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许渊冲诗歌翻译技巧对法语翻译实践的启示

2018-11-01靳慧毛晓娟

求知导刊 2018年24期
关键词:翻译实践许渊冲翻译技巧

靳慧 毛晓娟

摘 要:众所周知,中国的古诗词以其独特的韵律和风格蜚声于世界文坛,如何在这一短小精悍的文体中实现由汉语到法语的合理转换,则成为许多法语学习者的兴趣所在。基于此,文章以许渊冲的翻译理论为基础,对其译作进行针对性的剖析,从而探讨其理论与目前法语翻译实践有机结合的方法,达到优化法语翻译思维,提升法语翻译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许渊冲;翻译技巧;翻译实践

一、许渊冲“三美”论与中国古诗风格的契合点

中国古诗题材各异,体现出不同时期、不同诗人独特的文学素养和美学体验,但纵观各个时期和流派,以下几个方面的共同特征是有目共睹的:首先,中国的诗人擅于为诗词营造一个隽永的意境,《人间词话》的作者王国维曾道:“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诗人们精心寻找别致的意象,融情于景,构筑出令人回味无穷的绝佳意境。如元代唐温如的“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寥寥数笔,便勾勒出亦真亦幻的奇妙意境。其次,除了做到表情达意之外,诗人们往往在音韵上千锤百炼,对平仄、韵脚、声调的斟酌可谓是煞费苦心。最后,中国古诗以结构见长,形式上颇具美感。歌德评价格律诗的创作时“戴着镣铐跳舞”,而对于中国诗人亦是如此。在满足了前面两条要求的基础上,诗文的格律问题他们也是毫不含糊,既要形式规范美观,又要对仗精巧工整。如唐代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句中的每一个成分都做到了对应,结构严密却又不失美感。正是在这重重熔炉的考验之下,文人墨客们才锻造出形意兼顾、有声有色的中国古诗。

经过比较和分析不难看出,许渊冲的“三美论”充分体现了中国古诗的特点。三美即“意美、音美、形美”。分而言之,意美即精练,清晰地再现原诗的含义;形美即大体整齐,尽可能符合原诗的结构,音美即合辙押韵,使得译作如原诗般富有节奏感和韵律感。以此原则完成的译作通常可以准确把握原诗的特色,保留原诗的风格,使外国读者也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因此,许渊冲的“三美论”翻译技巧之所以在中国译坛得到广泛认可,并被诸多译者奉为圭臬,与其对中国古诗特点的充分认识是离不开的。

二、许渊冲“三美论”指导下的诗歌例析

在拜读许渊冲的法语译诗之后,笔者发现,许渊冲对“三美论”的践行是灵活而有变化的。无论何时,传达原诗的含义乃至内涵是最核心的,如果因源语和译语之间的行文差异而无法在结构或音韵上形成对等的话,也一点会以“意美”为主,绝不“以词害意”。这种处理方式与现代翻译理论所强调的忠实原则不谋而合。在此试举两例分析:

山中

王维

荆溪白石出,

天寒红叶稀。

山路元无雨,

空翠湿人衣。

Le ruisseau brumeux

Cailloux blanchis dans leau limpide,

Feuilles rouges sur le mont vert.

Est-ce qu'il pleut sur le sentier vide?

En émeraude segoutte lair.

(300 Poèmes chinois Classiques,Xu Yuanchong.)

首先,从整体结构看,许渊冲的译诗同原五绝诗一样,由四个句式并不复杂的短句构成,体现了古诗短小精炼的特点。其次,从音律上看,译诗的第一句和第三句都由八个音节组成,并且尾韵都是[id];而第二句和第四句都含有七个音节,并以[εr]为韵脚。故而译诗读来朗朗上口,节奏分明。最后,在意境上,第二句红叶(feuilles rouges)和青山(mont vert)的运用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感,实现了对原诗环境的再现;末句通过有表现力的词语例如émeraude(adj.翠绿色的)将山中雾色浓重、苍翠欲滴的景象巧妙表现出来。这样的译诗,在传达原意的基础上,又兼顾了“形美”和“音美”,可使译语国读者充分体会诗中流露出的感情和美学趣味。

登鹳雀楼

王之涣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La tour des hérons

Le soleil baise la montagne,

Le fleuve perce la campagne.

Pour voir un paysage plus beau.

Il faut monter encore plus haut.

(300 Poèmes chinois Classiques,Xu Yuanchong.)

原诗气势恢宏,前两句夕阳西下,大河奔流的壮美景象描绘得淋漓尽致;后两句笔锋一转,既言本诗,又诫人生:想要看到更好的风景,就要不畏艰险,更登高楼,人生也是如此。全诗没有华丽的辞藻作为装饰,读罢却令人身临其境。那么,如何用翻译此诗以期达到相近的艺术效果就成了一个难题。

对此,许渊冲是这样处理的:除了在结构上保持一致外(四句成诗),还将原诗中提前的状语(入海与依山)后置,成为正常的“主谓宾”结构,这样调整后就使结构更加清晰。此外,他还使句中的成分形成了音律和结构的对应,如baise和perce,la montagne和la campagne,故而音韵和谐,错落有致。在核心词的斟酌上,perce一词极具动感,大江东流,势不可挡的情景就被描绘了出来。至于第三句中的“千里目”汉语意为“远望之目”,引申为更远的景色。由于在法语中找不到对应的表达,故而意译为“更美的风景”,避免了直译有可能造成的误解。从韵律的角度分析,beau和haut这两个单音节词又都落在[o]这个韵脚上,内容简洁,音韵明快,却又承载了原诗富含的哲理。由此可见,“三美论”不仅仅是抽象的翻译理论,而是可以具体运用在文学翻译尤其是诗歌翻译中的普适技巧。

三、翻译理论对法语翻译实践的指导价值

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目前设有法语专业的高校普遍“重练习而轻理论”,例如,笔译课的练习往往从实用性出发,多选用涉及政治、经济、历史的社科类文章。这类文章虽然是各类考试的重点,但是往往句式复杂、用词专业,往往不便于初学翻译的学生的理解和翻译。究其原因,关键在于缺乏系统的理论作为引入和指导。虽然不同文体在行文、选词、表达上有各自的特点,但是翻译方法与技巧是相通的。所以,翻译理论看似枯燥繁复,但是若有教师耐心的引导,学生在掌握翻译技巧之后法语鉴赏能力和运用能力都会得到有效提高,进行练习可能会事半功倍。

总而言之,高校翻译课应适当调整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的比重,不可顾此失彼。一方面,翻译技巧是翻译实践的理论基础。对此,可以从简短优美的诗歌入手,选取一些著名译者如许渊冲、程抱一的作品,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翻译理論(如“三美论”)进行品鉴、分析,培养学生对法语翻译的兴趣。进行上述教学步骤后,再由浅入深地进行有针对性的翻译练习,以便达到循序渐进的锻炼效果。另一方面,翻译技巧最终又要服务于翻译实践。所以在掌握一定翻译理论之后就应给学生安排适量的翻译练习,而后结合相应理论去进一步完善学生实践中的不足,在“理论-实践-理论”的循环中不断取得进步,最终获得理想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许渊冲.三谈“意美、音美、形美”[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1987.

[2]许渊冲.300 Poèmes chinois Class-iques7[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

[3]李婷婷.译者主体性在许渊冲的唐诗法译的体现[D].长沙:中南大学,2010.

[4]马春娟.以法语笔译课程为例浅谈法语翻译教学[J].汉字文化,2017.

猜你喜欢

翻译实践许渊冲翻译技巧
Tao Qian,Saussure and Taoism:The Paradox of Poetic Language
许渊冲:翻译是一生的事业,更是生命的坚守
摔得挺美
翻译界泰斗许渊冲:100岁前译完莎翁全集
预设理论在翻译中的应用
浅谈中国特色经济词汇翻译特点及技巧
目的论视角下商务英语翻译技巧
《作者自述》两个译本的对比赏析
试析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翻译活动中母语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