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教师问卷调查研究
——以昆明市某幼儿园为例
2018-11-01闫婷
闫 婷
(云南师范大学 教育科学与管理学院,云南 昆明 650550)
一、问题的提出
自我控制是幼儿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幼儿对自身的心理与行为的主动掌握,是幼儿自觉地选择目标,在没有外界监督的情况下,抑制冲动、抵制诱惑、延迟满足,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从而保证目标实现的一种综合能力。①杨丽珠,宋辉.幼儿自我控制能力发展的研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1)幼儿期是自我控制产生发展的关键期,对幼儿的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在幼儿成长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自我控制情绪与行为的能力,形成其良好的个性特征,促进其社会性发展。
教育部2001年颁发的《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教育要为幼儿的后继学习和终生发展奠定基础,其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的学习与发展,自我控制作为幼儿完成各种任务、协调与他人关系、成功适应社会的核心和基础,对幼儿的未来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②杨丽珠.儿童人格发展与教育的研究[M].大连:大连海事大学出版社,2008.P135自我控制不仅能促进幼儿良好个性的形成和社会性的发展,还能促进幼儿语言等多方面的发展。幼儿时期的自我控制的良好发展对于幼儿及未来发展具有重大的意义。
查阅有关自我控制的文献,笔者将国内外有关幼儿自我控制的研究做一概述。有关幼儿自我控制的研究主要包括:对自我控制的涵义的理解、对自我控制能力结构研究、自我控制类型研究、自我控制的发生与发展、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和趋势以及影响自我控制的因素等几个方面。
幼儿自我控制的能力结构是由自制力、坚持性、自觉性和自我延迟满足四个维度组成的;幼儿自我控制类型分为顾虑冲动型、被动控制型、约束顺从型和自主控制型;幼儿自我控制的发生与发展是幼儿在生理不断成熟的条件下,在成人的教育与环境的影响作用下,一个不断克服冲动性、抑制行为的过程;对于幼儿自我控制的发展特点,不同年龄阶段自我控制的发展有不同的特点。
在对自我控制的研究当中,有关幼儿自控行为的影响研究较多。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影响因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个体神经系统的成熟;其次是外在的环境影响,环境影响因素包括家庭因素、依恋关系和言语指导。家庭因素是影响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父母不同的控制模式对幼儿的自我控制有不同的影响;依恋对儿童情绪调控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③杨丽珠,董光恒.依恋对婴幼儿情绪调节能力发展的影响及其教育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6,(4).言语指导也可以影响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④杨丽珠,沈悦.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与促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P72此外,学者杨丽珠、沈悦从社会环境的角度证明气质、教师期望和同伴接纳各维度不同程度地影响幼儿自我控制;①杨丽珠,沈悦,马世超.幼儿气质、教师期望和同伴接纳对揍我控制的影响[J].心理科学,2012,(6).另外美国的研究者还通过实验研究了心理训练对儿童自制力发展的作用,实验证明,训练、规则、延迟满足、奖赏等因素对儿童自制力会产生影响。②Mischel,W.Introduction to personality(4lhed.).New York;Holt,Rinehart&Winston.1986.此外,许政援证实幼儿的自我控制比较容易受活动兴趣等外界因素影响。杨丽珠证明趣味性游戏和形体训练能影响学前儿童自控能力的发展。张丹华还研究了诱因对于3-6岁儿童自我控制能力的影响,证实了诱因对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作用,国外的研究也发现儿童与诱因关系之间的紧密程度影响儿童的自我控制能力。③Kahfer,Frederick.H.STifer,Elfriede,Morris,Stevenl.Self-control and altruism;Delay of gratification for another[J].Child-Development.1981,(2).
本研究采用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昆明市某幼儿园的70名幼儿为调查对象,采用我国学者杨丽珠等人编订的《幼儿自我控制教师评定量表》为调查工具对教师进行问卷调查,分析出该幼儿园的70名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现状,并从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来源地等四个方面去分析幼儿自控发展的影响因素。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此次调查随机选取昆明市某幼儿园70名幼儿为抽样调查对象,其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如表1所示。
(二)调查工具
立足于调查研究目的,选取我国学者杨丽珠等人所编制的《幼儿自我控制教师评定量表》为调查工具,该量表包括幼儿自觉性、坚持性、冲动抑制性、自我延迟满足4个维度,由32个题项构成。该量表为5点评分,即1代表“从不这样”,5代表“总是这样”,没有反向计分题目。全量表中自觉性、坚持性、冲动抑制性、自我延迟满足四个维度的内部一致性信度系数分别为0.960、0.927、0.925、0.912、0.871。同时问卷编制采用“多质多法”验证构想效度,其会聚效度指标为0.72,区分效度指标为0.41,表明该量表具有较好的会聚效度和区分效度。④继亮,陈英和.中国教育心理测评手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P11并根据幼儿的情况自编了其基本信息情况表,内容包括年龄、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家庭来源地五项。
(三)数据分析
表1 调查对象基本情况表
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70份,回收63份,回收率为90%,其中有效问卷为62份,有效问卷率为98%。在处理数据方面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录入、编码、转换、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考察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来源地这三项因素对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影响,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考察年级对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的影响。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被调查的幼儿自我控制的总体状况如表2所示。自我控制各维度得分显示,幼儿自我控制四个维度“自觉性”、“坚持性”、“冲动抑制性”、“自我延迟满足”的平均值分别是3.58、3.38、3.44、3.93,均超过了理论中值2.5,说明幼儿的自我控制总体上发展较好。而且极值相差最小的是“自我延迟满足”维度(最小值=2.11,最大值=5.00),其差值也达到2.89,说明幼儿被试在每一个维度的极值相差较大。总体来说,幼儿的自我控制发展较好,但各维度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表2 被调查幼儿自我控制的总体状况
根据以上四个表格中的数据,笔者将分别对自我控制的四个维度进行现状分析,基于此进一步运用独立样本T检验与单因素方差分析的统计方法对不同人口学变量(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来源地四个变量)背景下的幼儿的自我控制发展的差异进行指标分析。
(一)幼儿自觉性发展的研究结果分析
通过表2可知,70名样本幼儿的自觉性的均值为3.58,标准差为0.716,表明幼儿的自觉性发展良好。由表3可知,在性别这个变量上,其中男孩样本均值为3.50,标准差为0.669,女孩样本均值为3.69,标准差为0.780,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t检验的结果显示t=-1.018,p=0.313>0.05,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男女在自觉性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控制发生发展过程中,有的研究者认为男孩、女孩的自我控制水平不存在差异,如孔帕(Kopp)等人研究的结果表明,30个月之前自我控制并不存在稳定的性别差异。①Vaughn B E,Kopp C B,Krakow J B.The emergence and consolidation of self-control from eigh-teen to thirty months of age:Normative trends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J].Child development,1984,(3).杨丽珠学者在对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特点的研究中,按照六个月划分年龄阶段,研究结果显示3岁到3.5岁时自我控制发展缓慢,3.5岁到4.5岁发展迅速,4.5岁到5岁和5.5岁幼儿自我控制发展持续增高,这几个年龄阶段发展水平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年龄与性别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表明男孩和女孩的自我控制发展趋势一样。②杨丽珠,沈悦.儿童自我控制的发展与促进[M].安徽:安徽教育出版社,2013.P159这些研究结果都在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本研究的结果。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探索幼儿自觉性发展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如表3所示,在该变量上,独生子女的幼儿的均值为3.46,标准差为0.757,非独生子女的的均值为3.80,标准差为0.585,t=-1.863,p=0.067>0.05,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幼儿的自觉性发展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本次调查中,所搜集到的数据幼儿的家庭来源地分为城镇、农村两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索不同家庭来源地的幼儿自觉性的发展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在自觉性维度上,通过表3可知,来自于农村的幼儿的均值为3.52,标准差为0.622,来源于城市的幼儿的均值为3.62,标准差为0.775,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t=-0.536,p=0.594>0.05,说明不同家庭来源地的幼儿在自觉性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在本次调查中所涉及到的年级有小班、中班、大班三类,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索不同年级的幼儿的自我控制发展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如表4所示,在自觉性这个维度上,小中大班的均值分别为3.60、3.48、3.66,标准差分别为0.683、0.209、1.167,F=0.213,p=0.809>0.05,表明不同年级的幼儿在自觉性维度上未达到显著水平。
(二)幼儿坚持性发展的研究结果分析
由表2可知,70名样本幼儿的坚持性的均值为3.38.标准差为0.753,这70名样本幼儿的坚持性总体上发展良好。根据表3可知,在性别这个变量上,男孩的均值为3.32,标准差为0.647,女孩的均值为3.48,标准差为0.893,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t=-0.835,p=0.407>0.05,表明坚持性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即男女在坚持性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沈悦、杨丽珠等学者的实验结果也表明24-48个月男孩和女孩的坚持性的性别差异不显著。①沈悦,杨丽珠.早期儿童自我控制的发生[J].学前教育研究,2016,(5).赖灿成1988年的幼儿坚持性发展的研究中研究结果表明幼儿在坚持时间的长短上无显著的性别差异。②赖灿成.幼儿坚持性发展的研究[J].心理科学通讯,1988,(4).这些学者的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与本研究的研究结果相似,可以支撑该研究结果。
表3 幼儿自我控制各维度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来源地上的t检验
表4 幼儿自我控制发展各维度在年级的单因素方差分析
在是否独生这个变量上,独生子女的坚持性的均值为3.32,标准差为0.803,非独生子女的均值为3.50,标准差为0.653,经过独立样t检验,t=-0.908,p=0.368>0.05,表明在是否独生这个变量在坚持性这个维度上不存在显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来自不同家庭来源地的幼儿在坚持性的发展上是否存在差异,由表3可知,来自于农村的幼儿的均值为3.18,标准差为0.667,来自城市的幼儿的坚持性的均值为3.51,标准差为0.786,t=-1.664,p=0.101>0.05,来自于不同来源地的幼儿在坚持性的发展上未有显著差异。
在年级这个变量上,由表4可知,小、中、大班的幼儿在坚持性发展上的均值分别为3.36、3.10、3.18,标准差分别为0.727、0.395、1.001,F检验的结果显示F=3.604,p=0.033<0.05,达到显著水平,表明坚持性维度在不同年级的幼儿存在显著差异,为了进一步对幼儿的坚持性的年级变量差异进行分析,采用LSD法进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小班和中班的坚持性平均差异为0.258,p=0.244>0.05,不存在显著的差异;小班和大班的坚持性平均差异为-0.478,p=0.053>0.05,不存在显著差异;中班和大班的坚持性平均差异为-0.736,p=0.010<0.05,存在显著差异。张萍、梁宗保等学者研究发现,儿童的自我控制在2岁到4岁之间具有低等程度的相对稳定性。③张萍,梁宗保,陈会昌等.2-11岁儿童自我控制发展的稳定性与变化及其性别差异[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2,(5).这个研究结果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本研究的结果,小班和中班的坚持性发展无显著差异,具有一定程度的稳定性。张萍、梁宗保的研究的另一个结论是男孩的自我控制在4-7岁之间存在显著差异,本研究中中班和大班的坚持性是存在显著差异的,所以张萍等学者的研究结果与本研究的结果也有一定相似之处,中班和大班幼儿在坚持性的发展上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由于幼儿从中班开始进入大班之后,自我控制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在六七岁这个年龄,幼儿开始从前运算阶段向具体运算阶段过渡,开始逐渐摆脱自我中心主义和僵化,更具有自主性,注意力的发展更容易使幼儿专注在某件事情上,开始逐渐地将情绪情感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有意识地控制自己,顺应社会公认的规范与规则,现代心理学也指出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成人会越来越重视对幼儿相应社会规则的教育,并且借助社会规则来约束幼儿;随着幼儿大脑机制的成熟,幼儿开始逐渐接受并内化这些规则,如更易在教学中专注地上课,不易分心等,这是由于年龄增长和学校、家庭教育及环境影响的一个共同结果。
(三)幼儿冲动抑制性发展的研究结果分析
由表2可知,冲动抑制性的均值是3.44,标准差是0.710,总体上70名样本幼儿的冲动抑制性发展良好。由表3可知,在性别变量上,男孩的冲动抑制性的均值为3.34,标准差为0.693,女孩的冲动抑制性的均值为3.59,标准差为0.723,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t=-1.358,p=0.181>0.05,未达到显著水平,即幼儿的冲动抑制性在性别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沈悦、杨丽珠等学者的实验结果表明24~48个月男孩和女孩的冲动抑制性的性别差异不显著。本研究中3-6岁幼儿的冲动抑制性在性别变量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与前人的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①沈悦,杨丽珠.早期儿童自我控制的发生[J].学前教育研究,2016,(5).
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在是否独生这个维度上,研究幼儿的冲动抑制性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如表3所示,独生子女的均值为3.36,标准差为0.719,非独生子女的均值为3.58,标准差为0.686,t=-1.216,p=0.229>0.05,在是否独生这个变量上幼儿的冲动抑制性的发展不存在显著差异。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索不同家庭来源地的幼儿冲动抑制性的发展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在冲动抑制性维度上,通过表3可知,来自于农村的幼儿的均值为3.50,标准差为0.690,来源于城市的幼儿的均值为3.40,标准差为0.729,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t=-0.579,p=0.565>0.05,说明不同家庭来源地的幼儿在冲动抑制性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由表4可知,在冲动抑制性维度上,小班样本的坚持性平均得分为3.18,标准差为0.640,中班样本的坚持性平均得分为3.73,标准差为0.406,大班样本平均得分为3.77,标准差为0.953,F检验的结果显示F=5.453,p=0.007<0.05,冲动抑制性维度在幼儿年级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采用LSD法进行事后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小班和中班的冲动抑制性平均差异为0.541,p=0.009<0.05,存在显著的差异;小班和大班的冲动抑制性平均差异为-0.582,p=0.011<0.05,存在显著差异;中班和大班的冲动抑制性平均差异为-0.417,p=0.870>0.05,不存在显著差异。小班和中班幼儿的冲动抑制性存在显著差异,可能是因为幼儿还处于一个比较被动的控制阶段,由于生理机体的不成熟和心理发展的不健全,神经过程兴奋性高,内抑制过程较弱,其冲动性仍然占主导,幼儿还比较受欲望的支配,而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以及教师父母教育的影响,中班幼儿的冲动抑制性得到了较大的发展,逐步开始学着抑制冲动,控制与调节自己的情绪情感,所以小班幼儿和中班幼儿的冲动抑制性存在显著差异。大班的幼儿,自我控制水平已经得到了较大的发展,幼儿已经开始控制自己的行为,抑制自己的冲动性行为,去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所以大班幼儿与小班幼儿的冲动抑制性存在很大的差异。
(四)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发展的研究结果分析
在此次调查研究中,被调查的70名幼儿的自我延迟满足的均值是3.93,标准差是0.737,总体上自我延迟满足发展良好,由表3可知,在性别这个变量上,其中男孩样本均值为3.90,标准差为0.637,女孩样本均值为3.98,标准差为0.876,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发现,t检验的结果显示t=-0.444,p=0.658>0.05,未达到显著水平,表明自我延迟满足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即男女在自我延迟满足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沈悦、杨丽珠等学者的实验结果表明24~48个月男孩和女孩的冲动抑制性的性别差异不显著。②沈悦,杨丽珠.早期儿童自我控制的发生[J].学前教育研究,2016,(5).杨伊生、左雪学者通过外在强加的礼物延迟满足实验研究了3-5岁幼儿不同情境下的延迟满足及延迟策略,结果发现幼儿在延迟满足及延迟策略的使用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Silverman(2003)对33项延迟满足研究中的性别差异问题做了元分析。结果发现,一方面,总体来说延迟满足的性别差异不显著,但女性的延迟满足略有优势,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女性的优势在连续的测量中要大于在两分的测量中,另一方面,也没有发现延迟满足的性别差异在年龄上有系统性的变化,将33项研究的样本划分为5个年龄水平,学前(3-5)岁、学前/初等学校(3-11)岁、初等学校(6-11)岁、青少年(12-17)岁和成人(18或更大岁数),结果无论是在连续的测量中还是在两分的测量中,在性别差异的效应大小上都没有系统性的变化。③Silverman,I.W.Gender difference in delay of gratification:a metal-analysis.Sex Roles,2003,(9/10).
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探索幼儿自我延迟满足发展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如表3所示,在该变量上,为独生子女的幼儿的均值为3.81,标准差为0.772,非独生子女的的均值为4.14,标准差为0.633,t=-1.689,p=0.096>0.05,不存在显著差异,即在是否独生子女变量上幼儿的自我延迟满足发展不存在显著差异。
幼儿的家庭来源地分为城镇、农村两类,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探索不同家庭来源地的幼儿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是否存在显著差异,在自我延迟满足维度上,通过表3可知,来自于农村的幼儿的均值为3.82,标准差为0.704,来源于城市的幼儿的均值为4.00,标准差为0.756,通过独立样本t检验,t=-0.949,p=0.346>0.05,说明不同家庭来源地的幼儿在自我延迟满足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由表4可知,在自我延迟满足维度上,小班样本的自我延迟满足平均得分为3.87,标准差为0.776,中班样本的自我延迟满足平均得分为3.76,标准差为0.493,大班样本平均得分为4.31,标准差为0.812,F检验的结果显示F=2.231,p=0.116>0.05,说明不同年级幼儿的自我延迟满足的发展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提高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相关建议
(一)重视幼儿时期的自我控制培养,进行积极的教育
幼儿期是个体成长的重要时期,也是自我控制发展的关键时期,研究表明,2岁儿童就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自我控制能力,所以对幼儿的自我控制的教育在早期就应该得到重视,无论是幼儿园教师,还是家长,结合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的小事中对幼儿进行自我控制的教育,自我控制的教育应该贯穿整个幼儿期。其次,应该根据自我控制的发生时间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大多数学者都认为自我控制的发生存在关键期,抓住关键期施加教育影响,促进自我控制水平的提高,所以这个时期教师和家长都要注意培养幼儿的自我控制水平发展。家长或幼儿园教师要注重在小事中培养幼儿的自觉性、坚持性、冲动抑制性和自我延迟满足。家长或者幼儿园教师还可以针对不同的个体进行适宜的教育,尤其是自我控制较差的幼儿,可以通过与之“约法三章”等形式,将“规则”“规范”等从小灌输给幼儿,借助规则来帮助幼儿学会自我控制,学会约束自己的行为、管理自己的情绪,为摆脱自我中心走向社会化打下基础,也为未来幼儿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方面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根据幼儿自我控制发展特点进行教育
根据以上分析出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现状,教育者可以根据幼儿自我控制能力的发展现状及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例如对3岁的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的幼儿要求不能太严格,而对于5-6岁的幼儿则可以加强自我控制的教育。根据本研究的结果,每个年龄阶段的幼儿的自我控制发展状况良好,但不同年龄或者说不同年级的幼儿的自我控制的各维度的发展又有一定的差异,这就要求教育者依据不同年龄幼儿的自我控制各维度的发展现状进行针对性的教育,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中的教学要走到发展的前面的思想,在现有的发展水平上适当地引导幼儿不断的向前发展。
(三)依据影响因素来进行自我控制的教育
在本研究中,主要从性别、年级、是否独生子女、家庭来源地四个方面去分析其对幼儿自我控制的影响,其中年级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说明不同的年级也就是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的自我控制的发展是不同的。例如中班与大班之间坚持性发展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教育者可以在中班这个阶段注重对幼儿的坚持性的培养与教育,在幼儿潜在的可达到发展水平上进行引导,以确保坚持性的稳定发展;在冲动抑制性这个维度上,小班与大班,小班与中班都存在较为显著的差异,小班幼儿主要还是以冲动性行为为主,教育者要学会根据其缺乏思考、自我控制不稳定,行动具有情境性的特点适当的培养其冲动抑制性的发展,通过实践来逐步培养冲动抑制性的发展,无论是在家还是在幼儿园,通过日常的小事创造相应的情境来锻炼幼儿,使幼儿的冲动抑制性平稳的发展。根据前面的概述可知,影响幼儿自我控制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教育者在进行教育的时候,要客观的分析不同个体的影响因素,针对性地进行培养与教育。
五、结论及反思
通过对数据的分析,得到以下结论:(1)幼儿的自我控制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差异;(2)小中大班三个年级在自觉性和自我延迟满足两个维度上不存在显著差异;中班和大班在坚持性这个维度上存在显著差异;在冲动抑制性该维度上,小班与中班、小班与大班均存在显著差异;(3)在是否独生子女这个变量上,自觉性、坚持性、冲动抑制性、自我延迟满足四个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4)在不同家庭来源地这个变量上,自觉性、坚持性、冲动抑制性、自我延迟满足这四个维度上都不存在显著差异。