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过程系统化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探索与实践
2018-11-02韦伟朱俊陈琳琳
韦伟 朱俊 陈琳琳
摘 要 根据应用型本科教育人才培养的定位,分析软件测试行业现状,提出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思路。通过专业课程及相关配套改革,全面提升行动体系建设,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的软件测试人才。
关键词 应用型本科教育;工作过程系统化;软件测试;教学模式;软件测试实验室;实训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08-0074-03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Working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in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A Case Study of
Cultivation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in Software Testing//WEI Wei,
ZHU Jun, CHEN Linlin
Abstract According to the orientation of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status of software testing situation and puts forward the new idea of the reform in teaching mode based on working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By the reform of the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nd related supporting activities, the action system construction is fully promoted, in this way we can cultivate talented sustainable persons who can meet the need of the society development.
Key words application-oriented undergraduate education; working process systematization; software test; teaching model; software test laboratory; practical training
1 软件测试行业现状及趋势
随着我国软件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对软件质量的逐步重视,软件测试行业发展迅速,已逐步拉近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正在成为我国的一个新兴产业。尤其是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的兴起,原来以硬件为主业的跨国企业在加速向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转型,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也开始结合互联网优势升级或创新商业模式,来自各行各业的、越来越多样化的软件产品向软件测试人员发起了巨大的挑战。
2016年51Testing软件测试网的调查数据显示(图1),与历年数据对比,测试人员与开发人员的比例仍以1:3为主,但1:4及以下(如1:3、1:2、1:1)的占比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而1:5及以上(如1:6、1:7)的占比呈上涨趋势。这说明,与国际公认的行业标准1:1相比,我国的软件测试人才缺口越来越大[1],软件测试人才的极度短缺将成为制约我国软件产业发展的瓶颈。
因此,作为人才输出主力的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求的大批高质量软件测试人才,已成为现阶段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2 应用型本科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定位
H.w.French提出的“职业带理论”,根据工作岗位所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比重,将技术人才划分为技术工人、技术员和工程师三个系列。如果将职业带和人才类型对应,技术工人相当于技能型人才,技术员相当于技术型人才,工程师则属于工程型人才[2]。由于未来人才知识能力结构的复合与分化,三个系列人才的边际也日趋模糊,复合型人才由于兼具两种人才的特色优势,将越来越受到社会青睐。
2014年3月,教育部提出将600多所地方本科高校向应用技术、职业教育类型转变的改革方向,积极推进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满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需求。在这些高校转型后的人才培养分工上,地方新建的本科院校(含独立院校)主要负责培养处于本科层次的工程型与技术型人才,高职院校则主要负责培养技术型与技能型人才。
从2016年软件测试从业人员的学历分布来看,本科占68%,是软件测试行业的绝对主力。因此,应用型本科应更加重视和加大对软件测试人才的培养力度。
从图2所示2016年软件测试从业人员职位分布来看,虽然软件测试细分出很多不同的岗位,但是软件测试从业人员特别是应届大学毕业生,还是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基础通用型岗位上,高精专软件测试人才十分稀缺。这说明目前学校开设的课程相对比较基础,学生毕业时能够适应的岗位有限。
从图2数据的对比还可以看出,2016年有两个岗位的数据变化相对较大,其中测试组长岗位的比例下降8%,测试部门经理岗位的比例上升6.7%。这一升一降,一方面是测试部門经理职位比例增多,表明软件测试工作的重要性在不断提高;另一方面表明测试组长经过锻炼后可成长为测试经理,软件测试工作具有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因此,在软件测试人才教育中不仅要重视单项专业知识技能的培养,还要重视后续职业发展能力的培养。
3 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的应用
姜大源教授的“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是指以典型的、真实的工作过程为基础,解构传统课程,从学科体系中提取适度够用的知识,与工作过程结合重构课程内容;通过对三个以上由易到难的工作过程进行课程的整体化设计,从原来零散的以工作过程为导向转为工作过程系统化;通过系统化的逻辑设计,不仅使学生能自如应对所学的工作过程,而且能使学生在此基础上掌握完整的思维过程,从而获得一种迁移能力,进而从容应对超出所学内容之外的全新的工作过程,实现自身未来的可持续性发展。
近年来,工作过程系统化在职业教育领域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且卓有成效。职业教育不是不要理论知识,而是对知识进行了筛选,改革了知识获取的途径。普通高等教育注重学科体系,通过“学中做”,对原有的概念加以升华、推理,获得新的技术发明或科学发现,这是一种从规则到案例的方法,其知识获取的路径是“无形—有形—无形”。高等职业教育注重行动体系,通过“做中学”,获得一定的规律,从而在新的情境中实现迁移,这是一种从案例到规则的方法,其知识获取的路径是“有形—无形—有形”[3]。
由于职业教育的“职业”特色,学生就业岗位明确,针对性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效果明显;而在应用型本科教育中,要切实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开展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改革也是一种有效的途径。但应用型本科教育又不同于高职教育,其培养的学生在就职岗位及后续发展上,都应该提高层次、广度和要求,从而满足社会的不同需求。
因此,可以结合普通高等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两者的特点,通过“学中做”“做中学”、提炼升华,进而获得新的技能和发现,即其知识获取的路径是“无形—(有形—无形—有形)—无形”。在这一过程中既通过工作过程系化教学模式提升了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又锻炼学生的自我学习、归纳和推理能力,有助于后续的职业发展。
4 应用型本科软件测试方向人才培养的改革思路
从某种意义上讲,软件项目是否能如期完成,不仅取决于开发人员,更取决于测试人员。因为测试人员往往需要完成产品线上多个子产品的测试工作,测试范围涉及文档、代码、平台环境等多个对象,手工功能测试、性能测试、易用性测试、安全测试、自动化测试、云端测试与众包测试服务、移动APP测试等多种测试技术。后期功能测试工作一般要求自动化,而且需要开展性能、安全等多個测试项目,工作挑战性和难度并不逊色于软件开发。
因此,培养符合社会需要的软件测试人员,仅在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软件测试技术”“性能测试”及“软件测试过程管理”,泛泛地讲解软件工程知识、主流自动化测试软件(如Quick Test Professional、LoadRunner等)是完全不够的。同时,仅意识到教学内容的改革,而不重视教学方法和教学配套的改革,也是不行的。
目前的测试人才培养方案中,开设的专业方向课程较少,采用的项目式教学虽然基于工作过程导向,但相对零散,学生在遇到实际问题时还是无法运用所学解决问题。因此,通过对现有测试人才培养方案的分析,结合软件测试技术及对人才需求的现状,拟定以下改革措施。
分析软件测试工作过程及技术,重构专业方向课程体系 首先,调研分析软件测试岗位群中共有的工作过程,确定其工作任务是围绕检测软件产品质量展开的。通过走访与目标岗位对应的区域内有影响的企业,召开座谈会,调查和汇总典型工作任务,确定学习领域并依据学习的难度对工作任务进行排序,设计相应课程。
由于学校实行大类招生,学生在入校时均为计算机大类,一年后根据其兴趣意愿选择专业及专业方向,因此将软件测试方向的课程实施划分为四个阶段[4]。
第一阶段(1~2学期)主要开设社会通识课、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完成基础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通过“专业导论”“职业生涯与发展规划”,将专业方向、企业文化与职业发展结合,并通过组织学生到企业活动,让学生对软件测试行业产生感性认识,以促进学生提高专业学习兴趣,为后续选定专业方向打下基础。
第二阶段(3~4学期)增加专业课,完成专业平台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将各典型工作任务中共性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提取出来,组成“软件测试基础”“软件测试过程管理”等专业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平台课程,通过对这些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对软件测试技术、方法、流程及过程管理有初步认识。
第三阶段(5~6学期)增加专业核心课及实训课程,完成专业核心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通过“应用软件测试”“敏捷测试”“自动化测试”,由具有企业任职经验的教师或邀请企业工程师任教,将IT工作室承接项目或企业的真实测试项目引入理论和实践结合的课程中;在“应用软件测试”“自动化测试”课程中引入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构建三个以上由易到难的学习情境,通过比较学习的方式,实现迁移、内化,进而使学生学会思考、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
第四阶段(7~8学期)增加综合实训课程,完成集中实践领域课程的学习。通过“软件测试综合实训”课内实践及顶岗实习,接触企业真实项目,实现项目与实习工作的有效对接,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和岗位适应能力。同时总结之前自己所掌握的理论和实践知识,完成毕业项目的设计、开发与测试。
最后,根据学习领域课程对应的典型工作任务分析结果,说明每一门学习领域课程及平台课程的主要教学内容和要求、技能考核项目与要求、学习难度以及建议课时数,就形成软件测试方向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
引进企业资深测试工程师,建立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实施者和引路人。邀请企业的工程师来授课,固然能够给学生带来最新的技术和资讯,但实际效果可能会因为工程师授课经验、授课方式以及对学生基础、前序课程了解程度的不足而大打折扣,因此,引进和培养具有企业工作经历的自有教师是最佳选择。同时,要求教师经常参加全国各地举行的关于软件测试的培训学习及经验交流大会,及时把握测试技术动态及发展趋势;进入企业挂职锻炼,切实了解工作过程开展情况,积累教学案例。在具体实施时,可以由三类师资(自有教师、自有工程师、企业工程师)分别完成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以及实训,充分发挥各自长处,又能相互补充。
完善软硬件配套,建立模拟企业的软件测试实验室 课内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固然能给学生带来解决工作问题的体验,但对学生职业发展能力、综合能力的培养和锻炼毕竟有限,拟采用完善教学配套、开展工作室活动的方式来解决。
2017年新建的软件测试实验室是按照企业的工作氛围和环境来设计和建设的。它是课内教学任务实践的场所,也是学生课外活动的工作室。该工作室模拟软件公司的测试部门进行工作,由有企业工作经历的教师担任测试经理,目前主要针对PC端和移动端的项目开展软件测试工作。根据工作流程,将学生分为若干小组,以小组为单位完成项目测试。每个小组由一名测试组长、2~3名测试员、一名质检组长和一名质检员构成,定期进行角色轮换。测试项目最初可来自课程实训项目、IT工作室开发项目,后续将尝试引入企业真实项目。此外,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软件测试竞赛,锻炼和积累实战经验。
由于学生在开展工作时已系统地学习了测试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并在“应用软件测试”“自动化测试”课程中体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的情境,完成了工作任务,因此可以将所学知识真正运用于实践中,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从“学校人”到“企业人”角色转变的适应性[5]。
5 结语
综上所述,当前软件测试人才紧缺,如何消除高校教育和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职业教育中广泛应用的工作过程系统化教学模式给出一个示范。但应用型本科教育与高职教育有一定的区别,因此,如何将该教学模式更好地借鉴和应用到现有的教学体系中,充分发挥其优势,开发课内外资源,培养出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51testing软件测试网.2016年第十届软件测试现状调
查报告[EB/OL].[2017-10-01].http://www.51testing.com/
html/09/n-3719209.html.
[2]黄波,于淼,黄贤树.职业带理论与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J].职业技术教育,2015,36(1):23-27.
[3]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关于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开发的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66-70.
[4]张毅.“二并重三结合四能力”高职软件测试人才培养模式实践探析[J].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6,25(6):34-37,46.
[5]刘东旭,王善勤.浅析软件测试流程在高校软件测试工作室中的应用[J].攀枝花学院学报,2016,33(5):4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