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拟剧教学法在“家庭社会工作”教学中的应用
2018-11-01王亮
王 亮
(广州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广东 广州510006)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大量“单位人”转为“社区人”,社区开始承担居民越来越多的服务需求。基于此,民政部倡导和推动了面向社区居民的各种社区服务。近年来,社会工作服务作为专业性服务,社区居民对此需求不断增多。各地政府也纷纷探索由政府购买、各社会工作机构为社区居民提供社工服务的基层社区服务新模式。在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中,面向社区各类型家庭所开展的家庭社会工作服务,是当前社区各专业服务中最为重要的领域之一。相应地,“家庭社会工作”课程,作为社会工作专业的主干核心课程,需要结合当前社区人才需求大、人才培养迫切的形势,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
一、“家庭社会工作”教学创新的迫切性
教学方法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当前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
首先,当前信息化时代,电子产品对大学课堂教学带来空前的冲击,各种电子产品已成为大学生汲取各类知识的主要渠道。如智能手机对于很多大学生来说,已和他们的衣食住行一样,变成了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越来越多的学生在上课时间,使用智能手机,导致在课堂上出现了大量的“低头族”[1],这种现象已影响到大学的课堂教学。史彦丽、王严东通过对吉林一所高校大学生课堂使用手机情况的调研发现:“28.2%的同学上课经常玩手机,61.0%的同学上课偶尔玩手机。39.9%的学生已经习惯一边上课一边玩手机,10.6%的学生整堂课都在玩手机。”[2]从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当前手机等电子产品,已严重冲击着各高校的正常课堂教学。史彦丽等的研究还发现,44.7%的学生玩手机的主要原因是因为课程教学方法吸引不了他们,或者认为老师这种满堂灌的教学方式枯燥乏味[2]。
其次,全人培养的新教改理念也要求探索更适合的教学法。当今时代要求人才的培养要实现全人教育的培养目标。全人教育,在西方以“Whole Person Education”一词来表述,意思是教育要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全人教育是一种整合性的教育,要求人才的培养包括知识学习、人际交往、群体合作等多层面素质的培养。全人教育也是一种更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育,这就要求作为教育者,要善于挖掘和锻炼学生多元化的才能,并提供条件促进学生多方面才能的发展。可见,全人教育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大胆设计和精心组织,尽可能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创新能力,挖掘学生多方面的才能。而这些教育任务,以教师为主的满堂灌等教学法显然难以胜任,需要探索能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学习、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及创造性的教学方法。
第三,“家庭社会工作”这类当今社会应用性强,社会需求大的课程,也需要探索更恰当的教学法。“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是社会工作专业的主干课程,该课程旨在培养学生运用家庭社会工作的相关理论和技巧,为现实存在的各类家庭问题,如离婚单亲家庭、再婚家庭等各类家庭问题,提供专业的治疗和解决方案。该专业人才具有很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社会工作在我国起步较晚,目前我国还缺乏类似西方国家的婚姻家庭治疗中心等专业实习场所,加之中国人对于婚姻家庭这类隐私性强的问题,寻求专业治疗存在顾虑,因此,现实生活中,学生很难接触到具体的实践案例,案例教学也无法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问题家庭,导致这类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在具体讲授中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基于此,笔者在讲授“家庭社会工作”课程中,尝试探索角色拟剧教学法,以期通过教学方法创新,吸引学生的课堂参与,避免出现学生成为手机低头族的课堂现象,也希望通过此教学法,能体现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的全人教育理念;通过调动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性和自主性,以现实存在的各类家庭问题情境剧的扮演及社工介入解决的角色扮演,使学生体验并找出一些类型家庭问题的症结、参与社工介入的实证模拟,达到锻炼学生多方面才能的全才教育目标。
二、角色拟剧教学法的理论探源及方法优势
角色拟剧教学法最重要的理论来源是加拿大社会学家欧文·戈夫曼(EvinGofFman)于1974年提出的“拟剧理论”[3]。该理论认为社会就是一个大舞台,每个个体就像舞台上的演员。在戈夫曼拟剧理论基础上,社会传播学运用角色拟剧(Dramaturgy)来探究人类行为,认为人们的社会行为,类似于某特定场景下的演员。每个人的社会行为,都是按照社会场景中的角色来扮演,我们社会生活中的各种问题,事实上是角色扮演是否恰当所带来的。
角色拟剧教学法的另一理论基础是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团队小组中从事学习活动,并依据他们整个小组的成就获取奖励或认可的课堂教学技术[4]。而体验学习理论则是角色拟剧教学法的另一理论基础。体验学习指个体直接通过体验而建构知识、获得技能和提升自我能力的过程[5]。角色拟剧教学法是揉合拟剧理论、合作学习理论以及体验式学习理论而形成的一种教学法。
笔者在多年的“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教学实践应用中,发现该教学法具有以下优势:
首先,有利于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角色拟剧教学法,相比以教师讲授为主的传统教学方法来说,最大的区别是这种教学方法可以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传统的教学方法突出教师的讲授,学生往往处于被动听讲,学生的主体地位容易被忽视。而角色拟剧教学法,分配教学内容,让学生通过对教学内容的角色扮演,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在这种教学方法下,学生根据教师的要求和指导,形成小组,自觉地进行角色分工和合作,并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形成角色拟剧剧本和角色扮演,从而使课堂真正实现由教师主导向学生主导的转变。
其次,有助于教师更加全面地了解学生。角色拟剧教学中,学生是课堂的主体,课堂教学主要通过学生小组的角色拟剧剧本及角色扮演来实现教学目的。这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在角色拟剧模拟表演中,往往会表现出多方面的才能,如小组合作能力,拟剧剧本的创作编写能力、想象力,拟剧角色表现力,语言表达能力,理解能力等,以便于教师更全面地了解每个学生的才能,可以更好地因材施教。
第三,有利于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并灵活运用。学生通过对所分配的学习内容的角色拟剧扮演,他们会身临其境地体验不同的角色,有利于提高他们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力、感知力,丰富他们的认知能力、实践能力等。同时,这种对所学知识和角色拟剧扮演,本身就是一种舞台化的实践和应用,既加深了他们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也锻炼了他们对相关内容的实践应用能力。
第四,有利于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角色拟剧法要求学生能够根据所分配的内容创作为剧本,并借用各种恰当的形式,用恰当的语言、表情和肢体等多重表达将所学习内容表演出来。这一过程锻炼了对所要学习内容的内化、理解、想象化、艺术化、表演化等多方面的能力,也使学生形成对知识的由内部向外部、由抽象到具体、由理解到表演呈现的转化。为了用最恰当的剧本,最合适的语言、表情、肢体来表演和展示内容,学生要认真揣摩、研究所要扮演的角色,挖掘角色的内涵及角色特点,撰写恰当的剧本剧情,人物台词与肢体表情,需要团队的合作与努力等。
三、角色拟剧教学法在“家庭社会工作”课堂的具体运用
家庭社会工作无论在西方还是我国,都是社会工作一个重要的工作领域。相应地,“家庭社会工作”在社会工作专业课程中的重要性也不言而喻。家庭社会工作的服务对象是整个家庭,强调通过对不良家庭关系的改善来帮助服务对象解决家庭问题。
家庭是社会的最小单位,也与社会每个个体密切相关。家庭质量如何,不仅影响着家庭中的成员,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家庭社会工作”的课程内容包括婚姻与家庭的概念、家庭问题分析技巧、家庭变迁与当代中国的家庭问题一般理论、还有如何介入解决各类型家庭问题的方法及运用,如结构式家庭治疗法、萨提亚家庭治疗法等一些家庭治疗方法和技巧等,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课程。所回应的家庭问题也是日常生活中同学们熟悉的话题。基于此课程特点,可以采取让学生在课堂,通过对一些家庭问题,如夫妻关系紧张的家庭、亲子关系紧张的家庭、婆媳关系紧张的家庭等一些当代普遍存在的家庭问题的拟剧化以及分角色扮演,让学生亲身体验此类型家庭的问题及尝试运用相关的家庭治疗方法进行干预,可以令学生在课堂亲身实践家庭治疗的方法。
对“家庭社会工作”角色拟剧教学方法的运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一是确定角色拟剧教学法实施流程;二是结合“家庭社会工作”课程内容组织做好学生角色拟剧的内容设计;三是教学法的具体实施。
(一)确定角色拟剧教学法的流程
由于角色拟剧涉及到学生的课堂活动,因此需要针对该教学法设定教学流程,让学生明白该类教学法的各实施环节。结合笔者的教学实践,我们将角色拟剧教学法的教学环节总结为以下步骤:(1)拟剧内容及小组分组;(2)小组撰写拟剧剧本;(3)剧本修改及剧本角色模拟练习;(4)课堂情景剧角色扮演及社工治疗扮演;(5)教师和其他学生观摩及讨论、评价;(6)小组反思、修改及形成总结和讨论。(7)本门课程角色拟剧材料汇总等7个步骤。
具体流程如图1:
图1 角色拟剧教学法教学流程
(二)确定学生角色拟剧的内容设计
在明确“家庭社会工作”课程的教学重点和任务后,结合学生实际能力,以及“家庭社会工作”实践教学内容,设计合适的角色拟剧内容。
一是学生角色拟剧的内容要充分考虑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及其他能力的适切性。即所选择的角色拟剧的内容,不能是学生不了解、不熟悉的领域。例如,家庭问题中婚外情问题的干预,这些话题内容超出了大学生的理解能力。此类问题干预的角色显然超出在校学生的能力。
二是学生角色拟剧的内容要选择当前社会比较普遍的一些家庭问题。一是学生可以获得丰富的资料,二是热点家庭问题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参与热情。例如,在萨提亚治疗模式中,为了分析家庭问题症结可以模拟使用家庭会谈法、家庭塑像法等,通过学生反复实践来加深对这些方法的熟练使用程度。此外,学生角色拟剧的小组要采取建构式小组,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互补性、多样性等。
(三)角色拟剧教学法的实施
根据“家庭社会工作”课程教学任务,角色拟剧教学法在课堂的的实施过程中可分为三个相联系的阶段:
第一阶段是准备阶段。该阶段采用课堂讲授法,讲解家庭社会工作课程理论与方法,按照本课程32学时的教学计划,理论和方法的讲授需要10学时。由教师招募学生志愿者组成角色拟剧小组,用4学时,针对一类家庭问题编写剧本及角色扮演分工,排练后,用18学时在课堂向学生们展示,组织大家围绕所学的内容进行讨论、评价,通过观摩,让学生形象化地串起家庭问题剧本创作、角色分工、角色扮演、家庭问题拟剧呈现,以及相应的家庭社会工作者的干预方法。当然,这一阶段另一个重要工作就是做好学生分组以及相关内容分配。
第二阶段,这是学生角色拟剧扮演的实践操作阶段。学生按照教师和小组对家庭问题的角色拟剧演示各环节,准备自己小组的角色拟剧剧本及各自分配的角色,按剧本进行角色扮演和呈现。例如,分别扮演家庭中的角色,社工、治疗师等。这一阶段,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小组的课程任务,在查阅资料的基础上,撰写出剧本,进行角色分工、练习,最终形成课堂拟剧案例。每节课教师可以根据不同学习小组的角色拟剧案例,要求其他小组进行讨论点评和观摩学习。如家庭中角色扮演者所体现出的家庭问题,家庭成员与其家庭问题之间的关联性,社工介入的方法是否恰当?所运用的谈话技巧,处理问题的技巧是否恰当?在课堂角色拟剧教学中,每个学生既是演员又是观众,既是扮演者又是评判者。既要在自己的角色拟剧中通过组员合作呈现家庭拟剧脚本,又要针对其他组同学的角色表演进行点评。教师在此过程中充当裁判者和组织者的角色,针对各个小组的角色拟剧案例,与学生进行讨论,并根据学生的角色扮演来给出成绩,总结该家庭案例的辅导是否可以结案?存在什么问题及如何改进。
第三阶段是课后的师生互动。由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许多讨论不能深入的展开,因此,课后,通过讨论群,如QQ、微信群,对自己的角色扮演进行总结和反思,通过对家庭情景剧的角色扮演,对相关类型的家庭问题有什么体会?有什么收获及思考。并结合自己的感受撰写相关理论及方法与实践应用中的作业,结合小组的剧本,及小组的家庭问题拟剧的整体情况等作为学习成果提交,由教师进行引导、点评和答疑解惑。
需要指出的是,角色拟剧教学法尽管有助于调动学生课堂学习的积极主动性,然而,这一教学方法也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方面。第一,这一教学法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组织课堂能力。第二,对于个别小组的角色拟剧的简单化问题,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相关小组因拟剧扮演的简单化而可能出现误导的现象。第三,尽管课堂以学生为主,但课后教师与学生需要大量的交流和准备时间,防止出现过度娱乐化或者肤浅化等问题。
四、结论
角色拟剧教学法,对于一些应用性很强的课程,具有多重优势。这种教学法通过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现了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主体的新育人理念,学生也由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变成了主动的知识实践者、参与者。同时,角色拟剧教学法也有助于学生通过拟剧表演,身临其境地体验所学习的内容,通过在课堂角色拟剧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在参与角色扮演活动过程中,激发学生对角色的移情,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习的内容。角色拟剧教学法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多元能力,如团队合作能力、沟通能力和表达能力等。角色拟剧教学法为教师全面了解学生打开了一扇窗,有利于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全人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