素,这样学生接收知识的渠道就得以扩宽,接收、掌握知识的量自然就会增加。

二、多种形式强化知识,照顾不同层面的学生

在一个班级里,学生对不同信息的接收方式是不同的。美国马里州克威市特定诊断研究会对美国、香港、日本的5300名学生进行调查发现,37%的学生主要通过触觉学习,34%的学生通过听觉学习,29%的学生通过视觉学习,可见人们接收知识的方式有较大的差别。如果教师只通过一种形式传递知识,那是对学生的不公平。教师要引导学生使用自己擅长的方法扬长避短进行学习。下面介绍几种笔者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高效学习的方法。

(一)图文结构表达:图形+文字

MS-EEPO学习方式中的图文结构表达是图形与文字相结合的一种表达形式。包括:逻辑框架图、树状结构、气泡图、线状结构、鱼状结构、师生自己创造的变式等,它具有多向度、开放性、合作性等特点,团队成员可以同时操作。如图1就是用图形+文字的形式表达一年中地球上太阳直射点的变化情况(图中的箭头就是太阳直射点在一年中运动的轨迹)。

在学生还没开始使用图文结构表达时,教师最好使用图文结构式去表达上课的内容,这样,使用了一段时间图文结构式表达上课后,学生就能逐步使用图文结构表达自己所想的内容了。在学生能熟练运用基本式来表达后,教师就要鼓励他们根据教学内容和自己的特长,选择自己喜欢的形式表达、呈现学习成果。

对学生而言,同一个知识点,不同的图文结构表达有助于他们选择自己认为是最好的掌握方式来学习,而且通过小组间相互交流不同的图文表达,使得学生的思维得到发散,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进而做到了做中学、活动中学,避免空想、空讲的现象发生。

(二)情景故事:知识+故事

研究表明:遗忘是由于没有可依赖的回忆线索造成的。一个单元符号(文字、数字符号)需要2.9秒才能记住,如果变为线条只用1.8~2.2秒,变为图形、图表只需要0.8~1.2秒,变为具体情景则只需要0.4~0.6秒。另外,记忆过程越生动、越有趣、越夸张,记忆效果就越牢固、越持久。多少年来,人们在学习和工作中习惯运用的记忆方法,无论是机械记忆还是理解记忆,大多数情况都是大脑左半球负载,右半球则闲着,或者只有被动的辅助和衬托作用,因而未能充分发挥大脑右半球负担形象记忆功能的作用。情景故事就是充分挖掘大脑右半球储存形象记忆的功能,使两个半球在记忆时共同发挥作用。这样提高的记忆效率并非只是一倍,通常是5倍甚至50倍。因此,教师如果善于把单一、枯燥的文字、符号、数字、图形进行分解,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通过情景转化为图形或编写成有趣的故事情节,利用夸张的情节或大胆的想象来加工所记的知识,就会给大脑带来强烈的刺激,从而获得深刻、持久的记忆。如在教学地球的三个半径时,笔者就是利用情景故事的方法让学生轻松记住三个数字。首先将极半径6357、赤道半径6378、平均半径6371三个数找到谐音:极半径6357是庐山武器、赤道半径6378是庐山齐发、平均半径6371为庐山起义。数字用谐音记忆后,再编写一个小故事来记住这几个半径的位置:庐山有一群人做生意赚了钱,一起发财了(6378庐山齐发),后面因为分配不平衡(平均半径是斜的),有人就起义了(6371庐山起义),最后手里有武器(6357庐山武器)的人成为最高统治者(极半径的位置是最高的)。

三、动静结合,相得益彰

人的专注时间是有限的,如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专注的时间只有7~8分钟,初中生专注的时间8~12分钟,如果超过这个时限,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为了保证学生的学习专注力,提高学习效率,教师要采用动静结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到了一定的时间就要动静转换一下,让学生换一种学习状态来学习,这样就不至于产生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进而始终保持旺盛的精力和浓厚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讲的动静都是生理学上的动和静。什么是静中学呢?静中学是安静地坐在位置上听教师讲解、看书自学、独立思考等。专注力强的学生采用这种学习方式能够接收较多的知识,但是专注力相对较弱的学生,其注意力很容易分散,容易导致学习成绩参差不齐,体现不出学生的主动性。那么是不是就可以彻底抛弃这种教学模式呢?答案是否定的。因为学生在安静的状态下独立学习,能够形成对事物的独特见解。动中学是指学生在躯体活动的状态下学习。如写一写练习、同桌之间相互讨论,小组活动、课堂游戏……在这些学习方式中,学生的躯体都在运动,动动手、说说话,甚至是动动脚,走出位置进行小组活动或者课堂游戏。动中学有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培养学生的沟通交往能力。但是开展这种学习的前提是学生必须对将要开展活动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和掌握,形成自己独到的见解。也就是说动中学是在静中学的基础上对知识的深化和运用。有了静中学的基础,才会有动中学的腾飞。例如,在学习《中国行政区划》时,新课标要求学生掌握中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简称和省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先让学生独立看书,思考如何记忆这些内容,这就是静中学。在学生有了自己独立的记忆方法后,教师再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就是将原先的静中学变成动中学。接下来教师可以组织一些小比赛,让学生在动中学中充满竞争性,变得更加激烈。这样,经过三个步骤的学习,中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简称和省会名称等知识点已经深深印在了学生的脑海中。

科学施教才能切实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把学生从单调枯燥的学习氛围中解脱出来,从而使学生的个性得以发展,使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以提高。同时,也對促进教育教学改革与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进而促进素质教育的有效实施,实现减负不减质的教育目标。

(责编 林 剑)

猜你喜欢

课业负担减负初中地理
减负背景下学困生课业负担问题反思
刍议初中地理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策略
切入学生生活构筑地理生活化课堂研究
“过重课业负担”是概念,还是判断?——针对“过负”概念及其直接目的的探讨
构建和谐课堂减轻课业负担
“轻负提效”大家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