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决定理论对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影响

2018-11-01张庆凤陆永宽陈振翠

韶关学院学报 2018年8期
关键词:意向主观动机

张庆凤,陆永宽,陈振翠,王 芳

(无锡城市职业技术学院 体育部,江苏 无锡214000)

体育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授学生运动基础知识和技能,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体育锻炼。体育活动因为其丰富多彩的内容,深受大学生的喜爱。在体育活动中,学生可以选择自身喜爱的体育项目,并成为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笔者在多年的体育课堂教学中,发现学生体育课堂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不强,课堂上受手机的影响较大,个别学生的课外时间更是沉迷网络,静坐的时间较多。教师需要更深入了解学生的体育锻炼现状并进行干预,从而促进学生自主体育锻炼,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目的。目前的研究中较少关于探究体育教师如何通过课堂的有效教学来影响学生的课外活动情况,促进学生在课外时间能够有规律的参加体育活动。

一、计划行为理论

Ajzen在1985年提出的计划行为理论,是目前解释和预测锻炼行为最成功的理论之一。该理论认为意向直接影响行为,而意向主要由态度、主观标准和主观行为控制感所决定[1]。计划行为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经过深思熟虑计划的结果。根据此理论,学生的意向是影响个人行为的最主要的因素。

个人意向指的是学生对某一行为的总体意愿和认知。根据计划行为理论,意向是行为最强烈的预测因子。意向的形成取决于个人对行为总的情感和认知定向,即态度。有些活动是迫于领导的压力而参加的,即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是指反映个人过去的经验和预期的阻碍,当个人认为自己掌握的资源与机会愈多,预期的阻碍愈少,对行为的知觉行为控制就愈强。个人意向调控意图、主观规范、知觉行为控制这三个因素。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反应了学生行为的信念。该理论很好的阐述了学生意图和行为的差异,可在解释锻炼行为时依然存在不足之处,对学生为什么坚持追求某种行为的原因不能做出明确的详细说明,该理论还需要更好的完善;计划行为理论的各个变量并未解释意向与行为之间的不一致(即为什么好的意向并不一定总是转化成行为),而这可以通过其他的理论得到补充,如自我决定理论[2]。

二、自我决定理论概述

自我决定理论对于其他锻炼行为理论而言是个新生理论,但却具有光明的发展前景,它是行为动机理论的重要代表。自我决定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Deci E L等人提出的关于人类自我决定行为的动机过程理论,该理论阐述了持久行为的动机问题[1]。此理论指出人类某一行为的持久性将导致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成长。学生自我价值观念形成的过程将有助于内部动机的形成和产生自主行为。但过度的外部控制和外在奖励或负反馈将导致负面情绪,而这会削弱学生的内部动机[3]。前人的实验和课堂教学表明,课堂中教师采用自主支持的模式,学生的动机较高,学习兴趣较浓厚,并能够很好的投入到课堂的学习中来[4]。

在自我决定理论中,动机被假设为一个由强到弱的统一的连续体,并依据自主程度对动机类型进行划分[5]。学生参加某一活动的内部动机较高,指的是学生参加某一活动是出于自身对体育活动的喜欢和兴趣,而不是因为外部因素。认同性动机指的是学生将外在任务或要求与自我进行了整合和内化,对其产生了认同感和价值感,但并不一定喜欢。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的,处于动机较强的一端。自我决定理论指出学生参加很多活动并不是出于内部动机,而是出于外部的压力,比如运动员参加某项活动只是感觉应当去做,很大程度上迫于外部压力,其动机类型为内摄调节。外部调节指的是学生为了获得或者避免由他人所支配的奖赏或惩罚而做出的行为,此时学生的自主程度最低。后两者处于动机强度较弱的一端。动机的强弱反应了学生行为的自主程度。教师课堂中营造的动机氛围影响学生的内部动机和认同动机,能够提高学生的自主性和行为的持久性。体育课堂上良好课堂气氛的营造有助于学生投入到体育活动中。内部动机高的学生在体育学习中能够获得更多的乐趣并能够增强其体育活动的参与度[6]。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较高,则学生在课外活动时间,即使没有教师的管理,也有可能积极地参加体育锻炼。

虽然理论上自我决定理论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能增强学生的内部动机,导致学生的行为发生变化。但自我决定理论并未对学生行为产生作用的具体途径进行详细的阐述,需要融入其他理论,计划行为理论正好可以解决这一难题。

三、自我决定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融合

前人的研究已经证实自我决定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关系,但没有研究两者在不同背景下的关系,笔者将探究体育课堂中的学习动机转化到课外体育活动的动机过程。

(一)自我决定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的融合的优点

把动机的两种社会认知模型结合起来,该理论将阐述体育课堂中教师的自主支持如何影响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体育行为。自我决定理论可以积极地预测态度、主观规范和主观行为控制感,并进而预测大学生身体活动的意向和行为。两理论对彼此起到互相补充的作用,并解决了各自理论难以解决的难题。一方面,两种理论的融合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计划行为理论的各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导致学生行为的变化。另一方面,对于自我决定理论来说,能够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各自的行为是如何从一般的动机转化为有目的的行为,从而让学生能够更好的了解自主支持如何作用于自身,从而让学生产生有目的的体育锻炼。

(二)促进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路径探究

自我决定理论已经证明了环境能够影响学生的因果知觉。在支持内部动机的学习环境中,学生对自身的管理更严格,学生行为的持久性更强,这也证实了自主支持、动机和行为的密切关系。教师自主支持和个体因果知觉的交互作用显著,而这又会影响学生的动机和行为。在体育课堂中,教师自主支持的课堂动机氛围能够提高学生的因果知觉[7]。

Vallerand的等级模型指出环境因素影响学生的因果知觉。这个模型的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是上下交叉发生相互作用[8]。在某一环境的动机,如在体育课堂的学习动机,会影响其他环境的动机,比如课余时间的动机。在体育课堂中内部动机的提高会影响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反之,若课堂教学中没有教师的自主支持,取而代之的是对课堂的高度控制,则会减少学生学习的内部动机,减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假设内部和外部因果知觉会影响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内部和外部因果知觉,则在某一环境的内部动机的提高将导致另外一种环境认同调节的提高,两者的关系是相互的。

和Vallerand的假设一致,因果知觉会对学生的态度、主观规范和主观行为控制产生作用,从而影响学生的学习目的和行为[8]。图1表明内部动机、认同调节会对学生的态度、主观规范和主观行为控制感产生积极的影响,并促进学生积极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这是因为因果知觉在学生态度、行为规范形成的过程中起到源头的作用。

图1 自我决定理论促进大学生自主体育锻炼的路径探索

学生迫于领导的压力而参加某项活动,这个时候外部调节和内摄调节对学生的主观规范产生作用,而主观规范调节外部调节和内部调节两者的关系,并对学生的体育目的产生影响。反之,体育目的调节态度、主观规范和主观行为控制三者的关系,并作用于学生的体育行为。体育课堂的教师的自主支持会影响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的水平,而自主支持对体育行为的直接影响是很少的,几乎为零。另外一个假设是自主支持对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水平有直接和间接的影响,在这种情况下,自主支持不可能自发的促进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而一些无法测量的因素可能促进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

四、结论

(一)自主支持能够增强学生课堂学习中的因果知觉,并能够增强学生的课外体育活动的意识和行为。教师在课堂中要善于进行教学反思,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性不高,可能是因为学生不能够选择自身喜爱的体育活动,不能够满足学生自主和能力的需要。课堂中教师要为学生营造良好的自主支持的课堂气氛。

(二)学生在体育课堂中内部动机的提高,能够促进学生更好的参加课外体育活动,达到增强学生体质的效果。在后续的研究中,需要把此理论更好的运用到课外体育活动中,进行实证研究。

猜你喜欢

意向主观动机
Zimbabwean students chase their dreams by learning Chinese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二语动机自我系统对动机调控策略及动机行为的影响研究
动机比能力重要
供应趋紧,养殖户提价意向明显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东方留白意向在现代建筑设计的应用解析
批评话语分析中态度意向的邻近化语义构建
动机不纯
集体意向:交互认识的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