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以“产教研融合、能力本位”为视角
2018-11-01程旺开李囡囡
曹 侃,程旺开,李囡囡
(芜湖职业技术学院 生物工程学院,安徽 芜湖241000)
2015年,教育部对《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目录(2015年)》进行了修订,将原来的生物制药技术、中药制药技术、化学制药技术、药物制剂技术等制药类专业合并为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笔者所在学院自2016年起,将原来的生物制药技术专业更名为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在近两年的专业改革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创新探索并逐步形成了“产教研融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都显现出比以往更好的势头。
一、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在高职专业目录中属于食品药品与粮食大类中的药品制造类专业,是培养能从事各类药品及制剂的生产、质量控制等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医药产业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6〕11号)中强调,要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建设医药应用技术教育和实训基地,打造技艺精湛的技能人才队伍。近年来,随着中药现代化、健康养老、大健康事业、诊所+药店新模式的产生,使得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引发的问题越发突出。具体如下:
(一)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合目前的招生生源现状
近年来,随着分类招生规模的逐渐增大,导致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学生来源参差不齐,学习基础差别较大,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提供统一方向的培养途径,不能很好地实现“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
(二)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适应现代化药品企业的用人要求
目前虽然很多院校都开展了校企合作,但合作的深度仍然不够,因而导致了药品生产技术专业人才供需失衡。一方面,企业担心毕业生不能很快上岗;另一方面,企业又感到招人难,留人更难。有的学校在探索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过程中,发现了校企共管共育的长期稳定性欠佳,创新创业教育停留于形式,联合招生招工与职工管理相冲突等问题[1-2]。
(三)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不能促进教师的发展
俗话说教学相长,就是想培养出出色的学生就要求从事本专业教学的教师要具有与行业发展相适应的教学水平和能力,但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往往将教师禁锢在单调的教学工作中,使得教师与社会、行业脱节,因而培养学生的效果也大打折扣。
二、“产教研融合、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建立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药品教研室通过调查得到了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生源现状和毕业去向,如图1,并通过调研近三年本专业的主要实习就业单位,发现本专业就业的学生主要分布在各类制药企业、零售药房、生物技术公司和保健品公司。经过详细分析工作岗位内容,获得了本专业的就业范围和岗位群情况,如表1。结合以上问题和分析,本专业团队将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面向周边及长三角地区药品保健品生产和营销企事业单位,培养具备药品保健品生产、研发、销售等岗位职业素质,掌握相应职业岗位技能,能够从事药品保健品生产、研发、销售、用药指导、健康服务工作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同时创新的提出了“产教研融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
图1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的生源现状和毕业去向
表1 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就业范围及岗位群
“产教研融合”是指将高校教学、研发与企业深度融合,协同创新、协同育人。它是一种将教师教学与生产研发相结合,学生学习与实践相结合,企业全过程参与学校教学活动的人才培养模式[3]。教育部、财政部以印发《关于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的意见》(教技〔2012〕6号),指出积极推动协同创新,促进高等教育与科技、经济、文化的有机结合,大力提升高等学校的创新能力,支撑创新型国家和人力资源强国建设。其重点任务即以人才、学科、科研三位一体的创新能力提升为核心,大力推进高等学校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行业企业、地方政府以及国际社会的深度融合,构建协同创新平台与模式、建立协同创新机制与体制。
能力本位教育是把培养职业人员承担岗位责任所必需的能力作为基础,重点是使职业人员掌握从事具体工作所要求的能力[4]。文中的能力本位指的是注重药品生产技术专业学生全方位能力的培养。
三、“产教研融合、能力本位”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
(一)建立“产教研融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在“产教研融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指导下,改革和完善适应市场和岗位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方案,坚持专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并重,就业、升学与创业并举的方针,形成了“产教研融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如图2。
图2 “产教研融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
在“产教研融合、能力本位”的理念下,将医药企业对制药技能人才的素质、能力要求融入人才培养目标,将其职业标准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将企业生产过程融入教学过程,使教学真正为与工作岗位的无缝对接服务,充分提高学生的技能水平;将教师的科研项目融合到教学中,让学生参与进去,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能力和研发技能;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融合到企业中,产学研结合,解决企业实际生产工作中的问题,提升教师的学术和技能水平,反哺教学。通过教师学生共同参与专利创新创业大赛、共同构建创客实验室,实现学生的创业梦想。全方位地锻炼学生的能力,让每位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实现本专业学生就业的多层次和多元化。
(二)改革教学模式
在校内学习中,本专业教学团队通过任务驱动开展课程教学,通过理实一体的实现,最大程度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工作技能。打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让学生成为主体,深入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来。通过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如图3[5],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增加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联系,将教师的科研与企业的实际需求挂钩,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中去,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利用线上的优势,巩固前期课程的重要知识和技能点,较好地保障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跟岗实习乃至毕业后工作中对于这些知识技能点的要求。
图3 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
(三)改革考核方式
将以往用期末考决定成绩的方式,更替为过程考核与最终考核并行、理论考核与技能考核并行、个人考核与小组考核并行、课程考核与认证考核并行、学校考核与企业考核并行的方式,全方位地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技能水平,更为科学有效。比如在实验教学的考核中,最终的期末考核只占60%,40%为整个学期中进行的3~5次重要的技能点的考核,过程考核中有一对一模式的考核,也有小组团队的考核;采用课证融通的模式,课程考核即为认证考核;跟岗实习和毕业实习期间的考核采用校内指导和校外指导即企业考核并重的方式。
(四)校企深度合作
在目前良好的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探索更深度的合作方式。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中,采用跟岗实习、毕业实习的工学交替模式,即大二下学期开展为期两个月的跟岗实习,大三上学期两个半月的毕业实习,使学生熟悉工作的具体情况。通过校企深度融合,采用岗位轮替的方式,锻炼学生全方位的能力,比如在学院的合作企业诺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学生在顶岗实习以及毕业实习中,分别在生产岗位、销售岗位、管理岗位实习一段时间,体会不同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内容,锻炼不同方面的能力,并且通过岗位轮替,让每个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优势所在,为其今后的职业发展做好铺垫。教师层面,本教研室多位教师有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科研项目,利用高校的科研条件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同时在与企业的紧密合作中,为教师的教学找准方向,锻炼教师的实践能力。
四、结束语
自2016年在药品生产技术专业探索和实践“产教研融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来,学生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提升。在麦可思调查中,本专业17届毕业生就业现状的满意度为75%,比16届提升了16个百分点,从事的工作与专业的相关度比16届提升了5个百分点。学生在省级技能大赛、专利创新创业大赛上获得多项一等奖,专升本录取率也逐年提升。今后,本专业团队将继续深入“产教研融合、能力本位”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培养适应市场和岗位需求的高端技能型人才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