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核心素养下重新认识五代十国史教学
2018-11-01钟健
钟健
唐朝“安史之乱”后,一方面,中央政府失去控制地方的力量,藩镇割据局面形成,为宋代中央集权的实现创造了条件,即中原人口躲避战乱大量南迁,促进南方进一步开发、发展;另一方面,韩愈的儒学复兴运动和温庭筠的词,为宋代新儒学出现和宋词繁荣奠定了基础。
一、从藩镇割据到中央集权
五代十国时期政权林立局面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五代是在中原地区相继更替的、五个自称是正统的中央性质政权,这些统治者多是由节度使起兵夺位,方镇的嚣张跋扈更甚于唐,且地方行政长官多是武人。这种凭借军事力量挑战原有统治秩序的做法受到五代统治者的注意,开始调整政策以巩固新兴的统治。五代统治者陆续组建直接对皇帝负责的以侍卫军和殿前军为核心的中央禁军,并严格挑选。这些做法加强了中央军权,内轻外重的局面开始转变。这既为后周、北宋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也为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面临“方镇太重,君弱”的局面,北宋沿用五代做法,通过收回高级将领的兵权,由皇帝直接掌握中央禁军。同时吸取五代教训,一方面分化和削弱节度使军、政、财权,改由文官做知州,又设立转运使负责转运地方赋税,改变五代以来地方截留所有赋税的方法。另一方面完善科举制度,提倡重文轻武。这些举措按照赵普治国思路——“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有效地强化了中央集权,扭转了武人专政局面,解除了地方势力对中央的威胁。
二、从南方发展到重心南移
十国是中原地区之外的独立王国,大都位于南方,相对安定的政局环境吸引中原人口南迁,并带去先进的生产技术、工具等,促进了南方经济的进一步开发与发展。介于实力稍弱的现实环境,十国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保境安民”政策,鼓励发展经济,尤其是兴修众多的水利灌溉工程。吴越国作为代表,国君钱镠进一步浚治西湖,灌溉杭州周围稻田,推动了杭州的繁荣。同时采用“竹笼积石法”在钱塘江入海处修筑捍海石塘,坚固的石塘减轻了潮患,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这些措施推动了南方农业的发展,为宋代经济重心南移、超越北方做了最后的准备,为宋代“苏湖熟,天下足”和明清“两广熟,天下足”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茶叶、丝织、瓷器等手工行业得到更大规模的推广和发展。茶、丝、瓷等手工业的发展,不仅推动了南方商业的繁荣,还促进了南方对外贸易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吴越、南唐、南汉、闽等国致力发展海外贸易,闽国福州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贸易港口。
三、理学与宋词兴起发展
“三教合一”思潮是隋唐以来思想文化领域的基本格局。五代道士陈抟作《太极图》,北宋理学家周敦颐作《太极图说》,解释宇宙生成、万物化生的道理。宋代新儒学在五代社会政治动荡、山林书院兴起的背景下发展。
宋代文化与唐代文化、五代文化有着密切联系。五代十国时期南方统治者重教崇文的政策,推动了文化事业的发展。中晚唐时期,温庭筠开始以“艳丽”的文体来写长短句的词,抒情诗向词的方向发展,也给后人开了独特的蹊径。“千古词帝”南唐后主李煜留下了《虞美人》《乌夜啼》等千古杰作,后蜀毋昭裔和赵崇祚整理晚唐、五代词五百首为《花间集》,这些都对宋词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日本学者内藤湖南提出的“唐宋变革论”,虽失之过急,但唐宋社会确实存在重大变化。長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繁荣、沿海地区对外贸易的空前兴盛、城市商业化倾向的迅速发展以及新的文人士绅阶层在东南地区的集中等,都应追溯到这一时期南方各国持续半个多世纪的和平与稳定。全面地、长时段地考察五代十国时期历史,是古代中国史教学的重要一环,也是家国情怀素养落地的重要体现,国家统一、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是国家强盛、民族自强的追求,是21世纪青少年实现中国梦的使命和担当。
参考文献:
[1]王仲荦.隋唐五代史[M].北京:中华书局,2007.
[2]陈 来.宋明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