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13例颅底软骨肉瘤的影像学表现及误诊分析

2018-11-01张春郭灵红陈玉雷

健康大视野 2018年14期
关键词: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张春 郭灵红 陈玉雷

【摘 要】 目的:探讨颅底软骨肉瘤(Cranial base chondrosarcoma,CBC)的影像学特征,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CBC的影像表现。术前行CT检查者10例,8例行增强检查;行MR检查者9例,6例行增强检查。其中5例同时行MR与CT检查。结果:(1)13例CBC中,鞍上向鼻腔内生长1例,鞍旁3例,枕骨斜坡旁3例,颈静脉孔旁2例,舌下神经管区2例,桥小脑脚区2例。肿瘤大小不一,最大者约5.5cm*7.8cm,最小者约1.4cm*1.2cm。 肿瘤呈不规则形8例,圆形或卵圆形3例,浅分叶2例。边界清楚3例,周围骨质破坏6例。(2)8例CT平扫呈稍低密度,5例伴钙化,2例呈稍高密度。(3)MRI平扫 T1WI 8例肿瘤主体呈低信号, 3例见少许出血灶。8例肿瘤T2WI呈等高信号,4例高低混杂信号,1例等信号。5例DWI高低混杂信号。 (4)增强扫描5例病灶动脉期不均匀强化,2例明显均匀强化,4例周围组织侵犯。结论:CBC影像表现具有一定的特点,好发颅底软骨结合处,CT常伴钙化,MRI T2W混杂、偏高信号;当肿瘤发生于颅底骨结合处且均匀一致强化时,DWI呈高信号,有助于诊断CBC。

【关键词】 软骨肉瘤;颅底部肿瘤;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中图分类号】R249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5-0019(2018)14-263-01

本文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确诊的13例CBC的临床表现,影像学特点、病理特征及误诊分析。旨在为CBC的影像诊断提供帮助。

一、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5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经手术病理确诊的颅底软骨肉瘤13例,男8例,女5例;年龄35~75 岁,中位年龄57岁。病程6~18月。13例中10例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其中4例表现为三叉神经受累症状,偶感面神经麻痹,2例表现为听觉功能下降,3例表现为眼球运动障碍。术前行CT检查者10例,8例行增强检查;行MR检查者9例,6例均行增强检查。其中5例同时行MR与CT检查。

二、影像检查方法

1.CT检查:10例采用德国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64排螺旋CT机检查,增强扫描以肘静脉3.5ml/s流率注射非离子碘对比剂80ml,注射后15s、55s分别行动、静脉期扫描,并行冠、矢状位三维重建。

2.MR检查:9例采用德国Siemens Trio Tim3.0T MR扫描仪,依据不同扫描部位(包括头颅、颅底、耳部)行相应部位的常规T1WI及T2WI的横断位、冠状位及矢状位检查;肘静脉注射钆喷酸葡胺行增强扫描。

3.图像分析:由两名主治及以上的放射科医师共同参与阅片,客观评价肿瘤部位、大小、边界、内部密度、信号及其强化特点。

结果

一、肿瘤的部位、大小及形态

13例中,鞍上向鼻腔内生长1例,鞍旁3例,枕骨斜坡旁3例,左侧颈静脉孔旁2例,颅底左舌下神经管区2例,桥小脑脚区2例。肿瘤大小不一,最大者约5.5X6.8cm,最小者约1.4X1.2cm。所有病灶均为单发。肿瘤呈不规则形8例,圆形或卵圆形3例,浅分叶2例。边界清楚3例,周围骨质破坏6例。

二、影像学表现

2.1 CT表现 10例肿瘤CT平扫密度稍低,5例伴絮状及斑片状钙化,2例伴少许出血。6例颅底周围骨质可见吸收破坏。增强扫描后动脉期5例呈明显不均匀强化,1例未见明显强化;2例病灶动脉期均呈明显均匀强化,未见坏死区。

2.2 MRI表现 6例肿瘤主体T1WI呈稍低信号,其中1例跨中后颅窝CBC内见小片状短T1WI出血灶;2例三叉神经走形区CBC T2WI 呈等低混杂信号,周围可见轻度水肿;1例鞍上区CBC T2WI 呈高信号;1例CAP区T1WI、T2WI呈等稍高信号,DWI呈稍低信号;增强扫描1例未见强化,4例不均匀明显强化,2例明显均匀强化。

三、病理表现

13例肿瘤均行手术切除,病理结果9例为高分化软骨肉瘤(低度恶性),4例为间叶性软骨肉瘤(高度恶性)本组病例未见粘液性软骨肉瘤。光镜下,高分化软骨肉瘤肿瘤呈分叶状,小叶周边软骨细胞丰富,中央细胞成分较少,多见钙化与骨化;间叶性软骨肉瘤肿瘤以短梭形间叶细胞和高分化软骨岛2种细胞成分为主。免疫组化示:9例Vim(3+)、S100(3+)、Ki-67(+1%);4例VIM部分(+)、S100散在(+)、KI67约(20%+)、CD99(3+)、BCL2(3+)。

讨论

颅底软骨肉瘤(CBC)是一种生长非常缓慢并具有一定侵袭性力的低度恶性肿瘤,十分罕见,发生率约为颅内原发肿瘤的0.15%,约占颅底肿瘤的6%[1],好发于鞍区、颞骨岩部、斜坡、前颅窝底等颅骨与软骨结合处,报道约1/3间叶性软骨肉瘤发生于骨外软组织,好发部位为脑膜、脊膜及下肢软组织、鼻窦、胸壁、前臂,也可见于眼眶、后腹膜、骨盆及内脏器官等少見部位[2]。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头痛、恶心和相应颅神经受挤压症状,由于肿瘤位置在颅底,头痛症状开始时比较轻微,影像学发现较晚,手术时常常肿块较大,易侵犯周围其它组织,预后往往不太理想。

综上所述,颅底部CBC罕见,常无特异性临床症状。总结本组病例及相关文献报道,CBC影像学表现也缺乏特征性。CT平扫颅底软骨结合处软组织肿块,周围骨质破坏,肿瘤内见絮状稍高密度钙化灶,MRI常规扫描T1WI为等低信号,T2WI通常为等低、高低混杂信号,DWI信号与其相对应,周围软组织水肿。对形态较规整的类圆形肿块、浅分叶状肿块,发生于颅底软骨结合处,增强扫描,动脉期明显均匀强化,往往需考虑颅底软骨肉瘤可能。虽然颅底CBC在CT和MRI影像学表现上总结出一定的征象,明确诊断尚需结合病理检查分析。

参考文献

[1] 陈剑, 徐炜,朱烨, 11例骨盆软骨肉瘤患者的手术治疗. 浙江医学, 2014(11): 第995-996页.

[2] 景治涛等, 颅底软骨肉瘤的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15例报告.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2015(02): 第155-158页.

猜你喜欢

X线计算机磁共振成像
原发性肠系膜上动脉夹层的多层螺旋CT征象分析
多序列联合应用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技术评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研究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磁共振成像分析
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在脑内海绵状血管瘤诊断中的应用
X线平片及CT诊断外伤性肩关节脱位的价值
杓状软骨脱位的128层CT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